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组织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测定90例石蜡包埋的子宫内膜组织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水平。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20例均为二倍体,22例子宫内膜增殖症患者异倍体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但DNA指数(DI)、S期细胞百分率(SPF)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高,两者有显著性差别(P<0.05),48例子宫内膜癌其异倍体率达58.3%,高于正常及增殖症(P<0.05),DI及SPF亦明显高于其它两组(P<0.05)。此外,高分化子宫内膜癌与低分化子宫内膜癌间异倍体率及DI值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NA异倍体及高数值SPF与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可作为评估肿瘤细胞的恶性潜能及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DNA倍性和增殖活性与宫颈组织临床学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对163例宫颈活体组织的细胞核进行DNA倍体及S期比例,癌前病变80例,宫颈癌42例,并通过统计学处理,结合宫颈病变临床病理学类型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3组癌前病变之间的DNA含量及S期比例(SPF)、增殖指数(PI)分别在二倍体及异倍体病变中依次呈增高趋势并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其癌变几率依次增高且异倍体癌前病变、增殖活性明显高于二倍体癌前病变,其癌变可能性较大。宫颈癌的DI、SPF、PI值明显高于癌前病变(P<0.01),异倍体癌的增殖活性明显高于二倍体癌(P<0.01),其结果均与临床病理检测相符合。结论:FCM能对细胞周期和DNA倍体及增殖活性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对于辅助宫颈病变诊断,包括监测癌前病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和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蕈样肉芽肿(MF)皮损中DNA含量、细胞周期分布与分期的关系,以探讨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在该病早期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面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8例蕈样肉芽肿皮肤损害石蜡包埋组织中的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布。结果:38例蕈样肉芽肿皮损石蜡包埋组织中异倍体率、S期细胞比率(SPF)及细胞增殖指数(PI)随病情的进展而增高。红斑期与斑块期、斑块期与肿瘤期的SPF值及红斑期与斑块期PI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斑块期与肿瘤期PI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蕈样肉芽肿皮损组织中的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有可能成为该病临床诊断及预后判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直肠癌远端直肠系膜内DNA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直肠系膜内DNA含量,为全直肠系膜切除术切除范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7例直肠癌切除标本的癌组织、远端3 cm,5 cm处直肠系膜以及10例正常结肠系膜中的DNA含量、细胞增殖活性进行检测,分析比较各组间DNA指数(DI)、增殖指数(PI)及S期细胞百分比(SPF)等指标.结果:癌组织、癌远端3 cm,5 cm处直肠系膜中异倍体率及PI,SPF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P<0.05);远端直肠系膜中异倍体率与癌组织无显著差异;不同范围内的远端系膜中异倍体率、PI及SPF无显著差异.结论:直肠癌远端3 cm,5 cm处直肠系膜中存在着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活性的异常改变,呈现出恶性肿瘤生物学特性,有必要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DNA图像定量分析对星形细胞瘤恶性程度判定的意义,以及对其预后判定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定量图像分析(QFIA)和流式细胞光度术(FCM),结合常规病理学检查方法,对80例星形胶质细胞瘤手术切除标本,进行DNA定量分析研究。结果:①不同病理分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其DNA指数(DI)和细胞增殖指数(PI)分别为:Ⅰ级1.08,36.2%,Ⅱ级1.10,39.8%,Ⅲ级1.39,49.7%,Ⅳ级1.41,51.2%;②肿瘤异倍体发生率随分级的增高而增高;③患者存活时间随DI和PI值增高而缩短;④二倍体肿瘤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异倍体、各级二倍体肿瘤预后优于异倍体,高分级的异倍体肿瘤复发率高,预后极差。结论:肿瘤细胞的倍性程度与增殖程度呈正相关,随DNA含量的增加,随异倍体发生率的增高,肿瘤复发率增高,术后生存时间缩短,这种相关性对于监测肿瘤复发,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母细胞瘤组织中DNA倍体、SPF、增殖细胞指数(PI)与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35例肾母细胞瘤标本的DNA倍体、SPF、PI值,并与正常肾组织比较。结果:与正常肾组织相比,I~Ⅱ期与Ⅲ~Ⅳ期肿瘤的异倍体率、SPF、PI值均升高,但肿瘤各临床分期I~Ⅱ期与Ⅲ~Ⅳ期之间,及病理FH型与UH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测定肾母细胞瘤的DNA倍体、SPF、PI值能了解其某些分子生物学特性,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其增殖活性,对肿瘤的诊断及评估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DNA倍体和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的检测在肺癌侵袭和转移中的意义。方法:流式细胞分析72例组织(包括57例肺癌组织和15例癌旁对照组织)的DNA倍体和PI。