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赖华梅  诸琦  王静  张明均 《胃肠病学》2008,13(4):223-227
背景:慢性内脏高敏感和肠道动力异常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但两者的形成机制至今尚未明确。目的:研究乳鼠结肠扩张刺激动物模型成年后内脏感觉和肠道动力的变化以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探讨BDNF在IB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建立乳鼠结肠扩张动物模型,通过检测成年大鼠对结直肠扩张的行为学反应评估内脏感觉.通过检测全胃肠和小肠传输功能评估肠道动力。比较腹腔注射BDNF抗体后内脏感觉和肠道动力的变化情况。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蛋白质印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USA)检测各组回肠、结肠BDNF及其受体TrkB的表达。结果:模型组成年后内脏敏感性增高,肠道动力增强。应用BDNF抗体后模型组内脏敏感性降低,肠道动力减弱。除成年期模型组结肠TrkB mRNA表达外,其余各组BDNF和TrkB mRNA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乳鼠期和成年期模型组回肠、结肠BDNF和TrkB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DNF在慢性内脏高敏感和肠道动力的变化中起一定作用,参与了IBS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既是一种神经营养物质又是一种神经递质,BDNF及其受体在肠神经系统、肠黏膜上皮和肠肌层中均大量表达,并在肠道感觉和肠道动力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BDNF在肠道中的表达及其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无器质性病变,其病理生理机制至今仍未完全清楚。脑肠互动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的双向调节机制,而脑肠互动异常可导致胃肠道感觉、运动和分泌失常,从而引起IBS发病。脑肠互动与神经-内分泌网络密切相关。神经营养因子(NTFs)是一类由神经所支配组织和神经胶质细胞分泌的蛋白质分子,是神经-内分泌网络中的重要组成,主要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神经营养因子4(NT-4)。其中,NGF、BDNF与IBS的发生关系密切,二者均可通过与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脑肠互动异常,从外周介导内脏超敏、参与中枢神经对疼痛增敏以及对精神心理调节等方面参与IBS的病理生理过程,两者作用机制有相似之处,但其介导途径又有所不同;而NT-3、NT-4与IBS的关系目前研究较少,二者作为有可能参与IBS发病的NTFs,其作用途径、作用靶点及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作为神经营养物质的一员,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在神经元分化、发育、存活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各层结构中均大量表达BDNF及其受体。BDNF不仅在肠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还与神经元可塑性调节相关。BDNF参与肠道感染和胃肠动力调节,其机制可能是与其调节肠道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可塑性,并与5-羟色胺、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等因子的相互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目前针对IBS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于遗传易感性、社会心理应激、内脏高敏感、脑-肠轴调节紊乱、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黏膜免疫异常等方面。本文就IBS肠道菌群失调与脑-肠轴调节紊乱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功能性胃肠病的一种,其病理生理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黏膜低度炎症、肠道屏障改变、肠道菌群紊乱、神经免疫异常及内脏高敏感性等多种机制.近年来,内脏高敏感性在IBS中的作用机制成为研究热点.肥大细胞(mast cells,MCs)是分...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临床常见的功能性肠病,发病机制复杂,现有的治疗药物难以取得满意的效果.IBS可能与脑-肠功能失调、内脏高敏感、胃肠动力异常、肠道菌群紊乱、肠道通透性增高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肠黏膜免疫紊乱在IBS中的作用受到重视.肥大细胞(mast cell,MCs)是广泛分布于胃肠道的免疫细胞,多种原因引起的MCs活化脱颗粒,通过MCs释放的活性介质作用于邻近的上皮细胞,神经元细胞,平滑肌细胞或其他免疫细胞,常可导致IBS内脏高敏感、肠道动力异常、上皮通透性增高、肠道持续低度炎症的发生.许多研究已经证实MCs在IBS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本文就近年来MCs活化参与IBS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IBS的发病机制以及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日常生活、心理健康带来沉重负担。诸多研究显示内脏高敏感(VHS)是IBS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神经调控在VHS发生中起关键作用。本文就神经调控通路在IBS VHS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普遍认为IBS与感染和炎症、内脏高敏、肠道局部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紊乱、心理压力及肠道食物过敏等多因素有关.近年来IBS的低度炎症更是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肥大细胞与IBS的关系探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IBS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及表达...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的功能性胃肠病。IBS的发病机制与胃肠动力学异常,内脏感觉异常、感染、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清楚,现认为脑肠轴神经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参与其中。近年来,研究发现肠黏膜的免疫炎性反应、内分泌功能紊乱以及神经营养因子分泌异常参与调节IBS脑肠轴功能紊乱并且导致肠黏膜异常分泌多种物质。此文主要阐述这些异常分泌的肠黏膜分泌物在IB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并为IBS治疗提供一个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IBS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肠道感染、脑-肠轴功能紊乱、免疫活化等因素有关。