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orrmannIV型胃癌又称弥漫浸润型胃癌或“皮革胃”是一种特殊类型胃癌 ,早期诊断困难 ,预后差。我院1994年1月~2000年12月间共收治此类病人15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5例 ,男9例 ,女6例 ,年龄在22岁~67岁 ,平均48.6岁。自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15天~1.5年 ,平均3月。1.2症状与体征上腹部饱胀不适5例 ,胀痛8例 ,食欲减退11例 ,体重减轻15例及贫血10例 ,上腹部压痛15例 ,触及包块1例 ,肛指触及盆底肿块1例。1.3辅助检查情况全组病人均常规作胃镜检查 ,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计算,各亚组生存率差别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分析模型作其对生存率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总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7.9%、23.0%、13.5%,其根治性切除(R0切除)率为53.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腹水、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站别、pTNM分期、胃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联合脏器切除、根治度、淋巴管癌栓、断端残留、淋巴结转移率与BorrmannⅣ型胃癌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TNM分期、胃切除范围、淋巴管癌栓、断端残留是影响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BorrmannⅣ型胃癌生物学特性独特,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上尽可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杜绝切缘残留,对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超声内镜(EUS)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BorrmannⅣ型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影像学术前TNM分期,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 EUS和MSCT检查对T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54.2%和79.2%(P=0.009),分层分析表明MSCT对T3、T4分期的准确率高于EUS(T3:84.6%vs 57.7%,P=0.032;T4:82.4%vs 41.2%,P=0.032)。两者对N分期的准确率,均为56.3%(P=1.000),无明显差异,EUS和MSCT对淋巴转移检查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分别为83.3%/72.2%和66.7%/91.7%。结论 EUS更适合对早期胃癌分期,而已浸润至浆膜层及有远处转移的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应优先选择MSCT检查进行分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顺铂+氟尿嘧啶(DCF)方案应用于弥漫浸润型(BorrmannⅣ)胃癌患者术前化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44例进展期Borrmann IV型胃癌患者,术前分为化疗+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化疗+手术组患者术前行DCF方案化疗2周期。观察化疗+手术组的化疗毒副反应、CT缓解程度、病理反应程度。评价CT缓解程度与病理反应程度之间的关系。比较两组间R0切除率及生存期的差异。结果化疗+手术组化疗后的毒副反应以恶心、呕吐为主,未出现IV级不良反应。CT缓解程度中总有效率为68.1%,肿瘤控制率为90.9%,降期率27.3%。病理反应分级中有效4例,占18.18%(4/22)。CT缓解程度与病理反应程度无相关性(rs=-0.42,P=0.051)。化疗+手术组的R0切除率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F方案应用于Borrmann IV型胃癌术前化疗是安全的,可提高Borrmann IV型胃癌的R0切除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寻不同部位胃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的差异,以指导外科手术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诊治的212例临床病理学资料完整、无远处转移、并接受根治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非全部胃癌病例,依肿瘤部位不同分为胃上部癌(56例)、胃中部癌(55例)、胃下部癌(101例)3组,对各组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部位胃癌(胃上部癌组、胃中部癌组、胃下部癌组)患者的年龄[(59.80±10.10)岁、(56.10±11.12)岁、(52.20±13.01)岁,F=7.100,P=0.001)、性别(分别为男43例、女12例,男29例、女27例,男70例、女31例,x2=9.643,P=0.009)、肿瘤直径(≤5 cm分别为12、28、56例,>5 cm且≤10 cm为30、20、30例,>10cm为13、8、15例,F=25.23,P=0.001)、分化程度(高为5、12、34例,中为20、24、50例,低为30、20、17例,F =29.34,P=0.001)、浸润深度(F=18.01,P=0.005)、TNM分期(F=17.98,P=0.005)、癌残留(F=8.28,P=0.005)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胃上部癌与胃中、下部癌在年龄、性别、病理分期、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不同部位的胃癌在淋巴结转移(x2 =6.12,P=0.433)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部位胃癌的病理特征、生物学行为不同,不同部位的胃癌和其生物学特性可为临床实施个体化手术以及判断疗效提供更好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胃癌生物学行为中血液流变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液流变学诸因素在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方法:测定100例胃癌患者与20例健康成人的血液粘度、红细胞比积、血浆粘度、校正血液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红细胞刚性值。结果:胃癌患者多呈血液的高粘滞状态。指数、血浆粘度明显高于未浸及浆膜组。结论:胃癌患者血液流变学各参数的变化对胃癌的生长、局部浸润及血行转移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46例胃癌手术切除新鲜标本及其引流区域淋巴结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以探索其在胃癌浸润转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Ⅳ型胶原酶存在于正常胃小凹上皮和胃癌中,但在57%(26/46)胃癌中的表达增强(P<0.01),而且在有些胃癌组织浸润前缘其表达增强,在胃癌原发灶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灶中的表达一致。另外,在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中,Ⅳ型胶原酶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原发灶中的表达明显增强(P<0.01).实验表明,Ⅳ型胶原酶可能与胃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它可以作为判断胃癌浸润转移恶性表型的有用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胃癌属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列,其发病率居高不下,总体疗效较差。从发病趋势来看,对上海市各主要脏器癌肿按世界人口标化发病率作预测,2000年男性胃癌发病率约为53.7/10万、女性可达24.8/10 相似文献
11.