结果:流式细胞结果显示DNA倍体、PI在癌旁对照组织和肺癌组织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57例肺癌组织的PI在TNM分期、组织分化、组织类型中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和淋巴结转移无关,DNA倍体在淋巴结有无转移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肿瘤异质性的发生和发展,DNA异倍体率的增加,肺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表明DNA异倍体率在肺癌侵袭和转移的发生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但PI的增加和淋巴结转移无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在子宫内膜疾病DNA分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不同病变程度的石蜡包埋及新鲜的子宫内膜细胞DNA倍体含量和细胞周期时相进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增殖症组的异倍体率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和低分化子宫内膜癌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I、SPF介于正常对照组与高分化子宫内膜癌组之间,且与各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的DI、SPF值彼此有交叉现象;各组石蜡包埋的子宫内膜组织与新鲜子宫内膜组织之间的异倍体率和SP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流式细胞术DNA测定在子宫内膜病变诊断和评估预后中具有重要价值,而新鲜的子宫内膜流式细胞术分析操作更加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相关基因编码蛋白表达与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对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组织的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nm23 表达百分率和DNA含量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子宫内膜癌患者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的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或P<0.05),肿瘤转移时升高更加明显;nm23 细胞表达率却显著降低(P<0.05),肿瘤转移时进一步降低(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细胞表达水平均逐渐增高,而nm23 细胞却逐渐降低。肿瘤组织DNA倍体类型不同,p53V 、CD44v5 、CD44v6 、cerbB-2 、nm23 细胞表达率明显不同。结论:这些结果提示,肿瘤组织DNA倍性和肿瘤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发展和肿瘤恶性度有关,可用于患者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细胞DNA含量及细胞周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DNA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在肿瘤诊断上的价值。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32例乳腺肿瘤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结果 乳腺癌的异倍体率高达 70 % ,纤维腺瘤均为二倍体 ,乳腺癌细胞的 DNA指数 (DI)与纤维腺瘤的 DI有显著差异 (P<0 .0 1 ) ;细胞周期分析发现乳腺癌增殖活性 (S期百分比或增殖指数 ,PI)明显高于纤维腺瘤 (P<0 .0 1 ) ;乳腺癌 DI随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增高 (P<0 .0 5 ) ;腋淋巴结有转移组 DI、PI高于无转移组 ,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异倍体及高增殖活性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结肠直肠癌细胞DNA及CD44含量与肿瘤形成和转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结肠直肠癌细胞DNA含量及CD4 4的定量检测与癌形成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 (flowcytometry ,FCM)对手术切除的结肠直肠癌组织及癌旁周围正常组织细胞进行DNA含量及倍体测定、CD4 4定量检测。结果 :DNA含量在结直肠癌组明显增高 ,二倍体细胞明显减少 ,而异倍体明显增多 ,在结直肠癌组异倍体率为 6 6 6 % ;同时CD4 4在结直肠癌组明显高于癌旁周围正常组织组 (P <0 0 1) ,CD4 4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中有极显著差异 (P <0 0 1)。结论 :癌细胞DNA含量及异倍体率增加 ,CD4 4的表达与结肠直肠癌形成、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蕈样肉芽肿(MF)组织的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62例石蜡包埋的MF组织中DNA含量及细胞增殖水平。结果 红斑期、斑块期、肿瘤期MF患者,其DNA异倍体率及DNA指数(DI)随病情的延长而增高,红斑期与肿瘤期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同样,肿瘤期患者组织中S期细胞比率(SPF)及增殖指数(PI)均明显高于红斑期患者(P<0.05)。结论 DNA异倍体及DI、SPF、PI值的高低与蕈样肉芽肿分期有关,而且它们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肾母细胞瘤组织中DNA倍体、SPF和NM23的表达.方法:选取35例肾母细胞瘤组织和10例正常肾组织,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DNA倍体、SPF,免疫组化SP法检测NM23的表达.结果:肾母细胞瘤组织中DNA异倍体率、SPF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M23在正常对照组的阳性表达率(90.0%)明显高于肾母细胞瘤组织(31.4%).DNA倍体与NM23呈负相关.结论:联合检测DNA倍体、SPF、NM23可为评价肾母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将获得随访结果的154例膀胱癌的石蜡标本制成脱石蜡细胞核悬液,进行流式细胞分析术(FCM)检测。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1年,发现DNA倍体类型,DNA指数和超二倍体细胞比值与膀胱肿瘤预后和复发有明显的关系。二倍体肿瘤的复发率为16.7%,死亡率为11.1%,而异倍体肿瘤复发率为75.6%,死亡率为64.6%,二倍体肿瘤患者生存率明显高于异倍体肿瘤患者(P<0.001),DNA指数大于1.5的异倍体肿瘤和超二倍体细胞比值大于20%的二倍体肿瘤复发率明显增高(P<0.01)。  相似文献   

15.
