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m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治疗的TAO合并ASO 6例患者的资料.2例行腹主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腹主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胭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1例行腹主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腹主动脉-右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膝下胭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行左髂总动脉-左股深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一胫前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移植术,1例行左侧人工血管切开取栓+左股深动脉成形-膝下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行右股总动脉-左股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胫后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结果 5例患者术后恢复顺利,1例于术后当天出现股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和远段的大隐静脉桥血栓形成,立即再次手术行人工血管和大隐静脉切开取栓术,并同时行胫后动静脉吻合.6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5例患者的下肢远端静息痛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足部溃疡的2例创面明显缩小,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为6.5个月,3例足部溃疡愈合.1例术后3个月出现左股部切口感染,最终行膝上截肢处理,残端一期愈合.其他5例患者的移植血管通畅,症状缓解.结论 对TAO合并ASO患者如果手术治疗方式恰当,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PAES患者(共34条肢体)。病变的肢体中,有4条仅仅为肌肉组织压迫造成,无器质性狭窄,1条肢体在狭窄后出现动脉瘤,余均表现为腘动脉管壁增厚或腔内血栓形成。2条肢体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19条肢体行静脉补片或人工补片成形联合异常肌束切除术,4条肢体行单纯的腘动脉手术松解,另外4条肢体先行插管溶栓术,再行腘动脉松解,5条肢体行病变血管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结果补片成形术组动脉1年通畅率94.7%;单纯腘动脉松解组1年通畅率75%;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肢体(2条)术后通畅率100%;插管溶栓术肢体(4条)术后通畅率50%;腘动脉松解联合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5条)1年通畅率80%。结论 PAES是血管外科诊疗的一大难点。多种术式中,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联合补片成形术的中长期疗效显著;如病程短、探查腘动脉通畅,单纯肌束切除解压能达到治疗目的;如病变节段过长,仅仅解除腘动脉压迫及内膜剥脱创伤大、效果不显著,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和间位移植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Yu HX  Zhang J  Wang ZG  Dong ZJ  Gu YQ  Li JX  Li XF  Qi LX  Chen B  Guo LR  Cui SJ  Luo T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3):172-174
目的总结腘动脉水平动脉闭塞血运重建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1年7月至2005年8月56例累及腘动脉及腘动脉以下三分支病变重建肢体血运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病变阻塞平面不同,采用不同的血管架桥,对多平面、多节段动脉闭塞采用聚四氟乙烯人工血管和自体静脉桥复合序贯架桥血运重建。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7个月,移植血管一期通畅率67.3%,二期通畅率78.8%。结论复合序贯搭桥术治疗累及股浅-腘动脉水平以下多节段(平面)动脉闭塞症是一种较实用的方法,可有效解决自体血管不足和单纯使用人工血管腘动脉以下血管重建通畅率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腘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8例行CTA, 7例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腘动脉管腔部分闭塞6例,腘动脉管腔全部闭塞9例。所有患者均一期行腘动脉探查并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二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侧肢体踝肱指数、皮肤温度、膝关节活动度等指标。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一期腘动脉探查修复联合跨膝关节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术中探查见腘动脉断裂3例,腘动脉内膜损伤4例,腘动脉全层损伤8例。自体大隐静脉-腘动脉端端吻合术3例,自体大隐静脉-腘动脉旁路转流术12例。手术时间180~299 min,平均(243.53±33.72) min。术后患肢远端血液循环均稳定,术后即刻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肢体远端动脉血流通畅,无血管危象发生。术后均随访6个月,随访期内自体大隐静脉桥均未出现狭窄或闭塞。术后第1、6个月患肢踝肱指数及皮肤温度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第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较术后第1个月明显改善(P<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1例(14条患肢)PAE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5~56岁,中位年龄22岁.双侧PAES 3例.