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后患者生活质量,分析术后不同时间段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并探讨LC术后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方法:应用消化系统疾病生活质量量表(gastrointestinal quality of life index,GIQLI)、三个自设问题电话随访2009年11月至2016年8月行LC的900例患者,详细记录生活质量相关数据,并按手术日期将患者分为术后6~12个月、术后1~5年及术后5年以上3组。对比3组患者术后GIQLI评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影响患者术后GIQLI自觉症状评分的危险因素,观察术后新发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及结直肠癌的患病率。结果:共获得846份随访结果,失访率6%,中位随访时间39个月。3组患者的GIQLI总分[(114.4±18.2)、(118.1±17.5)、(118.2±17.9),P0.05)]、自觉症状评分[(62.5±10.3)、(65.3±9.5)、(65.8±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P=0.027)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相关,而年龄、体质量指数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不相关(P0.10),术后新发消化性溃疡29例(3.4%)、胆汁反流性胃炎37例(4.4%),随访未见结直肠癌。结论:术后6~12个月的患者生活质量低于术后1~5年、术后5年以上的患者,而在自觉症状方面更为显著。女性是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独立危险因素。LC增加了消化性溃疡、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率,未发现LC与结直肠癌相关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淀粉酶(amylase,AMY)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影像学诊断明确的单纯胆囊结石患者50例,均行LC术,术中取胆囊胆汁3 mL,采用干化学法检测AMY,与血AMY比较,并对切除的胆囊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 50例患者中胆囊胆汁AMY为30~3 020 U/L,平均(474.7±753.2)U/L,与血清AMY(64.3±17.1)U/L比,胆汁AMY明显升高(P0.05)。其中胆固醇性结石19例,胆色素性结石14例,混合性结石17例,胆色素性结石组和混合性结石组均高于胆固醇性结石组的胆汁AMY(P0.05)。腺肌症胆汁AMY水平高于非腺肌症的AMY水平(P0.01)。结论胆囊结石患者存在胰胆反流,胆汁中AMY升高可能与结石形成及胆囊的病理学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微创保胆取石术(LRCL)对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术前胆囊最大收缩率≥30%的胆囊结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LC(LC组)和LRCL(LRCL组),统计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胆管损伤、胆总管内径、肝功能异常、脂肪泻、胆汁反流性胃炎、腹痛等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至3年。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胆漏、胆管损伤、残余结石,无死亡病例。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RCL组术后胆总管内径、胆总管结石发生率、肝功能异常、脂肪泻、胆汁反流性胃炎及腹痛发生率均明显小于L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术前胆囊收缩功能良好的胆囊结石患者,LC后胆囊功能丧失,术后3年内腹胀、腹泻、胆汁反流性胃炎等消化道症状,以及胆总管结石、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增高;而LRCL保留了胆囊功能,术后3年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及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erdQ),调查8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情况,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的总发病率为11. 5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BMI、焦虑、吸烟史、每餐进食过饱、饮食习惯偏油腻、胃溃疡病史、饱餐后平卧或睡觉为胃食管反流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P 0. 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较高。女性、体质量高、焦虑、有吸烟史、每餐进食过饱、饮食习惯偏油腻、胃溃疡病史、饱餐后习惯平卧或睡觉的患者应给予更多干预,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与隐性胰胆反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隐性胰胆反流与胆囊癌变的关系.方法 检测340例择期胆囊切除术病人血液和胆囊胆汁淀粉酶确定隐性胰胆反流.组织病理学观察隐性胰胆反流胆囊标本的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以及免疫组化观察胆囊黏膜上皮的增殖活性.结果 340例择期胆囊切除标本中隐性胰胆反流发生率为9.4%(32/340).32例隐性胰胆反流标本中发生胆囊癌1例.不典型增生11例.胆囊癌和不典型增生发生率为37.5%(12/32).对照组发生不典型增生发生率8.4%(26/308),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6).隐性胰胆反流的胆囊上皮的Ki67指数平均为24.4%,高于对照组13.2%(P=0.014).结论 隐性胰胆反流是胆囊癌发生重要的诱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上腹痛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上腹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糜烂性胃炎3例,胆汁反流性胃食管炎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伴胃粘膜散在出血点2例,胃窦部及十二指肠小溃疡各1例,胃癌1例,胰头癌1例,胆总管下段小结石2例,肝下间隙积液6例(1例为胆囊床迷走胆管漏,1例为右肝管电灼伤引起的胆漏),肋弓部损伤性疼痛4例。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上腹痛应予以高度重视,只要具备高度责任心,术后疼痛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改良Billroth-Ⅱ术对胃大部切除术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预防作用。将200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传统Billroth-Ⅱ术治疗组(A组)与改良Billroth-Ⅱ术治疗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引流液量、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肠液反流情况。