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在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 (NP)、4 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BPH)组织中b FGF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BPH组织中b FGF的阳性率为 84 .8% ,主要分布于间质细胞 ,少数腺上皮细胞胞浆也可见染色 ,而正常前列腺组织中b FGF表达均为阴性 ,二者之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表明b FGF参与了BPH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PCa)、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正常前列腺(NP)组织中增殖细胞ki-67核抗原与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收集36例PCa、20例BPH和11例NP,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增殖相关基因ki-67核抗原、bcl-2、bax的表达。结果ki-67细胞增殖指数(PI)在PCa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BPH和NP(P<0.01),ki-67的PI与PCa分级有关,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而呈正相关(P<0.01),PCa和BPH中bcl-2阳性表达率高于NP(P<0.05),随着肿瘤分级增高而呈正相关(P<0.05),PCa、BPH和NP中bax阳性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列腺细胞增殖的增强、细胞凋亡的减少与PCa、BPH发生和发展有关,ki-67与bcl-2的检测对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3.
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1(ERKl)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68例BPH和12例正常前列腺(NP)组织中ERKl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ERKl主要分布于前列腺上皮细胞,BPH组织中ERKl表达显著高于NP组织(P<0.05),而又BPH组织中ERKl表达与PCNA指数密切相关(P<0.05)。结论:ERKl异常表达在前列腺细胞增殖、增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转化生长因子在前列腺增生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TGF-α和TGF-β在40例BPH组织和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TGF-α在BPH组织上皮和间质中的表达强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1)。且TGF-α在BPH组织上皮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间质中的表达(P<0.01)。TGF-β在BPH组织上皮和间质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1)。且TGF-β在BPH组织间质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其在上皮组织中的表达(P<0.01)。结论:TGF-α在前列腺组织中表达增高,尤其在腔上皮细胞的胞浆中高度表达,TGF-β在前列腺包织中表达增高,尤其在间质组织中的过度表达,提示其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前列腺间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参与了BPH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周炜 《广东医学》2012,33(5):648-650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及前列腺癌(PCa)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与Bcl-2、Bax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122例正常前列腺(normal prostatic,NP)、BPH和PCa标本进行Bcl-2、Bax检测。结果 PCa组Bcl-2阳性率明显高于NP和BPH组(P<0.05),随肿瘤分级增高而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ultinomial 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NP组与PCa组比较,NP组Bcl-2阳性明显低于PCa组(OR=0.09,P<0.05),BPH组与PCa组比较,BPH组Bcl-2明显低于PCa组(OR=0.35,P<0.05);在PCa、BPH、NP和PCa各级分期中Bax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PH及PCa组织细胞增殖和凋亡与Bcl-2、Bax基因表达密切相关,其对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非那雄胺对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微血管密度调控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那雄胺对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微血管调节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取正常前列腺(NP)5例,前列腺增生症服用非那雄胺者(BPH+Finas)10例,前列腺增生症未服用非那雄胺者(BPH)30例的前列腺组织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微血管调节因子内皮生长抑素(endostatin)、血管生长抑素(angiostatin)、血管形成因子-2(an-giopoietin-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表达强弱.结果 BPH组endostatin、angiostatin表达较NP组明显减弱,而BPH+Finas组表达较BPH组明显增强;BPH组VEGF表达较NP组明显增强,而BPH+Finas组表达较BPH组明显减弱.endostatin阳性细胞计数(个/10Hp)在NP、BPH、BPH+Finas 3组分别为(129.00±10.68)、(34.00±15.38)、(142.10±12.22);angiostatin阳性细胞计数(个/10Hp)分别为(151.00±21.64)、(54.63±28.93)、(162.30±21.81);VEGF(灰度值)分别为(139.38±8.90)、(83.81±25.73)、(108.094-7.77),以上3组测值NP组和BPH+Finas组与BPH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angiopoietin-2阳性细胞计数(个/10Hp)分别为(16.40±2.19)、(15.03±2.82)、(13.90±3.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微血管调节因子endostatin、angiostatin、VEGF作用于局部组织的微循环,可能在前列腺增生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非那雄胺通过影响局部组织微血管调节因子,而发挥抑制前列腺增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血管新生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uo LJ  Zhang XH  Li PJ  Na YQ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9):606-60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50例单纯BPH和50例BPH并发高血压患者的前列腺组织中CD34抗原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计算微血管密度(MVD)。结果BPH并发高血压组MVD明显高于单纯BPH组(P<0.01)。BPH并发高血压组内,高血压病程≥15年组MVD明显大于高血压病程<15年组(P<0.05);高血压病程与前列腺容积有明显相关性。BPH并发高血压组VEGF在前列腺间质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单纯BPH组(P<0.05)。BPH并发高血压组前列腺组织的MVD与间质中VEGF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11,P<0.05)。结论高血压与前列腺间质中VEGF的表达升高密切相关。VEGF的表达升高可以诱导血管新生,因此可以促进并发高血压患者BPH的临床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在前列腺癌(Pca)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PSCA蛋白在41例Pca、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NP)和9例前列腺增生组织(BPH)中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PSCA在NP、BPH及Pca组织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0%、66.7%和80.5%,强阳性率分别0、11.1%和61.0%。PSCA在NP和BPH组织之间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ca与NP和BPH组织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PSCA的表达水平与Pca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PSCA在Pca有稳定的高表达,它可能成为前列腺肿瘤治疗的分子靶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与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TGFβR1)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表达的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两种受体在31例BPH和22例正常前列腺标本中表达的状况。结果AR和TGFβR1在BPH上皮、间质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在BPH间质组织中的表达,AR和TGFβR1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值为0.358,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R和TGFβR1在BPH中表达增高,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提示两者在前列腺中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BPH的发生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前列腺增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法)检测30例前列腺增生(BPH)组织、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及30例增生结节和包膜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并比较端粒酶活性水平与BPH的关系.结果 BPH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4例(46.7%),正常前列腺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例(10%),增生结节组织中端粒酶阳性14例(46.7%),包膜组织中阳性1例(3.3%);BPH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前列腺组织(P<0.05),增生结节阳性率明显高于包膜组织(P<0.01).结论 前列腺增生可能与端粒酶的活性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陈刚  唐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7):1573-1575
