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评价自动化选择的最佳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双源CT(DSCT)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及心率对冠状动脉CT影像质量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107例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自动化重组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按照心率将患者分为6组,评价各组之间冠状动脉的影像质量.结果 107例,共纳入分析的血管节段为1297段.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有1217个(93.8%)和1093个(84.3%)冠状动脉节段可满足影像学评价.所有收缩期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和心率没有相关性,而舒张期的影像质量与心率呈负相关.当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舒张期的影像质量开始明显下降,甚至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结论 利用DSCT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自动化选择技术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冠状动脉CT影像,可满足临床应用的需要.心率对冠状动脉舒张期的影像质量有较大影响,当心率>80次/min时,应利用最佳收缩期的数据进行影像重组.  相似文献   

2.
Best phase软件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选择期相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的最佳期相选择软件(best phase)在选择重建最佳冠状动脉影像期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0例窦性心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多期相重建心动周期的0~95%数据,并由best phase软件自动重建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数据,通过VR重建,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影像质量的评价限于RCA、LAD和LCX三支血管,比较上述2种技术所选择最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结果:多期相重建最佳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平均评分3.41,best phase选择的最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2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40,最佳冠状动脉影像平均评分为3.40,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最佳重建期相软件(best phase)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可作为临床常规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选择双源CT冠状动脉的最佳重建期相,比较全期相固定间隔重建技术与自动化最佳期相选择技术所选择的最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方法 对107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和自动化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比较上述2种技术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影像质量.结果 最佳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平均评分3.11),次之为R-R间期的75%(平均评分3.06)、再之为35%(平均评分为3.03).自动化期相选择的最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0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08.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按照15个冠状动脉节段计算,除了4段外,其余14个冠状动脉节段对于2种技术显示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最佳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和35%.自动化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重建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但仍需要结合多期相重组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双源CT冠状动脉的最佳重建期相,比较全期相固定间隔重建技术与自动化最佳期相选择技术所选择的最佳冠状动脉影像质量。方法对107例病人进行了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原始数据经多期相重建和自动化重建优选出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影像,以4分法评定系统进行影像质量评价。按照美国心脏病协会的冠状动脉分段原则进行分段。比较上述2种技术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的影像质量。结果最佳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平均评分3.11),次之为R-R间期的75%(平均评分3.06)、再之为35%(平均评分为3.03)。自动化期相选择的最佳收缩期影像的平均评分为3.05,舒张期影像质量的平均评分为3.08。2组之间总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按照15个冠状动脉节段计算,除了4段外,其余14个冠状动脉节段对于2种技术显示的冠状动脉影像质量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最佳舒张期和收缩期的影像质量位于R-R间期的70%和35%。自动化最佳收缩期和舒张期重建技术可以获得优良的影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但仍需要结合多期相重组技术。  相似文献   

