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属于中医学"头风""头痛"范畴,其病机要点为:风火上扰,气血逆乱,痰浊瘀血阻络,不通则痛。临证多见肝阳头痛,治以疏肝理气止痛或平肝熄风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天麻钩藤汤加减;痰浊头痛,治以健脾燥湿,化痰通络,方用化痰通络汤加减;瘀血头痛,治以活血化瘀,通窍止痛,方用通窍活血汤加减;常配合引经药及虫类药,对临床辨治偏头痛起到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诊余谈助     
牛膝善治偏头痛、衄血牛膝为血分药、下行药。李时珍归纳其功用有二:“得酒则能补肝肾,生用则能去恶血。”牛膝又分为怀牛膝和川牛膝二种,比较而言,前者偏于补肝肾,后者偏于活血祛瘀,人皆知之。余又用之治头痛,尤其偏左头痛、衄血,得效甚捷。凡头痛、衄血之属于风火上壅,气逆血逆者,作为主药,或主要配伍药。偏头痛尤其血管神经性头痛,其证多火、多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性头痛的中医辨治思路。方法:从历代中医文献中梳理血管性头痛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证治分型,挖掘本病不同证型的辨证论治方法。结果:血管性头痛的辨证常以肝虚为本、痰瘀为标,常采取分经论治、虫类药通络、活血止痛、安神定志、培补下元之法。结论:中医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肯定,在传统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选用虫类药、引经药、活血化瘀药、培补肝肾药,可收标本兼治之功。  相似文献   

4.
白术论选     
正白术,性温而燥,气不香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又善调肝;与镇安药同用,又善养心;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为其具土德之全,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  相似文献   

5.
羌活为常用风药,祛风解痉止抽搐,用治破伤风,疏散经络之风,如成药玉真散即以羌活为主药。风药可疗目疾,疏散风邪,明目退翳,中医明目退翳的眼药,多含此药,取其散风明目。羌活一药中药学分类为解表散寒药,一般外感风寒头痛、一身肢节疼痛皆可用此。常与防风、细辛、川芎同用,羌活、防风功用类似,皆为风药,川芎为血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相似文献   

6.
卢尚岭教授是山东省名老中医,在辨治头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独特的学术特色。卢师倡头痛当辨外感内伤,而辨证又不拘于外感内伤。外感头痛治重风邪,内伤头痛治重风阳。临证谙熟中药药性药理,熟知配伍宜忌,善用风药及虫类药,用药讲究药味精简,量大力专,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导师王中琳教授临证三十余载,博极医源,精研草木金石之性,通晓脏腑阴阳之理,善识病证、药证,经验独到,颇多效验。选取牡丹皮-旋覆花-竹叶-山茱萸治痰瘀阻络之头痛、荆芥穗-地龙治郁气上攻之头痛、连翘-桔梗治肺郁及肝之头痛、吴茱萸-石膏治厥阴阳明头痛4组王中琳教授特色用药,阐述其应用机制,并附以验案,冀对内伤头痛的治疗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头痛为中医临床常见病症,仝小林临证擅用三七与其他药物配伍治疗多种内外科杂证,尤其擅用三七辨证治疗头痛。仝小林辨治头痛时强调活血,选方用药上擅用精简小方,认为组方药味精简,则剂量宜大。  相似文献   

9.
川芎为治疗头痛要药,随证配伍可用治多种头痛,素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历代医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药对(队).本文在文献挖掘基础上,对川芎治疗头痛的药对配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蒲黄系香蒲科属植物水烛的花粉。《本草纲目》记载:“蒲黄手足厥阴血分药也,故能治血治痛,生则能行,熟则能止,与五灵脂同用,能治一切心腹诸痛”。由蒲黄和五灵脂为主组成的失笑散加味对冠心病有一定疗效。近来临床发现单味蒲黄对降低血清胆固醇和血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半夏、干姜“辛开”,黄芩、黄连“苦降”的配伍方法,治疗湿热(或痰热)交结、寒热互错、虚实兼夹的多种儿科疾病,取得理想疗效。其关键在于正确辨证施治,用药微苦微辛,寒热平衡;视病情不同而加减变化;注意善后调养。此配伍方法特别适合于治疗南方地区的小儿疾患。  相似文献   

12.
辛甘化阳法在《温病条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甘化阳”四字常指辛温、辛热之品与甘温甘平之剂合用以扶助阳气。其实不然,寒凉之品中辛甘合用亦可有扶阳之能,又可制其温燥之性,从而化生无穷妙用。辛甘相合,其应用广泛,化阳之功用可简概为以下七种:一、扶正阻邪深入,二、护阳守津液,三、扶正清余邪,四、扶阳化浊,五、通阳调气,六、生津润燥,七、护心通窍。  相似文献   