B组胃肠引流液量明显少于A组(P0.05);术后剑突下持续烧灼痛、体质量减轻、胆汁性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B组术后6例出现轻度反流、3例重度反流,碱性反流性胃炎发生率为9.0%,与A组(100.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Billroth-Ⅱ术能够有效减少胃大部切除术后的不良反应,降低碱性反流性胃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导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术后胆管残余结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02年1月-2013年6月于北京市垂杨柳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654例胆囊结石患者,按术后是否存在胆总管结石残留,分为残余结石组(27例)及非残余结石组(627例).分别观察两组的黄疸胰腺炎病史、胆总管内径(B超)≥8 mm、急性胆囊炎、急诊手术、胆囊切除顺序、胆囊三角粘连、泥沙样结石、结石颈部嵌顿、充满型结石、胆囊管增粗、胆囊管保留≥1 cm、结石最小直径≤5 mm、胆囊结石数量≥5个、脓性胆汁等相关指标.采用统计软件IBM 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经Logistic回归分析,按照影响度高低排序,本研究发现以下因素为LC术后残余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胆总管内径(B超)≥8 mm、胆囊切除顺序(逆切)、黄疸胰腺炎病史、胆囊管保留长度≥1 cm、泥沙样结石.结论 有黄疸胰腺炎病史、胆总管内径(B超)≥8 mm、胆囊切除顺序(逆切)、泥沙样结石、胆囊管保留长度≥1 cm,是LC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在行LC术前及术中应特别注意上述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助于避免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日间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day-surgery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DS)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1月至2015年7月解放军总医院710例老年患者LC/DS的临床资料,分析延迟出院的原因及危险因素。结果 710例患者中,566例(79.7%)于术后24 h内出院,144例(20.3%)延迟出院,无死亡患者。延迟出院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并发症、留置腹腔引流管、中转开腹手术。年龄(P=0.025)、心律失常病史(P=0.016)及胆囊慢性炎症(P0.001)是因心理因素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时间≥60 min(P=0.002)、术中出血量≥15 ml(P=0.003)、胆囊急性炎症(P=0.001)及胆囊壁厚度≥3 mm(P=0.016)是留置腹腔引流管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心律失常病史、手术时间≥60 min、术中出血量≥15 ml、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急性炎症及胆囊壁厚度≥3 mm是老年患者LC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并发症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4年9月期间院行LC术的312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术后出现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有8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5.96%),其中胆囊破裂22例(7.05%),腹腔出血28例(8.97%),肝动脉损伤17例(5.45%),胆瘘14例(4.4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lot三角粘连、解剖变异、急性期、Calot三角区电灼及胆囊壁厚度超过5 mm与LC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Calot三角出现粘连(OR=3.466,95%CI=1.432~8.389)、局部解剖变异(OR=1.988,95%CI=1.237~3.194)及术中采取Calot三角电灼切除(OR=1.089,95%CI=1.015~1.168)是LC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LC术前应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避免使用Calot三角区电灼切除,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以下简称乙肝肝移植)受者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 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63例乙肝肝移植受者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同时,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匹配因素,按1 ∶3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选取于本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189例作为对照。比较3组受者消化系统症状和胃镜检出疾病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乙肝肝移植受者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乙肝肝移植组受者术后经胃镜检出的上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36/63,57.1%)、反流性食管炎(13/63,20.6%)及食管静脉曲张和/或胃底静脉曲张(10/63,15.9%)。乙肝肝移植受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体检组(P均<0.017),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生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体检组(P均<0.017)。肝移植受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年龄高于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分别为(58±8)岁和(51±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2,P<0.05)。 结论乙肝肝移植受者术后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率高且种类多,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最为常见,应重视肝移植受者术后电子胃镜定期筛查。  相似文献   

12.