首诊症状8例为间歇性跛行,3例为静息痛,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时间为3周~10年.14条肢体通过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为PAES.Delaney's Ⅱ型或Ⅲ型11条肢体,Ⅴ型1条肢体,Ⅰ型2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单纯行腘动脉松解术2条肢体,行腘动脉松解、血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8条肢体,行置管溶栓、腘动脉松解术2条肢体,直接行股-腘(膝下)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2条肢体.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13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溶栓成功后行腘动脉松解术.一期通畅率92.9%(13/14),累计通畅率100%,救肢率100%.12条腘动脉闭塞肢体术后中立位踝肱指数较术前升高(1.11±0.10比0.62±0.14,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对PAES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PAES诊断明确后应尽快手术治疗.根据腘动脉闭塞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腘动脉压迫综合征手术治疗的长期效果,总结治疗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02年7月—2009年3月收治的6例腘动脉压迫综合征的临床及随访资料。 结果:6例患者中,男5例,女1例;年龄16~56岁,平均28岁;腘动脉闭塞4例,腘动脉狭窄合并动脉瘤形成2例;后入路S型切口行解剖异常的肌束切断术和血管重建3例(1例部分动脉瘤瘤壁切除缩缝成形,1例部分动脉瘤瘤壁切除+大隐静脉补片成形,1例腘动脉内膜剥脱术),未进行腘窝探查,行内侧入路行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手术3例。随访64~144个月,平均110.8个月,6例患肢术后症状均好转,无神经损伤、坏疽等并发症;5例患肢随访中间歇性跛行症状无复发,原位/旁路动脉通畅,1例术后分别在49、51个月因间歇性跛行就诊,发现旁路大隐静脉闭塞,导管溶栓开通后再闭塞,目前保守治疗。1、5年的1期通畅率分别为100.0%(6/6)、83.0%(5/6)。 结论:手术是治疗腘动脉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方式,术后长通畅率满意。若条件允许应优先考虑后入路腘动脉原位重建。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腘动脉瘤外科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5年12月期间17例腘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行手术治疗,后侧入路行腘动脉瘤切除+自体静脉间置术10例,应用人工血管重建腘动脉1例;内侧入路行股腘动脉或股-胫后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5例,行腘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补片成形术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4.5±3.3)年,1例术后2个月行截趾术;另1例因自体静脉桥血栓形成导致远端缺血坏死,术后6个月行膝上截肢术。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3例,未发生动脉瘤相关的死亡。结论腘动脉瘤有症状者或瘤体直径大于2cm者应尽早手术,后侧入路行腘动脉瘤切除及自体静脉重建临床效果满意,应作为腘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纯腘动脉闭塞的外科治疗的策略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25例单纯腘动脉闭塞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性18例,女性7例;年龄17~83岁,平均(53±21)岁.急性缺血11例11条肢体(42.3%),慢性缺血14例15条肢体(57.7%).手术方式包括腘动脉取栓4条肢体,补片成形19条肢体,自体静脉旁路或间位移植2条肢体.人工血管间位移植1条肢体.其中6条肢体在血管重建手术同期行腓肠肌内侧头离断松解术.结果 本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24例患者25条肢体症状改善,间歇性跛行距离延长;术后踝肱指数为0.75±0.29,高于术前的0.35±0.20(P<0.01).随访4~16个月,平均10.2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2.3%;术后截肢3例,保肢率为88.5%.结论 腘动脉闭塞成因复杂,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策略方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4例PAE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20~54岁,平均35.5岁。左侧4例,右侧9例,双侧1例。10条患肢足背动脉搏动消失,5条患肢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踝肱指数0.51±0.07。病程2周~12个月,平均5.2个月。根据PAES不同诊断及分型对9例患者行腘动脉周围异常组织松解术及腔内治疗术,余5例腘动脉功能性陷迫行保守治疗。结果 1例行肌切除、闭塞动脉取栓动脉成形术者,术后5 d腘动脉再次闭塞,行插管溶栓术后再通。其余患者经手术治疗及保守治疗后踝肱指数上升至0.93±0.2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34,P=0.000),跛行症状均缓解。1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81个月,平均29.7个月。8例行腘动脉松解术后下肢活动正常,腘动脉血流通畅;1例介入下行球囊扩张术后11个月腘动脉再狭窄,给予抗血小板、抗凝保守治疗后症状未见反复。5例保守治疗患者治疗后下肢活动正常,腘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PAES患者早期确诊并及时外科干预能获较好近、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分析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7月至2009年9月64例单侧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生115例次移植物闭塞,其中8例次末次闭塞时行保守治疗,其余107例次行手术治疗,包括单纯人工血管取栓术32例次,再次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27例次,人工血管取栓并球囊成形术17例次,截肢术13例次,人工血管取栓术并腘动脉内膜剥脱术10例次,人工血管闭塞并感染取出后保守治疗4例次,自体大隐静脉远侧旁路移植术3例次,自体干细胞移植1例次.