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陕西省1960~2004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分析陕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陕西省1960~2004年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季节前移;高发地区为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市;发病者中<15岁占80.68%,发病者多数在农村。结论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是降低陕西省乙脑发病率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安康市2000-2009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安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乙脑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Excel软件分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安康市2000-2009年乙脑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发病季节集中在7-9月份,发病者中15岁占90.74%,多数为散居儿童。结论提高乙脑疫苗接种率,开展乙脑病例监测,在高发地区及农村进行重点控制,是降低安康市乙脑发病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河南省周口市2004-2011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乙脑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周口市2004-201l年乙脑病例数据和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周口市2004-2011年共报告乙脑29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36/10万,各年发病率分别为0.41/10万、0.42/10万、0.78/10万、0.52/10万、0.17/10万、0.35/10万、0.25/10万、0.03/10万;太康县最高(0.63/10万),西华县最低(0.15/10万);7-9月为高发季节,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96.22%;< 15岁的儿童青少年占97.25%;幼托儿童占17.18%,散居儿童占48.80%,学生占33.33%;家中未采用蚊帐或药物等防蚊措施者占调查病例数的82.02%(219/267);患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占调查病例数的86.89%(232/267).结论 周口市乙脑疫情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加强乙脑病例监测,落实高发地区15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的免疫接种、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是降低乙脑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2004-2012年周口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影响因素变化,为制定科学的乙脑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4-2012年周口市乙脑疫情监测资料、乙脑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资料,然后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周口市乙脑发病304例,死亡6例,年平均发病率0.34/10万,发病呈明显的季节性,集中在7、8、9三个月,发病人群以10岁以下农村儿童为主。结论乙脑疫情总体情况良好,乙脑防制工作在加强乙脑疫苗免疫接种同时,还应加强防蚊灭蚊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5.
袁波才  赖海涛  劳成涌 《职业与健康》2011,27(10):1143-1144
目的了解广西灵山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灵山县2000—2009年间的乙脑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结果灵山县2000—2009年发病率为0~1.01/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0.51/10万,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散居儿童发病46例,占64.79%;<6岁儿童发病占76.06%。呈明显的夏秋季发病高峰,6~7月发病占全年病例数的91.55%。结论发病人数以散居儿童为主,重点人群为<15岁儿童,预防控制乙脑要重点抓好农村边远山区散居儿童的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工作,落实防蚊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007-2011年信阳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乙脑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7-2011年信阳市乙脑发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采用ELISA方法检测病例血液乙脑病毒IgM抗体。结果 2007-2011年信阳市累计报告583例乙脑病例,年均发病率为1.79/10万;累计报告死亡13人,;年均病死率为2.23%,病例主要集中在息县、固始县和淮滨县,三县共报告乙脑病例347例,占全市总病例的59.57%;病例主要分布在6~9月,7~8月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97.08%,其中散居儿童占65.18%,学生占27.79%。结论在乙脑的流行季节,加强乙脑病例监测,落实高发地区15岁以下儿童的免疫接种、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降低信阳市乙脑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湖北省宜昌市1997-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通过对宜昌市1997-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宜昌市1997-2006年乙脑的发病情况,揭示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997-2006年宜昌市累计发生钩体病例162例,死亡11例,宜昌市各地区均有发病,年平均发病率为0.407/10万。高发人群为0~10岁年龄组的儿童和学生,高发时间为7-9月。结论宜昌市1997-2006年乙脑发病率虽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应继续开展乙脑疫苗接种工作,普及健康防病知识,在乙脑高发期灭蚊防蚊,避免乙脑的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8.
