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联合择期腔镜胆囊切除术(LC)在老年中度急性胆囊炎(AC)中的价值。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意愿及经济情况等将95例患者分为PTGBD+LC组(35例)和LC组(60例)。LC组采用急诊LC治疗。PTGBD+LC组采用PTGD联合择期LC治疗。对比两组的LC围手术期评价指标、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与LC组相比,PTGBD+LC组中转开腹的构成比明显低,LC中失血量明显少,手术时间、LC后引流时间和LC后住院时间明显短(P0.05)。PTGBD+LC组术后的IgA、IgG、IgM、CD3+、CD4+和CD4+/CD8+值均明显高于LC组(P0.05)。PTGBD+LC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LC组(P0.05)。结论 PTGD联合择期LC可明显降低LC的难度和风险,提高LC的效果,加快老年中度AC患者的术后恢复,减轻免疫功能损伤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急性胆囊炎(AC)是普通外科常见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被公认为AC的“金标准”术式。东京指南2018 (TG18)推荐将AC的严重程度分为Ⅰ(轻度)、Ⅱ(中度)、Ⅲ(重度)级,手术治疗方案选择因分级而异。临床上对于Ⅰ、Ⅲ级AC治疗方案基本达成共识,然而,针对Ⅱ级AC治疗策略仍存在争议,更多依赖于术者经验及就诊单位医疗平台决定。Ⅱ级AC患者术中情况最为复杂,不适时宜的LC手术可能导致较高的并发症,如胆汁漏、腹腔内脓肿,甚至胆管损伤。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BD)能有效缓解胆囊炎症,减轻胆囊壁水肿和胆囊周围粘连,为择期手术创造“时间窗”。因此,本研究探讨评估PTGBD后择期LC手术策略在Ⅱ级A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22年10月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205例依据TG18分级为Ⅱ级A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2例行PTGBD序贯LC (PTGBD+LC组),163例行一期LC组(LC组)。采用倾向性评分(PSM)方法将两组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间在ICU入住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率、中转开腹率、胆道损伤率、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重症胆囊炎(SAC)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柘城县人民医院普外科2020-01—2022-10行LC的96例SA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LC组和PTGBD+LC组,每组48例。记录LC的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中转开腹率数、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于LC术前和术后24 h检测患者的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白细胞介素-6(IL-6)炎症因子水平。结果 PTGBD+LC组患者LC的手术时长短于LC组,术中出血量和中转开腹率、术后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24 h的血清HMGB-1、IL-6水平均低于L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GBD后适时行LC治疗,有助于优化SAC患者的围术期临床指标和术后恢复,且对机体的炎症因子影响较小。但需严格掌握PTGBD的指征和LC及中转开腹胆囊切除术的时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理念在老年中重度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上海市浦东医院收治的148例老年中重度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患者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后择期行LC(择期LC组,n=52例)和急诊行LC(急诊LC组,n=96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PTGBD后择期LC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少(P0.05);两组中转开腹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GBD后择期LC组中转开腹率较低(5.77%vs 12.50%);PTGBD后择期L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0.38%,显著低于急诊LC组的59.38%(P0.05)。结论结合损伤控制理念,对老年中重度急性胆囊炎患者PTGBD后行择期LC手术能有效降低手术风险,是治疗老年中重度急性胆囊炎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Ⅱ~Ⅲ级急性胆囊炎(AC)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最佳时机。方法采用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及上海市浦东医院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PTGBD后行LC的Ⅱ~Ⅲ级A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按照1∶1的比例分为早期组(PTGBD后4~6周行LC)和晚期组(PTGBD后7~8周行LC)。比较两组性别、年龄、AC分级、PTGBD术后并发症、体质量指数、LC术前合并症等以及L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治疗总费用、中转开腹、LC术后并发症等。比较两组术前术后健康调查量表36(SF-36)评分。结果最终248例患者入选, 其中男性52例, 女性196例, 年龄范围18~89岁, 年龄(52.5±20.2)岁。早期组126例, 晚期组12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AC分级、体质量指数、LC术前合并症等方面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具有可比性。