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14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诊的1例误诊为胆管癌的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既往误诊为胆管癌的病史、实验室及辅助检查等,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误诊的原因并总结经验,以指导日后的临床工作。结果该病例术前高度怀疑为肿瘤,行手术治疗后病理报告未查见确切癌细胞,后因黄疸多次安置、更换胆管支架,最终诊断为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予以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 IgG4相关性硬化性胆管炎是较为少见的胆管系统疾病,其诊断较困难,与胆管癌的鉴别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5岁。因进行性全身皮肤发黄于1999年8月9日入院。患者10d来乏力、纳差、厌油、皮肤瘙痒,时有呕吐,不伴有畏寒发热。大便正常,尿黄。查体:T36.8℃,神清,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巩膜中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平软,全腹无压痛,莫菲氏征阴性,肝脾未触及。既往无特殊。血常规:WBC7.7g/L,N57.6%。生化检查:A/G1.43,T-BIL448.6μmol/L,D-BIL129.3μmol/L,I-BIL319.3μmol/L,ALT147.4u/L,ALP517.8u/L,AST80.9u/L。尿常规:BIL+++。彩超提示:肝内胆管扩张与伴行的门静脉分支成“平行管”征,…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从临床及影像学角度分析其临床诊治特点。术前1例诊断为肝门胆管癌Ⅳ型,4例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癌;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胆肠内引流术;术后病例均诊断为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笔者认为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
肝门胆管癌诊疗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位于肝门部胆管的肿瘤,于1954年经Browns完成第一例手术切除,到1965年美国耶鲁大学的Klastkin对13例手术的结果作了详细的总结,并指出这种肿瘤局限而少远处转移;纤维组织多而易被疏漏,诊断和鉴别诊断要求高;手术常由于局部浸润,而切除的机会少;姑息性切除或引流可有效地延长病人的生命。这些最初的认识至今仍符合实际,但已经并正在不断地深化和积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技术困难在于:肝门的重要组成是“立交”式结构;它对肝脏和全身重要器官功能的主要损害源于肝管的梗阻;引起肝门部胆管癌病人死亡的直接…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69岁。于1997年3月无明显诱因感疲乏,厌油、食欲不振。以“慢性胆囊炎”收入当地医院外科。人科后查体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查TBIL、DBIL、GPT、AKP均正常,HBSAg(+),HBeAg(十),抗一HBc(十)。B超示:慢性胆囊炎。以“乙型病毒型肝炎”转入传染科。转入后1周渐出现皮肤粘膜黄染,复查TBIL82umol·L-1、DBIL62umol·-l。。因条件所限未查抗一HAV。根据临床表现诊断为“黄疽型肝炎”予以保肝、退黄治疗两周后TBIL降至42umol·/L,DBIL降至21umol·L-1,予以出院。患者出院后皮肤粘膜黄染呈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7.