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和纤溶状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患者胆囊胆汁中凝血纤溶状态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和降解的关系来探讨胆囊结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患者胆囊胆汁20份和非胆囊结石患者胆囊胆汁15份,测定胆汁中的纤维蛋白特异性降解产物D-二聚体抗原和部分凝血纤溶因子抗原和活性水平。结果:胆囊结石组建者胆汁中D-二聚本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1),抗凝血酶Ⅲ抗原高于非胆囊结石组(P<0.05),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P<0.05),胆石组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与非胆石组相比明显增高(P<0.01),胆石组纤溶酶活性较非胆石组增高(P<0.05),纤溶酶活性与凝血活性指标之比明显低于非胆石组(P<0.05),两组间纤溶酶原激活性抑制活性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胆固醇患者胆囊胆汁中的凝血和行 性均高于非胆石组,但纤溶活性增高的程度与凝血活性比则明显减低,从而使交联纤维蛋白折生成增多,而降解相对减少,导致成石组胆囊胆汁中交联纤维蛋白积累,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与胆囊切除术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影响GERD发生的因素.方法:以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天津市南开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38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胆囊切除术后GERD,B组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收集包括患者年龄、性别、血型、BMI、术前胆囊疾病类型、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隐性胰胆反流的发生率及其对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7月至2008年2月期间择期行胆道手术或行ERCP检查的956例患者常规作胆汁淀粉酶测定,对手术切除胆囊标本行病理检查,观察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生率.结果 754例患者中发现隐性胰胆反流75例,发生率为9.9%.反流组和对照组胆汁淀粉酶分别为(7701±20 378)IU/L和(16±51)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反流组中胆囊癌及不典型增生发生率分别为3.4%(2/58)和31.0%(18/58),均高于对照组(P<0.05).反流组中伴有癌变和不典型增生病例的胆汁淀粉酶值高于不伴有癌变和不典型增生的病例(9194±10 399 IU/L vs.2388±2745 IU/L,P<0.01).结论 在胆胰管汇合正常者中隐性胰胆反流是客观存在的,它促进了胆囊不典型增生和癌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杂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方式、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复杂胆囊疾病患者做为A组,将130例同期一般胆囊疾病行LC的患者作为B组。比较2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中转开腹5例(3.8%),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4.6%);B组中转开腹2例(1.5%),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胆囊疾病LC手术患者的中转开腹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胆囊疾病行LC的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术前黄疸对胆总管结石患者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取石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期间在白水县医院和陕西省核工业二一五医院因急性发作而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胆总管取石术的10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将患者分为黄疸组(43例)和对照组(61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并探索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黄疸组术后第1天的ALT和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黄疸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01)。2组患者的总术后并发症率发生率和各并发症发生率(胆汁漏、胆道出血、高热、切口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2组患者的Clavien-Dindo分级、并发症综合指数(CCI)值及CCI≥20患者的比例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和残余结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前黄疸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黄疸状态并不增加胆总管结石患者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联合术中胆道镜胆总管取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囊幽门螺杆(Hp)菌感染与胆囊壁胆囊收缩素(CCK-A)受体mRNA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35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实验组)及25例单纯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对照组)的胆囊排空功能进行检测,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胆汁Hp细胞毒素相关基因抗原(cagA),用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两组患者胆囊壁CCK-A受体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空腹胆囊体积、胆囊排空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4,t=3.484,P<0.05);实验组胆囊壁CCK-A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1.2±0.3)%低于对照组(13.6±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P<0.05),并且,胆囊壁CCK-A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与胆囊排空率呈显著正相关(r=0.874,P<0.05);实验组胆汁标本中Hp cagA基因7例阳性(20.0%,7/35),对照组胆汁标本均阴性。