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胆管结石清除术后残留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期间于本院内接受治疗的92例胆管结石清除术后存在残余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各46例,对照组实施单纯胆道镜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结果。结果在治疗效果上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上对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胆管结石清除术后残留结石患者实施胆道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效果显著,还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手段在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昆明地区开展肝移植的医院1999年6月至2006年2月完成的104例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13例出现胆道并发症(包括胆漏,胆道狭窄,胆道结石及胆道铸型综合征等),6例经微创胆道外科手段确诊,8例行微创方法治疗,包括内镜下胰胆管造影(ERCP)后胆管气囊扩张、胆道置支撑管1例,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引流(EST)3例,B超下经皮置外引管流1例,经T管电子胆道镜取石冲洗2例,内镜下鼻胆管外引流(ENBD)1例.结果13例术后胆道并发症中6例经微创手段确诊,8例中6例行微创方法治愈,治愈率为75%.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复杂,治疗相对困难,应首先考虑微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重视ERCP等微创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 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对原位肝移植术后疑有胆道并发症(梗阻性黄疸)的12例患者进行ERCP。结果 显示胆总管狭窄(梗阻)9例(伴胆总管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胆总管扩张1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变细1例。内镜下作胆总管气囊扩张、取石、放置金属胆总管内支架1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3例,留置鼻胆管引流2例。结论 ERCP可作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大多数肝移植术后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假阳性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胆石症患者1306例,其中经超声诊断为胆总管结石506例,占38.7%。对超声诊断为胆总管结石的506例患者成功进行了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及经十二指肠镜网篮取石,机械碎石;对胆总管末端组织增生或占位者取组织病理检查;胆管狭窄者放置鼻胆管、胆道支架引流;部分病例行外科手术或肝内胆管穿刺引流等治疗。结果超声诊断胆总管结石假阳性54例,占10.67%(54/506),占总数的4.1%(54/306)。结论胆汁成份的改变、肝外胆管解剖特征的改变是造成假阳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王扬  沈云志  孙克文  汪良芝 《重庆医学》2004,33(12):1903-1904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胆管结石多可经内镜治疗而避免手术.但对肝外胆管多发性结石直径大于2.0cm的巨大结石,壶腹部嵌顿性结石、小乳头、乳头旁﹙内﹚憩室,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受到限制者,或同时合并肝内胆管多发结石者,我们称之为难治性结石.虽经EST、常规内镜下取石多不能奏效.我们采用内镜综合治疗,即术中、术后胆道镜、EST后机械碎石、胆道子母镜治疗、鼻胆或胆肠引流等多种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硬质胆道镜联合气压腔内碎石与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就诊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心医院及协作单位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13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患者经胆总管切开后,以硬质胆道镜探入胆道,并以气压腔内碎石,尽可能取尽结石;对照组以纤维胆道镜探查胆道,并以网篮取石,尽可能不遗漏结石。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并发症及结石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成功取石率明显优于对照组(84.8%vs 65.2%),结石残留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5.2%vs 34.8%),取石速度<40 min者所占百分比明显多于对照组(63.6%vs 43.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胆漏发生率、出血发生率、胃肠道症状发生率分别为1.5%、1.5%6.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1%、10.6%、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一年复发分别为3例、6例,术后三年复发分别为4例和10例,观察组结石复发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硬质镜联合气压腔内碎石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可降低患者的残石率和复发率,减少胆道损伤,安全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在外科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有实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内镜诊治价值。[方法]对30例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患者,使用内镜逆行胰胆道造影(ERCP)、乳头切开、取石、狭窄段扩张、放置鼻胆管或内支架引流等诊疗方法。[结果]30例患者共行53次ERCP。狭窄24例,其中鼻胆管引流17例,内支架引流5例,放置鼻胆管失败2例。胆漏1例使用鼻胆管引流。狭窄合并结石1例,内镜乳头切开、取石、引流。胆泥3例,其中2例合并狭窄,行网篮取出胆泥合并鼻胆管引流。1例未完成诊断。其治愈率为63%。所有病例均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经内镜诊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取石方法的选择与评价。方法对162所拟诊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经内镜治疗,其中10例直径〈1.0cm的结石行内镜乳头球囊扩张术治疗。138例直径1.0~1.5cm的结石行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14例直径〉1.5cm的结石行内镜下机械碎石治疗。结果 12例(7.4%)胆管造影未见结石,内镜检查阴性。余150例中,142例取得成功。成功率为94.7%,并发症发生率为4.93%(5/162),其中急性胆管患者1例,急性胰腺炎3例,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应当首选。对ERCP无法明确的胆总管结石,不主张行乳头括约肌切开及内镜下的胆管探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39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39例病人术后共发生胆道并发症7例(17.9%);其中单纯胆瘘5例,早期胆瘘术后4个月出现肝总管结石伴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1例,弥漫性肝内胆管狭窄1例。7例中1例死于胆瘘继发严重的腹腔感染,其余6例经治疗痊愈。