结果 1例患者因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3例随访中死亡.3例末次手术后失访,2例保守治疗失访;55例患者随访4~70个月,平均39个月.其中35例患者移植物通畅(通畅率为63.6%).12例患者移植物闭塞后截肢(21.8%),总保肢率为78.2%.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移植物闭塞的患者,再次旁路移植术以及人工血管切开取栓+内膜剥脱术或球囊成形术的近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收治的10例(13条患肢)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病程20 d至2年,平均(5±7)个月.9例以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为始发症状,经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m,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m,MRA)检查或者术中确诊,10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17~41岁,平均(25±7)岁.间歇性跛行是主要临床症状(9例,12条肢体),手术方式:肌切除、腘动脉松解术1例,股动脉切开取栓、腘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1例,肌切除、腘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大隐静脉补片成型术2例,取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或旁路移植术6例,人工血管间置或旁路移植术3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5±27)个月(2个月至7年),患者无术中和术后长期并发症,临床症状无复发.结论 PAES是一种少见疾病,腘动脉松解、血管旁路或者血管重建等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73岁,因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于2005年于外院接受"左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术后人工血管闭塞,于2007年11月转至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于11月28日接受"左髂外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成形;左股-腘动脉人工血管-左胫后动脉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术后症状缓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复合血管序贯式下肢动脉旁路术和倒置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治疗严重慢性下肢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复合式血管(25例)及倒置自体大隐静脉(16例)旁路移植术治疗的41例严重慢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复合血管用聚四氟乙烯(PTFE)人工血管及自体静脉组合而成。人工血管近心端与股总动脉吻合,远端与孤立腘动脉吻合;自体静脉从PTFE血管远端发出并与小腿的胫或腓动脉吻合。倒置自体大隐静脉旁路术采用同侧大隐静脉作为血管桥。比较两者血管桥的累积通畅率和保肢率。结果平均随访18.7个月。男29例,女12例。平均年龄(67±10.4)岁。FontaineⅢ级23例,FontaineⅣ级18例。复合血管组中自体静脉远端吻合口止于胫前动脉5例,胫后动脉14例,腓动脉6例;倒置大隐静脉移植组中10例吻合口止于胫后动脉,3例腓动脉,3例胫前动脉。复合血管组踝肱指数术前为0.24±0.14,术后为0.68±0.22(P=0.000)。倒置大隐静脉组平均踝肱指数术前为0.24±0.14,术后为0.68±0.22(P=0.000)。复合血管术后1,2,3年首次通畅率分别为78%,72%,61%;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3%,76%,6...  相似文献   

14.
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血管缺损及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目的 总结应用人工血管移植修复技体血管闭塞及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1992年6月-2000年12月,采用Gore-Tex膨胀泡沫聚四氟乙烯(ePTEE)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动脉及静脉缺损,动-静脉造瘘及复合皮瓣移植,神经移植共65例。结果 创伤性下肢肢体人工血管移植有1例行截肢术,桡动脉重建档中有3例闭塞,1例血管旁路重建术后3d并发急性心肌梗死而死亡,其余血管移植后肢体液血循环良好。术后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螺旋CT及DSA造影显示血管通畅。动-静脉造瘘28例全部成功,全部患者在临床上定期进行血液透析。随访2-5年,血管通畅率为71%。结论 人工血管移植修复肢体血管缺损、血管旁路术及动-静脉造瘘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既能解决自体血管来源困难的难题,又能保证临床应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例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术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血管病变部位、范围、侧支形成情况,采用腋及上臂部人工血管移植手术3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肘动脉4例.结果 7例患者经6个月的随诊,移植血管通畅,手部血运改善,其中2例手部慢性溃疡病变自行愈合.结论 针对腋-上臂部肱动脉狭窄性闭塞,采用人工血管移植修复;针对肘动脉及腕部桡动脉闭塞,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术均可获得满意效果.术前DSA检查对确认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式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大隐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4月-2002年3月,47例尿毒症患者(49肢)接受肱动脉—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和腘动脉-大隐静脉内瘘术。