5.
不同心率水平下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心率状态下双源CT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情况及收缩期和舒张期成像质量的差异。方法:345例受试者,男248例,女97例,年龄24~86岁,心率49~133次/分,平均心率74.2±14.4次/分(均未给予药物控制心率),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三维重组后,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对所有受检对象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进行分段评分(1分~5分)。按受检时心率分为5组,分别统计各组冠状动脉各段的成像质量评分,收缩期和舒张期最佳时相的成像质量评分,以及最佳时相在R-R间期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像成功率为99.9%(3392/3395)。图像质量评分总均值为(4.76±0.57),评分均值与心率呈负相关(r=-0.973,P=0.005)。当心率增高时,收缩期的成像质量和舒张期的成像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但收缩期下降幅度与舒张期比较明显较缓。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舒张期得到,占79.6%(183/230),特别集中于R-R间期的70%左右,占68.3%(157/230),有88.7%(306/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4分以上)的图像;当心率≥80次/分时,最佳时相多数在收缩期得到,占83.5%(96/115),仅有10.4%(12/345)的受检对象在收缩期和舒张期两期都能得到优良的图像。结论:在排除了心律不齐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双源CT在患者处于自然心率状态下其冠状动脉成像成功率接近100%;但心率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当心率<80次/分时大多数可以在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而心率≥80次/分时一般只能在收缩期成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心率不稳定时,多层螺旋CT3种不同重建算法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及时间分辨力,明确快速心率条件下最佳成像方式。方法对象为一个新型动态心脏体模。调节体模,模拟心率60bpm、85bpm和105bpm,各种基础心率都有0、2.5、5、10、15次几种波动。采用GE公司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基础心率为60bpm和105bpm时电流300mA,X线管旋转时间为0.5s/周;基础心率85bpm时电流250mA,X线管旋转时间为0.6s/周。将原始数据分别以Snapshot Segment、SnapshotBurst、Snapshot Burst Plus3种方式重建成层厚0.625mm,间隔0.625mm影像,标准重建算法(std),舒张期(ED)采用R-R间期的90%,在Adw4.2工作站进行VR及能显示狭窄层面的MPR重组。依影像质量优劣制定5分评分标准,由3位放射医师采用盲法对影像质量进行评分,取3位医师对重建影像的平均评分进行比较。计算不同基础心率不同重建模式下的时间分辨力。结果(1)在每种基础心率下,随波动幅度增加,3种不同算法所得影像质量都下降。(2)心率60bpm时,同一波动幅度下3种不同算法在对影像质量影响差别不大,仅波动2.5次时Snapshot Segment略差,而波动10、15次时Snapshot Segment略好。对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250ms、245ms、245ms。(3)心率85bpm及心率波动为0、2.5、5时Snapshot Burst Plus所得影像质量最高,而心率波动为10、15时以Snapshot Burst所得影像质量最高。相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为300ms、214ms、80ms。(4)心率105bpm时,心率波动为0、2.5、5、10时Snapshot Burst Plus所得影像质量最高,而心率波动为15时以Snapshot Burst所得影像质量最高。相应的时间分辨力分别为250ms、191ms、84ms。结论在每种基础心率状态下,3种不同重建算法所得最好影像质量皆随心率波动幅度的加大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中心率及心率波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及波动.方法:208例患者纳入研究,心率高于70bpm的75例患者口服β受体阻滞剂至心率小于70bpm.比较平静呼吸时(基础心率)、扫描前深吸气时及扫描期间屏气时3个时期的心率及心率波动.结果:扫描期间的平均心率明显低于基础心率[(59.8±9.0)bpm;(63.9±7.8)bpm;P<0.01],以平均心率±5bpm以外的心率为波动心率,其所占百分比在平静呼吸时与屏气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均与深吸气时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是否服用β受体阻滞剂对扫描期间心率波动没有明显影响(P>0.05).结论:冠脉CTA扫描过程中心率会有所下降,但心率波动不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双源CT全时相间隔重建并Inspace软件中的四维(4D)模式,评价双源CT对冠状动脉的多时相成像能力,并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CTA)的质量随时相变化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方法 对50例患者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并作10%~100%(间隔10%)全时相重建,然后在后处理工作站上,利用Inspace软件中的4D模式,由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对各个时相的冠状动脉3支主要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进行评级(评分).结果 冠状动脉3支主要血管所有10个时相的平均成像质量评分分别为:右冠状动脉(RCA)1.71分,左前降支(LAD)2.57分,左回旋支(LCX)2.03分(最低为1分,最高为3分).在开始于心脏R-R问期的30%、40%和70%的重组时相窗上,冠状动脉的3支主要分支血管的成像质量平均评分均达到2.0以上.有41例(82%)3支主要血管在收缩期(10%~40%)和舒张期(50%~100%)内同时能找到1个或1个以上的时相其成像质量达到1级(3分).25例(50%)其前降支每一时相的成像质量均达到2级(2分)以上,其中5例(10%)每一时相的成像质量均达到1级.结论 双源CT初步具备了对冠状动脉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成像的能力,其成像质量存在2个高峰期,1个是收缩中晚期(30%~40%),1个是舒张中期(70%左右);但要达到全时相高质量成像还需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AG)对照,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以及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负荷对CTCA诊断准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 2006年12月至2008年9月,113例患者同时进行了CTCA与CAG.以CAG为参照,评价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按心率、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将患者分组,评价不同亚组CTCA的诊断准确性,对敏感性和特异性数据进行χ~2检验.结果 以患者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3.3%;88.5%、96.2%;以血管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0%、98.0%;84.8%、98.5%;而以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诊断≥50%和>75%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9%、99.5%;83.0%、99.7%.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影响.结论 无论是以患者、血管还是节段为分析单位,CTCA在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方面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平均心率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无明显影响,而心率变异性和钙化积分对CTC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心率和心率变异对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2007年7月~11月间163例临床怀疑或确诊冠心病患者的D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资料,探讨最佳时相重建时心率和心率变异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结果:163例患者增强扫描时平均心率为(69.3±14.6)次、min(42~124次/min),平均心率变异为(7.9±4.5)次/min(1~25 次/min),最佳时相重建时,LAD图像质最与心率间无相关性,RCA、LCX和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间存在相关性(P<0.05);各支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和总体图像质量与心率变异间无相关性.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能在较人的心率和心率变异范围内完成对冠状动脉的观察,高心率对图像质量仍有一定影响,但足以满足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造影具有再次重新定义的价值。方法:对520例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检查,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的技术方法,步骤及特殊的射线剂量调控技术(适应ECG门控剂量调控技术)及其功能。结果:520例患者中心率小于100次/min的患者共有390例,占75%,其平均心率为75±5.6次/min(60—100次/min)。心率高于100的患者有130例,占25%,其平均心率为(110.6+10.8)次/min(101~130次/min)。冠状动脉重建的最佳时相均为心脏收缩期。结论:双源CT比传统CT少50%的放射剂量,在不需要控制心率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成像,提供高质量的冠状动脉和心脏图像,提高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曹建新  王一民  杨诚  黄毅  余婷婷  张昌立  刘莉   《放射学实践》2010,25(10):1116-1120
