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蚝贝钙对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壮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性大鼠给予维甲酸[70mg/(kg·d)×14d]灌服造成骨质疏松模型.同时灌服低、中、高剂量(0.5、1.0、2.0g/kg)蚝贝钙,阳性对照组分别灌服盖天力(325mg/kg)和乳酸钙(2.5g/kg),阴性对照组灌服蒸馏水。各组均给药14d。结果表明维甲酸能使股骨缩短,硬度降低.重量减轻(P均<0.001),如同时服用蚝贝钙则可防止这种变化,并呈量效关系,血清钙亦同时提高浓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艾力沙坦钾(allisartan potassium,ALS3K)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rerats,SHR)单次给药前后血压变化的情况,研究艾力沙坦钾对SHR的降压作用及量效关系。方法SHR随机分为7个组,每组9只。SHR麻醉状态下行股动脉插管并造胃瘘管,恢复1d后,动物在清醒自由活动状态下,由计算机连续记录每搏收缩压(systolic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和心动间期(heart period,HP)。记录给药前1h内血压和心动间期作为给药前基础值。然后每组SHR经胃瘘管分别给予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athyl cellulose,CMC-Na)、艾力沙坦酯(allisartan,ALS-3)2.5mg/kg、氯沙坦钾(losartan potassium,Los)2.5mg/kg和受试药品ALS3K各1.0、2.5、5.0、10mg/kg;给药后连续记录6hSBP、DBP和HP的变化。结果ALS3K在2.5mg/kg剂量开始明显降压,与给药前比较,SBP和DBP分别下降15、16mmHg(P〈0.01);ALS3K5.0和10mg/kg降压效果与2.5mg/kg相近;各剂量对HP没有明显的影响。ALS-3以及Los在2.5mg/kg给药剂量下无明显的降压作用。结论ALS3K单次给药能平稳持久地降低SHR的血压,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较好的量效关系。经过结构改造,ALS3K可以通过更低的给药剂量而获得比ALS-3更好的降压疗效。  相似文献   

3.
刘晓琳  杨汉煜  王小彦  康凯  梁敏 《中国药房》2023,(17):2085-2089
目的 研究小分子抑制剂SYHA1809在比格犬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法进行测定。将比格犬随机分为单次静脉给药组(3.75 mg/kg)、单次低剂量灌胃组(3.75 mg/kg)、单次中剂量灌胃组(7.5 mg/kg)、单次高剂量灌胃组(15 mg/kg)和多次灌胃组(7.5 mg/kg,每天1次,连续7 d),每组6只,雌雄各半。各组比格犬按照设定的时间点收集血浆样品,经预处理后进行LC-MS/MS定量分析,获得的数据采用Phoenix WinNonlin 8.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SYHA1809静脉注射给药后,在比格犬体内的CL为(2.70±0.48) mL/(min·kg),稳态分布体积为0.757 L/kg,t1/2为(3.35±1.36) h;单次灌胃给予低、中、高剂量的SYHA1809后,其在比格犬体内的平均tmax为(0.53±0.02) h,血药浓度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单次灌胃给予3.75mg/kg的SYHA1809后,绝对生物利用度为83.5%;在3.75~15 mg/kg剂量范围内,SYHA1809的cmax和AUC...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针对清晨或夜间癫痫发作患儿,夜间给予其不同剂量抗癫痫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清晨或夜间癫痫发作患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患儿给予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治疗,初始剂量为10 mg/( kg?d),按照每周5~10 mg/(kg?d)的剂量逐渐增加,直至有效维持剂量[20~30 mg/(kg?d)],均1日给药2次,按照日常作息时间服药(分别为夜间睡觉前1 h和清晨),2次服药的时间需间隔12 h。对照组患儿夜间给药剂量与清晨给药剂量相同,观察组患儿夜间给药剂量则为对照组的2倍。对比观察2组患儿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0.00%(27/30),略高于对照组的86.67%(26/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86.67%(26/3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0.