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联合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情况和长期用药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符合入组条件的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6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晨起服药组,另一组为晚上服药组.分别给予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治疗,每次1片,1次/d,连续6个月,治疗过程中如血压未达标可联合除利尿剂外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前和结束时进行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基线收缩压(156.82±11.69) mm Hg,舒张压(92.93±9.31) mm Hg,治疗后收缩压(126.02±9.20) mm Hg,舒张压(79.06±7.56) mm Hg;治疗后收缩压的下降值为(30.82±14.39) mm Hg,舒张压下降值为(14.11±10.32) mm Hg.治疗1个月后总达标率为63.5%,治疗3~6月的血压达标率均保持在87%以上,晨起服药组与晚上服药组比较,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过程中有280例(62.9%)患者联合了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后血常规、血生化和电解质发生异常变化的较少,治疗期间20例(占4.5%)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片是一种有效的抗高血压药物,及时联合使用其他种类降压药物可显著降低血压,提高达标率,长期应用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优质护理联合中医护理在高血压病患者中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以60例在我科住院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为观察对象,用随机数字表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各30例,观察经过为期一月干预前后舒张压、收缩压改变情况。结果:经过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相较于干预前均有一定程度下降,且试验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情况相较于对照组更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护理联合优质护理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调控有一定临床意义,在经过大样本量临床试验后可在临床使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8~24h血压和血压晨峰(MBPS)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8周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治疗前后血压和MBPS的变化.结果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治疗后24h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降低(9.6±2.5)/(9.1±1.5) mm Hg(1mm Hg=0.133 kPa),治疗后18 ~ 24h SBP/DBP降低(8.7±2.5)/(7.5±3.2)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患者和MBPS(-)患者治疗后18~24 h SBP/DBP分别降低(10.1±2.5)/(8.4±2.8) mm Hg和(8.1±1.8)/(7.3±2.0)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MBPS(+)患者减少,MBPS(-)患者增多,治疗前后频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BPS(+)患者MBPS降低( 13.3±2.3)/(10.1 ±2.7) mm Hg,(P<0.05),而MBPS(-)患者MBPS程度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片不仅有效降低24h血压,还能明显降低治疗后18~24h血压和遏制MBPS的发生,降低MBPS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社区对高血压患者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评价该服务模式对高血压疾病进行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临床实验研究方法,抽取高境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范围内2个居委会的高血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进行家庭医生制卫生服务,对照组给予一般传统的高血压管理服务.干预结束后,对两组血压的控制、高血压知识掌握知晓率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接受家庭医生制服务干预后,干预组研究对象的收缩压(132.4±9.7) mmHg、舒张压(82.3 ±72) mmHg均分别低于干预前的收缩压(153.7± 11.9)mmHg和舒张压(100.1 ±9.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研究对象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率高于对照组研究对象,并高于干预前自身情况(P<0.05);干预组62例患者接受家庭医生制服务管理后,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和高盐饮食的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及合理运动的行为改变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社区高血压防治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模式,可以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改善其生活习惯,增强他们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服用厄贝沙坦对老年非勺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影响.方法 60例老年非勺型高血压患者均给予单药厄贝沙坦胶囊75 mg口服,1次/d,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晨起服药组(30例)和睡前服药组(30例).观察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动态血压、诊室血压和心脏彩超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的全天平均收缩压(24 h 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日间平均收缩压(dSBP)、全天平均舒张压(24 h 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日间平均舒张压(d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24 h SBP、nSBP、dSBP、24 h DBP、nDBP、dDBP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睡前服药组比晨起服药组降低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前服药组收缩压下降率(SBPF)≥10%比例高于晨起服药组[80.0%(24/30)比53.3%(16/30)],舒张压下降率(DBPF)≥10%比例也高于晨起服药组[76.7%(23/30)比50.0%(15/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室间隔厚度(IVS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DD和IVST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后睡前服药组LVEDD和IVST均低于晨起服药组[(47.67±2.82) mm比(51.73±2.99) mm、(9.60±1.50) mm比(12.03±2.01)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非勺型高血压的老年患者,睡前服用厄贝沙坦能更好地降低血压,纠正夜间血压高负荷,改善血压昼夜节律,提前逆转左心室肥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高血压患者院外遵医服药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行延续性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院外遵医服药依从性和血压控制情况。