术前SF-36评分早期组明显优于晚期组, 晚期组PTGB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早期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杂胆囊疾病腹腔镜胆囊切除(LC)的方式、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将130例复杂胆囊疾病患者做为A组,将130例同期一般胆囊疾病行LC的患者作为B组。比较2组患者的中转开腹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A组中转开腹5例(3.8%),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4.6%);B组中转开腹2例(1.5%),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2.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杂胆囊疾病LC手术患者的中转开腹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胆囊疾病行LC的患者,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治疗急性胆囊炎(AC)适宜时机。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234例AC患者作为对象,按照手术时间分A组和B组,A组在发病后70h内接受LC术治疗,B组发病后3~18d接受LC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中有无胆汁渗出、术中组织黏连、术中转开腹等手术基本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开始进食时间以及心肌细胞P物质(SP)、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6(IL-6)等血清疼痛指标、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的手术用时显著长于A组,术中胆汁渗出率显著高于A组,术中组织黏连Ⅰ级、Ⅱ级显著多于A组,术中转开腹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开始进食时间著较A组延长(P0.05),B组SP、PGE2、IL-6等血清疼痛指标明显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早期对AC患者实施LC术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组织黏连及术中转开腹情况,加快术后康复进程,改善术后血清疼痛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PTGBD)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非结石性急性重症胆囊炎(SAC)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11—2020-07间息县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42例非结石性SA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均先行PTGBD治疗,经抗感染及对症处理症状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后带管出院。4周内经超声检查提示胆囊的局部情况改善后实施LC。结果本组4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PTGBD手术,4周内均实施LC治疗。其中41例(97.62%)顺利完成LC,1例(2.38%)中转开腹手术。LC的手术时间为(67.46±10.37)min、术中失血量为(37.56±16.46)mL。发生戳孔血清肿2例(4.76%),经充分引流后愈合。未发生胆漏、出血,以及胆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5.56±4.16)d。结论对于非结石性SAC患者,先行PTGBD治疗,待患者的全身情况及胆囊局部情况改善后择期实施LC,可缩短LC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和中转开腹率,而且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是一个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高危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PTGD)的适应证,及其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优势、手术时机、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440例老年高危患者急性结石性胆囊炎行PTGD的临床资料,其中395例择期序贯LC术,并与同期390例老年急诊行LC术患者对照分析;分析在PTGD术后2~4周、4~8周、8~12周三种不同时段序贯行LC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440例患者PTGD术后1d,379例(86.1%)患者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术后3d,体温、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原均得到明显好转,术后7d,胆囊大小、胆囊壁厚度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例PTGD序贯LC组与同期390例急诊LC组对照,两组并发症发病率、中转开腹率、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腹腔引流总量及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5例PTGD术后2~4周、4~8周、8~12周三种不同时段序贯行LC术,三组随着时间段延长胆管感染次数增加,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老年高危急性结石性胆囊炎患者,通过先行PTGD,待炎症得到有效控制,经围手术期准备后,2~4周择期序贯行LC术,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组)与48例开腹胆囊切除术(OC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2组患者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比例。结果LC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LC组有2例术中转开腹手术;LC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肛门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少于O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LC组和OC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7%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与开腹手术比较,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间的关系。