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房颤患者复律治疗前后NT-Pro BNP水平变化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房颤患者50例,入院后复律前、后均检测NT-Pro BNP,比较复律成功组和复律不成功组治疗前后的NT-Pro BNP水平,以及随访期窦律维持组和房颤复发组NT-Pro BNP水平。结果:复律未成功组复律前、后NT-Pro BNP均明显高于转复成功组复律前、后NT-Pro 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房颤复发组复律治疗后NT-Pro BNP水平高于窦律维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律前NT-Pro BNP水平异常增高者及复律后仍高于正常者复律成功的可能较小,控制心室率即可;复律后NT-Pro BNP水平迅速恢复正常者更容易维持窦律。房颤患者复律后的NT-Pro BNP水平可以作为预测房颤是否复发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复律成功后胺碘酮联合螺内酯治疗与单纯应用胺碘酮治疗对预防房颤复发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64例复律成功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与胺碘酮联合螺内酯组(联用组,32例),观察两组房颤复发率、复发时间及复发类型。结果:胺碘酮组和联用组分别有31例和30例患者完成研究。随访期间,胺碘酮组房颤复发19例(61.3%),平均复发时间(4±4)个月;联用组房颤复发11例(36.7%),平均复发时间(8±5)个月。两组房颤复发率和复发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房颤复发的类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持续性房颤复律后胺碘酮联合螺内酯具有更好的预防房颤复发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初发房颤患者的年龄、病因、临床特点及复发的状况。方法:对85例初发房颤的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初发房颤中,病因明确的占70.59%;特发性房颤29.41%。其中自行复律48例,占56.47%。静脉胺碘酮复律有效率为61.53%。早期转复的成功率更高。房颤复发与左房内径相关(P<0.05),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EF值与房颤复发无关(P>0.05)。一年内维持窦律者占57.35%。结论:初发房颤常见原因为特发性房颤、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初发房颤大多为自限性,药物复律成功率较高。复律的病例中,一半的病例1年内能维持窦律。左房内径与房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胺碘酮对持续性房颤患者节律控制的疗效.方法:采用同步直流电复律联合口服胺碘酮维持治疗6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观察电复律成功后窦性节律维持情况及相关并发症;中长期(>8周)随访房颤复发情况,观察维持组(房颤不复发)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左房直径及房颤持续时间.结果:59例房颤患者电复律(95.2%)即刻成功,3例(4.8%)复律无效;54例(87.2%)早期有效,早期复发5例(8.0%);晚期有效43例(69.4%,维持组),晚期复发11例(17.7%,复发组);维持组和复发组患者的年龄、房颤持续时间及左房直径比较,维持组明显低于复发组(P<0.05).结论:电复律联合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持续性房颤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具有疗效好及风险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它分为急性房颤(即阵发性房颤)和慢性房颤(即持续性房颤)。慢性房颤常见于器质性心血管病变患者。其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但多为单一用药,并且房颤复律后易于复发。本文用胺碘酮与洋地黄药物联合治疗43例转复后复发的慢性心房纤颤,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乙胺碘呋酮加直流电转复治疗房颤34例,治疗前房颤持续7天至14个月,治疗后,有26例转复后窦性心律维持2年,7例维持1年,1例维持窦性心律9个月之后复发。治疗中副作用轻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房颤对血脑利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及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非心衰患者49例(房颤组),另择同期类似疾病窦性心律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对照组及房颤组复律前的血BNP水平.房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药物复律,在复律后24h检测血BNP水平,并随访观察6个月.比较分析6个月内房颤组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血BNP水平及临床特征.结果复律前房颤组血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房颤组复律后血BNP水平显著低于复律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房颤组31例未复发,18例复发;复律前后复发者血BNP水平均显著高于未复发者(均P<0.01);复发者与未复发者仅左房内径、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临床特征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房颤患者血BNP水平升高,并在复律时降低.血BNP水平、左房内径、房颤病程、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反流等特征可能与房颤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8.
药物难以转复的八例阵发性房颤原因分析马德福,李世明关键词:心房纤颤/诊断1989年以来,我们遇到8例用药物难以转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经进一步处理后有7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互~6个月均未复发,现结合临床资料就其难以转复的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文8例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研讨乙胺碘呋酮对阵发性房颤(AF)的治疗效果。方法:给予口服乙胺碘呋酮负荷量及维持量并追踪观察。结果:57例在8 h~24 h内复律,11例自行停药后4 mon~6mon复发,再次给药后复律并维持。24例转为永久性房颤。结论:乙胺碘呋酮治疗阵发性房颤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0.
周忠民 《医学综述》1995,1(8):349-350
心房纤维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如能转复并长期保持为窦性心律,将有助于减少血栓形成及栓塞并改善症状。电转复房颤成功率在80~90%以上,但复发率很高,一年复发率高达50%或以上。因此,房颤电转复成功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是一个临床的重要课题,国外曾试用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以预防房颤复发。本文拟对其中设计较严密的临床实验结果作一综述。1 洋地黄类洋地黄类药物常用于治疗房颤,但至今尚未见严格对照的临床实验以证明洋地黄在电转复后预防房颤复发的有效性。洋地黄用以治疗房颤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其抑制房室传导的作用从而减慢…  相似文献   

11.
