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杰 《中国医药指南》2013,(22):468-469
目的将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与探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本医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基本指标进行回顾性总结与分析,所有脑缺血性疾病患者均是经过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的。本次试验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测量与观察的指标有血管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形成、血管狭窄程度等。将测量以及检查结果与正常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照。患病组作为病变组,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病变组患者的TMT厚度、板块形成情况与正常组相比均呈现出异常,TMT增厚、斑块形成概率较高,在本次试验中有12例患者出现了TMT增厚的现象,占12%。64例患者不同大小的斑块,其中有软斑、硬斑、混合斑,分别有18例,29例,17例,分别占患者总数的18%,29%,17%。对照组患者出现TMT增厚、斑块形成、以及颈动脉狭窄的比例分别为9%,3%和1%。病变组与对照组CCA、EDV、PSV进行统计学比较均存在差异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超检测的结果较好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做出一定预测,并且彩超检查没有创伤,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156例临床确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与150例临床确诊无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设为对照组)多普勒超声检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超声检出斑块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检出斑块有硬斑、软斑、混合斑,其中软斑、混合斑比例高于硬斑;对照组仅检出硬斑与软斑,硬斑比例高于软斑。观察组以低回声斑块为主,对照组以强回声斑块为主。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值左、右均值为:(0.99±0.17)mm,对照组左、有均值为(0.63±0.07)mm,两组内中膜增厚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检出颈动脉狭窄60例,占38.46%,对照组检出颈动脉狭窄28例,占比为18.67%。且严重狭窄率及闭塞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上述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无创快捷的特点,能准确检查出斑块及斑块性质,对预测脑梗死的发生及治疗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彩超检查及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彩超对患病组98例确诊为动脉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95例门诊查体者进行检查。结果:患病组有76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粥样硬化斑块,占78%(76/98)共128处,右侧斑块56处,占44%(56/128),左侧斑块72处,占56%(72/128),有65%(49/76)存在2处以上斑块。对照组发现有动脉硬化斑块36例,占38%(36/95)共45处,P<0.005。结果:硬斑为多见,软斑次之,混合斑少见。两者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彩超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手段之一。颅外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起缺血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颈动脉彩超检查的角度探索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HP241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分别对150例脑梗死病变患者与同等例数对照组(非脑梗死的一般就诊患者)患者进行左右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及粥样硬化斑块情况以及管腔狭窄程度等方面的检查。结果分叉处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概率最高的部位,对照组中仅有9例出现动脉硬化,且无1例出现血管变窄的情况,病变组颈动脉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患者CCA内经与PSV及EDV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出现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尽可能地通过实施早期彩超检查更有利于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做出有效观察,并可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性治疗方案提供直观依据,对预防并减少脑梗死疾病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组)及69例无症状脑动脉硬化患者(B组)进行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类型及斑块形态,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hsCRP水平。结果 A组颈动脉斑块形成比例(62.6%)高于B组(2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颈动脉斑块以软斑为主,B组以硬斑为主。A组hsCRP水平(6.5±2.8)mg/L显著高于B组(1.6±0.7)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有软斑者hsCRP增高最显著[(8.4±2.3)mg/L]。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hsCRP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斑块声学密度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敬霞  王佩显 《天津医药》2000,28(6):323-324
目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声学密度定量。方法应用声学密度测量(AD)技术,对35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VD)患者和46例正常对照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回声强度进行测定,并与自身血液、管壁外膜的声学密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和ICVD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AD值(AⅡ)分别为71.12±63.54、32.74±30.5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校正的AD值即斑块与管腔内血液和管壁外膜AD值的比,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疾病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声学密度值低,AD技术可为其做出诊断,并为指导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颈动脉超声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的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5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151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2例,脑梗死109例;非心脑血管病53例为对照组。探讨各组患者颈部血管内膜情况及斑块特点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TIA组及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血管壁IMT及颈动脉斑块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脑梗死组颈动脉硬化斑块中,脂质斑块及复合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TIA组(P<0.05)。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本研究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 ,观察颈动脉内 -中膜厚度 (IMT)的动态变化 ,特别是斑块消退的情况 ,以评定该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价值。方法 :观察对象 82例 ,为彩超检查发现有颈动脉早期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 ,其中 5 6例为双侧病变 ,受累血管为 138侧例。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 41例 (6 5侧例 ) ,服用畅脉乐胶囊 ;对照组 41例 (73侧例 ) ,服用肠溶阿司匹林。两组服药时间为 6个月 ,使用 HP770 30 A电脑声像仪 ,测量用药前后的 IMT(mm)变化。结果 治疗组用药前、后颈总动脉 IMT测量值分别为 2 .2± 0 .7和 2 .1± 0 .6 ,对照组用药前的 IMT测量值分别为 2 .2± 0 .8、 2 .2± 0 .7。结果表明 ,治疗组用药前后的 IMT有明显的变薄 (P<0 .0 5 ) ,而对照组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改变。结论 畅脉乐胶囊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梁萍  胡长林  冉海涛  张茂惠 《重庆医药》2009,38(16):2027-2028,20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并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以80例脑血栓形成患者、30例一过性缺血发作(TIA)患者为病例组,40例非心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行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部分病例行MRA检查。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59%、50%和22%。脑血栓形成组斑块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软斑检出率在脑血栓形成组、TIA组及对照组分别为68%、53%和10%,脑血栓形成组软斑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血栓形成组内-中膜厚度(IMT)增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40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及MRA检查,两者对颈内动脉闭塞的吻合率为100%,轻度狭窄的吻合率为75%,中重度狭窄的吻合率为80%。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结论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意义,应定期对高危人群进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因MRA检查费用高而无法成为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21例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分析判断脑卒中早期诊断的指标。方法采取60例无脑卒中者和12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颈外动脉(ECA)的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情况。结果两组无动脉增厚和斑块形成比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缺血性脑卒中组管腔狭窄轻度59例、中度32例、严重7例。两组颈动脉IMT值比较,左右CCA、ICA、ECA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结论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IMT值〉1.0mm,动脉粥样斑块2处以上,或硬斑块1处以上,可以预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超声检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对预测冠心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对冠状动脉病变预测的价值。方法对160例疑似冠心病的患者行颈动脉的超声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无冠心病组38例)和总冠心病组(单支病变46例,双支病变40例,3支病变36例)。结果对照组及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发生率随之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4.