《腹部外科》2021,34(5)
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被证明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术后肝衰竭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也是制约病人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探究术后肝衰竭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是胆道外科的热点问题。作者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多个方面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出现肝衰竭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出血的治疗及预防策略。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出血的治疗及预防进展进行综述。结果明确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出血的时间、程度、原因以及部位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干预时机和治疗方式。术后早期出血且程度较轻的患者可行保守治疗,若出血严重、血流动力学紊乱则须果断手术干预;晚期出血的后果严重,应尽早行血管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结论对于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患者,需要做到术前精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及术后加强精良管理,以减少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出血的发生。若出现术后出血,需明确出血的原因、部位、时间及其程度,以利于临床医生快速作出临床决断并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3例肝吸虫性胆管炎的诊治经过,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方法对3例肝吸虫性胆管炎误诊为胆管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3例肝吸虫性胆管炎病人均为男性,年龄50~65岁,均有食鱼生史,1例因上腹部疼痛4天入院,1例因反复上腹痛1月余入院,1例因反复上腹疼痛半年入院,3例术前均误诊为胆管癌,行手术探查,手术方式为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检查、T管引流术,术中胆管内均可见大量华支睾吸虫虫体,其中1例形成化脓性胆管炎,术中胆道镜探查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肿物以及狭窄,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高度怀疑胆管癌的肝吸虫性胆管炎患者先驱虫治疗后观察胆管系统情况再决定是否手术探查是比较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肝门胆管癌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陔病的预后差,术后5年生存率〈30%[1]。根治性手术R0切除是目前可能治愈或提高其生存率的唯一方法,但因肝门胆管复杂的解剖结构和肿瘤本身具有转移及侵犯的生物学特性,手术仍是外科医生面对的棘手问题。现笔者以肝门胆管癌的Bismuth分型为依据,就肝门胆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国Ig 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 G4-RSC)的临床特点、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方法收集国内资料完整的符合Ig G4-RSC诊断标准的36例病人结合我院诊治的一例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结果男28例,女9例。好发年龄于50-60岁之间。常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89%)、上腹部不适或疼痛(49%)和消瘦(27%)。15例接受血清学Ig G4检查有14例(93%)升高。22例Ig G检查中21例(95%)升高,29例CA19-9检查中18例(62%)升高。影像学检查:37例中33例胆总管下段狭窄(89%),4例肝门区胆管和胆总管中下段狭窄(11%)。37例均合并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多发淋巴结肿大3例(7%)。14例接受外科手术,术后病理证实Ig G4-RSC,5例术后加用激素治疗。23例行激素治疗,其中6例施行胆管支架植入,症状均有缓解。6例复发,再次行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Ig G4-RSC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常以梗阻性黄疸就诊,血清学检查Ig G4多有升高,常合并有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病理学检查有助于诊断(术前较难获得),激素治疗有效,复发再次激素治疗,症状仍能缓解。  相似文献   

12.
胆管结核是临床上罕见的疾病,因缺乏特异性,诊断困难。现报道分析一例胆管结核误诊胆管癌的经验教训。 患者,黄某某,男,25岁。因中上腹部疼痛伴皮肤巩膜黄染20天入院。既往有十二指肠溃疡、甲型肝炎,无结核病史。体格检查:全身皮肤巩膜黄染,浅表淋巴结(一),腹平软,肝脾无肿大,无压痛,肝区叩痛(±),移动性浊音(-)。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48g/L,白细胞10.7×10~9/L,中性粒细胞0.84,淋巴细胞0.12,嗜酸粒细胞  相似文献   

13.
临床资料 :病人男性 ,75岁。因间断性畏寒发热 3年 ,加重伴纳差月余入院。无腹痛、无柏油样便 ,伴恶心呕吐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无咳嗽 ,咳痰等。曾先后 5次住院 ,以“发热原因待查”,“病毒性感染”行抗炎及对症治疗 ,体温下降 ,一般情况改善。出院后上述症状反复多次发作 ,经治疗后均缓解。体检 :T 39.5℃ ,P 90次 /分 ,BP 80 / 4 0 m m Hg,皮肤粘膜干燥 ,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双肺呼吸音清晰 ,未闻及干湿性罗音。腹平软 ,右季肋部轻度叩痛 ,肝脾肋缘下未触及 ,肠鸣音正常。腹部 CT平扫 +强化扫描提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胆囊…  相似文献   

14.