目的:研究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心率的关系,以降低双源CTCA检查的放射剂量。方法:250例患者行双源CTCA检查,并根据心率分成慢心率组(〈70bpm)、中等心率组(70~80bpm)和快心率组(〉80bpm),在25%~80%R-R间期内每隔3%R-R间隔依次进行重建并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分析,确定最佳收缩期(OS)和最佳舒张期(OD)的时相范围。同时比较在OS时相范围内重建、OD时相范围内重建及联合OS和OD时相范围内重建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以确定不同心率组最佳心电脉冲窗的范围,并探讨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的放射剂量。结果: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和快心率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分别为61%~77%R-R间期、30%~78%R-R间期和32%~49%R-R间期。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时,如果将脉冲窗外管电流降低至标准管电流的20%时,慢心率组、中等心率组和快心率组的放射剂量将分别下降48.8%、8.0%和41.5%;如果将脉冲窗外管电流降低至标准管电流的4%时,放射剂量相应地将分别下降68.5%、21.0%和62.2%。结论:双源CTCA的最佳心电脉冲窗范围与患者心率密切相关,运用最佳心电脉冲窗技术能明显降低患者行双源CTCA检查的放射剂量,而图像质量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及重组时相与心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重组时相与心率的关系.方法 对95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双源CT增强扫描,检查前均不使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按扫描时心率分为3组:低心率组(≤70 次/min)26例,中心率组(71~90 次/min)37例,高心率组(t≥91 次/min)32例.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重建出10%~100% R-R时相的图像,分析不同R-R时相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情况及其与心率的关系.结果 低、中、高心率3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1.08±0.27)、(1.32±0.58)、(1.47±0.61)分,低心率和中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显著优于高心率组(P<0.05),中心率组和高心率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1.4%(19/1386)的冠状动脉节段不可评价.74例患者(77.9%)可在单一重组时相获得冠状动脉各段最佳图像质量.低心率组23例(88.5%)最佳重组时相在舒张中晚期;高心率组27例(84.4%)的最佳重组时相前移至舒张早期和收缩末期.结论 双源CT能够在相当宽的心率范围内提供优良的图像质量;多数患者可在单一时相获得各支冠状动脉最佳质量图像,随着心率的增快最佳重组时相从舒张中晚期前移至舒张早期和收缩末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人[心率(HR)为65~75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ms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分制:5分为优,1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有822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ms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使用更窄的曝光时间窗对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心律稳定、配合屏气在本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者共360例,按心率及扫描方案随机分为5组:当心率<65次/分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用7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A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选择此时相为中心总长1%作为曝光时间窗,行前瞻心电性门控冠状动脉成像(B组)。当心率≥65次/时,行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常规使用30%-80%曝光时间窗成像冠状动脉(C组);窄窗方案根据前瞻性心电门控平扫所获得的最佳时相,以此时相为中心选择总长10%的曝光时间窗,分别用前瞻性心电门控(D 组)和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行冠状动脉成像(E组);分别计算各组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以及冠状动脉图像质量(4分制评分),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A 组[(8.11±1.54)mSv]和B组[(3.63±0.82)mSv],C 组[(10.56±2.51)mSv]和 D 组[(4.42±1.16)mSv],D 组[(4.42±1.16)mSv]和E组[(5.43±1.14)mSv]的辐射剂量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采用窄窗方案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的辐射剂量最少;而各组间图像质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通过平扫获得最佳时相,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的时间窗,而当心率≥65次/分时,选择曝光总长10%的时间窗,能获得高质量的、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并可有效地降低辐射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双源CT(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对较高心率(HR)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诊断冠心病(CAD)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3例连续患者的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和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资料,根据患者DSCT扫描时的心率分成3组,低心率组[<60次/min(bpm)]34例、中等心率组(60-70 bpm)36例和较高心率组(HR>70 bpm)33例.分析各组DS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1~4分),以ICA为金标准,评价不同心率下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诊断CAD(狭窄≥5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差异性用x2检验.结果 共1648个冠状动脉节段中的1580个(95.9%)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要求,低、中、较高心率3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1±0.3)、(3.1±0.3)和(3.0±0.4)分(x2=2.80,P>0.05).各组诊断CAD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2.8%(77/93)和98.4%(428/435),88.3%(91/103)和98.7%(442/448),80.3%(57/71)和98.6%(424/430)(x2值分别为0.69和0.13,P值均>0.05).总体ROC曲线下面积为0.94(95%可信区间为0.92~0.96),平均有效辐射剂量为(3.60±1.60)mSv.结论 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能够用于较高心率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与较低心率组在诊断CAD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source CT(DSCT)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eart rate(HR).