最新研究表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在IBS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本文就SIBO在IBS中的研究进展,包括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李小萍  王巧民 《胃肠病学》2013,(11):694-696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复杂,可能与内脏感觉过敏、胃肠道动力异常、肠道菌群失调、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感染、食物不耐受、免疫异常、社会心理因素以及脑一肠轴异常等有关。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与IBS症状的产生和持续有关。本文就肠道菌群失调与IBS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IBS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觉敏感性增高、肠道感染、炎症、心理社会精神因素、神经免疫内分泌及基因遗传等多种发病机制共同参与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就近年来有关IBS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陈晓敏  罗云  吴跃龙  江敏 《胃肠病学》2010,15(11):672-675
背景:腹痛是一般人群中最常见的肠道症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腹痛症状更为严重、频繁,然而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的:分析IBS患者结肠黏膜中与痛觉和内脏高敏感相关的辣椒素受体VR1、P物质(SP)和肥大细胞(MC)的变化,探讨IBS患者内脏高敏感和腹痛的发生机制。方法:39例IBS患者[腹泻型IBS(IBS-D)21例,便秘型IBS(IBS-C)18例]和18名健康人纳入研究。受检者于结肠镜检查时在回盲部和乙状结肠取活检,行VR1、SP免疫组化染色和MC改良甲苯胺蓝染色。结肠镜检查前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行疼痛评分。结果:IBS患者乙状结肠VR1、回盲部和乙状结肠S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以及回盲部MC数量显著多于正常对照组(P0.01),IBS-D与IBS-C组间则无明显差异。IBS-D和IBS-C患者的腹痛评分均与VR1呈正相关(r=0.553,P=0.009;r=0.592,P=0.010)。结论:IBS患者结肠黏膜中VR1、S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MC数量显著增多,VR1与腹痛评分呈正相关,三者可能参与了IBS患者内脏高敏感和腹痛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但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内脏高敏感(包括内脏痛觉过敏和痛觉异常)作为IBS的生物学标记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就IBS内脏高敏感的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姚矾  韩真  路亮 《胃肠病学》2010,15(12):721-724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褪黑激素(MT)可能参与IBS的病理生理。目的:探讨血清MT以及肠道褪黑激素受体(MR)在腹泻型IBS(IBS-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45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对照组以及模型治疗组。予大鼠球囊结直肠扩张,以制备腹泻表现内脏高敏感模型。造模后,模型治疗组大鼠每天给予MT 0.3 mg/kg灌胃,连续2周。实验第54 d处死大鼠。以腹壁回撤反射(AWR)评分评估内脏敏感性;观察大便性状,行Bristol评分;免疫组化法检测回盲部以及乙状结肠MR表达;ELISA法测定血清MT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WR评分、Bristol评分、肠道MR表达均显著升高,而血清MT水平显著降低(P0.05)。经MT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肠道MR表达增强和血清MT水平降低可调节胃肠道运动,可能参与IBS-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张俊君  熊会玲  褚丹  程鹏飞  钱伟  刘诗 《胃肠病学》2010,15(11):665-668
背景:内脏高敏感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电针刺激足三里治疗IBS正逐渐应用于临床,然而其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研究电针刺激足三里对大鼠内脏感觉的影响以及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的变化,以探讨μ阿片受体在电针治疗IBS中的作用。方法:3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单纯模型组(M组)、模型+电针组(MEA组)和模型+假电针组(MSE组)。采用直肠灌注乙酸制备内脏高敏感模型。电针(假电针)治疗前后,大鼠行结直肠扩张后记录腹壁肌电。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μ阿片受体的蛋白表达。结果:与电针刺激前相比,电针刺激后MEA组大鼠在相同结直肠扩张压力(20、40、60、80 mm Hg)下腹外斜肌放电次数均明显减少(P0.001):而MSE组腹外斜肌放电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与M组相比,MEA组近端结肠、远端结肠和丘脑组织中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而MSE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电针刺激足三里可降低大鼠内脏高敏感性.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上调中枢和外周μ阿片受体蛋白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张丽妍  陈胜良 《胃肠病学》2009,14(8):502-50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由于缺少明确的结构和生化改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均有~定难度。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性和胃肠道动力异常是IBS的病理生理基础,近年来探索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机制成为IBS研究的热点。研究显示5-羟色胺(5-HT)可能与内脏高敏感性相关。5-HT相关制剂用于IBS的治疗已取得一定疗效。5-HT在内脏高敏感性形成机制中作用的研究将有助于IBS病理生理机制的阐明和临床新药的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