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消走泄法由清代医家叶天士首次提出,主要用于治疗三焦气分湿热病证。痤疮是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皮肤疾患之一,湿热是本病病机关键,湿热体质亦是痤疮发病的重要内在影响因素。因此,临证治疗可运用分消走泄法以清除湿热邪气,改善湿热体质,并根据痤疮肺经风热、肠胃湿热、脾虚湿蕴等不同证型分别治以疏风清热、宣散湿邪,荡涤肠胃、畅清湿热,益气健脾、淡渗利湿,从宣上、畅中、渗下层面分消湿热病邪,同时兼顾脏腑虚实,以达标本兼治之功。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2.
翻胃是当今脾胃病中多见且复杂的病证。旴江医家龚廷贤在其著作里阐述翻胃的论治简单独到,认为翻胃的病因多样,但主要为七情太过,病机为脾胃渐衰导致饮食不行,病位主要是在脾胃,病性关乎气血寒热虚实。治疗以脉诊为先,依脉明其病因、病性,或从病因入手,或以病性而立法,区分年龄老少及病程长短而进行随证选方,灵活加减;禁忌香燥之药的运用。此外,服法善用酒与姜,兼配合灸法及针法治疗也是其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3.
在辨证论治专著《辨证玉函》中,陈士铎论痛以阴阳虚实为纲,以病邪之属性分阴阳,以病机之属性分虚实,与病变部位相结合详论诸痛的成因与发展,并针对不同部位、不同病机、不同病因的痛证创制专属方药。在陈士铎所创治疗痛证的方剂中,治疗阳实痛证注意顾护阴血,治疗寒虚痛证主张补益肝肾。在用药方面,陈士铎善于使用白术安中补虚,擅长巧用白芍缓急平肝。《辨证玉函》治痛明辨痛之阴阳虚实,从血气论治,不以止痛为先而重在养护正气,为痛证的中医治疗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4.
咳属常见症状及病种,病情有重有轻,伴发症状普遍见于大多数疾病中。《内经》为咳单独立论,亦称《论咳》,以内外合邪为病机,肺胃为病之源头。《伤寒杂病论》六经太少阳阴、阳明、厥阴为纲,分表里寒热虚实;咳亦以六经而分为六经病证,每证又可依寒热虚实再分四证。《彭子益论》临床所见以咳为主之病多为久咳,久咳者伤气伤津。寸口脉左为心肝肾,右为肺脾肾,左主血,右主气。脉沉,左右脉偏一侧细者,此为肺金枯燥不能生水,甲木失养,少阳相火上冲攻肺之咳。  相似文献   

5.
胃气上逆之证统称为呕逆证。其临床的病症表现有干呕、呕吐、吐涎沫、哕、噫气、胃反等不同,但究其病机不外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升多降少,故可异病同治。我师吴凤全教授在治疗呕逆证时,在其共同病机的基础上,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其寒热虚实,不因见呕止呕,因此,疗效卓著。正如《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1条指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欲。”吴教授根据临床多年的实践总结,把呕逆证大致归纳为5种证型,表证呕逆证;胃寒呕逆证;胃热呕逆证;肝胃同病呕逆证;寒热错杂呕逆证。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根据证型不同,辨证用药,并…  相似文献   

6.
自仲景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后,历代医家对于“一证”所指多有论述,难成定论,遂为争论。文章通过仲景脉证并治诊疗过程的分析,提出“辨××病脉证并治”当为后世“辨证论治”之滥觞,且辨病是辨证的前提,辨病基础上的辨病辨证结合是仲景诊治疾病的基本范式。辨证上仲景又非常重视辨“脉”证,所以《伤寒杂病论》开篇“平脉法”,每一篇都是“脉证”为主要辨别依据,这里的证不是证候的“证”,而是证据的“证”,故而据脉证(体征)、参它证(症状)的“以脉统证”是仲景辨证的基本程式。由此推论,小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之“一证”当为脉证,即脉证基础上的综合征,而非指单纯的症状而言。  相似文献   

