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的人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男性躯体施暴者的人格因素,为进一步干预家庭暴力提供帮助。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156例社区家庭男性躯体施暴者和44例社区正常对照组用社会人口学指标、艾森克人格问卷、反社会人格症状问卷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有较低的教育水平,较多的嗜烟者和较多差的夫妻关系(P<0.05);研究组内外向、反社会人格障碍症状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有较多的低教育水平者和嗜烟者和一定的人格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家庭男性躯体施暴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进一步干预家庭暴力提供帮助.方法 采用病例时照研究,对156例社区家庭男性躯体施暴者和44例社区正常对照组用社会人口学指标、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 一般资料显示,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较对照组有更多的低教育水平者;更多的嗜烟者,且每天抽烟量大;且他们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暴力男性躯体施暴者有较多的低教育水平者和有较多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成年男性严重躯体施暴行为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为家庭暴力行为的成因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独访谈及问卷评估(冲突策略问卷与儿童期虐待简式问卷),结合当地公安司法部门、妇联等机构备案登记存在严重家庭暴力的资料,对四川省绵阳市某社区38例严重躯体施暴者与38例非施暴者根据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基本一致配对进行研究。结果:①严重躯体施暴组年龄集中在18~29岁(65.8%);②严重躯体暴力组儿童期虐待问卷各分量表分值及量表总分均高于非暴力组(P<0.05);③严重躯体暴力组目前躯体虐待及躯体虐待严重程度、情感虐待、性虐待分量表分值均高于非施暴组(P<0.05),与访谈结果基本一致;④严重躯体施暴组的CTQ-SF躯体虐待分量表分值与CTS-2躯体虐待分值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男性儿童期遭受躯体虐待对其成年后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形成有一定影响;严重躯体施暴者存在其他施暴形式,包括情感虐待与性虐待,单一的施暴形式较为少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家庭结构下夫妻暴力施暴者和受虐者的社会心理学特征。方法:采取多级分层随机抽样方法,用自编家庭暴力问卷、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80户城市有暴力行为的家庭,以及按照以家庭结构相近作为配对条件,从无暴力行为的家庭中选取96户作为对照家庭。并在对照家庭中选取与施暴者性别、年龄基本情况相配者96人作为施暴者的对照组作横断面调查访谈。结果:(1)施暴组中丈夫65人(81%),妻子15人(19%),受虐组中妻子65人(19%),丈夫15人(85%);对照组中丈夫83人(86%),妻子13人(14%)。(2)施暴组的SCL-90总分以及各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施暴组的消极应对分高于受虐组(29.6±8.3/29.5/7.4,F=2.127,P<0.05);施暴组精神质分低于受虐组(65.9±9.6/69.8±12.9±12.9,F=2.185,P<0.05),社会支持总分(36.9±9.2/40.7±6.4,F=9.922)、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均低于对照组,情绪稳定性分高于对照组(48.1±10.1/44.5±9.0,F=2.461,P<0.05)。(3)夫妻独子家庭施暴组精神质分低于受虐组(64.6±10.9/69.5±12.6,F=4.875,P<0.05);施暴组的社会支持总分(37.2±9.0/41.4±6.3,F=2.923)、主观支持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夫妻多子家庭的施暴组焦虑(19.6/28.6,u=41.00,P<0.05)、抑郁(20.3/30.3,u=35.50,P<0.05)、躯体化因子分低于受虐组(15.0/26.9,u=34.00,P<0.05);施暴组抑郁、神经质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夫妻暴力中施暴者具有情绪不稳的个性特征、较少的社会支持及消极的应对方式等,容易促成施暴行为;受虐者具有精神质的个性特征。其中以夫妻独子及多子家庭社会心理问题较为突出。提示在对夫妻暴力的干预中,更应重视夫妻独子及多子家庭的夫妻暴力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男性抢劫罪犯的人格特征,父母教养方式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探讨早期教育及家庭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为干预和预防犯罪提供依据。方法: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113名男性抢劫罪犯及97名正常男性进行对照分析。结果:EPQ显示抢劫罪犯的精神质与神经均高于对照组,而EMBU显示父母偏爱、拒绝,过度保护、处罚严厉等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等与精神质、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结论,不正确的父母养育方式是人格偏差,以致于从事犯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海洛因依赖者应付方式、社会支持与父母养育方式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了解海洛因依赖者的应付方式、社会支持状况和父母养育方式.方法:使用应付方式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选择海洛因依赖者和正常对照组进行评估.结果:应付方式中,海洛因依赖组解决问题和求助两个分量表得分低于对照组,幻想和退避两个分量表得分高于对照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四个因子分中,海洛因依赖者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海洛因依赖者父亲因子Ⅰ得分低于对照,父亲因子Ⅴ得分高于对照,母亲因子Ⅰ得分低于对照,母亲因子Ⅱ、Ⅲ、Ⅳ得分高于对照.结论:海洛因依赖者的应付方式不良,社会支持状况较差,父母养育方式不利于其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我意识及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形成与儿童自我意识及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Achenbach’s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hildren’s Self-concept Scale,PHCSS)、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问卷对长沙市五所小学四、五年级1209位学生测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退缩低分组在自我意识量表上各因子得分都明显高于高分组,并且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中,父母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因子得分也显著高于高分组,而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和父母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得分却显著低于高分组。退缩行为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呈低度负相关,与父母亲拒绝否认、父亲惩罚严厉呈低度正相关,与儿童自我意识量表中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均呈中度负相关.与躯体外貌、焦虑、合群以及幸福满足呈低度负相关。结论:家庭教养方式和自我意识是社会退缩行为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索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 用自编挫折承受力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测定.结果 ①父母的养育方式如情感温暖、理解与挫折承受力的外显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及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的养育方式与外显行为呈负相关.而内在思维情绪只与父亲的过度保护显示出负相关.②挫折承受力的外显行为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结论 大学生挫折承受力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社会支持有关,在培养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同时应结合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来考虑.  相似文献   

