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了解中国内地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是否存在香港海鸥形菌感染.方法于2005年8月对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肠道门诊就医患者采集粪样,分别接种SS、XLD、CCDA、TCBS、MacConkey琼脂(MA)以及改良头孢哌酮MacConkey琼脂(CMA)等6种平皿,对分离到的可疑细菌进行常规生理生化实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透射电镜(TEM)下形态观察及药敏试验.结果编号为242的标本,在CMA平皿上生长出无色、透明的微小菌落.该菌为革兰阴性,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尿素酶和精氨酸双脱氢酶阳性,鸟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脱羧酶阴性,不发酵葡萄糖.经16SrRNA基因序列测定,菌株242的基因序列长度为1413 bp,采用Blas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分析显示,与文献报道的香港海鸥形菌同源值达100%.TEM下可见菌体两端有多根鞭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临床常用的21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其中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头孢他啶表现为耐药.结论证实中国内地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粪便中存在香港海鸥形菌.有关该菌引起感染性腹泻疾病的致病地位与流行病学等特征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香港海鸥形菌(Laribacter hongkongensis)是Kwok-yung Yuen等2001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命名的食源性致腹泻病原菌,可引起社区性肠胃炎和旅行者腹泻等症状,症状表现与空肠弯曲菌感染相似,大部分病人出现水样腹泻,感染途径与食用鱼类食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检测香港海鸥形菌的实时荧光PCR方法。方法:根据香港海鸥形菌以16SrDNA基因设计探针和引物,建立检测香港海鸥形菌荧光PCR方法,并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性的评价。结果:检测体系灵敏度高,菌液的最低检出限可达40 CFU/反应体系;特异性好,对329株细菌的检测符合率达100%。结论:建立的实时PCR检测方法可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中香港海鸥形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感染性腹泻患者标本与外环境水产品标本的检测,掌握深圳市香港海鸥形菌病原学特征及分子分型。方法用传统方法和荧光PCR法同时检测香港海鸥形菌,阳性菌株用K-B法做药敏试验和PFGE分子分型。结果在329份淡水鱼中共检出7份阳性标本,579份腹泻病人标本未检出。该菌对临床常用的24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吩、头孢噻腭、头孢哌酮、头孢曲松耐药,头孢西丁为中介,其余均为敏感。7株香港海鸥形菌生化反应阳性的,荧光PCR结果均为阳性。PFGE分子分型表明7株菌不具有同源性。结论本文建立一套完整的对该菌的分离鉴定、基因诊断和PFGE分子分型方法;了解深圳地区主要流行菌型,预测深圳地区该菌的流行趋势,为应对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和水产品安全问题做好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人员证实,香港海鸥型菌自被发现以来,即与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旅行者腹泻有关,甚至可能是近20年来发现的首种可致严重胃肠炎的新病菌。淡水鱼可能是香港海鸥型菌的主要储存宿主,进食鱼类为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同时,亚洲、欧洲、非洲及中美国家相继发现感染个案,提示病菌可能在全球范围广泛分布。本文描述了香港海鸥型菌的生物学及生化特性,并阐述其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展望其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制水产品中香港海鸥型菌检验方法。方法:在水产品中添加香港海鸥型菌标准菌株菌液,按传统方法通过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分离,对分离出典型菌落经纯化培养后进行生化鉴定。结果:采用本方法对20份模拟污染香港海鸥型菌水产品均检出香港海鸥形菌。结论:建立的水产品中香港海鸥型菌检验方法简单,稳定重现性好,检测限为100 cfu/g,达到水产品中香港海鸥形菌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广东省获得性胃肠炎患者中是否存在香港海鸥型菌(LH)感染。方法2009年4月~12月选择江门市各级医院门诊腹泻患者,采集肛拭子标本,培养分离可疑菌株,经革兰染色、生化鉴定、特异性片段PCR扩增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进行香港海鸥型菌的鉴定。结果在804例腹泻患者标本中,分离并鉴定1株香港海鸥型菌,符合已有报道菌的菌落特点和生化特征,命名为江门株(JM1),16S rRNA目的基因扩增长度为426 bp,基因序列长度为1 360 bp,与香港分离菌株(NR-025167)同源性为99%,确诊为香港海鸥型菌感染病例。结论证实广东省内社区获得性胃肠炎患者中存在香港海鸥型菌的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北省淡水鱼中香港海鸥型菌的分布现状及耐药性。