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探讨他汀类药物在ACS早期干预中的作用.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8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方法将ACS患者分为对照组(n=38,每日口服安慰剂)和辛伐他汀治疗组(n=42, 辛伐他汀20 mg/d,发病48 h内开始服用),两组其他治疗相同;观察4周,于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血清hs-CRP及血脂的浓度.hs-CRP浓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脂采用酶法.结果治疗4周后,辛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血清hs-CRP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显著降低(P均<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为P>0.05).结论 ACS患者早期辛伐他汀治疗可明显改善血脂,降低hs-CRP水平.辛伐他汀具有减少炎症反应和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尹芝兰  邓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8):2696-2697,2700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的影响.方法 将79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单独治疗组(辛伐他汀20 mg/d)和联合治疗组(普罗布考1 g/d,辛伐他汀20 mg/d)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服药前和服药1个月时的血清hsCRP、血脂(TC、TG、LDL-C、HDL-C)水平.结果 治疗1个月后两组患者血清hs-CKP、TC、TG、LDL-C、HDL-C水平均较入院时降低(P<0.01),但联合治疗组降低的幅度较单独治疗组大(P<0.05).结论 普罗布考和辛伐他汀联合治疗与单用辛伐他汀均能降低ACS患者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可能起到抑制炎症反应、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加用普罗布考可能发挥进一步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小波 《当代医学》2014,(4):99-100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脂检测对诊断冠状动脉硬化的价值。方法将50例患有冠状动脉硬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随机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使用免疫放射法和罗氏生化仪来测定两组受试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含量水平,以及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结果对照组中血清hs-CRP的含量为(2.62±0.84)mg/L,观察组为(15.11±5.32)m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冠状动脉硬化患者的血脂指标中,除HDL-C的浓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指标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冠状动脉硬化的检测时,高敏C反应蛋白联合血脂检查有助于冠状动脉硬化的确诊。  相似文献   

4.
近年研究证实,高血压病理存在血管壁炎症反应,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参与其发生、发展.他汀类药物除具调脂作用外,还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本研究旨在探讨普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评价其对高血压病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与慢性炎症有关.血浆C反应蛋白(CRP)浓度可作为慢性炎症的标志物。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中较少可降低血浆CRP的水平,国外最近报道,普伐他汀能降低血浆CRP浓度,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国内此方面的研究甚少,为证实普伐他汀能否降低血浆中CRP浓度,作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检测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法和比浊法检测45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4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血清中的血脂和CRP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血清TC、TG、LDL-c和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血脂和CRP水平的检测可以提高冠心病的临床诊断效率,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将50例行PCI治疗单支病变的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只接受基础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血脂和CRP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清TC、TG、LDL-C和CRP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与LDL-C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辛伐他汀为ACS患者PCI术后较好的调脂药物,并可以降低血清CRP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对C反应蛋白( CRP)刺激下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32只大鼠分为4组,普通对照组:常规饲料喂养;普伐他汀组:常规饲料喂养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干预;CRP组:常规饲料喂养的基础上加用CRP干预;普伐他汀+CRP组:常规饲料喂养的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和CRP干预。采用20%三氯化铁浸润的滤纸包裹大鼠颈动脉建立血栓模型,记录形成闭塞血栓的时间并称量所形成血栓的重量。分离富血小板血浆,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外给予PAR-4激动剂刺激的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循环中可溶性P选择素和凝血酶的水平。结果普伐他汀治疗后的大鼠颈动脉形成闭塞血栓时间有明显延长,CRP静脉注射对该模型的血栓形成时间无明显影响,而各组形成血栓的质量无明显差别。流式细胞检测各组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均较低且无明显差异。体外给予PAR-4激动剂AYPGKF-NH2(100μmol/L)刺激后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表达显著增加,普通对照组P选择素的阳性百分率从3.4%增加至46%。而与普通对照组比较,普伐他汀或CRP均使得GYPGKF-NH2刺激的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明显下降。在普伐他汀治疗的基础上给予CRP注射的大鼠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更进一步下降至25%。大鼠血浆中基础可溶性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较低,CRP刺激后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增加约22%,普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CRP刺激的循环中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9.64±0.81)pg/mL vs (11.34±0.74)pg/mL,P<0.05]。静脉给予CRP注射4 h后血清F1+2水平较基础状态明显增高[(2.57±0.4)pg/mL vs (0.72±0.11)pg/mL, P<0.01];而预先给予普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CRP刺激的血清F1+2水平(1.93±0.25) pg/mL。结论普伐他汀能延长CRP刺激下氧化损伤所致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在炎症状态下他汀的抗血栓作用可能带来更多临床益处。  相似文献   

9.