13.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药用植物地理成分及海拔与中药性味的相关性.方法 利用四格表卡方检验法和相关分析法对上述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苦味药在青藏高原成分中、辛味药和涩味药在华中成分中、甘味药和咸味药在蒙新荒漠成分中、寒性药在青藏高原成分中比例较高,具有极显著性差异或显著性差异.苦味药比例与海拔呈正线性相关,辛味药、咸味药、酸味药、淡味药与海拔之间呈负线性相关,寒性药与海拔之间呈强正线性相关,温性药、微温性药、平性药与海拔之间呈强负线性相关.结论 初步认为药用植物中化学成分的产生和积累可能受到一定的环境影响,进而使地理成分及海拔与中药性味之间具有某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张聿青医案》中的泄泻医案进行分析,归纳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结果:张乃修辨治泄泻的临床经验可归纳为:发热泄泻,解表除湿;腹痛泄泻,清热解郁;腹胀痛泻,柔肝培土;便泄深酱,化饮清热;泄泻红腻,苦辛通降;初泄后硬,温脏清腑。结论:张乃修辨治泄泻谨守病机,分别采用解表除湿、清热解郁、柔肝培土、化饮清热、苦辛通降、温脏清腑等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腰痛方剂在“性、味结合归经”层面上的配伍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筛选古籍文献中治疗肾虚、寒湿和瘀血腰痛的方剂,信息标准化后建立Access数据库,量化处理每个方剂的性味归经,并以此为变量对每种证型的方剂分别聚类分析。结果每种腰痛方剂聚为5个主类时以性微温或温,味辛甘苦,归肾肝脾为主。药性组合特征:肾虚型:甘-微温-肾肝(63%);辛甘苦-微温-肝脾肾(23%);辛苦-温-肾脾(4%);辛甘-热-肾脾心(4%);苦甘-微寒-肾肝(3%)。寒湿型:苦辛-微温-肾肝(31%);辛甘-温。肾肝(26%);辛苦-温-脾胃(14%);甘-微温-肝肾(12%);甘-温-脾胃(11%)。瘀血型:辛苦-微温-肝(27%);甘苦-微温-肾肝(23%);辛甘-温-肝肾(21%);辛苦-微温-脾。肾肝(13%);辛-温-肝脾(7%)。结论方剂的组合药性聚类能够反映治则治法的科学内涵,可为配伍规律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中医外治癌痛常用中药的药性,探讨用药趋势.检索1980年1月~2011年12月年在国内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分析常用中药和药性的频次和频率.结果表明:中药外治癌痛的药物主要为活血化瘀和解毒止痛药,药性多温,味多辛,主要归肝经,大多无毒.癌痛外治应考虑行气活血化瘀、解毒止痛的治疗方法,注意辛味药辛香走窜的药理作用,要酌情选用归肝经的药物,并注意中药毒性,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祛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胜湿功能的一类药物,此类药物辛温通达,能疏达肝气,并助脾气升腾,在泄泻、痞满、便秘、口疮、痢疾等脾胃病治疗中,配伍祛风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祛风药多辛香走窜,易于耗气伤阴,因此在临床应用时,祛风药的药味要少,药物用量要轻。  相似文献   

19.
从辛开苦降法之源流、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之机理、辛开苦降法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寒热温清并用,并以辛散之、苦以泄之辛开苦降法对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中药肝毒性与四气、五味及归经的关系.以文献和专著中报道的肝毒性中药为研究对象,以《中药大辞典》记载的药性理论内容为主要依据,统计分析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及归经方面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其相关性.①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四气归属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寒、温、平、凉和热性.二者在四气归属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无相关性;②肝毒性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辛、甘、酸、涩、咸和淡味;一般中药在五味归属方面亦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为苦、甘、辛、咸、涩、酸和淡味.中药肝毒性与五味归属有一定相关性(P <0.05,rp=0.137).③肝毒性中药和一般中药在归经方面均有明显差别(P<0.05),由高到低排序均为肝、肺、胃、脾、肾、心、大肠、膀胱、胆、小肠、心包和三焦经.二者在归经上有相似的分布规律,中药肝毒性与归经无相关性.肝毒性中药在四气、五味归属和归经方面有明显差别,但与一般中药比较,中药肝毒性与四气归属和归经无相关性,与五味归属则有一定相关性,但为弱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