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2.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伤寒和虚劳脉结悸的名方,又名复脉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吴鞠通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加减变化,组成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类方,用于治疗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炙甘草汤的创立开启了后学滋阴之路。笔者在临床中将其应用于阴血亏虚之证,每获良效,兹将该方治疗1例房颤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糖尿病的体会分享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3.
汉代以前中医书籍存在较多药症相应、方症相应的单一思维论述;《黄帝内经》《难经》借鉴当时的哲学思想解释人体,是中医从经验到理论化的著作;东汉末年,张仲景融合了《黄帝内经》《难经》等医经类著作和《汤液经法》《神农本草经》等经方类著作,将经方和医经相结合,实现了由"药症相应""方症相应"到"方证相应"的飞跃。《伤寒杂病论》虽然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形成了辨证论治思想,但是很大一部分内容仍以药症、方症相应的形式呈现。  相似文献   

4.
马可迅  杨进 《中医杂志》2012,53(5):440-442
从叶天士医案中筛选出应用炙甘草汤的医案82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总结出叶天士应用炙甘草汤的规律为:①以“邪少虚多,阴虚为主”为用方要点;②以炙甘草、生地黄、麦冬、阿胶等药为基本组成,其余各药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化裁使用;③君药炙甘草的用量宜轻.  相似文献   

5.
"痹症"一名最早见于《素问·痹论》,是在人体元气亏虚的基础上,兼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麻木、僵直、变形及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反复发作性病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风湿性疾病。张仲景十分重视桂枝在痹症治疗中的配伍应用,通过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继承和发展,创立了多首应用桂枝配伍的治痹经方。本文从张仲景治疗痹症经方中的桂枝药对配伍的角度入手,以营卫、气血、肾阳、筋津、枢机等观点探讨桂枝配伍在痹症治疗应用中的证治规律。  相似文献   

6.
叶天士是清代著名医家,创立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临证指南医案》不仅反映了叶天士在温病方面建树颇高,而且体现了他精通伤寒、擅用经方、活用经方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咳嗽》的梳理,总结了叶天士运用经方论治咳嗽的学术特点:理论方面,不拘泥于《伤寒杂病论》条文且多有发挥;临证方面,擅于运用经方同时兼蓄时方;辨证方面,将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体系进行融合,拓展运用经方的范围;用药方面,熟谙药物性味,喜用对药;论治方面,重视天人相应,注重时令节气,善于辨体论治。  相似文献   

7.
洪菲  洪英 《光明中医》2005,20(6):54-54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君药。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合而用之,则气血充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本为“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千金》、《外台秘要》又用之以治肺痿,《金匮》、《千金翼方》、《张氏医通》又有治疗虚劳的记载。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它是一个调理阴…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认为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是失眠的主要病机,临床上运用桂枝汤合酸枣仁汤治疗营卫不和、肝血亏虚之失眠,既能外调营卫又可补虚养肝,使血虚得养,阴阳和合,经络大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切中失眠病证的主要病机特点,契合“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法,与《黄帝内经》提出的以半夏秫米汤通调营卫、内达阴阳的治法有异曲同工之处,符合营卫生化理论对失眠病机的认识。笔者结合《黄帝内经》论述失眠的相关理论,从营卫生会的观点出发,试述失眠病机及运用桂枝汤合酸枣仁汤治疗失眠病证的证治机理,并附验案一则以佐证,以期在临床上有所发挥。  相似文献   

9.
"上下交病治其中"的理论雏形见于《黄帝内经》。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上下交病,治在中焦"等记载;后世医家也均认为此理论首出于此。笔者研读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发现,早在本书就有此治法,只是未有明确文字出现。为何通过治中之法可达到上下同治的目的?本文从对此理论理解和来源、临证思想及临证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黄芪桂枝五物汤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该方遵循《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所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由桂枝汤以黄芪易炙甘草,倍用生姜而成,用于治疗"阴阳俱微之血痹",有调和营卫,通阳行痹之功。我院康胜泰副主任中医师为湖州市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内、儿、妇,尤精内科及妇科。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刻苦钻研,造诣颇深。平时诊病辨证胆大心细,处方切当,尤擅用经方,疗效  相似文献   

11.
医圣张仲景善于治疗五脏虚损,其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关系,以"苦、酸、甘、辛、咸"五味"补""助""益""损"脏气,从整体上调理脏腑功能,防本脏疾病传其所克之脏,内含"治未病"思想;若同时出现急症或标症,当先治急症或标症,后治疗本脏虚损。心虚证代表方炙甘草汤;肝虚证代表方酸枣仁汤;脾虚证代表方小建中汤;肺虚证代表方麦门冬汤;肾虚证代表方肾气丸。  相似文献   

12.
高静  董良杰 《中医药学刊》2013,(10):2324-2326
为探究炙甘草汤的君药及其理论依据,首先对古今中外各家之说进行梳理和辨析。以《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神农本草经》为凭,用让仲景诠释仲景之法,揆《伤寒杂病论》用甘草124方中有关炙甘草之用进行了重点研析,做出了君药炙甘草的作用真谛为——"甘缓"缓急,缓心之急,是缓心神之急而缓急止悸,以治"心动悸"之标急的结论。同时指出了炙甘草"甘缓"缓急,不止于缓心之急,更在于缓众病之急而"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  相似文献   

