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身免疫不孕和抗精子抗体有关,因为其降低了妊娠的可能性。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已作为男性或女性免疫学不孕的一种治疗方式。本文评价了抗精子抗体的同种免疫球蛋白类型、定位及效价对IVF-ET的影响,还涉及了精子的授精能力、体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不孕妇女血清中抗精子抗体与精子的特异结合。方法 :筛选不明原因不孕妇女病例 ,用ELISA检测不孕妇女血清中的抗精子抗体 ,再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验证抗血清是否与正常人精子特异结合。结果 :ELISA检测 1 0 1例不明原因不孕症妇女血清 ,6例 (5.9% )血清抗精子抗体阳性 ,阳性血清经免疫细胞化学试验显示 ,能与精子特异性结合。结论 :抗精子抗体阳性血清能与精子特异性结合。  相似文献   

3.
体外受精技术是输卵管因素引起不孕的治疗措施,自1992年以来,相继有许多关于胞浆内精子注射(ICSI)技术成功的报道。ICSI是否可以代替体外受精(IVF)仍有争议,下面的前瞻性随机化实验比较ICSI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育男性患者其精子DNA损伤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在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行常规体外受精(IVF)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CSI)治疗的不孕夫妇,共计125例.按照精子DNA碎片指数(DFI)<15%、15%~30%、>30%为正常组、低损...  相似文献   

5.
动物体外受精研究结果表明,精子抗体可干扰正常受精过程。在人类尚无精子自体抗体对受精全过程及随后卵裂影响资料的报道。本研究是通过不孕夫妇体外受精治疗结果的分析,获得人类的精子自体抗体对受精、胚胎分裂及以后妊娠发育的影响的有关资料。本组包括1980年~1984年接受体外受精的17对夫妇,男方有一次或多次血清精子制动试验(SIT)和/或精液免疫珠试验(IBT)阳性。大多数夫妇的体外精子与宫颈粘液的相互反应试验结果不良。这些试验通常在体外受精前12个月内进行,采用与体外受精时间最近的试验结果。126对SIT阴性的夫妇为对照组。精液标本在禁欲3至5天后用手淫法采取,射精后2小时内标本送至实验室,保存在  相似文献   

6.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女性生殖能力随年龄增年而降低,特别是40岁以后更为明显。而年龄对男性生育能力的影响却知之甚少,作者采取了35岁以下正常妇女的卵子,运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排除其他不孕因素的影响,对不同年龄组男性精子的受精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族和汉族不孕患者在体外受精/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 IVF/ICSI-ET)中卵巢低反应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方法 选择接受IVF/ICSI-ET治疗的同期哈萨克族和汉族不孕患者共454例,其中哈萨克族不孕患者114例,汉族不孕患者340例.采用我院常规药物促排卵后获卵数≤4的哈萨克族患者共42例,汉族患者共78例.对照研究两组人群中卵巢低反应的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结果 哈萨克族较汉族不孕妇女卵巢低反应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哈萨克族较汉族不孕妇女卵巢低反应发生率高,且发生年龄提前,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可以用于指导临床辅助生殖助孕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卵泡液和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与体外受精(IVF)/胞浆内单精子注射OCSU治疗中胚胎发育和妊娠结局的关系,对18例输卵管或腹腔疾病造成不孕(Ⅰ组)和18例男方因素不孕妇女(Ⅱ组),采用控制性卵巢刺激(COS)和IVF/ICSI治疗。经阴道抽吸收集发育最快卵泡的泡液,用无水酒精除去蛋白质。通过检测稳定的NO氧化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确定血清和卵泡液中NO的水平。以定量夹心ELISA法检测可溶性Fas(sFas)水平。  相似文献   

9.
大约10%的不孕夫妇原因是宫颈因素的不孕,其中1/3是精子的免疫性。抗精子抗体(ASA)对于妇女生殖影响包括:(1)调节了精子细胞毒性补体。(2)限制了精子在宫颈粘液中的活动。(3)影响了精子获能或精子顶体反应。(4)阻止精子接触或穿透卵细胞膜。(5)影响了胚胎种植。(6)增强了吞噬细胞在生殖道内  相似文献   

10.
对特发性男性不育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够理想。体外受精(IVF),胚胎转移(ET)和配子输卵管内转移对解决原因不明的男性不育也收效甚微,其男性因素不育者经精子处理后的宫内授精(IUI)成功率很低。作者试图用人卵泡液(FF)预处理精子以治疗男性不育。作者共研究31对不孕夫妇,均为男性原因或原因不明的不孕。男性不育者有持续性精液  相似文献   