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hree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went DSCT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ICA).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by HR during CT scans:low HR(<60 bpm,n=34),medium HR(60-70 bpm,n=36)and high HR(>70 bpm,n=33).Image quality was scored using a 4-point scale.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SCT in detecting≥50%stenosis were compared among subgroups where ICA was the gold standard.The differences were compared by using the X2 test of contingency on a per-segment and per-vessel basis.Results Image quality of 1580 coronary artery segments in 1648(95.9%)met the requirements for diagnosis.The image quality scores were(3.1±0.3),(3.1±0.3)and(3.0±0.4)point for subgroups(X2=2.80,P>0.05).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82.8%(77/93)and 98.4%(428/435),88.3%(91/103)and 98.7%(442/448),and 80.3%(57/71)and 98.6%(424/430)for different subgroups(X2 were 0.69 and 0.13,all P>0.05).The overall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curve was 0.94(95%CI=0.92-0.96).The average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was(3.60±1.60)mSv.Conclusion DSCT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 could be used for patients with high HR.And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was not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between the patients with low HR and patients with medium to high HR.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320层CT前瞻性心电门控心室率和心室率波动对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并分析诊断明显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方法回顾分析470例患者行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CTCA)的资料,其中78例患者同时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CA)。按照扫描实时平均心室率(HR)和心室率波动的四分位间距分别分成A组〔HR<60(bpm)〕、B组(HR 61~66bpm)、C组(HR 67~71bpm)、D组(HR>72bpm)和N组(心室率波动0次)、L组(心室率波动1次)、M组(心室率波动2次)、H组(心室率波动3次以上)。分析各组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4分法);以CCA为金标准,评价CTCA诊断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用连续校正配对2检验比较两项检查结果之间的差异性。结果共5753个血管段中5736个血管段能够满足诊断要求,不同心室率各组之间(2=102.80,P=0.00)和心室率波动各组之间(2=58.62,P=0.00)图像质量的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评价血管段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5.97,P=0.11;2=6.91,P=0.08);图像质量与心室率(r=0.12)和心室率波动(r=0.06)呈弱的负相关。以冠状动脉血管段为评价单位,CTCA诊断显著性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正确诊断指数分别为85%(73/86),97%(917/942),99%(917/930),75%(73/98),82%,与CC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617.26,P=0.07,Kappa=0.77);以患者为评价单位则为100%(53/53),88%(22/25),100%(22/22),96%(53/56),88%,与CCA检查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2,P=0.25,Kappa=0.92)。结论本研究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320层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能够较好适应高心室率和心室率波动,诊断冠心病与CCA差异无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不同心率下冠状动脉各节段血管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对61例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后原始数据分别按R-R间期30%、35%、40%、45%、50%、60%、70%、75%的相位进行后处理重组,按扫描期间平均心率分组,Ⅰ组30例,心率70次/min;Ⅱ组31例,心率≥70次/min。分析不同心率组不同R-R时相对各支冠状动脉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Ⅰ组的所有的冠状动脉节段可以在单一的75%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Ⅱ组的所有冠状动脉可以在单一的45%或40%的相位上获得最佳图像质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结论:随着64层螺旋CT时间分辨率的充分发展,所有冠状动脉节段能在一个重建时相得到有诊断价值的图像,多时相重建并不能显著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9.
Sun ML  Lu B  Wu RZ  Johnson L  Han L  Liu G  Yu FF  Hou ZH  Gao Y  Wang HY  Jiang S  Yang YJ  Qiao SB 《European radiology》2011,21(8):1635-1642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dual-source CT (DSCT) 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 coronary angiography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heart rate (HR).

Methods

103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underwent DSCT prospective ECG-triggered coronary angiography and 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ICA). The patients were grouped by HR during CT scans: low HR (??60?bpm, n?=?34); medium HR (60?n?=?36) and high HR (>70?bpm, n?=?33).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DSCT in detecting ??50% stenosis were compared among subgroups where ICA was the gold standard. Image quality was scored using a 4-point scale.

Results

A total of 1,580 (95.9%) coronary artery segments were evaluabl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82.8% and 98.4%, 88.3% and 98.7%, and 80.3% and 98.6% for different subgroups (all p?>?0.05). The overall area under the curve of the 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was 0.94. The image quality scores were 3.1?±?0.3, 3.1?±?0.3 and 3.0?±?0.4 for subgroups (p?>?0.05). The overall average effective radiation dose was 3.60?±?1.60?mSv.

Conclusion

DSCT coronary angiography with prospective ECG-triggering could be just as accurate in patients with medium to high HR compared to those with low H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