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常因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丧失,呼吸道分泌物不能自主排出,且血性液体、脑脊液、呕吐物易误吸入呼吸道,加之脑损伤后并发神经性肺水肿,表现为呼吸急促,大量泡沫性血性痰液[1]。为保持呼吸道通畅,常需行气管切开,而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后的重要护理环节,关系到患者的愈后及康复。现将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的护理现状综述如下。1湿化液的选择最常用气道湿化液为0.9%生理盐水250 mL 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 mg、糜蛋白酶10mg[2]。但有人主张用0.45%的盐水代替等渗盐水,因为生理盐水进入支气管肺内水分蒸发快…  相似文献   

2.
李育苏  谭丽萍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1):1981-1982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多有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并伴有舌根后坠,导致呼吸道梗阻。气管切开是保持气道通畅的有效方法,而有效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后护理的重要环节。但湿化不足或湿化过度一直是困扰临床护理的一个问题。2008年1~12月,我科共收治24例重症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现将气道湿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总结36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微创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气管切开后常见的并发症为痰痂堵塞、气道黏膜损伤、气切套管脱出、肺部感染等。气管切开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规范实施切口、气切套管、吸痰的护理,并加强呼吸道湿化,控制医源性感染,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涛 《天津护理》2010,18(1):52-54
重型颅脑损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致使患者缺氧窒息,颅内压升高,病情进一步恶化。因此行气管切开术,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救治的关键。气管切开后患者自主湿化及排痰能力减弱,易导致人工气道内痰痂形成,甚至堵塞,且由于气道湿化不足及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等因素易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合理的气道湿化可保持气道湿润、稀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临床上采用的湿化方法多种多样,现就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的护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气道护理方法。方法对144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采取及时吸痰、良好气道湿化、正确套管护理、加强皮肤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144例患者无1例因护理不当出现痰痂堵塞气道而被迫拔管等不良后果。结论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顺利排痰,促进早期拔管。  相似文献   

6.
金秀明  曹英 《家庭护士》2009,7(9):759-760
[目的]总结46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病人的气道护理.[方法]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后,观察病人下呼吸道内是否有痰液潴留,适时正确地深部吸痰,按需进行气道湿化,指导病人有效深呼吸及咳嗽,鼓励咳嗽排痰.[结果]减少不必要气道刺激,见效快,治愈率高,可缩短病程、促进病人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等优点,为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救治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途径.[结论]保证气道通畅,预防减少气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找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经验,提高ICU的护理质量.方法 对16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呼吸道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呼吸功能的监测与护理、吸痰的护理、保持呼吸道湿化、气管内给药的护理等.结果 患者经有效治疗和精心全面护理,效果满意.死亡5例,死因为非呼吸道因素.结论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早期救治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重点,为抢救成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及时进行呼吸道护理,能提高医院ICU的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气道湿化方案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排痰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咏梅  王晓红  喻瑛  张梅 《现代护理》2005,11(12):935-936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案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排痰效果。方法选择2002~2003年未上呼吸机的8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1年12月以前收治的41例作为常规组,将2002年1月以后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强化组,常规组对气道采用雾化加输液管持续滴注和空气湿化的方案,强化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的生理盐水20ml,每4h气道灌洗后迅速吸痰,观察2组气道湿化方案患者的排痰效果和呼吸道清理痰液的时间。结果2组气道湿化方案患者的排痰效果比效,χ2=9.931,P<0.01,有显著性差异,强化组有效吸痰率明显高于常规组;2组湿化方案呼吸道清理痰液时间比较,t=5.613,P<0.01,有显著性差异,强化组吸痰后呼吸道清理痰液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采用常规湿化方案加生理盐水20ml气道灌洗,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和清理呼吸道,预防由于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和呼吸道痰液清理不完全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对神经外科76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例进行分析,并定期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药敏试验,分析肺部感染的因素。结果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率高,78例中有62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达79.49%。其中45例发生在气管切开后3~10 d内,有2例直接死于肺部感染。结论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故加强病房管理、湿化气道、充分吸痰、消毒隔离、准确使用抗生素等是防治肺部感染的关键,且加强气管切开术后3~10 d的护理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王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6):1292-1293
目的:观察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在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72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给予持续气道湿化,B组给予间断雾化,观察两组患者痰培养阳性率。结果:A组痰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持续气道湿化用于气管切开患者效果明细优于间断雾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气道湿化方案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行气管切开后呼吸道的排痰效果.方法选择2002~2003年未上呼吸机的8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01年12月以前收治的41例作为常规组,将2002年1月以后收治的45例患者作为强化组,常规组对气道采用雾化加输液管持续滴注和空气湿化的方案,强化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加用的生理盐水20 ml,每4 h气道灌洗后迅速吸痰,观察2组气道湿化方案患者的排痰效果和呼吸道清理痰液的时间.结果2组气道湿化方案患者的排痰效果比效,x2=9.931,P<0.01,有显著性差异,强化组有效吸痰率明显高于常规组;2组湿化方案呼吸道清理痰液时间比较,t=5.613,P<0.01,有显著性差异,强化组吸痰后呼吸道清理痰液时间明显延长.结论采用常规湿化方案加生理盐水20 ml气道灌洗,能有效促进患者排痰和清理呼吸道,预防由于人工气道湿化不足和呼吸道痰液清理不完全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高颈段脊髓肿瘤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不足,是指分泌物粘稠,吸引困难,可有突然的呼吸困难,发绀加重。颅脑损伤后持续昏迷或明显呼吸障碍缺氧患者,多要行气管切开手术,术后常常面临气道湿化不足的问题。2004年~2005年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11例气管切开患者出现气道湿化不足,现就其原因分析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56例昏迷伴气管切开的患者,密切观察呼吸道分泌物情况,予充分的湿化气道,正确彻底的吸痰,气管切口的护理、及时堵管和拔管等措施。结果38例患者顺利拔管,4例因持续昏迷带管18个月,1例因突发呼吸衰竭死亡,13例因脑损伤过重死亡。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能有效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可以预防和减少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和总结了52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的护理措施,包括密切观察病情,环境消毒、气管切开后及时有效的气管套管及切口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正确的吸痰,防止误吸等.认为精心细致的护理是气道切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34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抢救与护理,对防止呼吸道梗阻,保证充分供氧,减轻脑水肿,降低肺部并发症起着重要的作用。方法通过对34例气管切开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其中5例于手术后4~15d内死亡,29例均无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对气管切开患者,在术后的护理中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好吸痰的指征及方法 ,做好基础护理,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结论防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的肺部感染,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切开气管上端前壁,插入带有套囊的气管套管,以解除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或窒息,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和进行机械性人工通气[1].气管切开后,气体直接由气管切开导管进入,失去了上呼吸道对气体的加温、湿化及过滤功能.由于呼吸道湿化不足,气道干燥,纤毛的运动功能丧失,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痰液粘稠甚至痰痂形成,严重时出现窒息[2].因此,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患者的常规护理内容.临床上对气道湿化护理缺乏统一的标准,湿化液的选择、湿化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现将其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疾病患者气管切开后较为合适的气道湿化方法.方法随机将64例颅脑疾病气管切开患者分为2组,分别采用气管内间断滴入法、输液泵控制持续滴入法进行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在气道湿化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操作耗时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输液泵控制持续滴入法湿化气道具有流速恒定、操作简单、省时省力、安全有效等优点,气道湿化效果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丁汀 《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4):40-41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将60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人工鼻替代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气道阻力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呼吸道刺激征、痰培养阳性率及呼吸道湿化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工鼻具有良好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能促进痰液排出,可以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