方法含头孢哌酮32μg/ml的血平板进行分离,API20NE和VITEK GNI+进行生化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琼脂纸片扩散法。结果 429份鱼类样本中,检出8株香港海鸥型菌,总检出率为1.86%(8/429),其中草鱼的检出率为5.43%(5/92),鲤鱼为0.53%(1/189),鲫鱼为2.08%(2/96),其他淡水鱼未检出(0/52)。药敏结果显示8株香港海鸥型菌对万古霉素、头孢哌酮、克林霉素、甲硝唑耐药,对多粘菌素B、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红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四环素、环丙沙星、磺胺、氯霉素敏感。结论河北省淡水鱼存在香港海鸥型菌的污染并显示一定程度的耐药,应加强监测和预警,防止香港海鸥型菌病在河北省的流行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 针对香港海鸥形菌,利用同源加尾系统 (Homo-Tag Assisted Non-Dimer,简称HAND)建立一种基于改良分子信标的荧光PCR检测方法,并对这种方法进行条件优化和评价。方法根据香港海鸥形菌的基因保守序列16SrDNA基因设计探针和特异性引物,并在引物的5’端加上同源尾巴序列,减少或避免引物二聚体的形成,通过优化通用尾巴引物和特异性加尾引物的浓度与反应温度等PCR参数构建荧光PCR的反应体系。结果建立的基于HAND系统的改良分子信标PCR的检测体系引物二聚体明显减少,检出限达到20CFU/ml。结论建立的基于HAND系统的改良分子信标荧光PCR检测方法具有检测时间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优点,能够应用于香港海鸥形菌的快速筛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对香港海鸥菌的短期和长期保存效果,以期建立该菌的简单、实用和经济的短期和长期保存方法。方法采用半固体石蜡封存法,磁珠菌种保存管、10%甘油、15%甘油肉汤和30%甘油肉汤等5种方法保存香港海鸥菌,其中,半固体石蜡封存法的保存温度为室温和4 ℃,其他方法均在-20 ℃和-80 ℃进行菌种保存。定期进行菌种复苏,采用活菌菌落计数比较不同方法的保存效果,观察期为12个月。结果半固体石蜡封存法在室温环境下保存的活菌数在6个月内呈缓慢下降趋势(活菌数的对数值下降幅度<1),但6个月以后活菌数急速下降且菌落变小,至第9个月时为0 CFU/mL;而4 ℃保存的第1个月活菌数下降幅度小,但到第3个月时活菌数为0 CFU/mL;在12个月内,磁株及3种不同甘油浓度保存的活菌数在-80 ℃下保持相对稳定,但-20 ℃下保存时间短、效果差。结论室温条件下的半固体石蜡封存法适合短期保存香港海鸥菌,而-80 ℃低温条件下的磁株或甘油适合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通用引物PCR,为建立一种实用、快速可靠细菌感染PCR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收集100例疑似血流感染患者的血液进行细菌培养,同时检测细菌16S rRNA基因,测定和分析所得DNA序列,对培养结果与PCR结果进行比较;采用倍比稀释法进行PCR灵敏度检测。结果 100份血液标本中细菌培养8份阳性,阳性率为8.0%;PCR法19份阳性,阳性率为19.0%,细菌培养与PCR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9,P<0.05);测序结果显示DNA序列与GenBank公布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很高,PCR可检测范围至1.5×102CFU/ml。结论只要严格控制污染,通过16S rRNA基因PCR技术对疑似血流感染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3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本研究根据肠毒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E.coli,ETEC)的大肠杆菌不耐热毒素(Heat labileenterotoxin,LT)的B亚单位(LTB)、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的侵袭蛋白A(invasion protein A,invA)、福氏志贺菌(Shigella flexneri)侵袭性质粒抗原H基因(invasion plasmid antigen H,ipaH),分别设计了三对引物,预计PCR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为194、279和435 bp。对单个基因PCR和单管多重PCR扩增的特异性、敏感性分析以及建立L16(43)正交试验对单管多重PCR扩增条件如引物浓度、dNTP浓度和Tm值等的优化,建立了快速检测肠毒性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和福氏志贺菌的稳定的单管多重PCR方法。结果:该方法检测的灵敏度分别为:145 pg/ml肠毒性大肠埃希菌的基因组DNA、100 ng/ml伤寒沙门菌的基因组DNA、7 ng/ml福氏志贺菌的基因组DNA,与单基因PCR检测的灵敏度相同。并且模拟检测食品中的细菌,结果很稳定。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检验周期短、特异性和灵敏度高,能够快速地实现对食品中的多种致病菌的诊检和监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湖南省居民主要消费的淡水鱼品种中香港海鸥菌的污染状况,为防止食源性香港海鸥菌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6月-2014年7月随机采集长沙、岳阳、怀化、郴州地区共4家水产批发市场和4家超市淡水鱼共计437份,采用改良头孢哌酮麦康凯琼脂进行培养,分离可疑菌株,经革兰染色、生化实验、荧光PCR进行确诊。结果在437份淡水鱼中共检出香港海鸥菌阳性23份,总阳性率为5.26%,其中阳性率鲤鱼的最高为17.33%,草鱼的为10.13%,鲶鱼的为3.28%,其它淡水鱼未检出,未发现有地域性差异。结论湖南省市售淡水鱼中存在香港海鸥菌污染风险,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