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对前牵引联合扩弓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上颌前牵引联合扩弓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完全性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植骨前后的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成30°的力,大小为5N/侧。同时,在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和第一磨牙上各加载5mm的横向水平位移,模拟临床上上颌前牵引方式以及扩弓器的作用对其进行前牵引联合扩弓,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结果:在相同前牵引力作用下,植骨后,上颌复合体患侧、健侧的位移分布较植骨前均匀。无论是植骨前还是植骨后,在前牵引联合扩弓的作用下,患侧健侧各标志点的位移值较不扩弓时均增大,各骨缝的应力值显著大于前牵引力单独作用下骨缝的应力值。结论:对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而言,上颌前牵引联合上颌扩弓治疗,有利于获得更好的前牵引效果。若配合植骨术,则可使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趋于均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二维X线片与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评价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疗效中的一致性。方法 选择唇腭裂二期牙槽突植骨术后半年以上的唇腭裂 9例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8例 ,双侧完全性唇腭裂 1例 ) ,牙槽突裂隙为 10侧。年龄范围 12~ 2 6岁 ,平均年龄 15 5岁。患者首先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 ,经Bergland分级标准确定为 :Ⅰ型 :2侧 ;Ⅱ型 :2侧 ;Ⅲ型 :5侧 ;Ⅳ型 :1侧。在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后的 2个月内 ,进行上颌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上颌前部咬合片所示裂隙植骨区牙槽骨的高度被CT证实。CT检查发现有 2个裂隙植骨区存在唇、腭侧凹陷。结论 唇腭裂牙槽突植骨后 ,在正畸前仍然可以使用上颌前部咬合片进行牙槽突植骨疗效的评价。但同时应注意观察X线片植骨区牙槽骨的密度和临床检查 ,必要时应该进行CT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骨前牵引的生物力学变化特点,研究植骨前、后以及植骨区吸收时前牵引对唇腭裂颅上颌复合体的影响,为临床上应用前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上颌发育不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在已建立的唇腭裂上颌复合体有限元模型中模拟植骨及植骨吸收,利用Ansys12.0软件,分别对各个模型在双侧上颌尖牙牙槽骨处施加与平面呈30°的牵引力,大小为每侧5N(约500g),模拟临床上的上颌前牵引,分析其生物力学变化情况。结果:相同加载条件下,植骨前患侧的水平位移显著大于健侧,且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不均匀。植骨后,患侧与健侧的位移差值减小,患侧与健侧骨缝的应力分布趋于更均匀。在所观察的骨缝中,应力最大值出现在翼腭缝,其次为颧颞缝、颧颌缝和颧额缝。结论:植骨前对上颌骨进行前牵引,裂隙有扩大化趋势;植骨有利于上颌前牵引矫治力分布更均匀,健、患侧位移变化趋于接近;且植骨不吸收时,上颌前牵引效果最佳。在模拟植骨发生吸收的几种情况中,植骨区上方发生吸收的上颌前牵引效果比植骨区下方发生吸收的前牵引效果差。  相似文献   

4.
