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治反佐辨     
反治,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反治法是顺从疾病证候的假象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经》提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所以,反治法也叫从治法。它虽是与正治法相对而言,然本质仍属正治,严格地说,只不过是正治的一个变法。常用的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如热深厥深之用白虎,下利谵语之用承气等。反佐,与反治截然有别。反治在辨证基础上,确定了对疾病的治疗原则;而反佐,则是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所遣药组方,煎用服用的方法。运用反佐,主要是使方药或产生新的作用,或监制主药的偏性,或降低药物的毒性,或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其目的是充分利用药物配伍、煎服方法上的  相似文献   

2.
一、名词术语解释: 1.揆度奇恒: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揆度,揣测或估量;奇,指特殊的;恒,指通常的。总的来说,这是指诊断中要善于观察一般规律和特殊变化,才能正确地判断病情。 2.甚者从之:语出《素问·玉机真脏论》。甚,指复杂难以辨认而严重之证,如热极似寒,或寒极似热,此时应从假寒假热的假象,采用“从治”的反治法。  相似文献   

3.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4.
(二)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正确地辨别证候的寒、热属性,是决定用药为温热或寒凉的关键。《内经》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两者治法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中对水饮痰湿证的治法,八法(汗、吐、下、和、消、清、温、补)具备,方药各异,然八法之中,又互相联系。处方用药又各有特点,但不离“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虚之”、“虚者补之”之法则。在学习先师经验中,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灵活领会辨证施治的精神,方能效优于临床。  相似文献   

7.
反治法是中医临床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就是使用与病情性质一致的治法。《黄帝内经》指出,“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唐代医家王冰注释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与“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或“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的正治法相反。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如果过量使用抗生素,或清热解毒的寒凉药,都会使患者出现或腹泻,或咳嗽,或久咳不愈症状。这是因为一味地使用凉药,遏制了局部的气机通畅和正常肺气的宣发,邪气反而闭而不出的缘故。如果加上荆芥、苏梗等辛温发散药,可有效避免和解决一些这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吕维红 《疑难病杂志》2006,5(4):315-316
中药应用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中药自古至今都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治病,使用不当可致病。中药不良反应的产生原因较为复杂,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辨证不准中医临床治疗疾病必须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为中医临床用药总的指导原则。如违反这些辨证施治的原则,辨证失准,寒热错投,攻补倒置,则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来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符合“热者寒之”这一中医基本治则,但同是细菌感染,若为虚寒症,还用此方治…  相似文献   

9.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秉《黄帝内经》及《伤寒论》等经典著作所创立的。它是针对该年代某些发热病证过用寒凉治法的时弊而设立的,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温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场”为代表的一类方剂,治疗中气不足或气虚血亏而导致的内伤热证及虚人外感发热。1中医对炎症的认识:《素问·五行大论》曰:“其变炎烁。”《索问·金匮真言论》曰:“其类火”。王冰注:性炎上而燔灼,引申指火。概括炎症为火热症候群。《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皆属于热、皆属于火的七个条文,也反映了临床常见的内科炎症。从辨证的角度来看,…  相似文献   

10.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从对自然的观察中概括出的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之一,《内经》在对这一规律加以运用时,除了通常我们所理解的疾病存在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规律,要防止疾病向对立面转化以外,还试着从“反用其理”的角度对该命题进行了运用,即利用事物由极转化的规律,顺从疾病发展趋势而用药,促使疾病状态由“极”而回复到初始的健康状态,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反治之法的提出。本文大胆地对反治之法从反常规治法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其理论基础、临床运用以及西方的顺势疗法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试图说明《内经》在“反者道之动”思路下顺病而治的反常治法与在“同者盛之,异者衰之”思路下的正常治法共同组成相对完善的法则治法体系,“反治”对并非完美无缺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起到了补充的作用,对《内经》这一宝贵遗产不应废弃。  相似文献   

11.
“肺痿”之名,见于《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并治第七”.原文论述如下:“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瘙之病,从何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块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洙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脉数虚者为肺痿.……”“肺痿吐涎洙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治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相似文献   

12.
“甚者从之”意思是对病情较复杂或病势较重的疾病,治疗上要顺从其病气,根据病变性质采用“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的方法治疗。这就是从治法,也叫反治法。“甚者从之”是教医者在错综复杂的病症中,怎样辨别真假寒热虚实,怎样审证求因,探明标本,而进行治疗,因此,它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从之”切当,常可收到出奇制胜之效,“从之”不当,则往往会引起不良反应。这就需要医者审慎辨证,胆大心细,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中有很多关于“脉症不应”的论述,如色脉不应、形脉不应、脉与阴阳不应、脉与四时不应、脉与其他症状不应等。然而,考察整部《黄帝内经》,不但只字未提“舍脉从症”或“舍症从脉”的问题,而且认为脉与症都是疾病本质的真实表现,不能随意舍去。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将脉象与各种症状综合分析,究其“脉症不应”之机制,以准确辨别疾病的新久,推测其轻重预后。  相似文献   

14.
“正治与反治法”是祖国医学常用的两种治疗方法。关于“正治与反治”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帝曰:何谓逆从:歧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歧伯曰: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医圣仲景对《内经》理论有所继承和发展,《伤寒杂病论》中对正、反治法运用颇为纯熟,对后世临床实践很有指导意义,本文就个人学习《伤寒杂病论》的  相似文献   

15.
“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补虚之剂以消除火热之证的治法,始于《内经》而倡于东垣。《内经》中“劳者温之”、“损者益(温)之”,是论述本法的最早记载《金匮要略》用小建中汤治疗阴阳两虚虚劳病,开创了“甘温除热”临床运用的先河。李东垣据前人理论和实践,明确提出“甘温除热”法,并创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等著名方剂,“甘温除热”遂成为临床的重要治法之一。笔者在学习占今文献的基础上,试对甘温除热治法作如下探讨。  相似文献   

16.
反治,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反治法是顺从疾病证候的假象进行治疗的方法,<内经>指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所以,反治法也叫从治法,它虽与正治法相对而言,然本质仍属正治.常用反治法,有"寒因寒用、热因热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如热深厥深之用白虎,下利谵语之用承气等.  相似文献   

17.
温热药在里实热证中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热药在里实热证中应用初探喻建平(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南昌330006)关键词温热药,临床应用,里实热证中医用药准则源于《内经》,如“寒者热之”、“热因热用”,其相应原理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因而温热类药(下简称温药)常用于寒证、阳虚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口腔溃疡多伴有其他全身疾病同时存在,中医称为“狐惑病”,多伴有生殖器、皮肤、眼病与全身症状.辨证一般分为实证与虚证.“心脾有热,常患口疮……”(《外台秘要》),“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中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圣济总录》). 在临床病例中以“心火旺”、“肝胆火旺”及“脾胃实热”多见.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的治法非常丰富,其中方剂是药物治疗的具体运用。早在《内经》就已提出了一整套治疗理论,指出“治病必求其本”。具体治法有正治法,如“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反治法如“寒因寒用,热因热用”等,《内经》可称之为治病的法书,治则与治法至今仍是临床实践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2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帝曰:何谓反治?歧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开。”反治,又叫从治。它是根据“甚者从之”的原则制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