12.
超声检查对胃癌某些生物学行为判断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声检查对胃癌某些生物学行为判断的意义张艳华①隋慧珍张国柱彭春花近年来,对胃癌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已被国内外学者重视[1—4]。外科医师只有正确掌握胃癌病灶的生物学特性及进展程度,才能正确估计胃癌恶性程度,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制定合理的手术术式,以提高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癌与C型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胃癌病人与健康人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阐明胃癌病人的行为特征,为早期干预和早期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C型行为量表对胃癌患者进行1:1配比对照研究。结果胃癌组在EPQ各分值中N分(神经质)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而E分(外向一内向)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P分(精神质)和L分(掩饰)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C型行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胃癌组在焦虑、抑郁、愤怒、合理化、控制和内泄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在外泄、乐观、支持等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胃癌组9个因子结果均符合C型行为特征。结论胃癌发病患者的心理行为特征与C型行为特征密切相关;且多具有内向、情绪不稳定、孤独、焦虑、掩饰性等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15.
治疗前血清SCC-Ag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患者治疗前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与宫颈癌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免疫微粒子(MEIA)法检测85例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CC-Ag值,分析SCC-Ag检测值与宫颈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宫颈癌患者治疗前血清SCC-Ag升高与临床分期、肿瘤浸润肌层深度、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肿瘤生长于宫颈管者较宫颈外口者SCC-Ag阳性率低,而血清SCC-Ag升高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生长类型无关(P>0.05).结论治疗前血清SCC-Ag值对估计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法)检测胃癌组织和正常胃粘膜中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在胃癌中(38%)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100%)(P<0.01);P27kip1蛋白表达与胃癌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大小及大体分型均无关(P>0.05)。P27kip1蛋白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PTNM分期及术后5年生存率相关(P<0.05或P<0.01)。结论P27kip1蛋白的异常表达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叉头框蛋白3(Forkhead box protein 3,FoxP3)过表达对胃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用shRNA过表达质粒转染胃癌细胞,经药物筛选和单克隆挑选,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系。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转染FoxP3基因后胃癌细胞系生长增殖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MTT法测定细胞转染FoxP3基因后对化疗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稳定转染FoxP3基因的胃癌细胞。与空载体转染的对照组相比,上调FoxP3基因的胃癌细胞生长增殖能力减慢,迁移能力减弱[穿膜细胞数:(203±42)个/HP vs(891±100)个/HP,P0.05],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增加(P0.05)。结论:过表达FoxP3基因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提高化疗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采用一种新的检测方法——乳胶透射比浊法检测118例肝病患和20名正常人血清Ⅳ型胶原蛋白(Ⅳ-C)浓度及其他肝功能指标水平.以探讨血清Ⅳ-C浓度对不同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胃癌占我国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三位。胃癌胃癌生物学行为是指反映和表现胃癌的性质或恶性程度者,其特点与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也存在重要联系。因此探讨胃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相关因素有重要意义。约20%-30%的胃癌患者存在胃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后出现复发,复发的原因之一被认为与患者当时就存在微转移有关。近年来人们对胃癌的微转移以及胃癌的生物学行为的研究广泛展开,但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研究却很少,为此我们对胃癌及它的淋巴结的微转移与它的生物学行为之间的联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尿Ⅳ型胶原 (IVcollagen ,IV C)在肾病综合征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8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按病理类型分为系膜增生性肾炎组 (系膜增生组 )、膜增生性肾炎组 (膜增生组 )、膜性肾病组 (膜性肾病组 )和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组 (局灶硬化组 ) ;按病理程度系膜增生性肾炎组又分为轻度系膜增生组 (轻系膜组 )和中度系膜增生组 (中系膜组 ) ;按临床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和未治愈组 ,对照组 3 0例 ,用放免分析法对尿IV C进行检测。结果 :系膜增生组、膜增生组、膜性肾病组和局灶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 ,尿IV C水平明显增高 (系膜增生组P<0 0 0 1,膜增生组P <0 0 0 1,膜性肾病组P <0 0 0 5 ,局灶硬化组P <0 0 5 ) ,且系膜增生组、膜增生组、膜性肾病组和局灶硬化组相互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 ;中系膜组与轻系膜组比较有所增高 (P >0 0 5 ) ;治愈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尿IV C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0 1) ,而治愈后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未治愈组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 ,尿IV C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0 1) ,而治疗后有所下降 (P >0 0 5 ) ;尿IV C水平与肾病综合征病理类型和病理轻重程度无明显相关。结论 :尿IV C水平在肾病综合征中明显增高 ,故尿IV C检测可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