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背景与目的 II型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术后相对常见的并发症,然而目前对其是否需要手术干预及干预时机方面尚无统一的认识。因此,本研究探讨EVAR术后II型内漏的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与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给参考。方法 回顾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管外科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行EVAR手术治疗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临床与随访资料,分析EVAR术后发生II型内漏的发生率,以及其中行二次手术干预的患者的疗效、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期间共282例行EVAR患者,术后随访1~54个月,平均17.9个月。随访过程中,发现单纯II型内漏68例(24.1%),其中31例患者(45.6%)II型内漏自愈;25例患者(36.8%)瘤体直径无明显增大;12例患者(17.6%)瘤体直径增加>10 mm或表现有相应的临床症状行二次干预。二次干预患者中,10例行经皮动脉栓塞术,其中8例患者行责任动脉栓塞者随诊12个月无内漏复发,瘤体直径缩小;2例栓塞后术后随访24个月II型内漏仍存在,但瘤体直径无继续增大;2例行开放手术,其中1例术后出现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后顺利恢复出院,另1例术中大出血,住院时间延长至16 d。2例开放手术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情况良好,内漏完全消失。结论 大部分EVAR术后II型内漏患者预后较好,而对于随访中瘤体直径增长较快及有临床症状者,栓塞责任血管可获得不错的临床效果;开放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选择需慎重。 相似文献
2.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3)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Ⅰ型内漏的处理方法和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18年8月因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EVAR)术后Ⅰ型内漏接受再干预的临床资料,14例共17处Ⅰ型内漏(3例双侧Ⅰb型),其中Ⅰa型4处,Ⅰb型13处。均根据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明确内漏类型,决定手术方式,随访并评估治疗结果。结果技术成功率100%。1例切口淋巴漏,加压包扎治疗。术后随访4~97个月,中位数41个月。2例(14. 3%)因内漏复发行再干预治疗。2例(14. 3%)死亡,其中1例可疑为主动脉相关事件。结论根据EVAR术后Ⅰ型内漏的部位、原因,施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1)
正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自1991年问世以来~([1]),因其较传统开放手术有着微创、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早中期疗效理想等优势,逐渐成为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式~([2-5]),与此同时,其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引起血管外科医生的关注~([6])。EVAR后瘤腔与覆膜支架之间出现持续血流的现象被称为内漏,为EVAR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分为 相似文献
4.
<正>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手术死亡率低和适应证广等优点[1,2]。但EVAR治疗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据EUROSTAR的大宗病例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达6%~27%,约有10%~30%的腹主动脉瘤EVAR术后需要再次施行某种治疗。内漏是EVAR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在随访期间大约有25%患者发生内漏[3]。White等[4]于1997年最早 相似文献
5.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是应用支架型人工血管(stent-graft ,SG)将瘤体与血流隔离开来,从而减少高速血流对瘤壁的不断冲击,降低瘤体不断增大和破裂的风险.自1991年Parodi首先开展以来,这种微创术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其可行性和良好的近期疗效已勿庸置疑,但随着EVAR的开展,一些特殊并发症也不断出现,其中,最具挑战性的是内漏(endoleaks),发生率大约15%~50%[1].内漏会导致瘤腔内压力持续增高、瘤体增大甚至破裂,而诊断与治疗又常较困难,阻碍了EVAR的发展.目前,内漏的机制、意义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存在争议,为此笔者将近年国外文献报道综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1)
<正>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疾病,一旦破裂死亡率极高。目前临床上治疗方式主要是腔内修复和外科开放手术。由于前者方法具有微创性、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深受医生和患者的喜爱,也是目前国内的首选方法。然而,腔内修复手术也有一些并发症,个别甚至是致命的并发症,因此,如何预防和处理好其并发症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笔者现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内漏的发生血管腔内修复的有效性取决于动脉瘤腔内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9,(1)
<正>近年来,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因其微创、术后并发症少、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住院时间少等优势已成为治疗腹主动脉瘤的首选~([1-2]),但其远期随访研究~([3-6])表明,EVAR后远期再干预率逐渐增高,有的因瘤体增大破裂而导致远期死亡~([3, 5-6])。EVAR后远期再干预的最常见原因为内漏~([7]),其中Ⅱ型内漏最为常见,发生率可达10%~44%~([8-9])。Ⅱ型内漏的成 相似文献
8.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后内漏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repair,EVAR)具有明显的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及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促进术后恢复等优势,尤其使有心、脑、肺严重合并症而不能耐受腹主动脉瘤切除术的高危病人获得救治机会。随着该项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血管支架的不断完善,腔内 相似文献
9.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内漏 (endoleak)是腹主动脉瘤腔内治疗过程中所产生的并发症[1] 。腔内治疗的方法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放置带膜的血管支架 ,用移植物将循环血流和动脉瘤囊相隔开 ,使动脉瘤不再承受到循环血流的冲击 ,不再承受动脉压的压力 ,腹主动脉瘤不再增大和破裂。如果经过腔内隔绝术后 ,移植物外层的动脉瘤囊内仍有循环血流进入或进出 ,说明动脉瘤未与循环系统完全隔开 ,动脉瘤继续扩大甚至发生破裂 ,导致腹主动脉瘤隔绝手术的失败[2 ,3] 。所有类型移植物的内漏率是 2 4% (12 4/ 5 2 3) ,即发性内漏率约为 17% (89/ 5 2… 相似文献
10.