张军伟  王宝华  杨颖  白静  程爱斌 《中国医药》2014,9(11):1613-1615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唐山市某社区年龄在25~90岁的161例志愿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血浆hs-CRP水平分为高hs-CRP组(hs-CRP>3mg/L,80例)和hs-CRP正常组(hs-CRP≤3 mg/L,81例),经颈部血管超声检查,观察2组受检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性质及管腔狭窄程度.结果 高hs-CRP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大于hs-CRP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0±13)岁比(48±7)岁,t=-7.81,P<0.01].高hs-CRP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大于hs-CRP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0.86 ±0.16)mm比(0.76 ±0.12)mm,t=-4.390,P<0.01;(0.74±0.11)mm比(0.68 ±0.06) mm,t=-3.560,P<0.01].高hs-CRP组斑块检出率为93.8% (75/80),高于hs-CRP正常组的34.6%(28/81)(χ2 =35.96,P<0.01).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的检出率在高hs-CRP组为45.0%(36/80)和17.5%(14/81),高于hs-CRP正常组[分别为18.6%(15/81)、3.7%(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0,P<0.01;χ2=8.11,P<0.01).结论 高水平的hs-CRP促进正常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冠心病早期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冠心病患者40例.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有一支或多支病变.对照组随机选取本院同期体检健康者40例,对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并比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 冠心病组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外动脉起始处IMT值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5±0.24) mm比(0.72 ±0.13)mm,(1.61±0.31)mm比(0.76±0.17)mm,(1.18 ±0.21)mm比(0.70 ±0.12)mm,均P<0.05];颈内动脉起始处IMT值和斑块积分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0 ±0.22)mm比(0.68 ±0.12)mm,(2.2±0.6)分比(0.6±0.2)分,均P<0.01].结论 颈动脉IMT及斑块形成可以反映动脉粥样硬化,对预测冠心病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意义。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20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血管内径、内一中膜厚度。选取113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结果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内一中膜增厚率分别为82.5%和75.4%,与单纯高血压组的30.7%和4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左、右侧内一中膜厚度方面,前者分别为(0.96±0.13)mm.和(0.98±0.10)mm,与单纯高血压组的(0.68±0.07)mm和(0.70±0.08)m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左、右侧颈总动脉内径方面,前者分别为(0.77±0.12)mm和(0.73±0.10)mm,与单纯高血压组的(0.68±0.06)mm和(0.69±0.07)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四五七医院就诊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糖尿病患者188例(糖尿病组),另收集本院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80例(健康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入组者的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径、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结果 糖尿病组的颈总动脉内径大于健康组[(7.70 ±0.42) mm比(6.60 ±0.34) m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大于健康组[(1.03 ±0.11)mm比(0.70 ±0.20) mm],内膜面毛糙者多于健康组[122例(64.9%)比32例(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糖尿病组斑块检出率大于健康组[76.1% (143/188)比10.0%(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为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尤其对中老年的糖尿病患者在颈动脉检查中应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自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3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冠心病组。n=136),并按照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n=38)、双支病变组(n=52)和多支病变组(n=46),选取同期冠脉造影正常的100例患者为对照组(非冠心病组,n=100)。所有患者均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以及冠状动脉Gemini积分,分析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IMT[(5.12±3.73)mmVS(1.14±0.22)mm]、斑块Crouse积分[(1.27±0.34)分VS(0.75±0.16)分]以及冠状动脉Gensini积多[(21.82±9.25)分Vs(0.00±O.00)分]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斑块Crouse积分以及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均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和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IMT(r=0.76)和斑块Crouse积分(r=0.66)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高度相关,及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9.
张艳 《中国医药》2013,8(7):919-920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对颈内动脉起始段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08年12月至2012年12月健康查体的120例作为对照组,选择同期在我院就诊的2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采用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缺血性脑血管病组患者颈内动脉狭窄及斑块发生情况并加以比较.结果 对照组斑块阳性率为35.0% (42/120),明显低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阳性率[90.8% (218/240)] (P <0.05).对照组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颈内动脉总狭窄率分别为33.3% (40/120)、74.2% (178/24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的灵敏度为87.7%,特异度92.3%,约登指数0.80.对颈内动脉轻度、中度狭窄的诊断上,DSA和超声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重度狭窄和斑块的诊断上,DSA与超声检查方法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狭窄:25.6% (20/78)比6.4% (5/78),斑块:76.9% (60/78)比52.6% (41/78),均P<0.05].结论 超声检查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可以早期发现颈内动脉病变,能作为无症状人群健康查体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特点及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及同龄正常人30例,其中有32例高血压患者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情况.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合并缺血性脑血管病者颈动脉硬化程度严重,软斑较硬斑多见.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生率呈正相关,颈动脉硬化程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