13.
杨俊锋  裴晓华 《河南中医》2020,40(3):360-362
《兰室秘藏》是李东垣的代表著作之一,贯穿了李东垣的内伤脾胃学说论点,其中《疮疡门》章节记载了外科疮疡的方药。李东垣认为,在临床治疗中应以脾胃为本,首当顾护脾胃元气。李东垣重视脾胃与营卫关系,和营通经,故化瘀消滞是必不可少的治法。元气亏虚与湿热内蕴同时存在,是李东垣阴火论的一个重要病机,也是阴火证的一个类型。湿邪易阻滞气机,故湿邪内蕴,易蕴而成火,故当在补益脾胃,顾护元气基础上,辅以泻火燥湿解毒。李东垣认为,阴火为患,应升阳开郁发散阴火。痈疽疮疡为有形之病,为邪气结聚所成,消肿软坚散结为重要治疗方法。李东垣辨病而治,将连翘作为治疗疮疡的一味专药,并根据疮疡发生的部位、分属经络,采用分经论治。李东垣运用风药,既用其升阳散火之功,也作为引经报使之用,进而设立了针对不同病位疮疡的方剂:散肿溃坚汤、升阳调经汤、连翘散坚汤、内托羌活汤、内托黄芪汤、白芷升麻汤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古代医家论述中《伤寒杂病论》方及其加减方治疗"心悸"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聚类、关联等数据挖掘方法,探索古代医家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治疗"心悸"的汤、证、药特点。方法 (1)检索对象为"中华医典"软件,以"惊悸""怔忡""促""代"等为关键词检索,在Excel 2010中按照"方剂""加药""减药""证型"等进行信息整理,创建方剂谱。(2)根据以上方剂使用情况,排除未涉及兼证或加/减药的数据51条,利用SQL Server 2008 R2统计分析软件、EM算法对兼证、加药进行Microsoft聚类分析;以Apriori算法挖掘经方与兼证、经方与加/减药之间的关联规则,并结合原文和临床实际进行多角度分析。结果古代医家对"心悸"的治疗,以炙甘草汤运用最多,其次为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苓桂术甘汤;挖掘结果显示"心悸"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极有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眩晕,需要加入理气化痰药;苓桂术甘汤证则多会有水肿、少气短气、咳喘的发生,有加入白姜、半夏、陈皮等温化痰饮药的可能。结论为后世变方二陈汤应用于心脏疾患治疗提供了证据,而且为肺源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疾病应用苓桂术甘系列进行中医治疗提供了启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5.
王新志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二级教授,从医近40载,熟读经典,精于临床,善于运用经方论治疾病。营卫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和《灵枢·营卫生会》对营卫的生成、运行、生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张仲景勤求博采,在继承《黄帝内经》营卫学说的基础上作出重要发展,使营卫从单纯的概念发展到营卫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等方面,使营卫学说日趋完善。王教授重视营卫理论,从《伤寒杂病论》中认真总结和提炼张仲景对营卫的认识,提醒后学者在临证时重视营卫,运用营卫理论指导疾病的诊治、防护及调适。  相似文献   

16.
《本经疏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 ,凡为方二百五十 ,用甘草者 ,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 ,乃方必合甘草 ,始能曲当病情也。”综观甘草在不同方剂中所起的作用 ,可以看出其应用之广 ,确实不可忽视。1 作为君药1.1 炙甘草汤 (又名复脉汤 )方中君药为炙甘草 ,具有益气复脉之用 ,为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而设 ,究其病因为心气不足以鼓动血脉 ,脉气不得接续 ,无阳以宣其气 ,无阴以养其心 ,故脉来结代 ,治宜益气养血 ,滋阴通脉 ,心气足则脉气可通 ,心血足则脉体可续。仲景在方中重用炙甘草四两 ,以达甘温补中益气 ,缓急养心之功…  相似文献   

17.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君药。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合而用之,则气血充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本为“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千金》、《外台秘要》又用之以治肺痿,《金匮》、  相似文献   

18.
新安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域性综合性流派,其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名医辈出。本文基于六大新安医家的临床医案集,即汪机《石山医案》、孙一奎《孙文垣医案》、郑重光《素圃医案》、程杏轩《杏轩医案》、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吴楚《吴氏医验录》浅析其各自温补学术思想及辨治特色。汪机基于“营卫一气学说”认为营兼气血,温补脾胃当培元益气,倡“参芪”可气血阴阳俱补,尤重其补阴血之功;孙一奎强调元气当生生不息,治法上将汪机参芪同用与薛己温补下元法结合,在用药上重视对三焦元气的保护和治疗;郑重光针对时医专事苦寒伐真阳之弊,喜以附桂姜类取效,多用温阳益火之剂,以四逆汤见长;程杏轩汇多家之学,既重视温补下元精气又重视脾胃气血,强调补养阳气,尤重肾中之阳;叶天士以上中下损为经,伤阴伤阳为纬,形成“甘药培中,上下兼顾”的特色理虚大法,并首提“通补胃阳”,强调当善用补益胃气、温补胃阳之法;吴楚以活用参芪桂附著称,常合用益气温阳之品,健脾与温肾同治。  相似文献   

19.
附子粳米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为阳虚寒盛,胃失通降导致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叶天士根据附子粳米汤的特点,去甘壅守补的甘草、大枣,加辛散温降的生姜汁,或干姜、生姜同用以理胃阳,弥补了大半夏汤通补阳明时偏于补气的不足,此外叶天士还将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重剂温通阳气,于治中防变。吴鞠通《温病条辨》对叶天士运用附子粳米汤进一步总结为自利不渴者属太阴,甚则哕,冲气逆,急救土败,附子粳米汤主之,此附子粳米汤与张仲景原方不同,系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人参、附子、炙甘草、粳米、干姜。  相似文献   

20.
<正>桂枝汤是《伤寒论》开卷第一方,柯琴在《伤寒来苏集》中盛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方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5味药组成,药味虽少,但配伍严谨[1],既可辛甘化阳,又可酸甘养阴,具有调和营卫、滋阴和阳、解肌发汗之功。桂枝汤对机体的作用绝不是单一的,而是调节包括血管、神经、免疫系统在内的整体机能,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调和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