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对清晨或夜间癫痫发作的患儿,在夜间给予较大剂量的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治疗,可明显控制患儿的癫痫发作情况,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可定),观察血管内皮功能变化及调脂效应,评价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可定10mg组(88例)、可定20mg组(92例),对照组为30例健康查体者。可定10mg组每天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mg,可定20mg组每天给予瑞舒伐他汀钙20mg,对照组给予安慰刺。检测给药前和给药8周后的肱动脉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内皮细胞非依赖性舒张功能(EID)、血脂(TC、TG、LDL—C、HDL—C)、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应用瑞舒伐他汀钙8周后,可定10mg组、可定20mg组FMD均显著改善,可定20mg组较可定10mg组FMD显著改善;可定10mg组、可定20mg组血清N0、SOD显著升高,sICAM—1显著降低,可定20mg组较可定10mg组血清NO、SOD显著升高;可定10mg组、可定20mg组TC、HDL—C均显著降低,可定20mg组较可定10mg组TC、HDL—C均无显著降低;相关分析显示,FMD与血清NO、SOD呈正相关,与血清sICAM-1呈负相关,与TC下降值(ATC)、LDL—C下降值(ALDL-C)无相关性。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可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肱动脉FMD,增加血清NO含量及SOD活性,也可降低血清sICAM—1含量,且有剂量依赖性;瑞舒伐他汀钙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内皮功能具有剂量依赖性,与其调脂效应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探讨药物阻断L型钙电流与其缩短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效应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式记录方法,同时观察了丹参酮Ⅱ-A(DST)对豚鼠同一个心室肌细胞跨膜电位和L型钙电流的影响,并对药物的有关效应作相关分析。结果DST显著缩短豚鼠心肌单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呈剂量依赖关系(r=-0.987);10、20、和40μmol·L-1DST可使L型钙内向峰电流分别减少35.2%、57.7%和74.7%,亦呈浓度依赖方式(r=-0.948)。经相关性分析证实,在本实验采用的DST相应浓度作用下,APDS50、APD90和APD50~10的缩短与L型钙电流峰值的减少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为0.9870、0.9867和0.9896)。结论DST缩短心肌细胞APD和阻断L型钙电流的效应是高度一致的,且以APD50~10表示平台期的长短更合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2-(α-羟基戊基)苯甲酸钾盐(dl-PHPB)是国家一类抗脑缺血新药丁苯酞(dl-NBP)的前体药物,本实验主要研究dl-PHPB的生物转化和药代动力学特征,并与丁苯酞(dl-NBP)进行比较。方法:应用体外血浆和模拟胃酸条件研究dl-PHPB的转化,体内进行大鼠和Beagle犬单次静脉和口服给药的研究,并与dl-NBP进行比较。单次静注后于3,5,10,15,20,30,45,60,120,240min取血;口服给药后于1,3,5,10,15,30,45,60,120,240min取血。以高效液相法测定dl-NBP含量,应用3P87药代动力学软件分析房室模型及其参数。结果:30ug/ml的dl-PHPB在pH3的条件下能够迅速转化为dl-NBP,转化率为98%;在血浆中37℃孵育20min后,其转化率为94%。beagle犬静脉给予2,4,8mg/kg的dl-PHPB和等摩尔剂量的dl-NBP(6.2mg/kg)后,AUC分别为38.7,122.5,219.6和224.4(ug/m1)*min。beagle犬口服给予等摩尔剂量的dl-PHPB(30mg/kg)和dl-NBP(24.6mg/kg)后,AUC分别为686.0和323.5(ug/ml)*min大鼠口服等摩尔剂量的dl-PHPB(100mg/kg)和dl-NBP(78mg/kg)后,AUC分别为1082.7和777.8(ug/m1)*min。表明其口服生物利用度明显提高。静脉给药组织分布和排泄特征PHPB与NBP相一致,口服给药脂肪含量丰富的组织内dl-NBP含量较口服等摩尔量的NBP相应提高,但代谢特征相一致。结论:体内外研究显示dl-PHPB能够快速转化为dl-NBP,并且dl-PHPB口服生物利用度较等摩尔剂量的dl-NBP明显提高。dl-PHPB的组织分布代谢排泄特征与dl-NBP一致。  相似文献   

8.
