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柔红霉素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心脏毒性:附13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探讨柔红霉素治疗儿童白血病的心脏毒性,总结了102例接受柔红霉素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有心脏毒性患儿的临床特点,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变化,并对患儿进行跟踪随访。结果发现,102例接受柔红霉素治疗患儿中有13例发生心脏毒性,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扩张性心肌病和各种心律失常。表明年龄越小,柔红霉素累积量越大,生存期越长,心脏毒性发生率越高。柔红霉素所致心脏毒性为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2.
蒽环类药物是一类来源于波赛链霉菌青灰变种的化疗药物,是细胞周期非特异性的细胞毒性药物,作为目前治疗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及多种实体肿瘤的一线化疗药物,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效应.但蒽环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如心脏毒性、骨髓抑制、脱发等,尤其是心脏毒性,往往呈进展性且具有不可逆性,极大地影响了患儿的远期生活质量.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早期发现、诊断及相应干预是目前临床心脏损害的研究热点.临床上用于监测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方法很多,如何有效监测葸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显得尤为重要.该文针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阿糖胞苷在小儿白血病巩固治疗中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在以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对儿童急性白血病进行巩固诱导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以及化疗的综合防治处理效果。对2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6例)于诱导治疗获完全缓解(CR)后,使用以HDAraC为主的联合方案(每次HDAraC2.0g/m^2),累计79例次进行巩固诱导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化疗的综合防治处理效果进行总结。结果在AraC累积剂量≤24g/m^2的条件下,其神经毒性较轻而且可逆;骨髓抑制,呕吐,药物热及皮疹等是常见的不良反应。在采用相应的辅助措施后即获缓解。肝脏,肾脏,心脏等受损极少。提示在HD-AraC治疗过程中采用积极有力的综合防治措施,可以使患儿安全完成巩固诱导治疗。  相似文献   

4.
治疗相关白血病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长期化疗后发生治疗相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白血病(t-MDS/AM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观察一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经化疗后演变为幼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JMML)的临床演变过程及治疗结果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经3年正规化疗停药后3月,外周血白细胞进行性增高并出现原始粒、单核细胞。各项检查支持幼年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根据2000年WHO造血组织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方法,归于MDS/MPD一类疾病。患者迅速进展为AML-M4b,治疗无效死亡。结论t-MDS比原发性MDS病情进展更快,预后更差。t-AML临床预后不良,骨髓移植及大剂量化疗仅对部分患者有效。应进一步加强儿童ALL患者的合理用药,根据不同危险度分型,选取相应治疗强度化疗方案,以减少t-MDS/AML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通过检测白血病、实体瘤患儿心脏电生理活动变化,早期发现蒽环类药物(ANT)对血液/肿瘤病患儿心脏毒性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2003年8月-2009年3月在本院接受ANT治疗、疗程全部结束并达完全缓解的白血病、实体肿瘤患儿65例.男38例,女27例;年龄1~16(6±4)岁;发病年龄5个月~14岁[(4.0±4.5)岁].ANT疗程结束后随访时间为1~49(20.88±13.23)个月;ANT累积剂量为25~350(125.82±74.85) mg·m-2.分别检测患儿QTc间期及常规超声(2-DE),并与25例健康体检儿童(健康对照组)比较.患儿心率变异(HRV)与本院正常参考值比较.结果 患儿均无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常规2-DE指标无明显变化.QTc间期:65例患儿化疗前QTc均在正常范围,化疗后44例患儿QTc较化疗前延长,3例延长超过正常范围(>440 ms).化疗后QTc较化疗前及健康对照组均明显延长.QTc延长与ANT剂量及随访时间无相关性.45例患儿与本院HRV正常参考值比较,24 h内全部正常窦性心动周期(N-N)的标准差、24 h全程相邻N-N间期之差的均方根值、24 h内相邻N-N间期差值>50 ms个数占所有N-N间期个数的百分数等时域指标及极低频率、低频、高频等频域指标均明显下降(Pa<0.05).ANT化疗后随访时间最长者及联合接受长春新碱剂量最大者HRV受累更明显.结论 ANT累积剂量25~350(125.82±74.85) mg·m-2,随访1~49(20.88±13.23)个月的患儿发生恶性心脏事件风险不大,但患儿心室复极化及HRV已受影响,属危险人群,需长期监测;相比常规2-DE指标,QTc、HRV可更敏感地反映亚临床心脏毒性;ANT化疗及联合大剂量VCR可加重化疗后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受损.  相似文献   

6.
