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最早的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将姜列为中品,其中载干姜为:“气味辛温无毒,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氵辟下利,寒冷腹痛”;生姜:“气味辛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姜的这些功能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全书1...  相似文献   

2.
在《伤寒论》中 ,仲景对姜之用法极妙 ,或为君臣 ,或为佐使 ,配方严密 ,效果显著。论中 59方有姜 ,其中 3 7方用生姜 ,2 2方用干姜 ,以姜命方者达 11首 ,生姜用量多达 6两 (如吴茱萸汤 ) ,少则 1两 ,常用 3两 ;干姜多达 10两 (如乌梅丸 ) ,少则六铢 ,常用 2两。现就《伤寒论》中姜的运用归纳如下。1 生姜的应用 风寒之邪是伤寒病主要的致病因素 ,其侵犯肌体后最易导致营卫不和 ,使肌体卫外功能失调。伤寒中风 ,仲景师以辛温发散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之法 ,首用桂枝汤主之 ,取生姜辛温通阳助卫 ,一则助桂枝解肌祛风 ,二则辛温发散 ,散邪而…  相似文献   

3.
笔者通过在临床中的经验总结,在文中指出:凡处方中的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南星等药,不论生熟,均应配以适量的干姜或生姜,以确保医疗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中对生、干姜的运用十分广泛,遍及六经论治之中.在<伤寒论>所载113方中,59方有姜,其中用生姜37方,干姜22方.方中或为君臣,或为佐使,临床随证选用,每建奇功.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配伍有附子的方剂有20首,占其方剂总数的六分之一,条文有33条。其附子用量,多者3杖,少者1两,或是生用,或是熟用,或是久煎取其性,或是为丸取其味。现就此探讨其运用规律。一、回阳救逆,取其生用附子生用,大热有毒,急走而不守。《伤寒论》用其抢救阴盛阳衰之危重证。对于阴盛格阳之危证,用生附子大者1枚,配干姜3两,以大辛大热之重剂破阴散寒。《证治要诀》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如317条、369条的通脉四逆汤与389条的通脉  相似文献   

6.
高连印 《北京中医》2005,24(3):174-175
《伤寒论》用附子之方有20余首,其用药特点主要体现在与干姜为伍,回阳救逆生用;与酸寒药味的药物相配,助阳散寒炮用;佐使甘草姜蜜,减少其毒性。附子的用量、煎煮时间因证、因人而宜。配伍附子的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其应用精当,颇具特色,值得后人效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理、法、方、药、剂、工、质、效八个方面论述《伤寒论》干姜附子汤方证的临床意义,分析整理出张仲景"重阳气"之学术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附子运用甚广,配伍严谨灵活,药量变化不拘,丝丝入扣。究其附子的运用,对学习《伤寒论》大有裨益。全书运用附子达40余处,涉及方剂20余首。其主要运用方法,有如下几点。一、附子伍桂枝,温经通阳除湿“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174条)伤寒八九日,卫阳不固,风寒湿相搏,乘虚客入,留着肌腠,气血运行受阻,故身体虚烦而疼;湿为阴邪而重浊,湿淫所胜,经脉郁滞,则难以转侧。治以桂枝附子  相似文献   

9.
杨枫 《光明中医》2008,23(4):414-416
附子,辛甘大热有毒,性燥刚烈,人心脾肾经,具有温阳补火,散寒除湿之功。仲景在《伤寒论》中对附子的运用,是通过与麻黄、桂枝、干姜、白术、茯苓、人参、大黄等不同药物的配伍,而产生众多功效,以治疗众多病症,本文拟对此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干姜、肉桂、附子是中医治疗里寒证的要药。三药配伍为用,药力强劲。而这三味药在治不同病位的里寒证时,又各有偏重。在辨证、定位明确的前提下,此三药的配伍比例应适当调整,灵活运用,分清主次。使三药的配伍应用更明确、更有效、更安全。  相似文献   