吴登科  吴戈 《职业与健康》2010,26(4):421-423
目的了解湖南省湘西州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动态变化趋势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湖南省湘西州1950—2008年间的乙脑疫情报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结果湖南省湘西州1950—2008年发病率为0~30.2/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6.05/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68/10万,平均病死率为11.21%。散居儿童发病1290例,占78.13%;5岁儿童发病占68.32%,5~9岁儿童占26.53%;7—8月发病占全年病占全年病例数的84.82%。2005年以来,78.05%病例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结论发病人数以散居儿童为主,以乙脑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降低了乙脑的发病率,预防控制乙脑要重点抓好农村边远山区散居儿童的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工作,落实防蚊灭蚊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周口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情况,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2014年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报告乙脑病例292例,死亡5例,年均发病率0.35/10万,年均病死率1.71%,乙脑发病呈明显下降趋势。流行季节为5月~10月,高峰在7、8月;10个县(市、区)均有发病,15岁以下病例占97.95%,无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占67.47%。结论周口市乙脑发病主要表现为散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以低年龄组为主。近年来乙脑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监测和防控依然不能放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07—2013年泰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泰安市2007—2013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13年泰安市共报告乙脑病例75例,呈散发状态,年均发病率为0.19/10万;死亡1例,病死率1.33%。整体疫情趋势平稳,2013年度乙脑发病有大幅提高;8—9月份为高发季节,占全部病例的88.00%;发病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55例,占73.33%),小于15岁发病者共计13例,占全部发病的17.33%。患者以农民(46例,61.33%)为主。患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的有28例,占调查病例的37.33%。结论泰安市乙脑疫情仍处于散发状态,2013年受乙脑自然流行周期影响,发病有大幅增加,农村是防治的重点地区。加强乙脑病例监测,落实乙脑疫苗的预防接种、防蚊灭蚊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是降低乙脑发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河南省2011-202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河南省制定乙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11-2020年河南省乙脑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应用Joinpoint 4.9.0.0软件计算乙脑发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及其95%置信区间(95%CI)以分析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1-2020年河南省共报告乙脑819例,年均发病率为0.09/10万,其中男性441例,年均发病率为0.09/10万,女性378例,年均发病率为0.08/10万,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P<0.05);0~14岁人群455例,占55.56%;农民、散居儿童及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发病总数的32.84%、27.84%、23.57%。报告死亡34例,总病死率4.15%。发病高峰在8-9月,占总发病数的83.39%。十年间在乙脑高发的8月APC为-21.09%(95%CI:-33.38%~-6.53%,P<0.05),呈逐年下降趋势。报告病例主要分布在信阳市、洛阳市、南阳...  相似文献   

12.
常豫红  陈航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608-1610,1613
目的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状况及防治效果,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泸州市1993~2010年乙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8年共报告乙脑1563例,死亡5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1.85/10万、3.58%,各年度均为散发。2000年以前,年报告发病率呈波动上升,2000年以后,发病率从4.08/10万(2000年)波动下降至0.32/10万(2008年);病死率从7.94%(1998年)下降为0(2008~2010年)。从流行特征看:7~9月高发(占92.39%),8月为最高峰;10岁以下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占93.09%);古蔺、叙永、江阳区为历年高发地区(占68.20%),年平均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县区。2007~2010年个案资料显示,有免疫史者重型和极重型发生率较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者要低。结论近10年泸州市乙脑防控成效显著。在流行季节前开展适龄儿童乙脑疫苗接种为有效防控措施,贫困县和边远农村仍为重点防控地区。  相似文献   

13.
南昌市1985~200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南昌市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 )的流行情况 ,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南昌市1 985~ 2 0 0 2年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南昌市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自 1 991年乙脑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 ,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 ,发病数农村明显多于城区 ,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 ,发病多为 1 0岁以下儿童。结论 防制乙脑应采取以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为农村地区 1 0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洛阳市流行性乙脑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为进一步做好乙脑的防控工作提供经验和依据。方法收集疫情报告和现场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进行分析。结果 2016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7例,死亡4例,年均发病率0.409/10万,病死率达14.81%,14岁以下的5个,14岁以上的22人,成人发病率高。农村20人,农村高于城市,8~9月高发,大年龄组重症偏多,发病轻重程度和疫苗接种史有统计学意义,接种过疫苗的病人发病程度较轻。结论对于乙型脑炎这种致死性、致残性极高的传染病,免疫接种仍然是最关键的预防控制手段。农村应做好防蚊灭蚊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5.
