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VADA患者(43枚动脉瘤)。其中10例(10枚)动脉瘤破裂出血,对6枚采用动脉瘤填塞及载瘤动脉闭塞术,4枚以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对未破裂33枚动脉瘤均行载瘤动脉重建术,以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枚,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25枚,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枚。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所有43枚VADA均获成功,对28枚实现完全及次全栓塞、15枚实现部分栓塞。术后随访12个月,34例(38枚动脉瘤)接受全程复查,其中21枚治愈、11枚改善、6枚稳定,未见复发,无新发脑出血或脑缺血症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1分30例,2分2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个体化血管内介入治疗VADA安全、有效,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2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中,P1段2例,P1-P2段2例,P2段6例,P3段2例,均成功实施栓塞治疗;对其中2例单纯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8例以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2例植入支架。术后即刻行复查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1级10例,2级2例。术后4例诉头痛,经对症治疗后2周内好转;未见动脉瘤破裂出血及脑梗死。随访期间影像学检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及颅内再次出血;末次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0分10例,1分1例,2分1例。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较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收集经颅脑CT及全脑DSA确诊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17例,采用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7例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均完全闭塞,无死亡病例。术后当天1例发生Wallenberg综合征,恢复良好;1例术后3个月出现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遗留轻度残疾;随访2~36个月,无再出血病例。术后6个月12例接受DSA复查,动脉瘤完全不显影,载瘤动脉未发生再通。结论应用弹簧圈栓塞夹层动脉瘤及载瘤动脉治疗出血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确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应用低剖面可视化腔内支撑装置(Low-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LVI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8月25例颅内宽颈动脉瘤资料,其中14例为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所有动脉瘤颈4 mm或瘤颈体比1/2。根据动脉瘤的瘤颈及载瘤动脉管径选择不同规格的LVIS支架,使用半释放技术释放支架。结果 25例颅内动脉瘤置入26枚支架(1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释放2枚),均成功释放。术后即时血管造影RaymondⅠ级23例,Ⅱ级1例,Ⅲ级1例,出院时及1个月电话随访均恢复良好,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5分。17例半年后复查脑血管造影,均无动脉瘤显影。结论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用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效果明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30个夹层动脉瘤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单纯弹簧圈栓塞,10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单支架置入,9例载瘤动脉闭塞.结果 术后对30例中的22例进行随访脑血管造影,随访时间为1~8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17例完全栓塞患者无复发;近完全栓塞3例中2例动脉瘤稍增大,部分栓塞2例动脉瘤复发,这4例患者均行二次手术,其中3例行支架置入,1例行动脉瘤栓塞.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在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栓塞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9月16例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动脉瘤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8例,大脑前动脉分叉处4例,大脑前、中动脉分叉处2例,大脑前动脉A2远端分叉处1例,大脑后动脉P2分叉处1例。破裂动脉瘤10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未破裂动脉瘤6例。结果 均在单一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下完成栓塞,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13例,瘤颈残留2例,瘤体残留1例。术中及围手术期未观察到介入操作相关并发症。出院前改良Rankin量表(mRS)0~1分11例,2分3例,3分2例。16例随访时间3~14个月,(7.8±3.2)月。mRS评分0~1分14例,2分1例,3分1例。9例术后3~6个月行DSA,动脉瘤完全闭塞8例,瘤颈残留1例,9例均未见载瘤动脉狭窄或支架内闭塞。结论 Neuroform Atla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在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月采用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7例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共40个动脉瘤,其中破裂动脉瘤21个,未破裂19个。结果 16个动脉瘤使用LVIS支架,24个动脉瘤使用Enterprise或Enterprise2支架。技术成功率100%(40/40)。术中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8.1%(3/37)。术后即刻DSA显示RaymondⅠ级32个,Ⅱ级5个,Ⅲ级3个。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0分32例,1分2例,2分3例。37例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9.6月。出院后3个月mRS 0分33例,1分2例,2分2例。末次DSA显示RaymondⅠ级31个,Ⅱ级6个,Ⅲ级3个。31个动脉瘤治愈,7个动脉瘤稳定,2个动脉瘤复发。结论 闭环支架半释放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科收治的48例脾动脉瘤患者的资料,腔内治疗方法:弹簧圈动脉瘤(14例)或载瘤动脉栓塞术(19例),覆膜支架隔绝术(2例),支架辅助弹簧圈瘤体内填塞(5例)和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3、6、12个月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随访,记录并评价围手术期和随访期的临床结果指标。结果本组病例瘤体均治疗成功,支架植入患者的脾动脉均通畅。围手术期无手术相关死亡,8例患者弹簧圈栓塞后出现栓塞后综合征,均于3~5天后缓解。随访时间23.9(3~59)个月,采用弹簧圈栓塞瘤体或载瘤动脉33例:4例患者发现有部分脾脏梗死,但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患者因瘤体内再灌注接受再次手术;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或裸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7例:动脉瘤隔绝或栓塞良好,无内漏,支架通畅;采用多层裸支架隔绝术8例:术后12个月6例(75%)患者瘤腔达到完全血栓化,分支动脉通畅。其余病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随访期患者均未观察到动脉瘤增大、破裂或复发。