11.
不孕妇女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柳英  林燕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6):3163-3164
[目的]探讨不孕妇女抗精子抗体(ASAb)和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检测的意义. [方法]应用增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对211例不孕妇女进行抗精子抗体和抗子宫内膜抗体检测,同时与30名健康孕妇作对比研究.[结果]211例不孕妇女检测ASAb阳性率为22.7%(48/211),健康孕妇ASAb阳性率为3.3%(1/30)(X2=6.11,P<0.05);EmAb检测不孕组为15.2%(32/211),健康孕妇组为0(0/30)(X2=4.01,P<0.05).ASAb和EmAb分别与健康孕妇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ASAb和EmAb的检测对不孕妇女在免疫性不孕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HspA2是继肌酐激酶(CK)之后发现的另一个可能反映精子成熟不足的指标。在CK活性高的精子中HspA2水平降低。该项研究重新衡量了精子HspA2比率降低预测体外受精(IVF)失败的价值,并探索是否还存在其它可预测IVF妊娠结局的因素。 1993年1月~1999年12月间,将精子HspA2比率<10%,且在HspA2测定前后1年内行IVF治疗的25对不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常规体外受精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两种不同体外受精方式对胚胎玻璃化冷冻复苏的影响。方法:将移植冷冻复苏胚胎的患者(均为玻璃化法)分为两组。IVF组:新鲜周期采取常规体外受精方式而获得的胚胎;ICSI组:新鲜周期采取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方式受精而得到的胚胎;比较两组的不孕类型、不孕原因以及冷冻复苏周期的复苏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等。结果:IVF组和ICSI组的复苏率、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SI组的流产率明显高于IVF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和ICSI组原发不孕所占比例、继发不孕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VF组和ICSI组男方因素不孕所占比例、输卵管因素不孕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SI不影响胚胎玻璃化冷冻周期的复苏率、着床率及临床妊娠率,ICSI后胚胎玻璃化冷冻复苏流产率有升高的趋势,ICSI体外受精方式主要用于原发不孕患者以及男方因素导致的不孕患者。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目的为对阻塞和无阻塞性无精子的一组患者应用显微外科行副睾或睾丸精子回收和体外受精(IVF)的结果进行评价。 1994年3月~1996年4月将由于无精子原发不孕123对夫妇分成二组1组阻塞性无精子症(63例)2组非阻塞性无精子症(60例)。1组患者促卵泡成熟激素(FSH)水平正常,宰丸大小正常伴先天性或获得性阻塞。  相似文献   

15.
近代研究指出,妇女反复自然流产和循环中的抗精子尾部的IgG间可能有关联。为证实这种观察,作者分析了或因不孕或因有反复流产史的1203例循环中精子抗体。 本文前瞻性研究1203例妇女,其中1133例是因不孕而检查精子抗体的,另外70例是因有无法解释的反复自然流产史(SABs)(妊娠早期连续流产≥3)。精子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了在对有男性免疫性不育的患者进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治疗中精子的作用。 研究组由7对男性精子表面有明显的抗精子抗体的夫妇组成,对照组由9对女性输卵管不孕而无男性不育因素的夫妇组成,分别进行9个周期的IVF治疗。用混合抗球蛋白试验(MAR试验)检测精子表面抗精子  相似文献   

17.
将同胞姐妹的卵赠给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无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的妇女,以研究严重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妇女子宫内膜环境对受精的影响。 捐赠者为:经历体外受精(IVF)妇女10例及志愿赠卵的年青已生育妇女15例。经历IVF的捐献者中男性不育3例、卵管性不孕6例及不明原因不孕1例。  相似文献   

18.
治疗男性不孕的显微操作辅助授精技术包括透明带钻孔,透明带开窗(PZD)、带下精子注入及卵浆内精子注入法。但由于缺少对照研究,对这些技术的评价受到阻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一个随机比较实验检查PZD技术治疗男性不孕的效力。对有或无PZD处理的体外受精(IVF)周期中同胞姐妹卵母细胞的受精率进行比较,按精子特征、受精率及PZD处理情况对妊娠率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不孕症的药膳疗法文/欧阳军女性不孕症,是指生育年龄的妇女,婚后同居3年以上不能受孕者。不孕的原因很多,女性不孕多数是由于卵巢排卵功能不正常,如脑垂体功能失调,卵巢疾患及精神因素或全身健康状况不佳等,精子和卵子的运送受阻或受精卵不能顺利进入子宫着床,精...  相似文献   

20.
妇女可获得对配偶精子的免疫力。生物学家已认识到免疫可能发展成为有效而可逆的主要避孕形式之一。对精子的免疫可自发产生,有些妇女就是因为体内存在对精子的免疫而不孕。过去不了解精子表面的何种蛋白质能刺激产生抗精子抗体,研究者始终未能找到一种妇女用的避孕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