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转FasL基因的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观察转FasL基因的树突状细胞(DC)体内注射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作用,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用“二袖套法”行受体为Wistar大鼠肝移植36例,并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12);(2)环孢霉素治疗组(n=12);(3)转FasL基因治疗组(n=12),腹腔注射转FasL基因的树突状细胞。手术后7d分别杀死各组4只大鼠,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及透射电镜观察移植肝细胞及肝脏内淋巴细胞凋亡,其余大鼠用于观察生存期。结果 对照组大鼠在9-15d迅速死亡,TUNEL及电镜观察发现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而环孢霉素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免疫排斥以应轻微,移植后大鼠已存活超过6个月,原位末端标记法及电镜均发现FasL基因治疗组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明显。结论 转FasL基因DC细胞治疗能有效地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制是诱导了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2.
转Fas配体基因的树突状细胞在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受者体内注射转FasL基因垢树突状细胞(DC)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SD大鼠→Wistar大鼠肝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前5d给受者腹腔注射转染多药耐药基因(mdr1)的DC细胞或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并设空白对照组和环孢素A(CsA)对照组。术后3d和7d测定移植肝功能,册时以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肝组织中Fas,Fas配体(FasL)及白细胞介素12(IL-12),并观察受鼠的存活时间。结果 空白对照组的大鼠术后9-15d全部死亡,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空白对照组及转mdr1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表达增高,而CsA治疗组及转FasL基因治疗组的FasL及IL-12呈不表达或低表达。结论 转染FasL基因的DC细胞能有效地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其机理可能与诱导了肝脏内浸润淋巴细胞凋亡及抑制IL-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
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肝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对同种异体肝移植大鼠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大鼠骨髓来源的成熟DC(mDC)和不成熟DC(imDC),采用形态学观察、表型分析和功能学实验对培养细胞进行鉴定,构建Wistar大鼠和SD大鼠肝移植模型,并于移植前5 d注射到受体大鼠内,研究它们对移植后大鼠肝脏病理及存活时间的影响情况.结果 DC细胞形态不规则,大多数细胞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mDC和imDC表面均表达表面分子OX62,而表面分子CD86在imDC表面低表达,在mDC表面高表达.imDC和mDC与淋巴细胞相互作用,发现i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无明显作用,相反mDC对淋巴细胞的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注射imDC的受体大鼠的存活时间显著长于注射mDC的受体大鼠,注射mDC的肝移植大鼠在移植后较早且出现较强的急性排斥反应,而注射mDC的大鼠在移植后16 d才开始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结论 建立了在体外大量扩增大鼠骨髓来源DC的方法,imDC能显著延长受体大鼠肝移植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4.
5.
DC是抗原提呈过程的中心环节,而且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双重作用,本文就DC的分化、发育与迁移、功能,阻断DC的抗原提呈作用,DC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胸腺内DC和免疫耐受,不成熟DC与免疫耐受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6.