结论血管腔内治疗脾动脉瘤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分析60例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患者共65个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及随访动脉瘤栓塞程度,评估术后并发症、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术中2例(2/60,3.33%)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4/60,6.67%)支架内血栓形成;术后即刻栓塞程度为Raymond Ⅰ级50个(50/65,76.92%)、Ⅱ级12个(12/65,18.46%)、Ⅲ级3个(3/65,4.62%)。术后1个月内3例(3/60,5.00%)动脉瘤再出血,2例致死;1例(1/60,1.67%)死于肺栓塞;4例(4/60,6.67%)并发脑梗死。1例术后6个月瘤颈复发,1例术后25个月出现无症状性血管闭塞;末次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43个(43/51,84.31%) RaymondⅠ级、8个(8/51,15.69%)Ⅱ级。末次随访,49例(49/57,85.96%)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8例(8/57,14.04%)为3~4分。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技术治疗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临床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例经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巨大梭形椎-基底夹层动脉瘤患者.瘤体最大扩张直径为8.2~15.0 mm.在全身麻醉下对5例巨大梭形夹层动脉瘤行多支架的并行置放与塑形.首先依据瘤体直径和形态在瘤体扩张直径最大位置并排置入2~3枚不同型号的Solitaire或Neuroform颅内自膨式支架,以弥补现有颅内支架直径不足的问题,使瘤腔能够得到完全重塑形,既能保持所有支架在瘤腔内处于稳定状态并造成夹层的有效闭合,又可以加固瘤壁并降低血管搏动性对脑干压迫的力度.其次以其中一个支架作为主通道,采用“telescope”技术根据需要在远端和近端置入支架来完全覆盖夹层区域,防止夹层向两端进一步发展,同时有助于解剖通道的重新建立,减少血流动力学紊乱.术前和术后常规采用全身抗血小板治疗.结果 5例治疗均获成功,5例患者共置入支架18枚,其中3例置入3枚,1例置入4枚,1例置入5枚;2例并行置放3枚,3例并行置放2枚.术后患者原有的临床脑干和颅神经损害症状明显改善.随访6 ~ 24个月,患者均没有复发症状,生活和工作基本正常.5例患者在术后6~12个月复查DSA的结果显示2例瘤体缩小,3例瘤体无增大迹象.结论 应用多支架并行置放和重塑形巨大梭形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近期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控制瘤体扩大,手术安全性较高,可能有助于降低并发血栓形成和破裂出血的概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pontaneous isolat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dissection,SISMAD)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9例自发性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表现为急性腹痛,1例无症状。结果 2例保守治疗,4例行腔内自膨式支架植入,3例手术治疗(1例行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转流术,2例行内膜修补、人造血管补片成形术)。8例有症状者,腹痛均在治疗后3d内完全缓解。本组病例随访1个月至51个月,未再出现腹部不适症状,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未见明显瘤样扩张。结论对有SISMAD可能的患者应警惕,及早诊断和处理,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间的关系。方法:回顾近年收治的AD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共2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两种疾病间的关系。结果: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1例患者一期行AD腔内修复术、二期行肾上腺肿瘤腹腔镜切除术,术后恢复佳;英文文献中共报道9例AD合并肾上腺肿瘤患者,国内仅有2例相关报道,两种疾病间的关系分析提示,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所分泌的激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或直接作用于动脉壁可能导致AD形成。结论:AD合并肾上腺肿瘤罕见,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严格筛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AC)患者进行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序贯治疗的疗效与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2月—2018年12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582例A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56例直接行LC(LC组),126例经PTGBD治疗后行LC(序贯治疗组)。根据起病至手术的时间将患者分为初期AC患者(≤7 d)和后期AC患者(7 d),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取共115对病例,其中初期AC患者62对,后期AC患者53对。分别比较LC组与序贯治疗组早期与晚期AC患者相关临床指标。结果:初期AC患者中,LC组较序贯治疗组术中出血少,住院费用低,手术时间短(均P0.05),而两组中转开腹率及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后期AC患者中,LC组较序贯治疗组术中出血多,手术时间长,中转开腹率高,但住院费用低(均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起病至手术≤7 d的AC患者,单纯行LC的疗效优于PTGBD联合LC序贯治疗,而对于起病至手术7 d的AC患者,PTGBD联合LC序贯治疗更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4.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其病原体近日被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疝和腹壁外科疾病,是人群的高发疾病,有急诊手术可能。在新冠肺炎流行的形势下,疝和腹壁外科医生应该按照指南和诊疗常规,顺应新形势下新冠肺炎的诊疗指南,做好疝和腹壁外科疾病的分类诊疗,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诊治、护理流程优化的同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疝和腹壁外科疾病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按照流程做好就诊、配合住院手术治疗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副胃左动脉(ALGA)的DSA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00例肝脏肿瘤患者腹腔动脉和肝动脉DSA影像,观察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分析其发生率。结果 500例患者中,共39例(39/500,7.80%)发现ALGA,其中起源于肝左动脉弓27例(27/39,69.23%),肝固有动脉5例(5/39,12.82%),迷走肝左动脉7例(7/39,17.95%)。另外发现4例(4/500,0.80%)左膈下动脉起源于肝左动脉,其中3例发出胃上动脉供应胃底。共22例发生ALGA或左膈下动脉胃上支化疗药物误灌注,9例发生碘油乳剂误栓。结论起源于肝动脉的ALGA并不少见,正确认识此类血管变异对肝脏肿瘤和胃部疾病的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原发性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在我国发病率仍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肿瘤相关死亡第2位。根据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在2011年版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肝细胞癌诊疗进展,卫计委更新相关建议,制定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笔者从肝细胞癌的筛查、诊断、分期和治疗等方面对该规范的诊疗要点和更新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