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day-surger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DS)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710例老年患者LC/DS的临床资料,分析延迟出院的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 710例患者中,566例(79.7%)于术后24 h内出院,144例(20.3%)延迟出院,无死亡患者。延迟出院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并发症、留置腹腔引流管、中转开腹手术。年龄(P=0.025)、心律失常病史(P=0.016)及胆囊慢性炎症(P0.001)是因心理因素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60 min(P=0.002)、术中出血量≥15 ml(P=0.003)、胆囊急性炎症(P=0.001)及胆囊壁厚度≥3 mm(P=0.016)是留置腹腔引流管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律失常病史、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出血量≥15 ml、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急性炎症及胆囊壁厚度≥3 mm是老年患者LC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时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疗效及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LC手术时机的不同,将症状出现48小时内者、症状出现48小时后手术者分别纳入早期组(n=67)、晚期组(n=53),比较不同组别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对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早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体温≥38.5℃、WBC计数≥15×109/L、腹肌紧张、有上腹部手术史、结石嵌顿、胆囊壁厚度≥5mm是LC术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P0.05);经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年龄、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均为影响LC术中转开腹影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早期进行LC术(发病48h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的优势,年龄、白细胞计数、胆囊壁厚度均为影响LC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并评价内镜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胆囊结石(CC)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入院手术的CC患者7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LRCL组(38例)和LC组(38例),分别接受LRCL术和LC术。术后统计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24h疼痛VAS评分、住院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手术前后胆囊壁厚度差及并发症和术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24h疼痛VAS评分和住院时间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LRCL组手术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和手术前后胆囊壁厚度差分别为(63.2±6.9)min、(3.5±0.6)d和(1.2±0.4)mm,LC组为(48.5±10.5)min、(4.7±0.8)d和(0.4±0.1)mm,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RCL组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分别为5.3%(2/38)和2.6%(1/38),LC组为13.1%(5/38)和5.3%(2/38),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RCL术治疗可能在促进CC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保留有功能的胆囊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评分系统在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发病时间≤72 h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8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前后3年分成A、B两组,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探讨预测性评分系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结果 89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病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上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92例患者中,体温≥38.5℃、腹膜炎体征、白细胞计数≥18.0×109/L、C-反应蛋白≥30.0 mg/L、胆囊壁厚度≥0.8 cm的组别有着更高的中转开腹率,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并以前后3年中转开腹率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能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5.
评价胆宁片对完全腹腔保胆取石术后预防胆囊结石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将符合微创保胆取石术条件的46例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通过腹腔镜切开胆囊,行胆道镜取石。治疗组术后3d口服胆宁片3个月,对照组患者除不服用胆宁片外,其余护理、饮食与治疗组相同。术后2年复查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率、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结石复发率的差异。46例保胆取石术成功,无严重并发症。5~7d均治愈出院。两组患者术前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率、GLQ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石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胆取石术后患者服用胆宁片,能使胆囊壁的厚度明显减少,增强胆囊的收缩功能,改善患者的术后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并发症及影响因素。方法对550例接受LC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病程、结石数量、腹腔手术史、胆囊解剖结构等因素与LC并发症的发生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颈部结石、胆囊壁厚度、胆囊与周围脏器是否粘连、Calot三角是否粘连与LC的并发症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囊颈部结石、胆囊壁的厚度、胆囊与周围器官是否粘连、Calot三角是否粘连是LC并发症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术难易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手术难易程度的相关因素。方法:将24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和有无中转分成容易组(123例)和困难组(122例)(含中转开腹组33例 open cholecystectomy, OC),分别比较各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影像学差异和腹腔镜下所见,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结果:术前资料中,容易组和困难组在体温、白细胞计数,手术时机、胆囊壁厚度、胆囊体积、胆总管直径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镜下所见,两组在胆囊壁厚度、大小、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直径、胆囊三角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胆囊壁增厚、胆囊体积增大、胆总管直径大于8 mm、颈部结石嵌顿、Calot三角不清是行LC困难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评分系统在降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率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5年2月所收治发病时间≤72 h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手术治疗8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前后3年分成A、B两组,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探讨预测性评分系统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对中转开腹率的影响。结果 892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未出现术中、术后死亡病例。A、B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体重指数上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92例患者中,体温≥38.5℃、腹膜炎体征、白细胞计数≥18.0×109/L、C-反应蛋白≥30.0 mg/L、胆囊壁厚度≥0.8 cm的组别有着更高的中转开腹率,组间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并以前后3年中转开腹率作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以全身炎症反应及影像学作系统评分作术前评估能有效降低中转开腹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炎症期腹腔镜胆囊手术难度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急性炎症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手术难度及其手术相关因素。方法 :对急性炎症期LC 2 98例 ,并以同期非急性炎症期LC 2 4 2例作对照 ,进行手术难度及相关因素的分析和评价。结果 :急性炎症组与非急性炎症对照组间手术难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性别 (P =0 .0 4 2 )、胆囊壁厚度差异 (P<0 .0 0 1)与手术难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炎症显著增加手术难度 ,而性别、胆囊壁厚度等对术前难度判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观察不同气腹压力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选择择期行LC老年患者66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A组和B组。A组(低气腹压)维持气腹压力在1.3 k Pa,B组(标准气腹压组)维持气腹压力在1.6 k Pa。麻醉前1 d及拔管后1、3 h和术后1 d记录简易精神状态量法(MMSE)评分。两组患者麻醉前1 d及术后1 d MMSE评分均≥23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1、3 h两组患者MMSE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较低的气腹压力对LC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LC(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手术难易程度的相关因素。