DC是抗原提呈过程的中心环节 ,而且在调节免疫反应中起双重作用 ,本文就DC的分化、发育与迁移、功能 ,阻断DC的抗原提呈作用 ,DC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 ,胸腺内DC和免疫耐受 ,不成熟DC与免疫耐受方面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ROLT)急性排斥反应模型.探讨细胞毒淋巴细胞抗原4免疫球蛋白(CTLA4-Ig)抗排斥反应和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采用“二袖套管”法建立Wistar→SD大鼠配对组合的肝移植后排斥反应模型.并于术后第2天腹腔内一次性注射CTLA4-Ig(75pg/只大鼠).与未给药的相同组合的排斥反应模型鼠对照研究.观察移植术后7d2组动物的一般情况、肝功能变化、移植肝病理改变及血清TNF-α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CTLA4-Ig组动物术后4个月时的上述情况.以了解CTLA4-Ig抗排斥及诱导免疫耐受的作用。结果①对照组动物于肝移植术后6~14d内相继死亡;移植肝出现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征象。②CTLA4-Ig组动物于术后7d及4个月均未见明显的排斥反应表现.移植肝无明显的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征象.血清TNF-α、ALT、AST、TBIL及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P及A1b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LA4-Ig有抗排斥反应及诱导免疫耐受功能的作用;血清TNF-α水平作为观察ROLT后排斥反应的指标,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鼠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与吲哚胺2,3双加氧酶基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基因在大鼠肝移植后移植肝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先行大鼠原位肝移植,一组供、受者均为近交系SD大鼠(近交系移植组),另一组为同种移植组,SD大鼠接受Wistar大鼠供肝移植。分别于术后第2、5、7、14d处死受者,取出移植肝,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法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肝组织中IDO mRNA表达、IDO蛋白的水平以及IDO在移植肝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近交系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高峰出现在术后第5d,至第14d基本无表达;同种移植组IDO mRNA的表达明显增强,高峰出现在第7d,持续2周以上。两个组移植肝组织中IDO蛋白的表达与各自的IDO mRNA变化相一致。术后第5、7、14d,同种移植组IDO阳性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近交系移植组(P〈0.01),强阳性染色主要见于汇管区单个核细胞,以胞浆内染色为主。结论急性排斥反应时IDO基因表达明显增强,IDO的表达水平与急性排斥反应的严重程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肝移植后树突状细胞(DC)的迁移情况。方法:制作Wistar大鼠到SD大鼠的肝移植模型(实验组),并设Wistar大鼠间肝移植作为对照(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3、5、7天处死受者,切取移植肝组织及腹腔淋巴结,进行组织学观察,并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移植肝组织和淋巴结中S-100^+DC的动态变化,以及CD25^+T淋巴细胞在淋巴结的活化增殖。结果: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实验组移植后第5天即出现轻至中度急性排斥反应,至第7天发展成中至重度排斥反应,受者存活时间(9.7±1.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第3天实验组移植肝组织中DC数量明显增多,于第5天达到高峰,第7天则出现下降,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第3天开始,淋巴结中DC数量明显增多,第5、7天持续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术后第3天,实验组淋巴结中CD25^+T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呈现明显的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反应。结论:同种异体肝移植后,DC对抗原的摄取和递呈加速,产生对T淋巴细胞强烈而持久的刺激,最终激活T淋巴细胞,导致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树突状细胞是调节机体免疫的关键细胞,其中具有免疫抑制功能的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在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发现的具有呈递抗原水平低下、抑制T细胞活化与增殖的一类肝脏Tol-DC成为减轻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有多种策略用以诱导表型稳定的Tol-DC,为其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总结了... 相似文献
12.
IκBα突变体基因修饰树突状细胞降低同种T细胞的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IκBα突变体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IκBαM-DC)对同种T细胞的反应性。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将IκBαM基因转染WF大鼠骨髓树突状细胞(DC),Western-blot法检测DC中IκBα、IκBαM基因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中共刺激分子MHCⅡ、CD80、CD86、CD40的表达;酶联免疫法(ELISA)分析DC分泌IL-12的含量。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分析Lewis大鼠T细胞对IκBαM-DC刺激的增殖能力,二次MLR检测IκBαM-DC诱导的T细胞抗原特异性的低反应性。结果IκBαM抑制DC共刺激分子MHCⅡ、CD80、CD86、CD40的表达及IL-12分泌。同种T细胞对IκBαM-DC刺激的增殖能力较未转染的DC反应明显降低;T细胞低反应具有抗原特异性。结论表达IκBα突变体基因的DC能降低同种T细胞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3.