方法:回顾近年收治的AD合并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患者共2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两种疾病间的关系。结果:1例患者拒绝手术治疗,1例患者一期行AD腔内修复术、二期行肾上腺肿瘤腹腔镜切除术,术后恢复佳;英文文献中共报道9例AD合并肾上腺肿瘤患者,国内仅有2例相关报道,两种疾病间的关系分析提示,功能性肾上腺肿瘤所分泌的激素引起继发性高血压或直接作用于动脉壁可能导致AD形成。结论:AD合并肾上腺肿瘤罕见,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临床诊治过程中应严格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持载瘤动脉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8年10月28例接受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患者中,未破裂12例,破裂16例,平均年龄(51.8±7.5)岁。28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5例未破裂患者采用单纯2枚及2枚以上支架植入,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内造影剂滞留,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消失或动脉瘤明显变小,Raymond分级Ⅰ级3例(3/5),Ⅱ级例2(3/5)。另外23例患者采用2枚重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1(11/23)例,Raymond分级Ⅱ级5(5/23)例,Raymond分级Ⅲ级7(7/23)例,其中19例(19/23)获随访(14.5±7.9)个月。随访造影发现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16例(16/19),Raymond分级Ⅱ级3例(3/19),无Raymond分级Ⅲ级病例。16例破裂患者中,2例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或术后穿支事件,给予溶栓治疗后消退。预后mRS评分≤2分27例(27/28),≥3分1例(1/28)。结论: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多支架或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其病原体近日被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疝和腹壁外科疾病,是人群的高发疾病,有急诊手术可能。在新冠肺炎流行的形势下,疝和腹壁外科医生应该按照指南和诊疗常规,顺应新形势下新冠肺炎的诊疗指南,做好疝和腹壁外科疾病的分类诊疗,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做好诊治、护理流程优化的同时,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疝和腹壁外科疾病患者,也应该积极配合医务人员,按照流程做好就诊、配合住院手术治疗等工作。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肝癌是肝脏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在我国发病率仍居恶性肿瘤的第4位,肿瘤相关死亡第2位。根据循证医学的基本原则,在2011年版规范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肝细胞癌诊疗进展,卫计委更新相关建议,制定了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7年版)。笔者从肝细胞癌的筛查、诊断、分期和治疗等方面对该规范的诊疗要点和更新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与目的:肝癌(HCC)伴B4型胆管癌栓(BDTT)如何取栓目前尚无共识,因此,笔者对1例HCC伴B4型BDTT患者治疗经过进行总结回顾,以期为该病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9年3月收治1例HCC伴B4型BDTT患者临床资料,在术前精准评估后行手术治疗。术中采用“q”形胆总管切开取栓术,即纵行切开胆总管前壁至右肝胆管前壁,使BDTT完整暴露,再环行切断右肝胆管汇入肝总管处,完整切除肝外BDTT。分析患者术中、术后相关指标及随访情况。 结果:该患者顺利完成右半肝切除+胆囊切除+“q”形胆管切开取栓+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313 min,术中出血150 mL。病理学检查结果示,右肝肿物标本大小为4 cm×3 cm×3 cm,低分化HCC,侵犯肝包膜,可见脉管癌栓;胆总管癌栓为HCC。患者术后恢复顺利,无胆汁漏、腹腔感染、肝衰竭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7天出院。随访14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良好,肿瘤无复发。 结论:“q”形胆管切开取栓术是HCC伴B4型BDTT安全、有效、且符合无瘤原则的方法,推荐临床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各种检测技术的相继问世,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明显上升。尽管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良性的,但良恶性病变之间的判定仍然是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对于所有可疑甲状腺结节患者均应进行颈部超声检查。甲状腺超声可评估结节特征,某些甲状腺结节具有可疑恶性超声征象。然而,这些特征缺乏准确性,无法明确诊断结节的良恶性。目前的指南仍然推荐超声引导细针穿刺活检(FNAB)作为评估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首选检查。FNAB是一种经济高效的诊断方法,由于其创伤小,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的性质,已成为临床不可或缺的检查手段之一。近年来国内关于FNAB的报道日益增多,国内外指南关于FNAB指征尚有争议,同时由于其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FNAB技术的全面实施需要严格把握指征及准确判读穿刺病理结果。FNAB虽然是术前评估甲状腺结节最常用的诊断技术,但仍有灰区结节需要进一步诊断研究。为了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及判断预后,指南推荐术前可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FNAB作为一个简单且相对无创的技术,但也可产生相应的并发症,FNAB的并发症主要与甲状腺结节的位置、穿刺针的直径、穿刺医师的操作经验等因素相关,严重程度较轻,多呈自限性。