王蕊  李方江  李跃  石金铮 《医学综述》2014,(14):2662-2664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5月至2014年1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10例ACS患者依据用药剂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对照组38例、低剂量组36例和高剂量组36例,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常规治疗,低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每晚1次,高剂量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每晚1次。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前后血脂水平及C反应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7 d、30 d CRP均有所下降。对照组治疗前CRP为(9.08±0.30)mg/L,治疗后7 d为(7.43±0.41)mg/L、30 d为(6.03±0.34)mg/L;低剂量组治疗前为(9.12±0.28)mg/L,治疗后7 d为(6.04±0.44)mg/L、30 d为(4.42±0.38)mg/L;高剂量组治疗前为(8.98±0.34)mg/L,治疗后7 d为(5.88±0.22)mg/L、30 d为(3.02±0.33)mg/L,且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患者治疗后7 d、30 d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升高,且高剂量组降脂效果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治疗ACS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轻炎性反应及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脂和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4月~2009年4月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治疗,同时口服消心痛及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脂以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心电图总有效率(93.0%、83.7%)明显高于对照组(70.0%、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血脂各指标TC、TG、HDL-C、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血脂各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丹参注射液能够显著降低稳定性心绞痛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体外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临床对比研究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兰 《四川医学》2010,31(9):1393-1395
目的对比研究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方法研究组57例采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对照组15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ICU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总天数、住院总费用等指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引流量、ICU监护时间、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无1例发生心绞痛,3例术后38h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对照组7例术后24h出现心律紊乱,频发室早。其余恢复良好,均痊愈出院。随防6~36个月,研究组心绞痛消失,疗效满意;对照组术后2例13个月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3例心律紊乱,频发室早。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安全、有效。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比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术中心脏创伤小,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减少护理工作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off-pump)和体外循环(on-pump)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围术期的输血量和凝血功能。方法:187例患者接受CABG手术,其中105例采用off-pump,82例采用传统的on-pump,回顾性地收集两组患者术前PT、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FIB和APTT、手术时间、旁路移植血管数、ICU留住时间、再次开胸止血的病例数、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围术期输入血制品的量及血常规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术前凝血情况相似,但与off-pump患者相比,on-pump患者手术结束时的Hb、Hct和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术后24h胸腔引流量、再次开胸止血的例数和围术期输入血液制品的量明显增加。结论:off-pumpCABG可避免CPB本身引起的血液稀释、血小板数量减少等引起的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减少围术期出血和血液制品用量,缩短ICU时间,节省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近年30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两组:观察组(A组)患者15例,术中术后使用乌司他丁,对照组(B组)15例,未使用乌司他丁.检验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浆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kinase-MB,CK-MB)活性和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trononinI,cTnI)的浓度,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正性肌力作用药物使用量.【结果】两组无手术死亡.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心肌肌钙蛋白I(cTnI)的浓度及术后多巴胺[(76.4±13.6)、(117.5±12.4)h]、肾上腺素[(50.4±12.1)、(88.9±10.8)h]的使用量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乌司他丁在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对患者心肌可起到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运宁  甘耐炎  陈军  陈波 《广西医学》2002,24(9):1347-134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方法 :对 1999年 1月到 2 0 0 1年 6月 ,在我院接受微创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本组男性 16例 ,女性 8例 ,年龄 4 9~ 73岁 (平均 6 2岁 ) ,单支血管病变 2例 ,双支血管病变 7例 ,三支血管病变 15例 ,其中左主干病变 4例。术前 13例患者心电图有ST段下移、心肌供血不足表现。采用前胸正中切口 ,应用CTS血管固定器 ,搭桥 1~ 4 (平均 2 6 )根 ,应用左胸廓内动脉 11例 ,桡动脉 6例。结果 :除 1例患者发生围手术期心梗外 ,无一例死亡。平均辅助呼吸时间 (5 6± 3 9)小时 ,平均ICU时间 (4 3± 1 6 )天 ,12例 (5 0 % )未输血 ,平均输血量为330ml,术后平均住院 (2 1 7± 7 3)天。随访平均 16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 ,心肌供血明显改善 ,心功能恢复满意 ,活动量增加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结论 :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 ,经济、安全可行 ,值得推广应用 ,尤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更易被患者接受 ,但必须有选择地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体外循环下及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治疗冠心病的结果。方法 回顾分析82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I临床资料。应用体外循环47例(体外组),非体外循环35例(非体外组),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围手术期治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医院内死亡2例,其中体外组1例,术后第14天死于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非体外组1例,术后第3天死于围手术期心肌梗死,余80例顺利出院,1例复发心绞痛,药物治疗有效,疗效满意。结论 体外循环及非体外循环组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在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16.
