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清化退热法治疗湿热证举隅罗秀娟广西桂林地区医院541001桂林市凤北路38号关键词清化退热法;湿热证;验案湿热之邪所致外感热证,热势起伏,缠绵难愈。笔者应用清化退热法为治,疗效满意。兹举验案4例如下。例1女,16岁。6月,与同学郊游野外,是日烈日酷热...  相似文献   

2.
介绍周仲瑛治疗风湿免疫病发热的经验。总结风湿免疫病发热主要病机是湿热浊瘀郁遏交争,少阳枢机不和;病位主在半表半里;病性多属实热,常见虚实夹杂。临床表现以湿热内蕴、枢机不和为主证,也常以邪热外受、夹湿郁遏,或邪热内伏、阴伤气耗为兼证。治疗当以和解清化为基本原则,起到和解表里、调和阴阳、协调升降的作用。临证需审察病机的兼夹、主次、转化,随证施治;并应重视伏邪,选药宜清透、清化、宣化。  相似文献   

3.
论少阳病的正治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彬  王兴华 《吉林中医药》2010,30(11):925-927
"和解",最初由成无己提出,用以诠解小柴胡汤证。而小柴胡汤证与少阳病在病机、治法等方面有着诸多不同。和解,意为调和,是多种治法的综合应用,不是一种具体的治法,不足以道出少阳病的证治精神。少阳病病机主要是胆火上炎,病性为热,因此当以清法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4.
介绍何立群教授运用清化祛瘀法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肾脏病以脾肾亏虚为主,与湿热、瘀血相关,治以清化祛瘀。临证用药重视清化湿热,因势利导;活血祛瘀,切忌伤正;清化祛瘀,灵活变通。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5.
清化湿热柔肝养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清化湿热、柔肝养阴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 2 2例 ,总有效率为 86 36%。提示 :慢性萎缩性胃炎乃虚实夹杂之证 ,治以清化湿热兼柔肝养阴法方能获得良效。  相似文献   

6.
"透热转气"指在营分证中应用清营热、养营阴的同时,配以药物解除气营之间的障碍,将脉中之温邪透达至脉外,使营热外达。"透热转气"法是营分证治疗中的一种辅助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温邪初入营分证。"透热转气"法在临床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首辨热型,分门别类;畅通道路,邪有出路;兼夹之邪,临证加减等。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三通法"在痤疮治疗中的运用."三通法"包括开通表里、通气活血、通寒透热.开通表里法主要针对肺胃蕴热、热毒壅滞证,使肺热得透,内热得清,发挥透表达里之功;通气活血法主要针对痰瘀互结、瘀毒阻络证,通过调畅脏腑气机,使气血调顺,痰瘀得消;通寒透热法主要针对上热下寒证,通过清宣上焦,温补下焦,以达阴阳调和之态.  相似文献   

8.
瞿媛  顾宁 《河北中医》2020,42(4):631-634
不稳定性心绞痛(UA)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均以症状进行阐述,气虚、血虚、阴虚、各脏腑亏虚的临床表现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我们从瘀热与胸痹、诸心痛的沿革,UA与"瘀热"相关中医证型分布、UA"瘀热"致病的实验研究、"凉血化瘀"法治疗UA临床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凉血化瘀"法在心系疾病治疗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2):233-236
目的:探讨薛博瑜教授辨治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思路。方法:采用数据处理平台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所收集的非酒精性脂肪肝医案运用频数及关联规则分析,从症状、舌苔、脉象、证型、治法及用药规律方面进行挖掘。结果: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3例,临床症状中"乏力"出现频次最高;证型以"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肾亏虚"为主,治则宜"疏肝清化、健脾清化、养阴清化";常用药物为"炒白术、垂盆草、赤芍、广木香、白芍"等。结论:薛博瑜教授辨治非酒精性脂肪肝重视痰湿瘀滞的病机,治法以清化湿热,健脾疏肝益肾为主。  相似文献   

10.
三焦气分湿热证与少阳病具有少阳枢机不利、气机升降失常的共同病机,在病变阶段上均处于正邪分争、相持不下的阶段,在病理上均会影响少阳气机升降出入,故协调少阳气机是治疗中的一个重点,三焦气分湿热证所用分消走泄法与少阳病所用和解之法,均属于"和法"范畴。但由于感邪的不同,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三焦气分湿热证偏重于湿遏,而少阳病偏重于热郁,故临证鉴别时要注意分辨,治疗时前者以因势利导、分消湿邪为主,后者以攻补兼施、宣郁泄热为主。  相似文献   