两组胆汁Hp cagA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6,P<0.05),且胆汁Hp cagA基因检出与胆囊壁CCK-A受体mRNA的表达量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886,P<0.05)。结论胆囊结石患者中胆囊壁CCK-A受体基因表达下调,基因表达量的降低与胆囊排空功能障碍有关,胆囊Hp感染可能参与了这一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端胃癌根治术2种不同术式术后发生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比较全胃切除(不切断缝线结扎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较近端胃切除(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对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效果。收集手术治疗的97例近端胃癌患者,其中78例行全胃切除(不切断缝线结扎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19例行近端胃切除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术后随访1年内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术后随访,两组Visick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1.8%,显著低于近端胃切除组的63.2%(P0.01)。全胃切除(不切断缝线结扎Roux-en-Y消化道重建术)对减少近端胃癌根治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后理想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于第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消化病医院接受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的862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Roux-en-Y组、BillrothⅡ式吻合+Braun组(B-Ⅱ+Braun组)及BillrothⅠ式吻合组(B-Ⅰ组),再按性别、年龄(差异5岁)、肿瘤直径(差异1 cm)、肿瘤p T分期及肿瘤p N分期为匹配变量,行Gmatch配比以减少组间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后,比较3组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术后近期(30 d内)并发症、术后1年以上胃镜复查结果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1围手术期相关指标。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首次进半流食的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不同(P0.050):B-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Roux-en-Y组和B-Ⅱ+Braun组(P0.012 5),但Roux-en-Y组和B-Ⅱ+Brau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B-Ⅰ组术后首次进半流食的时间较B-Ⅱ+Braun组早(P0.012 5),但Roux-en-Y组和B-Ⅱ+Braun组比较、Roux-en-Y组和B-Ⅰ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B-Ⅱ+Braun组和B-Ⅰ组的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Roux-en-Y组(P0.012 5),但B-Ⅱ+Braun组和B-Ⅰ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2术后近期并发症。Roux-en-Y组、B-Ⅱ+Braun组及B-Ⅰ组分别发生并发症4例(12.5%,4/32)、2例(6.2%,2/32)及1例(3.1%,1/32),但3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3术后1年以上胃镜复查结果。3组患者的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均不同(P0.050):Roux-en-Y组的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B-Ⅱ+Braun组和B-Ⅰ组(P0.012 5),但B-Ⅱ+Braun组和B-Ⅰ组的反流性胃炎、胆汁反流及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 5)。4生存情况。Roux-en-Y组、B-Ⅱ+Braun组及B-Ⅰ组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70.0%(21/30)、73.3%(22/30)及75.0%(24/32),且3组患者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1)。结论 Roux-en-Y吻合的抗反流效果显著;B-Ⅰ式吻合的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且最符合生理结构。二者均可在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中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胆囊腺瘤具有恶变潜能,胆囊切除术前很难与胆固醇息肉鉴别,本研究旨在探讨胆囊腺瘤的临床特征,建立胆囊腺瘤与胆固醇息肉鉴别模型,为两种疾病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腺瘤和胆固醇息肉并且术前超声检查胆囊息肉≥1cm的患者。根据患者临床特征和超声参数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建立胆囊腺瘤鉴别模型。结果 共纳入189例患者,其中胆固醇息肉100例,胆囊腺瘤89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OR=2.409,P<0.05)单发性息肉病变(OR=2.580,P<0.05)、息肉≥15mm(OR=9.298,P<0.05)、息肉形状不规则(OR=9.547,P<0.05)血清CA19-9≥7.2U/ml(OR=2.240,P<0.05)是胆囊腺瘤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建立Logit (P)=-9.199+0.879*年龄≥55岁+0.948*单发性息肉病变+2.23*息肉≥15mm+2.256*病变形状不规则+0.806*CA19-9≥7.2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