申剑波 《卫生软科学》2012,26(2):151-153
[目的]了解2004年~2010年西双版纳州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的乙脑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西双版纳州2004年-2010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46例,死亡13例,年均发病率为3.40/10万,年均死亡率为0.19/10万,年均病死率为5.28%;发病主要集中在5月~8月,占病例总数的96.34%,6月形成发病高峰;发病主要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共169例,占病例总数的52.84%;男性发病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51:1;以散居儿童、学生和农民居多,占病例总数的85.37%。[结论]西双版纳州为乙脑的高发地区,应采取以预防接种、灭蚊防蚊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乙脑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宝鸡市1952~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情况,为有效预防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进行乙脑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宝鸡市1952~1976年乙脑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76年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年龄向大年龄组转移显著,从1995~1997年﹤15岁儿童乙脑发病占全部病例的66.8%下降至2005~2008年的23%,高发地区为养猪业发达的平原县,男多于女,以农民、散居儿童为主。[结论]实施计划免疫并按月接种后,预防乙脑下一步重点应该为15岁以上人群,必要时开展成人乙脑疫苗接种工作。加强人间和病媒生物监测,加大开展健康教育,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改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降低暴露危险。  相似文献   

17.
张发信  宗有莲 《职业与健康》2012,28(20):2493-2494,2497
目的通过了解延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脑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4—2010年延安市乙脑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954—2010年延安市报告乙脑1 066例,死亡135例,年平均发病率1.20/10万,病死率12.66%。黄陵县发病率最高,为2.88/10万。1970—1999年发病率较高,平均为1.88/10万,1969年以前和2000年以来发病率较低,在1.25/10万以下。发病呈明显夏秋季高峰,7—9月发病811例,占76.08%。20岁以上人群发病占70.83%。职业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71.88%。结论实施乙脑疫苗接种,开展乙脑病例和蚊虫密度监测,加强宣传教育和环境卫生管理,是预防控制乙脑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周口市近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预测疫情趋势,指导该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4—2012年,周口市共报告HFRS病例172例,年均发病率为0.21/10万;10—12月为高发季节,占61.63%;25~55岁为高发年龄段,占80.81%;农民为高发职业,占84.30%;75.58%的病例(130例)居住或工作环境中有较多鼠类活动。结论周口市近9年HFRS疫情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加强疫情监测和做好灭鼠工作是预防HFRS流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晶 《现代预防医学》2014,(22):4045-4047
目的分析泰安市1986-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泰安市1986-2012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数据采用Excel2003和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86-2012年泰安市共报告852例乙脑病例,死亡52例,年平均发病率和年平均死亡率分别为0.54/10万、0.03/10万;各县市区均有发病,呈高度散发状态;7-9月为发病高峰;20岁以上成人占发病总数的56.10%,2004年以后高发年龄有明显后移趋势,不同免疫策略时期,乙脑发病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29,P0.01);职业以农民或城乡打工人群及学生为主,占总报告病例的66.78%。结论泰安市乙脑发病呈持续下降趋势,近年来维持在较低水平,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病例年龄分布有逐渐向成年人偏移的趋势。建议在做好适龄儿童免疫接种的同时,开展成年人乙脑监测,探讨研究成人乙脑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成人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卫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为有效控制乙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析卫辉市1965年-2004年乙脑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卫辉市乙脑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自1973年接种乙脑疫苗后,乙脑发病率逐年下降,发病数农村明显多于城镇,发病呈明显的夏秋季高峰,发病多为10岁以下少年儿童。结论防制乙脑应采取预防接种及灭蚊、防蚊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预防接种的重点为农村1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