喹诺酮类药物口服吸收良好。口服Norfloxacin1~2小时后即出现峰浓度。血药和尿药浓度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高。单次口服200和400 mg后峰血药浓度各为0.8±0.2和1.6±0.6mg/L。如果本品和食物一起口服,峰浓度稍见推迟,血药浓度曲线下的总面积则无变化。本品多次给药无蓄积作用。每8小时口服200mg,连服7日,血药浓度在2天内达到稳态。无论剂量如何,给药后48小时内约有25~40%的药物以原形通过肾小管主动分泌经尿排出。单次给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大鼠精子顶体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3个周期进行灌胃给药即30 d、60 d、90 d,每个给药周期又分为5个实验组,每组10只动物,即空白对照组、溶剂对照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高中低3个剂量组(1000、200、50 mg·kgbw-1)。灌胃30 d、60 d、90 d后分别测定大鼠精子中顶体酶的浓度。结果:给药60 d、90 d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中、高剂量组大鼠精子顶体酶的浓度与溶剂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的中、高剂量组60 d、90 d大鼠精子顶体酶的浓度与30 d比较明显降低。结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大鼠精子顶体酶的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并确证氯吡格雷羧酸代谢物SR26334血浆药物浓度的HPLC检测法,研究氯吡格雷单次和多次大剂量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12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单次给药组和多次给药组),单次和多次灌胃给予氯吡格雷30mg·kg-1,多次给药为每天1次,共7d。采用HPLC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中SR26334浓度,用DAS3.0处理经时血药浓度数据,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后SR26334血药浓度均于给药后约1h达峰,pmax分别为(35.57±10.25)mg·L。和(54.28±10.39)mg·L-1;两者g1/2z相近,分别为(6.88±1.54)h和(6.54±1.04)h;AUC0—24h分别为(304.63±63.07)mg·h·L-1和(543.81±43,27)mg·h·L-1;AUC0-∞分别为(334.00±66.24)mg·h·L-1和(594.91±46.84)mg·h·L-1;Vz/F分别为(0.92±0.23)L·kg。和(0.48±0.07)L·kg-1;CLz/F分别为(0.09±0.02)L·h-1·kg-1和(0.05±0.00)L·h-1·kg-1。结论氯吡格雷单次与多次给药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24h、AUC0-∞、Vz/F、ck/F和pma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说明多次大剂量给药时其代谢物SR26334在体内有蓄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体对不同剂量乌司他丁的耐受性,确定安全的临床使用剂量范围。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分别进行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和累积性(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药物剂量分别为10、20、40、60、80、100、120万U/d,累积性耐受性试验给药剂量为90和120万U/d,每日3次,连续7d。结果:单次给药安全剂量最大为120万U/d,多次给药安全剂量最大为90万U/d。结论:注射用乌司他丁单次给药剂量从10万U提高到120万U/d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2.