用DNA倍体分析乳腺肿瘤细胞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DNA倍体及细胞周期分析在乳腺肿瘤诊断上的价值。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 5 0例乳腺肿瘤的细胞DNA含量和细胞周期。 结果  10例纤维瘤都为二倍体、且CV <4 .0 % ;4 0例乳腺癌的二倍体发生率占 35 % ,CV >5 .0 % ,异倍体占 6 5 %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乳腺癌组DNA指数 (DI)、S期细胞比率 (SPF)、细胞增殖指数 (PI)、DNA量值分布、G0 / 1峰值 (CV)均高于正常组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乳腺癌DI值随肿瘤组织学分级的增高而增高。 结论 异倍体、SPF、PI、DI、G0 / 1峰值 (CV)的增高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urvivin表达和DNA倍体分析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流式细胞术对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Survivin蛋白检测和DNA倍体分析。结果(1)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和DNA异倍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2)随着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Survivin阳性表达率和DNA异倍体率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和DNA异倍体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Survivin阳性表达率和DNA异倍体率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PCNA表达和DNA倍体检测在膀胱癌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CNA表达和DNA倍体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分别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流式细胞术对6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10例正常膀胱组织进行PCNA蛋白检测和DNA倍体分析。结果(1)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CNA的阳性表达率和DNA异倍体率均明显高于正常膀胱组织(P<0.01);(2)随着膀胱移行细胞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PCNA阳性表达率和DNA异倍体率均明显升高(P<0.05);(3)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CNA阳性表达率和DNA异倍体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PCNA阳性表达率和DNA异倍体率与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良、恶性周围神经肿瘤DNA倍体分析,佐以检测 p53基因表达,研究其与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及临床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65例良、恶性周围神经肿瘤石蜡包埋组织进行肿瘤单细胞DNA倍体分析;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P53蛋白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23例良性肿瘤DNA倍体检测均为二倍体;42例恶性周围神经鞘瘤(MPNST)中检出异倍体4例,二者差别无意义.SPF、PI值在良、恶性周围神经肿瘤中差别有显著意义(χ2=28.674、23.730,P<0.001),且与MPNST病理组织学分级呈正相关(rs=0.418、0.347,P<0.01、0.05). P53阳性表达在MPNST显著高于良性者(χ2=34.719,P<0.001);P53阳性表达强度与MPNST恶性程度呈正相关(rs=0.326,P<0.05).P53阳性表达强度与异倍体的出现及SPF、PI值均呈正相关(rs=0.318~0.354,P<0.05).结论 SPF、PI值在良性周围神经肿瘤向恶性转化过程中会不断升高,对良、恶性周围神经肿瘤的鉴别诊断有临床应用价值.检测P53表达是鉴别诊断良、恶性以及判断MPNST恶性程度高低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癌及癌旁组织DNA含量、异倍体、细胞增殖活性与胃癌手术范围及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4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细胞DNA含量(DI值)、细胞增殖活性(PI值)进行定量检测,并根据DNA含量分析异倍体.结果 胃癌组织中DI值为1.35±0.10,PI值为18.25±7.32,异倍体为82.5%,癌旁组织3 cm、5 cm、7 cm、最远端断端,其DI值分别为1.20±0.08、1.05±0.05、1.01±0.03、0.96±0.01,其PI值分别为16.03±6.27、9.98±3.20、9.54±2.23、6.27±2.17,其异倍体率为70.0%、22.5%、17.5%、15.0%.异倍体率、细胞增殖活性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断端癌残留、TNM分期密切相关.结论 胃癌、癌旁组织3cm组DNA含量、细胞增殖活性及异倍体率,高于癌旁组织5cm、7 cm、最远端断端组,可作为胃癌手术切除范围的理论依据.异倍体率、细胞增殖活性可作为评价胃癌恶性程度、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胃癌及癌旁组织DNA含量,异倍体及细胞增殖活性与胃癌手术范围及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emetry FCM)对40例胃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细胞DNA含量(The DN Aindex DI值)、细胞增殖活性(cellular proliferation activity PI值)进行定量检测,并根据细胞DNA含量分析异倍体。结果DI值、PI值及异倍体率在胃癌和癌旁3Cm组织,要明显高于癌旁5Cm、7Cm、及最远处断端组织,以癌组织为中心三种指标由外向内呈递增趋势。DI值、PI值及异倍体率与胃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手术断端癌残留、TNM分期等密切相关。结论对胃癌及癌旁组织的DNA含量、细胞增殖活性及异倍体率的分析,可作为胃癌手术切除范围选择的实验依据:对胃癌及癌旁组织的DNA含量、细胞增殖活性及异倍体率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的分析,有助于对胃癌恶性程度和手术预后的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