郁文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0):47-47,57
目的探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预防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治疗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治疗组患者用缬沙坦联合胺碘酮转复心律,预防房颤复发。对照组用胺碘酮转复心律,预防房颤复发。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可以明显减低心房颤动的复发率,缬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房颤效果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82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缬沙坦治疗组42例和非洛地平对照组40例,两组均联用胺碘酮,分别观察治疗1年后对窦性心律维持的效果和左房内径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对窦性心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优于对照组(P〈0.05),减小左心房内径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联用胺碘酮治疗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后窦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以及缩小左心房内径优于非洛地平加胺碘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基线CRP水平与心房颤动(房颤)药物复律后远期复发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4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根据基线CRP水平把患者分为2组(0~4mg/L和≥4mg/L).所有患者通过药物复律,并且接受胺碘酮维持窦性节律的治疗.随访观察3年后,了解基线CRP水平与房颤复发间的关系.结果 在3年的随访期内,有74.7%的患者复发房颤.在CRP0~4mg/L组,房颤复发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在预测房颤复发上,基线CRP水平有独立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预防老年高血压患者房颤复律后复发的效果及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成功转复窦性心律后,在常规抗凝及口服胺碘酮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厄贝沙坦组30例和氨氯地平组30例。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降压疗效、窦性心律维持率及左房内径情况。结果: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压。厄贝沙坦组房颤复发14例,占46.7%,氨氯地平组22例,占73.3%,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组房颤转复12个月后患者左心房内径缩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可有效降低血压,并可逆转左房扩大,对房颤复律后复发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评价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预防房颤复发的有效性。方法: 检索Medline、EMBASE、Elsevier、Cochrane等数据库,收集PUFA预防房颤复发的随机对照试验(RCT),2位研究人员独立检索和评价文献,应用RevMan 5.0和Stata 10.0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 6项RCT研究共包括1 839例患者纳入该荟萃分析。结果提示PUFA治疗并不能预防阵发性房颤及持续性房颤复律后复发(RR=0.96,95%CI为0.75~1.22,P=0.74),亚组分析发现,复律及随访前PUFA治疗至少28 d 的亚组中,PUFA能明显减少随访过程中房颤的复发(RR=0.720,95%CI为0.622~0.835,P<0.01)。结论: 荟萃分析结果显示PUFA治疗不能降低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在预防心房颤动复律后复发中的作用。方法将近2年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Ⅰ组:复律当日始至6个月,给予胺碘酮0·2g,日1次口服;Ⅱ组:复律当日始至6个月,给予胺碘酮0·2g和贝那普利10mg,各每日1次口服。自复律后1、2周及1、3、6个月后分别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患者在非随诊日出现心悸、胸闷等不适,即行心电图检查,以检测是否有房颤复发。复律次日及6个月后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分别测量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1)共56例完成整个观察过程。Ⅰ组27例中9例(33·3%)房颤复发,Ⅱ组29例中4例(13·8%)房颤复发,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明显(P<0·05);(2)治疗6个月后,超声心动图测得Ⅰ组LAD、LVEF治疗前后无变化(P>0·05),Ⅱ组LAD、LVEF明显改善(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预防持续性房颤复律后复发较单用胺碘酮更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观察氯沙坦与胺碘酮联用对慢性心衰合并房颤复律后房颤复发率及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10例慢性心衰合并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氯沙坦与胺碘酮联合组)56例和对照组(胺碘酮组)54例.观察用药后转复情况、随访1年复发情况及左心功能情况.结果:1.用药后7天观察组复律的有53例,转复率94.6%;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1年,观察组中复发的有5例,复发率9.4%,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中治疗前左心室射血分数49.1±2.23(%),治疗后60.2±3.14(%),两组治疗后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沙坦与胺碘酮联用控制慢性心衰合并房颤复律后房颤复发率及左心房功能的临床效果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后复发的预测作用。方法选取持续性房颤电复律患者42例,按其30天内复发情况分为复发组和窦律组,复律前抽取静脉血检测其CRP水平。结果复发组CRP水平较窦性组明显升高(P<0 05)。结论房颤患者复律前CRP水平可作为复律后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联合胺碘酮转复房颤及预防房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持续性房颤患者87例随机分为坎地沙坦-胺碘酮联合治疗组(即治疗组)与胺碘酮治疗组(即对照组),进行转复治疗及预防复发治疗,共观察8个月,观察转复率、转复周期及复发率、复发时限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治疗组与胺碘酮治疗组相比,其房颤转复率无显著性差异(72.7%vs 51.2%,P>0.05),而转复周期显著缩短〔(12.6±4.1)d vs(15.3±5.5)d,P<0.05〕,复发率显著降低(34.4%vs63.6%,P<0.05),复发时限显著延长〔(175.3±41.5)d vs(90.9±36.5)d,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坎地沙坦在转复及维持房颤患者窦性节律方面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刘蓉昕  吕晓红  程苏晶 《吉林医学》2009,30(23):3018-301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胺碘酮复律,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小剂量缬沙坦(40mg),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变化。结果: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组治疗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独使用胺碘酮。结论:缬沙坦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防止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