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是目前大动脉病变腔内治疗最成熟的技术之一。AAA EVAR术后内漏指支架型血管置入后,在支架型血管腔外、被旷置的瘤体及邻近血管腔内出现持续性血流的现象。内漏是AAA EVAR术后最为常见、对疗效影响很大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大约15%~50%。内漏可导致瘤体进一步增大甚至破裂。目前,内漏的机理尚不完全明确,诊断与治疗方面也存在争议。现根据我院临床经验,结合近年来相关文献报道探讨AAA EVAR术后内漏的诊治。 相似文献
11.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指腹主动脉局限性扩张,直径为邻近正常动脉1.5倍以上的病理性改变,其致命的并发症是破裂.自1952年以来,动脉瘤切除和人工血管原位移植术曾是治疗AAA唯一有效的方法.1990年,阿根廷学者Parodi制成直型腔内移植物(stent-graft,SG),首次对AAA患者进行腔内治疗.1991年,俄罗斯医师Volodos报道了29例AAA腔内隔绝术获得成功.1994年Yusof等报道了分叉型覆膜支架治疗AAA.1997年,景在平教授成功实施了国内首例腹主动脉瘤的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EVAR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国内已广泛开展此项技术;由于其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已逐步取代了一部分AAA的传统开腹手术.但是,内漏(endoleak)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内漏处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漏是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腔内隔绝术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本文综述了内漏形成的机制,结合作者单位的经验,讨论了术中内漏的处理方法,并在文献复习的基础上,对随访期内漏与动脉瘤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处理原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后继发性内漏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应用腔内隔绝术或称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治疗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但其特有并发症内漏到目前还无法完全避免。内漏按其发生机制被分为Ⅰ~Ⅳ型,从发生时间来分又可分为原发性内漏和继发性内漏。我们将通过介绍几个病例的处理,对EVAR术后继发性内漏的发生原因、处理指征和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2)
目的探讨分支血管栓塞治疗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8年6月312例EVAR资料,268例资料完整,复查主动脉CTA诊断Ⅱ型内漏34例(12.7%),其中5例为持续性Ⅱ型内漏,均为男性,年龄(64.8±10.0)岁,行分支血管弹簧圈栓塞。结果 5例Ⅱ型内漏均为肠系膜下动脉逆灌注瘤腔,其中经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3例,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下动脉侧支血管汇入瘤腔2例。术前主动脉CTA和术中DSA造影均见迂曲血管及支架外瘤腔内对比剂着色。5例均经股动脉入路,避开重要分支血管行弹簧圈栓塞瘤腔供血分支动脉,均获技术成功。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个月,Ⅱ型内漏供血分支动脉栓塞确切,瘤腔体积缩小率4.8%~25.5%,(12.7±8.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于EVAR术后持续性Ⅱ型内漏,分支血管栓塞治疗操作简单安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正>腹主动脉瘤是腹主动脉的永久性且不可逆的局部扩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致死性疾病。当腹主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为正常血管直径的1.5倍时,又或者腹主动脉直径>3 cm即可诊断为腹主动脉瘤[1]。腹主动脉瘤一旦破裂,总死亡率为65%~85%。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的侵入性较小,围手术期死亡率较低,住院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EVAR)术后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管外科行EVAR术的197例AA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Ⅱ型内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97例患者行EVAR后发生Ⅱ型内漏18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动脉数量每增加1根,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822倍(OR=1.822,P=0.010);最大腰动脉直径每增加1 mm,发生Ⅱ型内漏的风险增加了0.256倍(OR=1.256,P=0.040)。197例患者获访1~36个月,中位数为16.8个月。随访期间,1例瘤体直径于术后6个月时增长大于5 mm,给予经股动脉以弹簧圈栓塞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处理,术后内漏消失;余17患者的内漏自行封闭或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动脉数量和最大腰动脉直径均可影响Ⅱ型内漏的发生。如果持续性Ⅱ型内漏的瘤体直径无明显变化,可暂不处理,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7.
18.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最早于1991年被报道,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项成熟可行的技术,但在术后并发症发病率及手术死亡率方面仍存在着相当高的风险。如果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欲在未来完全取代传统手术,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并提高长期疗效势在必行。以下将围绕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并发症的产生机制、发病率及其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EVAR)中弹簧圈联合纤维蛋白胶填塞瘤腔预防术后Ⅱ型内漏的技术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例存在Ⅱ型内漏高危风险的腹主动脉瘤患者,为预防EVAR术后Ⅱ型内漏,在术中于瘤腔内联合填塞弹簧圈和纤维蛋白胶,同时术中采取经皮导管预置、球囊阻断等技术以确保材料精准填塞。结果 手术结束时造影显示支架及远端动脉血流通畅,未见Ⅰ、Ⅲ型内漏,延迟显影未见瘤腔侧支反流血,手术成功。患者手术时间为118 min,术中出血量20 mL。术后患者无结肠缺血、异位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3 d顺利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CT血管三维重建提示瘤腔完全血栓化,未见Ⅱ型内漏,瘤腔直径和体积均缩小。结论 EVAR术中弹簧圈联合纤维蛋白胶填充瘤腔技术预防术后Ⅱ型内漏安全有效,且操作简单、可行性强,术中经皮瘤腔留置导管及球囊适时阻断是该技术成功实施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腔内再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23年3月6例EVAR术后髂支闭塞的资料。均行同侧股动脉切开Fogaty取栓、髂支球囊扩张,其中3例联合支架植入,1例联合Rotarex腘动脉取栓。结果 6例髂支闭塞再通率100%(6/6)。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4个月(6~48个月)。5例术后下肢缺血症状消失(Rutherford 0级),1例膝下缺血、干性坏疽(RutherfordⅢ级)。结论对于EVAR术后髂支闭塞,需仔细分析原因,选择个体化腔内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