结果两组出院时,遵医服药依从性和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院外随访12个月,观察组遵医服药依从性评分(2.79±0.4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38±0.7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收缩压(135.52±7.26)mm Hg,舒张压(79.06±10.28)mm Hg,对照组收缩压(139.89±8.29)mm Hg,舒张压(85.94±10.04)mm Hg,观察组血压控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能显著增加高血压患者院外遵医服药依从性,控制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腹腔镜妇科诊治术(LP)中二氧化碳气腹、体位对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的影响.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行LC患者(LC组,12例)及LP患者(LP组,13例).予丙泊酚、芬太尼、恩氟烷、阿曲库铵维持麻醉与肌松,分别记录术前、充气后即刻、调整体位后、充气后30 min、放气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SpO2.结果LC组患者充气后即刻、调整体位后及充气后30 min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138.75±13.22)、( 140.42±15.88)、( 138.67±16.35) mm Hg(1mm Hg =0.133 kPa);舒张压:(94.42±5.76)、(96.25±8.26)、(90.42±7.36) mm Hg]均较术前[收缩压:(135.50±15.31 )mm Hg;舒张压:(83.58±6.70) mmHg]升高(P<0.01),LP组患者调整体位后及充气后30 min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136.76±12.55)、(136.85±13.22) mm Hg;舒张压:(88.38±6.54)、(87.23±6.34) mm Hg]均较术前[收缩压:(132.52±10.11) mm Hg;舒张压:(74.61±5.23)mmHg]升高(P< 0.05);两组各时间点心率、S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与LP由于麻醉、体位、二氧化碳人工气腹的影响,在气腹后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高于术前,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依那普利叶酸片(复方制剂)与依那普利(单药制剂)对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和血压的效果。方法:选择86例H型高血压患者,其中46例作为治疗组,给予复方制剂依那普利(10mg)叶酸0.8mg)片;40例作为对照组,给予单药制剂依那普利(10ms),两组用药均为1次/d,1片/次,早晨口服治疗,共治疗12周。治疗前后测定两组患者的血压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经12周治疗后,治疗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降低效果优于对照组俨〈0.05);治疗前后舒张压下降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收缩压下降差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制剂依那普利(10mg)叶酸(0.8mg)片有很好的降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的作用;复方制剂依那普利(10mg)叶酸(0.8mg)片和依那普利单药制剂都能使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但复方制剂依那普利叶酸片降低舒张压疗效优于单用依那普利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10月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给予氨氯地平5 mg/d(4周),4周后血压仍不能控制的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39例,A组患者服用氨氯地平剂量加倍(10 mg/d);B组在服用氨氯地平的基础上加服培哚普利4 mg/d.A、B两组患者均在加服药前与加服药8周后采用无创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检测24 h动态血压,以测量值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作为血压变异性的指标.结果 A组加服药8周后,24 h收缩压变异度(24 h SSD)、白天收缩压变异度(dSSD)、夜间收缩压变异度(nSSD)、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nSCV)、24 h舒张压变异度(24h DSD)、白天舒张压变异度(dDSD)、夜间舒张压变异度(nDSD)均较加服药前降低[(13.22±1.10) mmHg(1 mmHg=0.133 kPa)比(15.97±1.65) mmHg、(12.04±2.21) mmHg比(15.15±2.89) mmHg、(10.22±3.29) mmHg比(12.23±3.21) mmHg、0.093±0.021比0.104±0.017、(11.33±2.09) mmHg比(13.27±1.43) mmHg、(10.64±1.81) mmHg比(12.57±1.43) mmHg、(9.56±1.32) mmHg比(11.23±2.2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CV)、白天收缩压变异系数(dSCV)、24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CV)、白天舒张压变异系数(dDCV)、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DCV)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加服药8周后,与加服药前比较,24 h SSD、24 h SCV、dSSD、dSCV、24 h DSD、24 h DCV、dDSD、dDCV、nDSD均显著下降[(10.23±4.72) mmHg比(15.27±3.23) mmHg、0.083±0.032比0.106±0.019、(10.85±3.29)mmHg比(15.09±3.21)mmHg、0.080±0.028比0.096±0.025、(10.13±2.43)mmHg比(13.37 ±3.13) mmHg、0.111±0.035比0.136±0.032、(9.58±2.49) mmHg比(12.29±3.27) mmHg、0.112±0.036比0.123±0.041、(9.46±2.78) mmHg比(11.19±4.26)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nSSD、nSCV及nDCV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服药8周后,B组24 h SSD、24 h SCV、24 h DSD、24h DCV、dSSD、dDSD、dSCV及dDCV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SSD、nDSD、nSCV及nD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氯地平单药加倍剂量和氨氯地平联合培哚普利均能有效降低24 h收缩压及舒张压变异性,且联合治疗的效果更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4~12月门诊及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378人,分为MAU阳性组和MAU阴性组。所有受试者临床资料完备并监测24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间血压变异参数的变化。结果 MAU组的高血压病程长于NMAU组(P﹤0.01),MAU组的诊室收缩压、诊室舒张压、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NMAU组(P﹤0.01);而肾小球滤过率却降低(P﹤0.05)。两组之间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平均舒张压标准差、24h平均舒张压变异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24h平均收缩压变异系数、肾小球滤过率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参数、24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  相似文献   

11.