白细胞介素-10诱导的大鼠树突状细胞体外免疫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目的 研究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诱导的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 (imDCs)体外诱导免疫耐受的可行性。方法 在经典诱导方案的基础上 ,应用IL 10 ( 10 μg/L)抑制大鼠骨髓来源DCs的成熟 (IL 10组 ,10例 ) ,并设对照组 (IL 4组 ,10例 )。培养期间观察DCs形态 ,检测DCs表型、摄取抗原能力、体外免疫功能及培养上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与IL 4组比较 ,IL 10组DCs细胞表面CD80 、CD86及OX6低度表达 ( 2 5 .3 %、42 .4%、3 2 .3 % ) ,吞噬能力较强 ( 81.9)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下降 ,该淋巴细胞具有抗原特异性低反应性 ;培养上清中IL 12水平 ( 4 0 6.5pg/L)及初次MLR培养上清IL 2水平 ( 2 45 .4ng/L)均较低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IL 10作用的大鼠imDCs具有诱导免疫耐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肝移植的自发耐受模型中,调节性CD4^+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近交系大鼠从Lewis(LEW)到Wistar Furth(WF)的肝移植组合,对移植后不同时期的宿主注射抗CD4的单克隆抗体(Anti-CD4mAb),然后抽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的动态变化;并结合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试验了解宿主脾细胞中T细胞亚群的动态改变。结果 对肝移植自然生存的宿主注射Afiti—CD4mAb后,术后第21天、42天均能够诱导出肝损害(排斥反应),但第56天、100天以上的则未能诱导出来,且该损害能被抗CD8单克隆抗体阻断。另外CTL试验显示宿主的脾细胞中,初始型CTL前体细胞在移植56d后未能检测出来。结论 在自发性肝耐受模型中。宿主术后早期存在由CD4^+T细胞介导的下调原始效应性T细胞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5.
江翰|王子豪|李永盛|边睿|施伟斌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1):53-5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原位肝脏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方法:分别用单纯UW液(模型组)或含乌司他丁(乌司他丁组)、HO-1诱导剂CoPP(CoPP组)、HO-1抑制剂ZnPP(ZnPP组)的UW液灌注切取的供体大鼠肝脏并保留灌注液1 h后,原位移植受体大鼠。移植后24 h取移植肝脏与受体大鼠血标本,行肝脏病理学检查及评分;分别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olt法检测肝组织HO-1 mRNA与蛋白的表达;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2和IL-10的含量。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供肝的损伤明显减轻、Suzuki评分降低,而ZnPP组损伤加重、Suzuki评分升高(均P<0.05);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HO-1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明显上调,而ZnPP组明显下调(均P<0.05);乌司他丁组与CoPP组大鼠血清中IL-2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而ZnPP组IL-2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明显降低(均P<0.05)。 结论:乌司他丁可能通过上调移植大鼠肝脏的HO-1水平,减轻再灌注损伤、抑制排斥反应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16.
白细胞介素10修饰树突状细胞诱导大鼠小肠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修饰的供者树突状细胞 (DC)对大鼠小肠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为抗排斥反应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成年SD大白鼠为供者 ,Wistar大鼠为受者。受者大鼠 18只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均为 6只。A组 :为对照组 ,受者不经任何预处理 ,即行小肠移植术 ;B组 :小肠移植前 7d ,每只受者经尾静脉注射供者的DC ,细胞数为 2× 10 7个 ;C组 :小肠移植前 7d ,每只受者经尾静脉注射用IL 10修饰的供者DC ,细胞数为 2× 10 7个。B、C组 1周后行大鼠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术 ,观察各组受者移植小肠存活情况。结果 A、B、C组大鼠移植小肠存活时间分别为 :(7.33± 2 .4 2 )d、(8.33± 2 .94 )d、(18.5± 5 .17)d。