9.
成年罪犯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成年罪犯的人格特征及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其人格的相关性。方法:对139名成年男性罪犯进行EPQ人格问卷,EMBU父母教养方式量表测试。结果:罪犯E、N、P分高于常模,L分低于常模,暴力型犯罪E分高于财产型犯罪。幼时家庭不完整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因子分比幼时家庭完整者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母亲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因子与E因子显著相关;“母子过分干涉、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因子与N因子显著相关;“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与P因子显著相关。结论:罪犯的人格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有关因素对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影响,寻找与反社会人格障碍形成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对江苏某劳教所的600名劳教人员进行了筛查,PDQ-4评分高于42分者,纳入可疑人格障碍患者范围,符合〈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IV)诊断标准者确诊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对确诊的反社会人格障碍罪犯90人,排除人格障碍的正常对照140人,进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和一般资料问卷的调查.结果父母的拒绝否认、母亲的情感温暖具有显著差异(P〈0.01)、父母的惩罚、严厉和父亲的情感温暖也有一般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反社会人格障碍人群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父母的拒绝养育方式、父亲低文化程度、低收入家庭、单亲家庭、父母离异.  相似文献   

11.
Modes of Inheritance of Errors of Refrac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Eighteen families in which both parents had refractions within the range of +4·0 D to −4·0 D and axial lengths seen in emmetropia (22·3-26·0 mm) showed coefficients of correlation of the order 0·5 indicative of polygenic inheritance. Such coefficients were seen for axial length (0·407) and for the cornea (0·487), but not for the lens (which is known to be yoked to the axial length). No such coefficients were seen in 19 families in which one of the parents had axial length outside the emmetropic range (nine families with long axes and 10 with short axes).

The pattern of polygenic inheritance for emmetropia (completely correlated optical components) and errors of refraction up to 4·0 D (inadequately correlated components: correlation ametropia) follows that seen in stature and other measurable characters. In contrast the high refractive errors with their abnormal axial lengths (component ametropia) are—like the extremes in stature—pathological anomalies with monofactorial inheritance.

  相似文献   

12.
13.
A further analysis of already published data supports the position that retardates of low ability level less frequently have retarded siblings, retarded parents, and parents low in occupational level than do retardates higher in ability level. The analysis supports the position that there are two types of retarded individuals, persons retarded as a result of gene or chromosomal anomalies, brain injury, etc., who more frequently occur in the lower-level retardate group, and persons whose retardation represents polygenic segregation, who more frequently occur in the higher-level group.  相似文献   

14.
Properties of chemoreceptors of tongue of rat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背景:局部注射具有成骨作用的辛伐他汀,可显著增加骨质疏松大鼠股骨颈及股骨髁部的骨密度及力学强度,分析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对股骨髁骨小梁的影响。 目的:进一步研究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内局部注射辛伐他汀对股骨髁骨小梁的影响。为将辛伐他汀应用于临床骨质疏松局部治疗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18只雌性SD大鼠双侧卵巢切除后3个月,制备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实验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分别在实验大鼠的右侧股骨髓腔内单次注射辛伐他汀溶液5 mg、10 mg,对照组单纯注射空白载体。分别在注射后1个月处死大鼠并取材。Micro-CT扫描并定量分析骨组织形态变化。 结果与结论:给药后1个月,Micro-CT扫描结果显示,辛伐他汀治疗组的骨微结构参数如骨皮质厚度、骨小梁密度及连接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疏松骨骼单次注射小剂量辛伐他汀可显著促进股骨髁部骨小梁改建,改善骨骼微结构,可为强化局部、防治骨质疏松骨折的新选择进一步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