7.
仲景对于血证的论治全面、具体、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仲景称血证为“血分”病。血分病无非火盛、气衰、寒凝、血瘀四种病机,或以虚实寒热概论之。仲景在血分病的论治中既遵经旨,又灵活运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试分析如下:1 虚证论治规律 ①温阳补血,健  相似文献   

8.
黄伟震  潘莉莉 《陕西中医》2002,23(6):548-549
经方《五苓散》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脉证中的运用共有 6条 ,分别见于太阳病变证中的蓄水证和痞证、霍乱病、痰饮咳嗽病、消渴小便利淋病。在该方剂最先出现的脉证中 ,为太阳病发汗太过 ,汗不如法 ,外邪入里 ,膀胱气化不行 ,水道失调 ,水蓄于内 ,不能化为津液上承而出现“脉浮 ,小便不利 ,微热消渴者”《伤寒论》71条。关于蓄水证的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根据仲景组方之义在注解此条时 ,多依从于表邪未解又水蓄膀胱之说 ,且延续到《金匮要略》杂病证治中的痰饮、湿热黄疸和小便不利症中而成为后世医家常用的利水专剂。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9.
全国名老中医毛德西教授以"阳微阴弦"定冠心病"本虚标实"病机,认为冠心病多虚实夹杂证候。临床上选方用药有自己独到见解,遵古而有突破,如根据心气亏虚程度不同选用不同参类,以宽胸丸治疗胸痹寒凝心脉证,以真武汤治疗心阳不振胸痹,以消瘰丸治疗三高引起的冠心病。同时根据冠心病的病机,历代医家的认识,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创立五参顺脉方治疗冠心病,该方以益气养阴为基础,兼有活血、理气、化湿、安神等功效,以原方或加减方治疗各证型冠心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辨证治疗眩晕病临床心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融汇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结合个人数十年临床经验,提出中医治疗眩晕病应遵循的原则:用灵活的思维详加辨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协调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恰当运用补肾调肝理脾之法;遣方用药当善守达变。详细地论述了眩晕病的病因病机,以虚实为纲,分为8个证型,并列出了相应的施治方药。  相似文献   

11.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张珍玉先生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张老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推崇通过调动、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肝以治脾,处方用药量小力宏。针对具体疾病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12.
淋证,以尿频、尿急、尿痛和尿意不尽等尿路激惹症状为突出临床表现,主要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肾结核等泌尿系统疾病。临证时除应切实进行西医的鉴别诊断外,在中西医结合的辨证论治方面,应详察证候的虚实。中医的淋证,一般有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之分,且这些不同的淋证,又有虚实之别。因此临证时只有先辨明其为何种淋证,属虚属实,然后才有可能选用合理而有效的治疗。辨别淋证虚实的主要依据有三:一辨病程长短。一般而论,新病初发多实,乃湿热邪毒蕴结  相似文献   

13.
乌梅丸为仲景治"蛔厥"主方.《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338条[1]言:"蛔厥者,乌梅丸之,又主久利."根据后世医家的临证经验及相关文献报道,乌梅丸的应用从不应囿于"蛔厥"之症,本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临证凡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特点的见症,皆可使用乌梅丸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脉诊是四诊之主要内容之一,是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它对于确定病因病机,识别病情真假、判断疾病预后、确定治疗方法等均有重要作用。因此为历代医家所广泛重视和运用,如《五符潜夫论·述赦篇》所云:“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故疾可愈”。张仲景正是一位善是脉诊的杰出医家,他所著的《伤寒论》中,脉诊的运用贯穿全文,甚至各篇章标题都提“脉证并治”,并强调指出,治病应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把脉诊的作用提到相当的高度。因此,如能系统地学习和探讨张仲景脉诊之运用规  相似文献   