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总结7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的结果,讨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围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80例接受CABG的70岁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围术期处理的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内乳动脉使用率100%,人均旁路移植(3.2±1.2)支,围术期死亡率5.0%,并发症发生率22.5%,平均住院时间(12.7±5.9)d.结论:CABG可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术前充分评估、术中合理选择手术方案和术后精细处理可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ECC)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血浆血管加压素(AVP)变化及对血液动力学和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择期ECC下行CABG患者40例。分别在麻醉诱导前、切皮前、ECC开始、复温、ECC结束、手术结束、术后24h采集动脉血液样本测定血浆AVP浓度,并在切皮前和ECC结束后10min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详细记录患者围术期临床资料。根据血浆AVP浓度的不同水平通过聚类分析将40例患者分为高值组(n=22)和低值组(n=18)。结果围术期血浆AVP浓度呈现完全不同的变化趋势。与高值组相比,低值组患者ECC后高排低阻的发生率较高(P0.01);ECC后平均动脉压较低(P0.01);ECC时间(P0.01)、术后带管时间(P0.01)、ICU停留时间(P0.05)和术后住院时间(P0.05)较长;血管收缩药的使用人数较多(P0.01)。结论ECC下CABG围术期血浆AVP浓度呈现两种完全不同的变化,低值组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及术后转归较差。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搭桥术体外循环前后呼吸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体外循环(浅低温)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择期行CABG患者,全身麻醉下应用旁气流肺功能监测仪及血气分析分别监测开胸前、体外循环(CPB)前后、关胸后呼吸遥变化。结果 CPB前后,呼吸系统阻力没有明显改变,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与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差(PCO2-PetCO2)无显著增加,而开胸后肺动态顺应性在CPB后明显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及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152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CCABG组83例和OPCABG组69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应用中文版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评估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静脉桥血管远端吻合口数、手术时间、二次开胸率及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输血量、呼吸机支持时间、ICU天数、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SF-36的社会功能、精神功能、总体活力、情感职能及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CCAB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SF-36的躯体疼痛、生理功能及生理职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P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具有手术创伤少,术后并发症少,康复时间短等优点,有利于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尿酸(UA)及血脂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抽取冠心病与健康对照组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血清hs-CRP、UA、血脂进行检测.结果 冠心病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I(apoAI)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hs-CRP、UA、甘油三酯(TG)、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血清hs-CRP、UA及血脂水平的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Discussion coronary disease blood serum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hs-CRP),the blood lipids and the uric level chang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Extraction coronary disease group with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early morning the empty stomach venous blood, applied the whole blood to move the biochemistry analyzer to the blood serum hs-CRP, the uric acid, the blood lipids carries on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The coronary disease group blood serum the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carry the lipoprotein AI content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The hs-CRP, the uric acid, the triglyceride, th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carry lipoprotein B were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s 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the patient blood serum hs-CRP, uric acid, blood lipids level is important for the diagnosis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