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是先天性垂直斜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本病多发生于幼儿期,单眼发病较为多见,其临床特征常常表现为上斜视继发下斜肌功能亢进及斜颈。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手术矫正.包括下斜肌断腱术、截除术及下斜肌后徙术、下斜肌前转位术等。本文对48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采用下斜肌后徙转位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  相似文献   

2.
肇龙  韦企平 《眼科新进展》2013,33(5):478-480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二次手术的原因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12例首次行下斜肌减弱术,术后出现欠矫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探查术和下斜肌二次减弱术.根据术中探查结果对二次手术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手术前后的眼位、眼球运动、代偿头位、Bielschowsky征等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眼探查术中:发现4眼下斜肌断端与renon囊等组织包裹在一起,形成了连接;3眼下斜肌断端附着于眼球颞下方巩膜上;3眼有残留下斜肌肌束;2眼下斜肌后徙位置较常规后徙位置偏颞下方.术后随访1a,1例患者33 cm垂直斜视度2△,其余11例患者33 cm正位,所有患者6 m正位,患眼下斜肌无亢进,Bielschowsky征为(-),无异常头位,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愈率100%.3例下斜肌肌束残留患者首次行下斜肌减弱术后出现欠矫时间(平均18d)与其余9例患者(平均1.06 a)相比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3,P=0.009).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首次行下斜肌减弱术后出现的欠矫可表现为类似上斜肌麻痹的症状,通过下斜肌探查术可以明确病因,针对病因采取恰当的下斜肌二次减弱术可以获得较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下斜肌转位术在上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下斜肌转位术对复杂上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68例患者,其中垂直分离斜视46例,下直肌麻痹4例,下直肌缺如2例,双下转肌麻痹3例,单眼上斜肌麻痹5例,限制性上斜视2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眼球后退综合征2例,均直接采用下斜肌转位手术或作为补充治疗.结果单纯下斜肌转位术,可矫正正前方上斜视15△~2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可矫正40△~50△,下斜肌转位术 上直肌退后术及下直肌缩短术,可矫正40△~60△,但对上方视野效果最明显.结论下斜肌转位术对治疗上斜视是有效可行的一种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下斜肌转位术作为减弱下斜肌功能的术式之一,是治疗垂直斜视,尤其是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分离性垂直性斜视(OVO)常用的手术方式,单独或联合其他术式在斜视临床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疗效确切.目前下斜肌转位术在治疗原发性下斜肌功能亢进、继发于上斜肌麻痹的下斜肌亢进、DVD合并下斜肌亢进、上斜肌腱缺如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下斜肌转位术后可能出现抑制上转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一)发展史 下斜肌减弱术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初期,1906年Duane首先提出了经下睑皮肤进路的下斜肌起点处断腱术治疗上斜肌麻痹引起的下斜肌亢进,1933年Dun-nington介绍了下斜肌附着点处断腱术,  相似文献   

6.
下斜肌断腱术治疗上斜肌麻痹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评价长期单侧上斜肌麻痹病人下斜肌断腱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 44例单侧上斜肌麻痹病人均行下斜肌断腱术 ,随访 1~ 6年 ,平均年龄 9 9岁 (范围 4 5~ 42岁 ) ,所有病人有长期单侧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下斜肌功能过强 ,术前和术后垂直斜视度 ,再手术率和症状减轻情况。结果 :术后平均垂直斜视减少 6~ 15 8△ ,88 6 4%病人术后满意 ,明显欠矫需再手术 5例占 11 36 % ,2例配三棱镜 ,无一例过矫 ,再手术病人选择对侧眼下直肌后徙术。结论 :下斜肌断腱术对治疗单侧上斜肌麻痹是安全、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术式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上斜肌为眼球旋转垂直运动眼外肌麻痹中最常见的受累肌。有时是单眼,但两眼上斜肌同时受累者亦较常见。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常表现为垂直性斜视和代偿性头位。因此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目标,主要在于矫正斜视,使之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融合功能,消除代偿性头位。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类:一是加强麻痹肌即上斜肌折叠术,二是下斜肌减弱术。