11.
谈《温病条辨》对《伤寒论》的继承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军 《河南中医》2007,27(4):9-10
吴瑭在著述《温病条辨》时,受到了《伤寒论》的巨大影响。“近师承于叶氏,而远追踪于仲景。”“其处方也,一遵《内经》,效法仲祖。”这种影响不是对《伤寒论》的简单模仿,而是系统地继承,并在继承中加以发展。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三焦辨证是对六经辨证的继承和发展;二、“救津液”思想是对《伤寒论》“存津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三、遣方用药是对《伤寒论》经方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其理论与临床实际联系紧密,理法方药也非常完善。其论述外感疾病太阳病证治所占篇幅超原书三分之一多,其开拓了外感疾病在预防、辨证与治疗等方面的思路。文章对《伤寒论》在外感疾病中的运用,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并通过四则病案,探讨了《伤寒论》在指导外感疾病临床遣方用药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重阳气贯穿在《伤寒论》始终。阳气贵在流通,阳郁就是阳气郁滞失宣,不能畅达,失去鼓舞、温煦、抵御、气化作用。若实邪阻滞,或为寒凝,或为热壅,或为湿遏,或为痰阻,或为血瘀,皆可使阳气郁滞,失于温煦,而出现阳郁之证。枢者,气之枢纽也,少阳少阴枢机不利,阳气亦可郁遏;血虚失载亦可致阳郁。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中 ,论及厥逆证者共 46条 ,辨证明晰井然 ,故将仲景对厥逆的概念、病因病机和证治的论述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四本《伤寒论》所据底本揭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超尘 《河南中医》2006,26(11):1-4
20世纪有四部《伤寒论》翻刻本、影印本或排印本在中医界有较大影响,它们是1912年武昌医馆翻刻本、1923年恽铁樵影印本、1955年重庆中医学会《新辑宋本伤寒论》、1959年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译释》排印本。这四部书均称据赵开美《仲景全书·伤寒论》而翻刻、影印或排印。考证后认为:武昌医馆本是柯继文依照杨守敬提供的“影钞本”翻刻的;恽铁樵本是以日本安政三年崛川济本为底本削去返点符号而影印者;《新辑宋本伤寒论》源于恽铁樵本;《伤寒论译释》本亦以恽铁樵本为底本。  相似文献   

16.
陈明 《河南中医》2007,27(1):3-5
太阳温病属于广义的伤寒范围,是太阳病的主要证型之一,治当辛凉解表,如误用辛温发汗,以温治温;或过早使用下法,使表邪内陷等,可导致风温、结胸等病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参究伤寒用附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伤寒论》附子运用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张仲景运用附子的规律,对临床正确掌握附子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静莎  耿连岐 《光明中医》2016,(14):2006-2009
从《伤寒论》中脉诊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仲景祖师脉证合参用于指导临床的学习体会。本人初入临床工作,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患者,深感惶恐,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工作之余,面对浩如烟海的医学巨著,顿感无处下手,幸有名师指导,师从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中医医院针灸科耿连岐主任,老师教导:《伤寒论》是学习中医诊病的桥梁,而从脉学切入学习《伤寒论》是开启中医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9.
邹旭峰  戴维  郁保生 《中国中医急症》2014,(6):1053-1055,1071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运用的某些关键字词在全书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反”字就属于这一类型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个字.为了透彻了解该字在书中的含义及作用,更加精准地领悟这一经典著作,掌握辨证论治的关键,本文在全面分析《伤寒论》398条原文的基础上,总结了书中出现的所有“反”字,整理出了所有含该字的条文及其在各个篇章的分布,然后依据其含义与作用的不同,将之大致归纳为5类并且列举了某些有代表性的条文加以解析.  相似文献   

20.
论述《伤寒论》中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葛根汤类方、柴胡汤类方、栀子汤类方、承气汤类方等11种类方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