<正>胆管导管内乳头状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 of the bile ducts,IPNB)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导管内生长的肿瘤,由乳头状和绒毛状结构组成,并伴有纤细的纤维血管覆盖,其特点为胆管黏膜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目前认为IPNB是一种癌前病变,通常具有高度恶性潜能[1]。IPNB临床上较罕见,发病较为隐匿,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对经外科手术切除治疗的74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可能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性别、年龄、术前合并症、肿瘤分型、术前黄疸程度、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肝功能分级、手术方式等8个指标作为危险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23例(3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分型、术前肝功能分级和手术方式与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相关联;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肝功能分级和手术方式对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有影响,且均为正相关。结论:年龄、术前肝功能和手术方式是肝门部胆管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临床危险因素。方法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我院2003年1月~2015年1月51例肝门部胆管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从全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的结果可见POSSUM评分(X5)、肿瘤TNM分期(X14)、CTP评分(X6)、术前白蛋白(X3)、手术性质(X12)、基础疾病(X7)、Bimuth分型(X15)、术前总胆红素水平(X4)在α=0.05水平上显著,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按其影响的大小顺次为:X5、X14、X6、X3、X12、X7、X15、X4,相对危险度在1.232~1.976之间;X3、X12是单因素分析中避免术后并发症出现的保护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剔除了X4、X12、X15,由标准回归系数可以得出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按其影响的大小顺次为:X5、X14、X6、X7、X3,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141、1.903、1.731、1.341、-1.330。结论 POSSUM评分、肿瘤TNM分期、CTP评分、合并基础疾病、术前白蛋白是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术前精确评估、调整肝功能、控制基础疾病、纠正低蛋白血症是评估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肝门周围胆管癌是一种少见肿瘤,预后不良.因其邻近肝动脉、门静脉及常有肝受累,很难切除干净;有人主张放疗.以往回顾性分析提示肝门周围胆管癌辅助放疗可改善生存期,但报告中的病人多属小肿瘤,可以切除,一般情况较好,而不作放疗者情况较差,不可切除或有转移.作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决定肝门周围胆管癌手术切除加放疗对生存期、生活质量及晚期毒性的效果.自1988至1993年,选择肝门周围癌拟手术者,无转移,Karnofsky计分>60,以往无恶性病、未行放疗者,门脉主干通畅,共50例.分为切除组31例,姑息手术组19例;放疗23例,不加放疗27例.切除组肿瘤较小(1.9±2.8cm),姑息术组(2.4±2.1cm),切除组比姑息术组较不易侵犯肝动脉(3%比42%).不易侵犯门脉(6%比53%).放疗与不放疗两组病人多种参数(年龄、性别、种族、合并病、症状体征等)均相近.50例都在术前经皮穿肝置入内支撑管引流胆道数天至30天不等.术式包括肿瘤完全切除、肝切除、Roux-Y式胆管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8.
肝门部胆管癌行胆肠吻合术后并发症包括复发性胆管炎、胆肠吻合口狭窄、盲袢综合症、消化道出血,其中消化道出血常是来自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胆肠吻合口大出血不多见.我们抢救1例肝门部胆管癌术后胆肠吻合口大出血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的CT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影像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IgG4-S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IgG4-SC初始病变的CT和MRCP特征及随访变化。结果初始病变:6例CT扫描显示肝外胆管胰腺段管壁增厚,其中2例伴有胰上段胆管壁偏心性增厚,增厚的胆管壁呈渐进性强化;7例MRCP检查中,6例显示肝外胆管胰腺段狭窄,1例肝内胆管狭窄和肝外胆管胰腺段狭窄,狭窄近侧的胆管呈中度至重度扩张。随访:5例未接受类固醇治疗以及2例治疗后复发的患者胆管病变均较初始加重。8例随访患者中,无论治疗及时与否,或是病变复发后再治疗,应用类固醇后胆管病变均显著好转。结论 IgG4-SC的CT和MRCP表现为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和近侧胆管扩张,类固醇治疗后病变明显好转。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因其病变部位位置高,周围血管多,肿瘤经常浸润肝动脉及门静脉,手术难度高,切除率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手术方式选择欠妥,导致术后并发症多,影响了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因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仍是该疾病外科治疗中的重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1)切除:肿瘤以及附加的肝切除、肝尾叶切除;(2)重建:拼缝多个肝管开口,完成以Roux-Y肝管空肠吻合为主的胆肠重建和肝管支撑引流;(3)骨骼化清扫:保留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动脉、门静脉,切除其他包括肝外胆管、神经、淋巴结、脂肪、纤维组织等可能被肿瘤侵犯的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