从1908年Posey首先采用下斜肌减弱术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人们不但对下斜肌的解剖及其病理生理有了很深的了解,而且采用了先进的影像技术〔1〕和计算机模拟演示的方法〔2〕,从动态上对下斜肌有了更深的认识。下斜肌减弱术有下斜肌断腱术、下斜肌切除术、下斜肌边缘切开术,下斜肌后徙术及下斜肌前转位术。所以对各类下斜肌手术评价是很有必要的,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种下斜肌减弱术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治疗中的效果。方法85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33例垂直眼位<15~Δ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52例垂直眼位>15~Δ行下斜肌移位术。结果85例患者中垂直眼位<15~Δ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者,治愈及好转29人(87.9%),>15~Δ行下斜肌转位术者,治愈及好转41人(78.8%)。术前有代偿头位者均消失或改善。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垂直眼位<15~Δ可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15~Δ者可行下斜肌移位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下斜肌转移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 :对 36例上斜肌麻痹的患者施行下斜肌转移术 ,将下斜肌止点缝合固定在下直肌颞侧。术后 6个月~ 5年随访 ,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 12例 ( 33 3% ) ,改善 14例 ( 38 9% ) ,失败 10例 ( 2 7 8% )。治愈 12例患者全部在垂直偏斜 <10 Δ 和 11~ 15 Δ 组内 ,失败 10例均为垂直偏斜度数大者。结论 :下斜肌转移术是一种有效、安全、简单可靠的治疗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方法 ,其矫正垂直偏斜的度数大约在 10 Δ 左右  相似文献   

10.
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的眼球旋转状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的眼球旋转状态,以及下斜肌减弱手术对其的影响。方法13例上斜肌麻痹和12例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共50眼)行双眼下斜肌减弱术,双马氏杆检查术前、术后的主观旋转;其中10例原发下斜肌亢进和9例上斜肌麻痹(共38眼)术前、术后1周行眼底照相测量黄斑-视乳头夹角。结果所有病例术前及术后2个月均无旋转复视。12例原发下斜肌亢进者术前DMRT无旋转,术后1周时8例、2个月时1例DMRT内旋转;13例上斜肌麻痹者,术前4例DMRT外旋,术后1周时7例、2个月时1例DMRT内旋转。眼底照相的10例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术前6例存在眼球外旋转,术后5例存在眼球内旋转;9例上斜肌麻痹患者,术前均存在眼球外旋转,术后无眼球内旋转。结论上斜肌麻痹和原发下斜肌亢进患者眼球旋转状态存在差异。下斜肌减弱手术后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先天性下斜肌麻痹的诊断及鉴别诊断,阐述该病的手术观点。方法回顾总结1984~1994年在我科行手术治疗的全部先天性单根下斜肌麻痹病例。结果全组13例于术后随诊6~75个月,其中6例眼位完全正位,7例改善。结论单根先天性下斜肌麻痹临床上极为少见,诊断主要依靠(1)原在位存在垂直斜视,(2)双眼和单眼运动检查,(3)施行被动牵拉试验除外Brown征。大多数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主要方法为同侧上斜肌减弱术,对侧上直肌后徙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疗效。方法 对23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经各种检查确诊无误时采用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2年,观察疗效。结果 治愈11例(47.82),改善10例(39.13)。失败3例(13.04%)。结论 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上斜肌麻痹术式简单。并且安全、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V型斜视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8例V型斜视手术治疗患者,按术式分为两组:水平直肌垂直移位组(Ⅰ组)5例,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组(Ⅱ组)23例。结果 28例V型斜视患者中,23例行下斜肌切断或部分切除术,5例行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术后观察效果良好。结论 下斜肌亢进是V型斜视主要原因。下斜肌减弱术及水平直肌垂直移位术是矫正V型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在有下斜肌功能亢进的情况下,前者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斜肌不同手术方式对垂直眼位矫正效果的影响。方法设计: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研究对象和对照程度不同的双眼上斜肌麻痹患者86例,不同手术组和相同手术组(对照组)各43例。第一组:对伴有双眼上斜肌麻痹的患者,对上斜肌麻痹较重的一眼采用下斜肌后徙移位手术,对较轻的眼别施行下斜肌断腱手术;第二组:对两眼均施行下斜肌断腱手术。主要指标:垂直眼位正位率。结果垂直眼位正位率采用不同术式组为86%,采用相同术式组为56%。