方法:将245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手术时间和有无中转分成容易组(123例)和困难组(122例)(含中转开腹组33例 open cholecystectomy, OC),分别比较各组术前一般资料、术前影像学差异和腹腔镜下所见,筛选出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
结果:术前资料中,容易组和困难组在体温、白细胞计数,手术时机、胆囊壁厚度、胆囊体积、胆总管直径各指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中镜下所见,两组在胆囊壁厚度、大小、颈部结石嵌顿、胆总管直径、胆囊三角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体温升高,白细胞计数增加,胆囊壁增厚、胆囊体积增大、胆总管直径大于8 mm、颈部结石嵌顿、Calot三角不清是行LC困难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患者全麻术中胆囊压力升高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168例,分组观察单因素(结石部位、结石数量、最大结石直径、胆囊壁厚度、胆囊收缩功能、胆囊分隔)对全麻术中胆囊压力的影响。结果 168例患者中,胆囊腔内结石146例,胆囊管结石22例,两者压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8.033, P <0.001)。146例胆囊腔内结石中,胆囊壁厚3 mm共94例,4 mm共40例,5 mm及以上共12例,3 mm与5 mm以上压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2.056, P =0.042)。134例胆囊壁厚小于5 mm中,单枚结石33例,2~10枚83例,≥11枚18例,平均压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最大结石直径≤10 mm共79例,10~20 mm共40例,≥20 mm共15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胆囊排空指数≤30%共19例,30%~50%共24例,≥ 50%共55例,平均压力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有胆囊分隔27例,无胆囊分隔107例,两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胆囊管结石及胆囊壁增厚是引起全麻术中胆囊压力升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胆囊壁增厚的高频超声结果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以期对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4月~2015年3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4名,根据高频超声的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胆囊不厚组、胆囊单纯增厚组、胆囊双边增厚组。并选取同期24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比4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血流速度(Vpv)、门静脉主干内径(Dpv)、门静脉主干血流量(Qpv)以及门静脉右支血流速度(Vrpv)、门静脉右支内径(Drpv)、门静脉右支血流量(Qrpv)等指标。并对胆囊壁增厚的高频超声结果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经高频超声检测,4组患者的胆囊壁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的Vpv、Dpv、Qpv之间均具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之间的Drpv及Qr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Vrpv在组间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Qrpv/Qpv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pv与胆囊壁增厚程度呈正相关(r=0.942,P0.05),Vpv和Qpv与胆囊壁厚度均负相关(r=-0.831,r=-0.927,P均0.05)。胆囊壁厚度与Drpv、Vrpv及Qrpv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高频超声检测的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门静脉主干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息息相关,而与门静脉右支的血流改变无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SILC)与传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胆囊良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06—2018-03间在叶县中医院接受胆囊切除术的114例老年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分为2组,各57例。A组患者行LC,B组患者行SILC。结果 (1) 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A组,但手术时间长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2) B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时的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3) 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SILC治疗老年胆囊良性疾病,创伤较小、术后疼痛轻、效果较好,更符合患者对美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3年间行手术治疗的149例老年(年龄≥60岁)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开腹胆囊切除组(OC组,n=76)和腹腔镜胆囊切除组(LC组,n=73例).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OC组患者与LC组患者的一般情况除WBC计数和胆囊B超情况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OC组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LC组,手术时间也显著长于LC组(P<0.01).OC组住院时间、进食时间及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显著长于LC组(P<0.01).在并发症发生上,OC组有36例次,LC组有11例次,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手术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OC或LC要视患者的总体情况而定,但均应以保证患者的安全为前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将接受急诊手术的80例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开腹组行开腹胆囊切除术(OC),腔镜组实施LC。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LC治疗老年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术后恢复快,效果优于OC。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双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6-02—2017-02间商城县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胆囊结石患者分为2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双镜保胆取石术,对照组采用LC。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 a,观察组胆囊的收缩功能、胆囊壁厚度均优于术前,而且消化不良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镜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可保留胆囊正常功能,有助于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并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原因及相关治疗。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4年09月通过本院收治的行LC后并发胆漏的患者共计21例进行分析总结。按照患者胆囊炎症轻重分为观察组(12例,胆囊壁厚≥5mm或并发胆囊积液者)和对照组(9例,胆囊壁厚5 mm且无胆囊积液者)。分别统计患者的一般情况、胆漏量、胆漏部位、围手术期以及术后一年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由检查数据可知:观察组胆漏量≥100 ml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手术中出现损伤性胆漏的机率相对较高。3.对照组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远期并发症方面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术并发胆漏的原因主要为迷走胆管或胆囊管损伤,围手术期的,二期修复手术可以较好的防治胆漏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早期及延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将93例接受LC治疗的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分为早期组51例和延期组42例。2组均在发病7 d内入院治疗。早期组在入院1~3 d内行LC。延期组先行抗感染治疗,症状改善后6~8周行LC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延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延期手术治疗相比,早期LC术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症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危险因素,建立个体化列线图预警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584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建模组(n=408)与验证组(n=176),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变量,建立中转开腹列线图预警模型,采用验证组对预警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建模组与验证组仅在胆囊壁厚度、胆囊炎发作次数、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胆囊壁厚度≥5 mm、胆囊炎发作次数≥3次、急性胆囊炎分型为坏疽型/穿孔、发病至手术时间≥72 h、术前总胆红素高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列线图预警模型进行验证,建模组与验证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2、0.843,且两组校正曲线均显示预测的中转开腹风险与实际中转开腹风险的相关性良好;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6.629,P=0.577;临床决策曲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