唇腭裂患者术后扩弓研究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唇腭裂患者手术后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上颌骨严重发育不足,上颌扩弓是解决唇腭裂患者横向发育不足的有效手段。作者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并评价了目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扩弓的颌骨、牙槽、牙弓和软组织改变,及其对功能的影响、长期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
牙槽突裂是位于唇腭裂患者上颌牙弓处的骨缺损,常发生于侧切牙与尖牙之间。由于先天性裂隙、早期手术治疗所致瘢痕挛缩及唇肌压迫等原因,患者多并发严重的上颌骨横向发育障碍。牙槽突植骨术作为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的重要步骤,是修补上颌骨裂隙和矫正上颌横向发育不足的有效手段。众多临床实践及研究发现,正畸治疗的时机选择与牙槽突植骨术的成功率及预后效果密不可分,同时,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对牙槽突植骨术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就牙槽突裂的裂隙特点与正畸治疗时机对牙槽突植骨术成功率及预后的影响两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唇腭裂患者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实验研究的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模拟比较牙槽突裂植骨前后上颌扩弓对上颌牙槽骨位移影响。方法 在已建立的植骨前上颌骨有限元模型上,采用ANSYS软件模拟牙槽突裂植骨,形成植骨后上颌骨模型。在2组模型上分别施加相同上颌扩弓力,观察比较牙槽骨区域三维方向位移形变情况。结果 三维方向位移量比较,植骨前扩弓组均显著大于植骨后扩弓组(P<0.05)。水平向位移:植骨前扩弓,由前向后牙槽骨区域位移量逐渐降低;植骨后扩弓,由前向后牙槽骨区域位移量逐渐升高;植骨前后扩弓健侧牙槽骨位移量均显著大于患侧(P<0.05)。垂直向位移:植骨前后扩弓,牙槽骨前内侧均向下移动,牙槽骨后外侧均向上移动。矢状向位移:植骨前扩弓,牙槽骨前内侧向前移动,后外侧向后移动,植骨后扩弓移动趋势相反。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植骨前扩弓三维方向移动均较植骨后明显,植骨前扩弓建议扩弓器适当向后移动,植骨后扩弓建议扩弓器适当向前移动并配合前牵引治疗,同时治疗中需警惕不对称扩弓及前牙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唇腭裂患者牙槽突裂的修复与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对牙槽突裂修复的历史、修复时间、植骨材料的选择、植骨效果及与正畸治疗的关系进行了综述,对牙槽突裂植骨的评价和正畸治疗的新方法进行分析,对牙槽突裂患者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固定式四眼圈簧矫治器对伴有上牙弓狭窄的唇腭裂患者的扩弓效果。方法选择15例需行牙槽突裂植骨术的唇腭裂患者,术前正畸治疗先采用半固定式四眼圈簧矫治器扩大上牙弓,测量扩弓前、中、后的上颌左右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间宽度的变化。结果经过半固定式四眼圈簧矫治器扩弓治疗的患者,均在5个月左右的时间内有效地扩大了上牙弓。正畸治疗后上牙弓扩大,牙齿排列基本整齐,为牙槽突裂植骨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结论半固定式四眼圈簧矫治器可有效扩大唇腭裂患者的上牙弓,同时配合固定正畸治疗,疗效确切,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9.
牙槽突裂畸形的植骨修复与正畸治疗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选择行腭裂牙槽突裂修复的32例病例,重点探讨植骨修复手术与术前、术后正畸治疗的关系,从方法、适应症、效果评价等方面分析、初步得到以下结论:①为提高治疗效果,有条件的患者均应行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②从牙正畸角度分析,植骨修复的最佳年龄应在9~11岁。③此年龄段的供骨区以骼骨髓质骨最好、利于牙齿萌出。④根据病人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正畸手段。⑤正畸治疗的时间应在术前或术后半年左右。  相似文献   

10.
唇腭裂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口腔颌面部先天发育畸形,其国内的发病率约为0.82‰~1.6‰。由于唇腭裂患者先天的颌面部发育缺陷及手术创伤的影响,常形成牙颌面畸形。据唇腭裂术后统计,其错殆畸形的患病率为97%。随着对唇腭裂先天畸形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唇腭裂的治疗已发展成为由多学科共同合作的综合序列治疗,大大提高了对唇腭裂患者形态和功能的治疗效果。而序列治疗中,牙槽突裂植骨和正畸治疗对于唇腭裂患者的功能和美观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就牙槽突裂植骨术与上颌尖牙或侧切牙的萌出、上颌骨扩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secondary alveolar bone graft (SABG) on the tooth development stage of the maxillary central incisor (MXCI) and maxillary canine (MXC) in terms of the severity of unilateral cleft.Materials and Methods:The subjects consisted of 50 boys with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alveolus (UCLA) or unilateral cleft lip, alveolus, and palate (UCLP). The age- and sex-matched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group 1 (UCLA, n = 25; 9.3 ± 0.8 years old) and group 2 (UCLP, n = 25; 9.4 ± 0.6 years old). In panoramic radiographs taken 1 month before (T0) and 1 year after SABG (T1), tooth development stage was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Nolla developmental (ND) stage. A panoramic radiograph taken 3 years after SABG was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final root length of individual tooth.Results:In groups 1 and 2, the ND stage of the MXCI did not exhibi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left and non-cleft sides at T0 and T1, respectively. However, although the ND stage of the MXC of group 2 was delayed on the cleft side compared with the non-cleft side at T0 (P < .05), the MXC on the cleft side developed faster than that on the non-cleft side after SABG (P < .01). In terms of tooth development speed, group 2 showed a higher rate of faster developed MXCs on the cleft side compared with the non-cleft side after SABG than group 1 (36.0% vs 8.0%, P < .05).Conclusion:SABG performed at approximately 9 years of age might increase tooth development speed of MXC in patients with UCLP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UCLA.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随机选择52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其中男性31人,女性21人,牙槽突植骨手术进行时,病人的年龄范围9至26岁,平均年龄15.2岁。方法在牙槽突植骨手术后对病人定期随访并拍摄上颌前部咬合片和上颌体腔片。分析上述两种X线片在评价牙槽裂隙部位牙槽骨高度的作用时,使用同一天拍摄的上颌体腔片和上颌前部咬合片。拍摄所分析的X线片时,裂隙侧尖牙已经萌出。评价标准采用1986年Bergland等所提出的临床分级方法进行。每种X线片分别进行两次评价,两次评价间间隔一周。结果上颌前部咬合片和上颌体腔片在评价牙槽突植骨部位的牙槽骨高度上没有本质的区别。结论正畸治疗前判断牙槽突高度时,既可以选择上颌体腔片也可以选择上颌前部咬合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分析唇腭裂患者快速腭扩展前后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的改变。方法:选择一例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螺旋CT扫描,应用Amira 3.11软件读取DICOM格式数据,生成STL格式的三维硬组织数字模型,通过Magic RP5.41读取该模型,将腭扩展前后得到的数字模型进行重叠。结果:通过对腭扩展前后模型重叠分析,发现腭扩展后额骨发生了轻微的后移,颧额缝、额颌缝、鼻额缝下方的颌骨以及牙齿、齿槽区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向外扩展,颧颞缝前方颧弓发生了轻微的上移。牙齿横向位移最大的区域在上颌尖牙区。结论:通过基于DICOM格式的三维实体几何模型重叠技术,可以对UCLP患者快速腭扩展前后颅颌面硬组织结构的改变进行可视化评价,快速腭扩展前后牙弓位移量呈前大后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唇腭裂畸形是人类最常见的先天发育性缺陷之一。目前,唇腭裂手术是治疗畸形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患者常出现上颌发育不足,通常表现为面中部发育不足、凹陷,前牙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面容美观和心理健康。上颌前牵引是通过牵引装置作用于上颌牙齿来刺激上颌骨周围4个骨缝的改建,进而促进上颌骨向前移位,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善凹陷的面型。本文就前方牵引治疗唇腭裂患者术后前牙反的报道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双侧唇裂或(和)唇腭裂一期整复后,尽管修复了唇裂或唇腭裂,但仍有诸多畸形存在,如鼻尖低平、鼻小柱短小、双侧鼻孔不等大对称、鼻翼塌陷、鼻堤缺失;上唇过紧、人中  相似文献   

20.
李巍然  马宁 《口腔正畸学》2003,10(3):109-111
目的 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下颌牙弓间横向关系以及正畸治疗对上颌牙弓的影响。方法 对84名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的错(牙合)畸形和上下颌颌间关系进行研究;并对36名唇腭裂术后患者进行正畸治疗前后的牙(牙合)模型进行测量分析上颌牙弓宽度的变化。结果 (1)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60.7%的患者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的不协调,双尖牙区较易受累。(2)在出现牙弓间横向关系不调的患者中,双侧后牙反(牙合)者为60%。(3)正畸治疗后上颌牙弓的尖牙、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的宽度均有显著增加,第一磨牙间宽度变化不显著。上颌第一、第二双尖牙间各自宽度较尖牙间、第一磨牙间宽度增加显著。结论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上颌宽度的发育受到明显的限制,牙弓间横向关系不协调的比率较高,以双尖牙区为主;正畸矫治扩弓的重点应在双尖牙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