11.
王慧颖 《光明中医》2006,21(11):46-47
临床辨证属于阳明气分热盛之症,均可应用白虎汤,根据兼证,加入芦根、滑石类药,勿使湿与热相合,其势必孤,挟痰则酌加清化之品,挟燥则不忘养阴润燥,守"保胃气,存津液"之旨;年老体虚之人,可法白虎加人参之意,热退之后,不可骤补,恐炉火虽灭,而灰中有火,宜小其制,参竹叶石膏汤意处之,多以清热养阴,益气生津收功.临床中用于感染性高热属于阳明热证者,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正> 汗证是指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閤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大多数汗证是由肺卫失调、阴虚火旺、阳气衰微、湿热薰蒸、正邪交争所引起。治以益气温阳、调和营卫、滋阴清热、清化湿热、固摄敛汗诸法为多用。但汗证也有因淤血引起或因瘀血使汗证难愈者,正如王清任所称“血淤也令人  相似文献   

13.
中医历代医家对"热证可灸"一直争论不休,但历代典籍均有"热证可灸"的记载,为"热证可灸"提供了理论依据。灸法之所以能治疗虚、实、寒、热诸证,主要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灸法具有退热、抗炎、抗病毒作用,还可调节中枢神经传导功能,调节免疫应答功能。灸治热证属于传统中医的反佐治法,其机理为通过灸法的温热刺激和药物作用,从而起到引热外达、清化湿热、活血化瘀、调节阴阳等作用,证明"热证可灸"是可行而有效的,且为临床热证治疗提供了"以热治热"这一逆向思维与反治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肺系痰饮辨治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黄吉赓教授辨治肺系痰饮三法:清热痰和解清化,治痰饮健脾护胃,以及治阴虚痰火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5.
黄吉赓教授长期从事肺系疾病的医教研工作,治疗咳喘经验丰富,并融合伤寒温病两家之长,提出难治性咳喘由风热犯肺、邪恋少阳至少阳、阳明合病再到痰热夹风恋肺不解,最终发展成阴虚痰饮的阶段性辨证论治思路,并创制和解清化方、通腑化痰法及阴虚痰饮诸法诸方,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和法是中医临证八法之一,具有调和、和解、缓和等作用,可使气血调顺而病邪自去[1].和法原为治疗伤寒在半表半里之证而设,<医学心悟·论和法>曰:"夫伤寒之邪,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然有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而用药须与之相称,庶阴阳和平而邪气顿解."  相似文献   

17.
现代人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易出现胃肠道和精神方面的双重疾患,阳明热盛证成为失眠常见证型.经方名家许家栋根据药物性味而总结治疗阳明病之辛寒、苦寒、咸寒、酸寒四法,杨志敏教授在辨治失眠过程中灵活运用"阳明四法"而常获佳效.文章通过对"阳明四法"应用指征阐述并加以杨志敏教授临证验案举证,旨在对"阳明四法"治疗失眠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清化颗粒对具备"热"证素特征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胰岛功能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内分泌科门诊招募符合具备中医"热"证素特点(《证素辩证学》)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平均年龄(57.9±6.9)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保留原降糖方案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化颗粒,对照组加用安慰剂,每日1包,冲服,疗程为12周。服药前后分别于空腹、标准馒头餐后120 min留取血清。主要评价指标:空腹血糖(FPG)、餐后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次要评价指标:稳态模式评估指数(HOMA2%B、HOMA2%S、HOMA2%I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MDA),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组间疗效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治疗组HbA1c明显下降、HOMA2%B明显上升,对照组未见显著性变化,2组间存在差异(P=0.044,P=0.016)。治疗组SOD明显上升、MDA明显下降,对照组未见显著性变化,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11,P=0.049);血脂等其它评价指标未见改变。结论:清化颗粒能改善具备"热"证素特点2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胰岛β细胞功能和氧化应激程度。  相似文献   

19.
刘国振  梁宇 《光明中医》2020,(6):875-877
目的探究补肾强督清化汤对强直性脊柱炎肾虚湿热证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强直性脊柱炎肾虚湿热证患者90例,将其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胺吡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肾强督清化汤治疗,比较2组临床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与中医证候积分。结果观察组治疗2疗程后CRP、ES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补肾强督清化汤可降低强直性脊柱炎肾虚湿热证患者CRP、ESR水平,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0.
更年期失眠中医学病因病机为虚实夹杂,发病之本在于肾阴亏虚,其标在于心肝火旺、痰热内扰;证型以心肾不交、心肝火旺、痰热内扰型失眠多见;采用滋肾平肝、交通心肾、清化痰热法,以交泰丸合温胆汤为基础方,取其交通心肾、理气化痰之效,虚实标本同治,使心肾水火相济,痰热清化,气机调畅,进而达到改善失眠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