儿童常用抗肿瘤药物的心脏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儿童肿瘤治疗过程中,许多临床常用的抗肿瘤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心脏毒性,常见的心脏毒性包括心脏节律改变、血压变化、缺血、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异常等。在化疗的过程中需要对心脏功能进行监测,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心肌,以有效降低毒性,减少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回顾性分析化疗结束后无病生存的ALL患儿的体重指数及临床资料,初步探讨治疗后无病生存儿童超重与相关因素。方法研究人群包括所有在我院接受过化疗的2-14岁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每位患儿在诊断时、诊断后35d、第1年、第2年内收集BMI z评分。并收集相关时间段血糖、血脂指标,计算化疗结束时的常用化疗药物的累积量。利用IBM SPSS2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无病生存儿童男孩多于女孩,总体体重BMI z值呈逐年上升趋势。无病生存儿童超重与确诊时体重BMI z值、治疗35d及治疗1年时的BMI z值密切相关。超重儿血糖及血脂指标略高于正常体重儿。血糖水平及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在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超重儿与正常儿互相比较发现,随着地塞米松、长春新碱、蒽环类、巯基嘌呤等药物的累积量的增加,超重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诊断时及治疗35d,第1年体重增加与长期BMI的关系要比早期体重增加更密切,与药物的累积量有一定的关系。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患儿早期干预体重增加,预防肥胖症发生及代谢综合征发生,从而提高长期无病生存白血病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王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5):1212-1213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与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1年6月17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HSP患儿的临床资料。对17例年龄为(8.75±0.45)岁的急性白血病并HSP患儿进行临床分型及治疗,应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对急性白血病并HSP发生时间与化疗是否有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并HSP的发生在确诊白血病后出现的频率最高(14/17例),其中ALL占比例较高(9/14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并HSP的发生与化疗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急性白血病患儿并HSP是否发生在确诊白血病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指导临床使用蒽环类药,减少药物毒性所致心功能损害。方法 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酶谱及胸部X线片,检测白血病、淋巴瘤患儿化疗前后的心功能状态。结果 85例患儿131次超声心动图测定,异常率38.82%,化疗前异常率20.93%(9/43),化疗后异常率50%(21/42),蒽环类药累积计量≥350mg/M2者,异常率明显增高。2例死于心肌病者药物累积量为100mg/M2和454.35mg/M2。结论 对白血病、淋巴瘤患儿作化疗前后心功能监测十分必要,临床应根据葸环类药物累积总量及心功能状态调整化疗用药;超声心动图监测心功能敏感且实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对以柔红霉素(DNR)为主要药物治疗的53例急性白血病(AL)患儿和30例健康儿童的左心室功能(LVF)进行测定,发现AL患儿治疗前的LVF与健康儿童无差异(P>0.1),DNR治疗后,当DNR累积剂量达到(120~20)mg/m2时,AL患儿的左心室舒张功能(LVDF)较治疗前明显受损(P<0.05)。当DNR累积剂量达到360mg/m2以上时,LVDF受损进一步加重,并伴有左心室收缩功能(LVSF)受损(P<0.01〕。结果提示:DNR可影响AL患儿的LVF,且LVDF受损较LVSF受损为早,彩色超声检查可作为DNR治疗AL时心脏毒性监测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