目的通过检测新的凋亡抑制因子Cluster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与bcl-2和p53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lusterin、bcl-2、p53在10例正常前列腺组织、15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BPH)、49例前列腺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结果Clusterin在前列腺正常、增生、癌组织中的阳性及弱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1/10)、66.6%(10/15)、91.8%(45/49).前列腺癌组织中Clusterin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前列腺正常组织(P<0.005)及增生组织(P<0.005),且在癌组织中与肿瘤临床分期(P<0.001)、病理分级(P<0.001)呈正相关.前列腺癌Clusterin表达与bcl-2(P<0.05)及p53(P<0.001)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Clusterin基因可能通过抑制凋亡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其表达与bcl-2、p53的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周宇  王禾  秦卫军  赵晶  宋斌  张更  张波  杨安钢 《医学争鸣》2005,26(3):249-250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诱导基因1(PTI-1)在前列腺癌及前列腺增生症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1例前列腺癌组织、12例前列腺增生症组织及9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PTI-1 mRNA.结果:21例前列腺癌组织中15例阳性表达,阳性率为71.4%;12例前列腺增生症组织及9例正常前列腺组织中无一例阳性表达.结论:RT-PCR检测PTI-1基因mRNA可作为诊断前列腺癌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在前列腺癌(PC)、前列腺增生症(BPH)及正常前列腺中的表达,探讨ERK在BPH和PC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32例BPH、12例PC、6例正常前列腺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在BPH、PC的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胞浆、胞核中均有着色,正常前列腺基质细胞胞浆、胞核均着色,上皮细胞无核着色。上皮细胞核染色中,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质细胞核染色中,BPH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与正常前列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K可能是促进BPH和PC发生的主要信号传递途径,EBK在BPH和PC中的过度表达可能是几种生长因子过度表达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VEGF在前列腺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潜在生物学作用及其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细胞化学SABC技术,对31例前列腺有和17例前列腺增生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分布状况及其与肿瘤细胞分级的关系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结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痛和前列腺增生中均有表达;在前列腺上皮细胞浆,基质细胞和间质中呈弥散分布,血管上皮细胞及其周围基质细胞呈强阳性表达。半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前列腺癌组织中表达强度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织;未发现其表达强度与前列腺癌细胞分级(或分化程度)有统计学关联,结论:该研究提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癌和前列腺增生组织中分布广泛,并对前列腺癌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8例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组织中和10例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组织中VEGF和MMP-9的表达.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中VEGF和MMP-9的高表达率分别为66.2%、39.2%,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组(P<0.05).VEGF和MMP-9的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分化程度及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及雄激素受体水平(AR)无关(P>0.05).且VEGF、MMP-9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具有相关性.结论 VEGF和MMP-9的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发展密切相关,并对前列腺癌的预后判定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正常男性的前列腺液中低相对分子质量前列腺特异抗原(lw-PSA)及乳铁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采用蛋白双向电泳的方法,对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和20例正常男性前列腺液的蛋白表达进行检测,并通过质谱分析方法确定蛋白点的性质.随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的方法来验证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液中发现了相对分子质量为10×103、等电点(pI)为8.5~9.3的蛋白点A和相对分子质量为35×103、pI为7~7.5的蛋白点B.进行质谱分析后确定、蛋白点A为lw-PSA,蛋白点B为乳铁蛋白(lactoferrin).Western blotting检测进一步确定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液中有lw-PSA表达,而前列腺癌组织中和正常男性的前列腺液中未见lw-PSA的表达.另外,Western blotting检测还发现,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液的乳铁蛋白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男性,而前列腺癌组织中无乳铁蛋白的表达.结论: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前列腺液中有lw-PSA表达,而正常男性的前列腺液中未见lw-PSA表达,lw-PSA可能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病理变化存在一定关联,或许可以作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蛋白标志物.另外,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前列腺液的乳铁蛋白表达水平增高,正常男性前列腺液的乳铁蛋白表达水平较低,而前列腺癌的乳铁蛋白表达缺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和雄激素受体(AR)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的表达,探讨雌雄激素受体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8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60-80岁)和40例正常前列腺对照组中ER和AR表达。结果 60-70岁组前列腺组织中ER和A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ER:P=0.010,AR:P<0.000 1),70-80岁组前列腺组织中E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2),而AR表达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108)。ER和AR表达阳性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ER:P=0.745,AR:P=0.055)。结论 ER和AR在BPH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促进了BP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E2F3蛋白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liVisionTMplus二步法,检测49例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及10例肾移植正常前列腺组织(nor-mal prostate,NP)中E2F3蛋白的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及血清PSA和预后间的关系。结果前列腺癌中E2F3的水平明显高于BPH(P<0.05)及NP(P<0.05),且与PCa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与血清PSA及预后有密切的联系。结论 E2F3可作为PCa新的标志物,检测E2F3有助于判定PCa恶性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