经统计学分析 ,A、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而C组与A、B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用IL 10修饰的供者树突状细胞对受者进行预处理 ,可明显延长受者大鼠小肠移植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联合输注受鼠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和供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DC)延长同种肝移植大鼠存活时间的作用.方法 以DA大鼠为供鼠,Lewis大鼠为受鼠,采用改良二袖套法进行原位肝移植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鼠平均分为5组,急性排斥反应(AR)组、成熟树突状细胞(mDC)组、imDC组、Treg组及imDC+Treg组受鼠分别于术前5d经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供鼠的mDC、供鼠的imDC、受鼠的Treg细胞及供鼠的imDC+受鼠的Treg细胞.术后每组预留8只受鼠观察和记录存活时间.术后3、7、10d,检测各组肝功能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浓度 ;取各组受鼠移植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各组肝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与其他4组相比,imDC+Treg组受鼠术后肝功能恢复明显较快 ;imDC+Treg组术后7d时外周血IL-10和TGF-β浓度均升高,IL-2浓度降低.imDC+Treg组移植肝组织仅有较少量的单核细胞浸润,属非确定型AR至轻度AR,术后10d开始出现肝细胞再生,有少量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imDC+Treg组肝组织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数量高于mDC组,肝脏汇管区淋巴细胞凋亡数量最多.imDC+Treg组受鼠中位存活时间为37 d,明显长于imDC组的23 d和Treg组的15 d(P<0.05),AR组和mDC组受鼠存活时间均未超过12 d.结论 单独输注供鼠的imDC或受鼠的Treg细胞均未能诱导同种肝移植大鼠的长期存活 ;而联合输注受鼠的Treg和供鼠的imDC能显著延长同种肝移植大鼠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移植时缺血预处理(IP)对不同程度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大鼠分为6个实验组,每组供、受者各12只。同系移植组(2组)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2 min,同种移植组(4组)供肝热缺血时间分别为0~2,15,0~2,15 min,各组冷缺血时间均为80 min;另设假手术组仅在开腹并游离肝脏后关腹。同种移植3,4组先采用入肝血流阻断法进行供肝热缺血预处理5 min。肝移植采用改良Kamada二袖套法。术后1,3,5,7 d每组分别处死3只受者,取移植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观察IRI程度,用Banff系统分级标准进行AR评分,用免疫组化法和PCR法检测移植肝组织Fas,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蛋白和mRNA表达,用TUNEL法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同种移植1~4组移植肝病理改变及IRI程度依次加重。术后1,3,5,7 d,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未发现AR,同种移植1~4组AR明显;同种移植3组AR评分较同种移植1组,同种移植4组较同种移植2组随术后时间延长而降低(P0.05)。术后各时点,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移植肝中穿孔素和颗粒酶B mRNA均无表达,Fas mRNA仅有低表达;同种移植1~3组较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同种移植4组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术后相同时点,同种移植3组表达量较同种移植1组,同种移植4组表达量较同种移植2组下降(P0.05)。结论 IP能相应减轻肝移植相同冷、热缺血时间所致IRI程度及AR的程度,其机制是抑制细胞凋亡调控基因Fas及穿孔素/颗粒酶BmRNA和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联合免疫治疗对肝移植大鼠受体免疫耐受诱导的作用.方法 在建立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基础上,将肝移植模型分为5组.A组为SD→SD对照组;B组为SD→Wistar对照组,A,B组术后不用任何治疗措施;C组为SD→Wistar,术后用CsA1~5 d;D组为SD→Wistar,术后用CsA 1~5 d加抗CD-40L(CD-154)单抗0~2d;E组为D组+术前供体特异性输血(DSBT).观察受体存活时间、移植肝病理改变以及术后外周血中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 A,D,E组受体大鼠存活时点(均>60 d)均明显长于B组和C组.D,E组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明显减轻.B组IL-2和IFN-γ的血清水平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B,C,D,E 4组IL-4和IL-10较A组均有明显增加,尤其D,E组的IL-10表达较B组显著增高(P<0.05). 结论 抗CD-40L单抗加小剂量CsA(伴或不伴DSBT)联合免疫治疗,可有效延长肝移植大鼠受体生存时间、减轻急性排斥反应并诱导Th2类细胞因子的高水平表达,有助于受体和移植肝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