对于FNAB无法诊断或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病变或滤泡性病变,学者们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新的方法来精确地诊断甲状腺癌。分子生物学方法是目前的最佳选择。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特定甲状腺肿瘤易感基因的驱动突变来确认甲状腺肿瘤活检的恶性程度,如BRAF和RAS癌基因突变、RET/PTC重排和TERT突变检测,从而提高术前诊断效率。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局部淋巴结,虽然FNAB对异常淋巴结有诊断价值,但小或囊性淋巴结可能由于缺乏肿瘤细胞而无法诊断。检测可疑颈部淋巴结细针穿刺活检冲洗液中甲状腺球蛋白含量可作为细胞学诊断的辅助手段。笔者认为FNAB联合分子生物学的多层次诊断体系可提高术前诊断的精准性,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MRI扩散加权成像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在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空芯针穿刺证实为乳腺癌并行新辅助化疗,在新辅助化疗第1周期前、手术前常规行乳腺MRI检查,记录新辅助治疗前与手术前肿瘤组织ADC值。分析肿瘤组织ADC值的变化(△ADC)与病理反应(MP分级)的关系,并通过ROC观察△ADC值判断新辅助化疗的效能。 结果: 全组患者中,新辅助化疗后病灶ADC值较化疗前增高(1.27×10-3 mm2/s vs. 0.98×10-3 mm2/s,P=0.000);按类型分组分析显示,除三阴性乳腺癌ADC值化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类型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ADC值均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均P<0.05)。组织学显著反应患者△ADC值明显大于组织学非显著反应患者(0.448×10-3 mm2/s vs. 0.209×10-3 mm2/s,P=0.004)。△ADC评价乳腺癌新辅助疗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2,敏感度73.1%,特异度66.7%,当△ADC的截断值为0.239×10-3 mm2/s时,阳性预测值51.4%,阴性预测值83.7%,准确度68.8%。 结论: 在大多数乳腺癌中,ADC的变化对早期预测和评估新辅助化疗疗效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随着近年来重症医学的进步、外科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的更新,各类微创升阶梯技术逐渐成为治疗感染性胰腺坏死(IPN)的主流手段。然而,传统的开放胰腺坏死组织清除术(OPN)仍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时代下OPN治疗IPN的新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2014年1月—2019年5月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连续收治的140例IPN患者,其中24例行OPN,116例行单纯微创治疗,重点对其中24例行OPN治疗的IPN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时机、指针、方法及结局进行分析。全组IPN患者均遵循延迟外科干预的治疗原则,对于抗生素治疗无效的IPN,尽量保守治疗延迟至起病3~4周,待胰腺坏死充分包裹、液化后行外科干预。结果:24例OPN手术指征或原因包括无PCD穿刺路径1例(4.2%)、主动OPN 5例(20.8%)、微创手术无法控制的感染6例(25.0%)、合并严重并发症9例(37.5%)、外院已行腹腔开放感染仍无法控制3例(12.5%)。所有OPN患者均合并严重的腹膜后及血流感染,其中79.2%(19/24)为多重耐药菌感染,58.3%(14/24)合并血流感染,29.2%(7/24)合并胰周真菌感染,4.2%(1/24)合并真菌血症;肺炎克雷伯杆菌为最常见的胰周分离菌。与行单纯微创手术患者比较,行OPN患者重症比例高(87.5% vs.63.8%),平均ICU住院时间延长(26.9 d vs.17.7 d),干预后平均住院时间缩短(24.1 d vs.42.9 d)、病死率增高(45.8% vs.2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一般资料、手术距离起病的平均时间、术后主要并发症(出血、肠瘘、胰瘘)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OPN患者术后主要死因包括感染性休克5例(45.5%)和失血性休克6例(54.5%)。结论:OPN在IPN的治疗中仍然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甚至有时候是唯一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的手段。在微创治疗的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合理选择OPN的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对于进一步改善重症胰腺炎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背景与目的:尾状叶因其位置深,解剖关系复杂,手术切除难度高、风险大。尾状叶肝癌切除术一直是肝脏外科手术的难点。本文旨在探讨尾状叶肝癌外科治疗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1例尾状叶肝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入路包括左入路8例、右入路5例、前入路10例和左右联合入路28例。手术平均时间(198.4±101.6)min,断肝时间30(10~118)min,术中出血量700.8(240~7700)m L,术中输血量602.9(0~6500)m 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7%,其中胆汁漏4例,腹腔积液2例,肝功能衰竭1例,术后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后顺利恢复。围术期无死亡病例。51例患者术后随访2.5~68.6个月,术后总复发率为55.4%;术后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0.5%、71.2%和52.8%。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熟知肝尾状叶解剖特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合理采用先进的切除技术的前提下,尾状叶肝癌切除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