D-聚甘酯片延长人体aPTT时间药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D—聚甘酯片在人体内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通过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分别依次单次口服400、500、600mg的D—聚甘酯片后,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aPTT值,计算药效动力学参数。结果:D—聚甘酯能显著延长人体aPTT,并于给药后lh达高峰,效应持久,并随剂量的增加,aPTT最大延长效应明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D—聚甘酯延长人体aPTT有显著的时效和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红珠胶囊(止咳药)单次及连续给药对健康人体的耐受性。方法将40名健康志愿者分为240、480、720、960、1260、1680mg单次给药组和1260、1680mg连续给药组。观察指标为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结果单次和连续给药,各组用药前后及各监测时点生命指征均未见异常;在各项检验指标中,有3例异常但未经治疗均恢复正常;其余均在临床正常范围内。结论健康志愿者对红珠胶囊单次(240~1680mg)及连续(1260~1680mg)给药均有较好的耐受性,最大给药剂量为1680mg。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卢比替康片在人体的安全性,确定卢比替康片口服给药对肿瘤患者的最大耐受剂量(MTD)及剂量限制性毒性(DLT),为Ⅱ期临床研究提供安全有效的给药剂量及方案。另外初步观察卢比替康的抗肿瘤疗效。方法:共纳入23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研究分为单次给药和连续给药两部分。19例患者,分5个剂量组(0.75,1.5,2.5,3.75,5.0 mg.m-2)单次口服卢比替康片,待清除期(7 d)后,患者再接受每日1次,每周连续5 d,停2 d的连续给药方案,所对应接受的连续给药剂量为:0.5,1.0,1.3,1.5和1.8mg.m-2.d-1。其余4例患者仅进行连续给药研究,给药剂量为2.0 mg.m-2.d-1。结果:卢比替康片经口服后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乏力、骨髓抑制,另外观察到的不良反应还包括:腹泻、发热、头晕、肝功能异常和尿常规异常。单次给药研究中,共19例患者单次服药后均未出现DLT,但因考虑到单次给药方式并非今后临床治疗的给药方式,因此未再继续进行。在连续给药第6剂量组(2.0 mg.m-2.d-1)出现DLT,MTD为1.8 mg.m-2.d-1。本研究共20例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及柴芩清宁胶囊单次给药致小鼠肝毒性的“时-毒”“量-毒”关系。方法在肝毒性“时-毒”关系研究中,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片组、复方氨酚烷胺片组、美扑伪麻片组、柴芩清宁胶囊组,各给药组根据给药后取血时间随机分为给药后1、2、4、8、12、24、48、72、96 h 9个亚组,3种西药给药剂量均为425.98 mg/kg(以对乙酰氨基酚水平换算),柴芩清宁胶囊给药剂量为3 680.50 mg/kg;在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中,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柴芩清宁胶囊高,中,低剂量组,3种西药高、中、低剂量分别为266.24、425.98、681.57 mg/kg,柴芩清宁胶囊高、中、低剂量分别为1 437.70、2 300.31、3 680.50 mg/kg,每组10只,雌雄各半,于给药后12 h取血。给药后观察动物一般状况;在相应时间点取血及脏器,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计算肝脏、脾脏和胸腺脏器系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单次ig柴芩清宁胶囊1 437.70~3 680.50 mg/kg后,小鼠一般状况、血清ALT、AST、ALP水平和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单次ig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美扑伪麻片425.98 mg/kg后,随给药后时间延长,小鼠出现怠动、毛色不华等毒性症状,12 h最为明显,24~72 h消失;血清ALT、AST和ALP水平不同程度增加,均在给药后12 h达到高峰,毒性持续时间分别约达72、24和24 h;肝脏、脾脏、胸腺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单次ig 3种西药266.24 mg/kg后,小鼠一般状况、血清ALT、AST、ALP和脏器系数均无明显变化;3种西药425.98和681.57mg/kg剂量组血清ALT、AST和ALP水平显著升高,且呈剂量相关性;681.57 mg/kg剂量可导致肝脏脏器系数明显升高,脾脏、胸腺脏器系数无明显变化。结论单次ig柴芩清宁胶囊3 680.50 mg/kg对小鼠不造成肝损害;大剂量对乙酰氨基酚片、复方氨酚烷胺片和美扑伪麻片均可对小鼠造成一定的急性肝损伤,且肝损伤均呈现一定的“时-毒”和“量-毒”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养血生发胶囊致小鼠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养血生发胶囊,观察给药后小鼠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计算肝、肾、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分别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灌胃较高剂量养血生发胶囊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均约达8h;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药后48h可恢复至正常值.养血生发胶囊剂量在(2.50~12.00)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养血生发胶囊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考察半夏酸水渗漉提取样品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 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1.77 g·kg-1半夏酸水渗漉液,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计算肝体比值,另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单次给药"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2.68g·kg-1、2.14g·kg-1、1.72g·kg-1、1.37g·kg-1、1.10 g·kg-1、0.88 g·kg-1,空白组给同体积蒸馏水,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半夏肝毒性"时-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1.77 g·kg-1 的半夏酸水渗漉液,血清ALT、AST.