结论 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病因复杂,治疗相对困难,应注意预防;改进胆道引流方式可显著降低与T管相关的胆道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胆道镜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纤维胆道镜(简称胆道镜)在胆道疾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我国于1979年开始应用于临床,目前已成为胆道外科不可缺少的诊治手段。 1 胆道镜在胆道外科的应用 1.1 术前胆道镜   1.1.1 经皮经肝胆道镜(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edochoscopy,PTCS) 指先行PTCD,后逐步行窦道扩张,再置镜检查、治疗。1974年在日本首先开展,张宝善教授在引进推广方面做出杰出贡献。一般认为其适应证包括:(1)诊断方面:①胆管狭窄的定性;②胆管充盈缺损的定性;③胆管畸形。(2)治疗方面:①胆管狭窄,膜状狭窄(长度<0.2 cm)——胆道镜直接扩张;管状狭窄(长度>0.5 cm)——内瘘术,用扩张导管或气囊导管逐步扩张,每4周1次,至可容14~16 Fr内瘘管,一年后检查满意可拔管;②胆道晚期肿瘤,可选用镜下激光,局部放疗、化疗或内瘘术减轻黄疸;③胆管结石,可直接以网篮取石,较大结石经碎石后取出。   PTCS可能出现的合并症有:(1)胆道出血:多因凝血机制异常、肝穿刺或扩张窦道所致,也可因取较大结石时损伤胆管引起;(2)胆漏或胆汁性腹膜炎,多因胆管穿刺或更换引流管过早或引流管脱落所致;(3)发热,多为一过性,务必保持胆管引流通畅,必要时给予抗生素治疗;(4)心血管意外,多因伴心功能不全所致。因此,以下情况应视为禁忌证:(1)肝内胆管不扩张者;(2)凝血机制异常者;(3)心功能衰竭者;(4)伴门脉高压症者;   1.1.2 经口胆道镜 通过较粗的十二指肠镜(母镜)的活检孔置入前视式胆总管镜(子镜或次镜),可实现经口胆道镜检查、治疗。常用的子母镜系统为OLympus TJF-5.5子母镜系统,或称TJFM20-CHFB20系统。检查前必须先做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绝大多数直径小于1 cm的胆总管结石可用网篮轻易取出,大结石需先碎石。约22%的患者由于结石嵌顿或无法套住结石,常规的机械碎石术不能奏效,此时可选用液电或激光碎石。文献报道[1],经子镜液电碎石的成功率为80%~100%,激光碎石成功率为79%~90%。Binmoeller等报道[2]采用经口胆道镜下液电碎石和激光碎石治疗难治性结石64例,碎石全部成功,结石均可冲洗出或以取石网篮、气囊取出,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稳定的胆道外引流和胆汁收集的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方法 在"双袖套法"技术基础上,引入大鼠躯干"马甲"式外固定器保护胆道引流管和胆汁收集装置.结果 大鼠胆道外引流原位肝移植手术60次,手术成功率93.3%(56/60).术后1 d、1周和4周存活率分别为86.7%(52/60)、76.7%(46/60)和68.3%(41/60).因胆瘘和胆道梗阻死亡各3例(10.0%).结论 本大鼠肝移植模型胆道外引流稳定,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为肝移植后胆汁生物学分析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镜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采用十二指肠镜干预的胆道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十二指肠镜在胆道术后并发症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胆道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24例,结石残留12例,采用十二指肠镜取石成功率为94.4%。3例胆漏患者中1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和鼻胆管引流,1例鼻胆管引流治愈,1例内径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明确诊断后开腹手术治愈。4例胆总管损伤狭窄患者中2例行鼻胆管引流后,经再次手术治愈,2例置入塑料胆道支架,症状消失。4例Oddis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中3例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后症状消失,1例无效。3例盲袢综合征患者中括约肌切开术后症状改善。ERCP发现遗漏胆总管下端肿瘤3例。十二指肠镜术后并发胰腺炎2例,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5.36%,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胆道结石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残留是内镜干预最常见的适应证,十二指肠镜治疗部分胆漏和胆总管良性狭窄有效,对胆道术后遗留病变的识别和处理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胆道塑料支架置入引流术治疗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2月‐2015年1月行内镜下取石治疗的66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受试者临床资料,根据其引流方式分为取石后留置胆道塑料支架引流组(研究组)和取石后留置鼻胆管引流组(对照组)。对比两组受试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1年内结石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引流通畅率及脱落率。结果两组受试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受试者结石复发率、复发间隔时间、引流通畅率及脱落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胆道结石清除后留置塑料胆道支架或鼻胆管均可获得较理想的引流效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道镜下液电碎石(EHL)治疗复杂手术后胆道残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12例复杂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病人行纤维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治疗并进行分析.其中有多次胆道手术史者(2-6次)192例,胆管结石合并胆汁性肝硬化39例,结石巨大嵌顿40例,胆管狭窄41例.结果:312例复杂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患者经纤维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治疗,取石成功307例,成功率98.4%;取石失败仅5例(1.6%),其中胆管管状狭窄2例.窦道闭合3例.随访时间平均40.5月(6-75月),取石成功病人中293例(95.4%)长期疗效优良,而5例取石失败者均有明显不适症状.无胆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纤维胆道镜下液电碎石治疗复杂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效果好,安全易行,远期疗效确切,大大减少手术对患者带来的痛苦,是此类病人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内镜治疗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纤维胆道镜及十二指肠镜处理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方法及注意事项,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内镜治疗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的病例资料。结果胆囊切除术后肝外胆管残留结石20例,胆道探查术后T管瘘道已愈合的胆管残留结石23例,均经内窥镜Odd i括约肌切开(EST)后取石治愈;经T管瘘道取石162例(其中118例配合使用液电碎石),结果155例取尽肝内外胆管结石,7例肝内胆管残留结石。结论内镜治疗是目前清除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简便有效的方法。对于无T管瘘道的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首选十二指肠镜治疗;带T管瘘道的手术后胆管残留结石首选纤维胆道镜治疗。  相似文献   

16.