15.
宗耀华  吴峥嵘 《新中医》2019,51(10):52-53
<正>《伤寒杂病论》所载吴茱萸汤,用于治疗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及呕吐下利杂病等,因此,有医家认为本方是阳明病方,也有人认为是厥阴病方,还有不少人认为是少阴病方,因方中有人参、大枣,被不少医家认为本方所治病证为虚寒证。笔者从《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相关条文分析,认为本方为祛邪及扶正之方,所治之证为虚实夹杂证,病位涉及厥阴、阳明、少阴,虽以吴茱萸药名为方名,但随所治病症的不同,其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临床典型案例总结了笔者团队治疗不孕症的经验,指出不孕之因虽多,主要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而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肾为不孕之本,而有阴阳之分,宜调阴燮阳以治之;脾为不孕之主,而有虚实两端;脾胃虚弱不孕者,应调理脾胃以治之;肝为不孕之枢,而有疏郁不同;肝郁脾虚不孕者,疏理气机而通之,以及不孕症病机多虚实夹杂,而应虚实分治;不孕多涉奇经,论治仍关脏腑。治疗不孕症时应通过脏腑补泻调理肝脾肾虚实,以温肾健脾、补益脾胃、疏肝健脾等手段治疗不孕症,在临证中取得了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正3临床表现湿滞互结证的临床表现有主证和兼证之分,主证是湿滞互结证自身病机所产生的临床表现,是此证必须具备的证候。兼证则是湿滞互结证之外,患者其他病证与其并病,不是湿滞互结证必须具备的临床表现。湿滞互结证主证又分为反映湿滞互结于中焦和与湿滞互结因果相关的后续病变两大类表现。分别是该证中焦病机和所衍生的其他部位病变的临床现象,两者是同一临床证候系统中的组成部分。3.1主证临床表现1)中焦病象:其主证的病机按邪正虚实理论归为邪气盛实,按有无虚实理论则是气痹壅滞、有者为实。这是湿滞互结证的主要病机环节。其临床表现(1)脉像:弦、沉、郁、滑、满、涩、细。往往在弦、郁、细基础上以兼脉形式出现,如弦满、弦滑、弦涩、弦细、郁滑、郁满、郁涩、细滑、细涩、细满或弦满郁、弦滑  相似文献   

18.
祝源隆 《中国中医急症》2010,19(7):1143-1143
本文提出,中医防治冠心病应关注以下几方面问题:(1)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其病总纲;(2)标本同治,脉证合参,以脉统证为辨证思想;(3)辨证与辨病结合,整体调节,重视经方使用;(4)针对病机特点,合理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19.
单兆伟教授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特色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兆伟教授是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著名脾胃病专家。早年拜师于孟河学派传人张泽生教授门下,学习二十余年,尽得真传,继承发扬孟河医派之学术精华,临床善于诊治疑难杂症,用药特色鲜明,尤其在脾胃病的诊治用药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学术体系。兹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经验探析如下:1四诊合参,首重舌诊《内经》谓:“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导师常谓中医临证不可片面的夸大四诊某一方面,尤其反对脉诊神秘化,临床有形病脉不病,脉病形不病,存在脉证舍取的问题,当四诊合参,全面采集病人的临床信息。临证重视望诊,尤其重视舌诊在脾胃疾病的指导意义。望舌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内经》和《伤寒论》中就有记载,后世历代医家逐步完善,至清代温病学派以辨舌验齿颇为重视,《临证验舌法》中就有“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著其色于舌,……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勿焉”的记载。另外,从脾胃与经络的络属关系有“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  相似文献   

20.
<正>《伤寒论》研究,历代医家追崇备至,以论证经者有之,以错简重订者有之,以气化论者有之,以方证分论者有之,如黄煌先生所说:"一本有一本的伤寒,各家有各家的仲景"。那么什么才是《伤寒论》的本原呢?1学习《伤寒论》重新思考的若干问题1成书的具体年代。《伤寒论》理论成熟于那一年?写的是哪几年发生的伤寒?2辨病脉证问题。《伤寒论》辨病脉证是明确的,但由于历代医家的理解和认识,发挥成辨病、辩脉证、辨证论治,没有了解仲景先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