值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肝损害的程度也不同,毒性高峰出现在给药后2h,持续时间约达72h.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半夏酸水渗漉液在给药后2~4h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半夏肝毒性"量-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较高剂量半夏酸水渗漉液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增大,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后,可致肝细胞部分出现灶状坏死,而低剂量给小鼠灌胃,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单次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可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毒性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具体表现为血清ALT、AST值升高甚或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且呈明显的时毒、量毒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薄荷挥发油与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的影响.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和水提组分,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计算肝、脾、胸腺脏器指数.“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薄荷挥发油、水提组分分别于药后12 h、8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灌胃较高剂量薄荷挥发油后,血清ALT、AST活力在12 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达48h;给药6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6~24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小鼠灌胃较高剂量薄荷水提组分后,血清ALT、AST活力在8h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约达24h;给药4h后小鼠出现肝脏明显肿大,肝指数升高,其中4~ 12h肝脏指数升高较为明显.薄荷挥发油剂量在(0.2~0.5 )mL·kg-1,水提组分剂量在(3.0~64.0)g·kg-1之间,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给予一定剂量的薄荷挥发油或水提组分可造成急性肝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关于其肝脏损伤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川楝子对大鼠肝毒性的时效和量效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川楝子对大鼠肝脏损害的毒性时效、量效关系。方法取大鼠按不同时间(1、2、6、12和24h。剂量为90g/kg)及不同剂量(30.6、62.6和127.5g/kg)分组,单次灌胃给予川楝子,观察给药后大鼠外观、行为有无异常改变。处理时动物称重,摘取肝脏、脾脏和胸腺,计算脏器指数;检测大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川楝子以90g/kg灌胃1~2h后多数大鼠出现活动减少,给药6h后脾指数下降,12h后的胸腺指数下降,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灌胃川楝子后,血清ALT,AST活力在2h时达到高峰(P<0.05,P<0.01),持续时间约为24h;光学显微镜下,川楝子给药组在不同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或脂肪变性。川楝子以62.6、127.5g/kg灌胃2h后,脏器指数未见明显改变,ALT活力较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光镜下,给药组不同剂量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轻度脂肪变性,肝细胞点状坏死,其中127.5g/kg剂量组病理改变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单次灌胃给予川楝子后的肝脏毒性在2h达到高峰,且随着剂量增加,其肝毒性反应逐渐增强,显示有毒性时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中国健康受试者单次和多次口服1.1类创新药吡非尼酮胶囊后的人体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依据动物实验结果推算起始和最大剂量,以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从安全起始剂量开始,进行单次和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采用随机单中心临床研究,统一餐后给药。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36例,随机分成6个剂量组:200 mg(2例),400 mg(4例),800 mg(6例),1 200 mg(8例),1 800 mg(8例),2 400 mg(8例);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12例,分成2个剂量组:400 mg(6例),600 mg(6例),每天3次,连续给药7 d。观察受试者用药前后症状、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变化(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并记录药品不良事件。结果:单次和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的受试者用药前后生命体征和心电图无显著变化,实验室检查等表明无器质性损伤。依据试验终止标准,20例受试者完成4个剂量组的单次耐受性研究。其中单次给药耐受性试验有12例,多次给药耐受性试验有7例受试者在口服药物后出现轻中度恶心、呕吐、烧心、食欲不振、头晕和头痛等不良事件,未经处理自行缓解。本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结论:中国健康人体对吡非尼酮胶囊单次(200~1 200 mg)或多次(400~600 mg,tid×7 d)给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将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