两者比较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不同程度的上斜肌麻痹施行不同手术的术后效果,优于施行同一的下斜肌断键手术的效果,使不定量的下斜肌手术效果趋向于定量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和眼外肌的功能状况,对47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其中40例(85.1%)眼位为正位,7例(14.9%)眼位较前好转.30例(63.8%)代偿头位消失,8例(17.0%)代偿头位减轻.治愈30例(63.8%),好转17例(36.2%),总有效率100%.结论 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手术方式的选择按照减弱直接拮抗肌及配偶肌,加强麻痹肌原则进行.根据下斜肌亢进程度和垂直斜视度数选择不同手术方式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手术治疗先天性上斜肌麻痹23例,其中16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术,4例行患眼下斜肌后徙联合健眼下直肌后徙术,3例患眼下斜肌后徙联合上直肌后徙术.结果术后15例治愈,7例改善.治愈率65.22%,改善率30.43%,总有效率为95.66%.结论术前准确地多次测量斜视角,术中根据眼外肌和节制韧带的解剖结构适当修正手术方案是手术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斜肌前转位术治疗双眼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伴下斜肌亢进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15△~30△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手术治疗,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期手术矫正,观察手术前后其原在位垂直斜视度、头位变化、下斜肌亢进程度。结果:患者26例垂直偏斜角为15△~25△的患者行下斜肌前转位术,全部治愈,代偿头位消失。1例双眼垂直偏斜角为>25△的患者行双下斜肌前转位术后,残余部分双下斜肌功能亢进,欠矫度为7.8△,行二期双下直肌后徙术后,垂直斜视好转,代偿头位明显改善。1例伴外斜视患者同时行水平肌手术后出现眼球外展轻度受限,能过中线。结论:对伴双眼下斜肌功能亢进,原在位垂直斜视度较大的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行双眼下斜肌前转位手术矫正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点,且适用于双眼不等量下斜肌功能亢进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Xiao MY  Shou JY  Li YP 《中华眼科杂志》2004,40(10):652-654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的临床特征和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根据病情对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行不同手术治疗,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斜视度数及临床特征的变化。结果11例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患者中,10例患眼下斜,1例健眼上斜。患眼向上、内上及外上活动受限,且合并假性上睑下垂。10例以健眼注视的患者中,2例行患眼下直肌后退,8例行患眼上斜肌切断及下直肌后退术,其中2例因第1次手术量不足,术后6个月再行健眼上直肌后退术。7例合并外斜视患者同时行外直肌后退术(单眼5例,双眼2例)。1例以患眼注视的患者行健眼下斜肌切断及上直肌后退术。9例患者第一眼位斜视完全矫正,2例斜视症状明显改善。7例合并外斜视者症状全部消失。患眼下斜肌和上直肌功能均无改善。上睑下垂症状9例患者消失,1例患者明显改善,1例患者无改善。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是临床较为少见的一种眼球运动障碍性疾病,上直肌和下斜肌同时麻痹是其发病的主要临床特征;其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垂直直肌后退术和上斜肌切断术。(中华眼科杂志.2004,40:652-654)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3年5月至2016年2月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临床确诊为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患者12例,所有患者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15△,麻痹眼侧歪头试验阳性,向麻痹眼方向注视时垂直斜视度比第一眼位〉5△,上方所有注视眼位均上斜,对侧眼上斜肌功能过强。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治疗,手术将下斜肌后徙于下直肌颞侧止端后3mm,上直肌后徙3-5mm,合并水平斜视者同时予以矫正。结果术前患者均有代偿头位,中度9例,重度3例;术后所有患者代偿头位均有改善,头位消失者6例,轻度倾斜者4例,中度倾斜者2例;术前第一眼位垂直斜视度(24.8±5.2)△,术后(6.0±2.8)△;术后歪头试验10例阴性,2例轻阳性;术后术眼有轻度上转受限,无双眼复视。结论下斜肌减弱联合同侧上直肌后徙手术是治疗单眼上斜肌麻痹伴同侧上直肌亢进或挛缩综合征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可以有效改善代偿头位和垂直斜视,未引起明显上转受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上斜肌麻痹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采用减弱下斜肌、上或下直肌的减弱和加强手术,矫正斜视手术。结果经过斜视手术后,垂直眼位、水平眼位、代偿头位多数获得满意矫正。结论减弱上斜肌的直接对抗肌下斜肌手术是治疗上斜肌麻痹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