屠政斌 《吉林医学》2011,(21):4416-441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手术治疗方法与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结合胆道镜与腹腔镜的钬激光碎石治疗25例肝胆管难取性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经过治疗后,本组25例全部一次性清除肝内胆管结石,碎石成功率为100%;平均手术时间72.5 min,术后无胆管损伤、胆管出血、胆瘘、腹腔感染等并发症。部分随访超过1年的患者都没有发现残余结石或结石复发。结论:结合胆道镜与腹腔镜的钬激光碎石治疗方法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未来的发展趋势,操作简单、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肝内胆管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87例肝内胆管残余结石患者行胆道镜取石治疗,其中30例患者因巨大结石(直径1.0cm)、嵌顿结石或铸型结石行单纯胆道镜取石不成功,进行钬激光碎石治疗后再取石。结果对30例患者采用胆道镜下钬激光碎石、取石治疗,成功击碎结石73粒;经过1~3次碎石、取石治疗,共有26例患者的结石取净,结石取净率为86.7%(26/30),其中1次取净结石19例,2次取净结石5例,3次取净结石2例。术后有3例出现寒战、发热等胆道感染的表现,2例发生胆道轻微出血,未发生胆管穿孔、窦道破裂等并发症。结论正确掌握适应证和操作技巧是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肝内胆管残余结石的前提条件,有利于提高胆道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肝内胆管残余结石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张剑波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2):998-1001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对胆道术后并发症的治疗价值。方法胆道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患者63例,经过ERCP检查明确病因后,对胆管结石者行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或乳头气囊扩张术(endoscopic papillary balloon dilatation,EPBD)取石;对乳头炎性狭窄者行EST或EPBD治疗;对乳头旁憩室压迫肝胰壶腹者行EPBD治疗;对乳头肿瘤和胆管肿瘤者行内镜胆管内支架引流(endoscopic retrograde biliary drainage,ERBD)或内镜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ose-bile drainage,ENBD);胆管中段狭窄行ERBD;对术后胆瘘者行ENBD治疗。结果61例(96.82%)ERCP成功;未发现胆管内异常3例;胆总管内结石34例,31例内镜下取石成功;乳头炎性狭窄5例,经EST或EPBD治疗1次成功;胆管中段狭窄7例,均行ERBD成功;3例乳头肿瘤和3例胆管肿瘤患者经ERBD或ENBD后黄疸明显减退;胆囊切除术后胆瘘2例,行ENBD后治愈,避免再次手术。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35%。结论ERCP能明确胆道术后的并发症并能有效地进行相应的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19.
绳新玲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7):1246-1248
目的探讨硬性胆道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南阳胸科医院收治的14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依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硬性胆道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残余结石率、肠道功能指标(肛门排气时间、第1次排便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残余结石率(5.71%)低于对照组(2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次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性胆道镜联合气压弹道碎石取石术能有效降低肝内胆管结石患者术后残余结石率,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应用电子十二指肠镜对原位肝移植术后疑有胆道并发症(梗阻性黄疸)的12例患者进行ERCP。结果显示胆总管狭窄(梗阻)9例(伴胆总管结石2例),胆总管结石2例(伴胆总管扩张1例),移植肝肝内胆管变细1例。内镜下作胆总管气囊扩张、取石、放置金属胆总管内支架1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3例。留置鼻胆管引流2例。结论ERCP可作为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断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大多数肝移植术后病人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