其中40例行肱动脉—头静脉人工血管内瘘术(41肢),7例行股动脉—大隐静脉内瘘术(8肢)。人工血管内瘘组围手术期4例发生急性心功能不全,死亡1例。平均随访34个月(6—70个月),1年初始通畅率为82.9%,再手术通畅率为95.1%;2年初始通畅率为67.3%,再手术通畅率为78.4%。初始通畅时间最长的为75个月,最短的为1个月。大隐静脉内瘘组8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平均随访13个月(2-39个月),1例因脑出血于术后2个月死亡。1例术后6个月血栓形成,再行对侧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至今33个月,内瘘通畅。其余5例均通畅。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术和下肢大隐静脉内瘘术虽有操作复杂、创伤相对较大等缺点,但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为一部分患者提供一条安全持久的血透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股-腘动脉旁路移植附加小腿大隐静脉动脉化治疗严重糖尿病足的疗效。方法分析2004年9月至2006年8月治疗的8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糖尿病史平均为10.5年。8例8条患肢均有疼痛,足部溃疡有3例,足部坏疽5例;ABI在0.1~0.5之间有4例,ABI为0有4例;7例患者接受皮肤温度检查,平均为28.6℃。所有患者下肢股浅动脉闭塞;腘动脉部分通畅;6例小腿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完全闭塞,2例小腿动脉大部分闭塞,有部分主干通畅,但是管径细无法行动脉旁路移植。8例均先行股-腘动脉旁路移植,然后将小腿近段的大隐静脉的分支全部结扎,保留踝部的静脉分支,将小腿近端大隐静脉切断并将其瓣膜破坏,然后再与股-腘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远段吻合在一起。结果手术全部成功。足部疼痛缓解5例,明显减轻2例,1例足部疼痛无缓解。7例的皮肤温度平均增加到35.8℃。ABI(ankle brachial index)平均增加了0.42。3例足部溃疡均有明显缩小;5例坏疽创面中3例的感染得到了控制。随访时间平均为10个月,5例足部疼痛缓解,1例仍感疼痛,2例足部疼痛复发;3例溃疡创面愈合;5例坏疽的下肢中3例行膝下截肢,2例经过清除足部坏疽组织后保留足根。结论对于糖尿病足流出道严重不良造成的严重下肢缺血者,在无法进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下肢动脉介入术,或者下肢动脉旁路移植、介入手术失败者,股动脉-腘动脉人工血管-小腿大隐静脉动脉化是救肢的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血管重建治疗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注射毒品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9例直接采用ePTFE人工血管行原位移植间置术;4例采用自体大隐静脉原位间置移植术;1例行单纯股深动脉结扎术。结果全部病例术后患肢供血良好,无肢体缺血表现,其中11例患者成功随访1~45个月,1例患者出院后出现伤口感染,余患者伤口均在1个月内愈合,现患肢均无缺血症状,活动自如。结论吸毒所致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切除后血管重建有利于保证下肢血供,在患者不能提供合适的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时,人工血管原位移植仍是治疗假性股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术中彻底清创及术后伤口引流、加强抗炎是预防术后人工血管并发感染的最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腘动脉瘤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8年1月至2012年1月间25例腘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4例,年龄13 ~72岁,平均(56±16)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18例,外伤6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1例.本组症状主要为腘窝部搏动性肿物、患肢疼痛、急慢性远端缺血、患肢肿胀等.结果 25例患者中2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17例行动脉瘤切除、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4例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术,1例行动脉瘤结扎术,1例行动脉瘤切除、对端吻合术.23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1例患者术后第45天发生吻合口血栓形成,导致远端缺血坏死行膝上截肢术.术后21例(84%)获得随访,平均随访(6.5±0.5)年,1例双侧腘动脉瘤术后4年又发现右锁骨下动脉瘤,手术成功切除.另2例保守治疗.结论 腘动脉瘤可发生破裂或肢体远端缺血,积极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并需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青少年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对17 例(18 条下肢)青少年PAES 患者术前施行了超声多普勒,CTA或MR检查,并对17条患肢施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监测手术前后患肢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变化.13 条患肢施行了腘动脉周围异常组织松解术,其中5条因动脉闭塞同时施行了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4条患肢因动脉内膜增厚实行腘动脉内膜切除+动脉成形术;4条肢体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结果 16例患者随访 6个月~6年,平均(30.88±19.88)个月,所有手术肢体间歇性跛行症状治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7±0.09)上升至术后的(0.96±0.07),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1例患者因肺动脉栓塞术后1d死亡.结论 PAES是青少年下肢动脉缺血的一个重要病因.影像学诊断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积极外科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