马界  李明秀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281-4284
目的 评价穴位埋线配合常规西药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行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在太冲穴、肝俞穴、血压点穴同时进行埋线,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结束(2月)后动态血压情况、血压昼夜节律、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结果 ①观察组与对照组均能有效降低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夜晚平均收缩压、夜晚平均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24h平均收缩压、白昼平均收缩压、夜晚平均舒张压、夜晚平均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两组的血压昼夜节律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均>10%,但组间比较,观察组血压昼夜节律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程度明显(P<0.05).③两组证候疗效经Ridit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④两组治疗后观察组证候积分减少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穴位埋线结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在降低血压疗效相当,但穴位埋线结合药物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更能有效减轻或去除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等各项临床不适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硫酸镁、酚妥拉明和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血压变化、妊娠结局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4年3月于天津市职业病防治医院接受治疗的HDCP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硫酸镁治疗;观察组给予硫酸镁、酚妥拉明和硝苯地平联合治疗.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异常妊娠结局的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23.9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87%;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硫酸镁、酚妥拉明和硝苯地平联合治疗HDCP可有效控制血压、缓解病情,且安全可靠,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药物治疗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及24h血压昼夜变化、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将168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单纯收缩压增高(SH)和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增高(DH)两组,治疗药物分为长效和短效,在治疗开始和治疗2个月后做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对两组患者的24h动态血压波动曲线的变化进行总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H组患者与SH组比较,24h血压波动曲线的昼夜节律变化、靶器官损害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H组应用长、短效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均不理想;SH组患者经过长效药物治疗,夜间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均比短效药物治疗组低(P<0.05),24h血压变化曲线大部分可以恢复昼夜节律,血压负荷明显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少见.结论 应用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24h血压波动曲线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患者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行为干预控制更年期妇女临界高血压的效果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更年期临界高血压女性患者158例,依据个人意愿是否接受行为干预,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行为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指导.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3个月后的血压以及生活质量评分. 结果 干预组患者106例,对照组患者52例.干预组患者在行为干预后不良生活习惯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在行为干预后收缩压(135.2±10.1 mmHg)和舒张压(84.8±9.2 mmHg)较干预前(收缩压:135.2±10.1 mmHg;舒张压:93.4±10.6 mmHg)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血压正常控制率(92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行为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生活习惯,有效控制更年期血压,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单片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134例,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7例,给予对照组美托洛尔治疗,给予研究组单片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血压水平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抑郁和腹泻不良反应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应用单片复方利血平氨苯喋啶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具有经济、安全等优点,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小组管理对社区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效果.方法 将深圳市某社区21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小组管理,连续管理3年后,将管理前后血压控制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管理前后血压水平比较,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所下降,其中收缩压值平均降幅(17.5±8.4) mmHg,舒张压值平均降幅(10.3±5.6)mmHg,前后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管理前服药率为39.91%,管理后服药率为88.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通过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小组管理,患者的血压水平有所下降,血压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8例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9例,观察组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后壁厚度(LVPW)、左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质量指数(LVMI)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9%(4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6%( 38/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33,P<0.05).两组治疗前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121.27±8.69) mm Hg(1 mm Hg=0.133kPa)比(131.54±9.85) mm Hg,(82.45±4.69) mm Hg比(88.49±5.14) mm Hg](P< 0.05).两组治疗前LVPW、IVST、LVEDD及LVMI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PW、IVST、LVEDD及LVMI均明显下降(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LVPW、IVST、LVEDD及LVMI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9.42±1.58) mm比(11.41±1.92) mm,(9.56±1.31) mm比(11.38±1.85) mm,(47.86±2.38) mm比(51.46±3.25) mm,(108.16±6.24) g/m2比(119.21±7.68) g/m2](P< 0.05).结论 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联合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明显降低血压,改善患者左室肥厚状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孙寒 《中国校医》2020,34(6):441
目的 分析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水平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82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予以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压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6%高于对照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压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收缩压为(130.05±7.24)mmHg、24 h动态收缩压为(130.23±5.14)mmHg、舒张压为(80.47±4.38)mmHg、24 h动态舒张压为(80.11±3.54)mmHg低于对照组的(144.34±8.01)mmHg、(138.14±6.22)mmHg、(91.84±6.31)mmHg、(88.76±4.3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63%,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0%,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那普利与氨氯地平联合应用于高血压患者中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调节血压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可靠,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微量白蛋白尿(MAU)的相关性.方法 按Mogensen分期将2型糖尿病患者136例分为四组:正常白蛋白尿组(24h尿白蛋白< 30 mg,50例)、MAU组(24h尿白蛋白30~300 mg,33例)、大量白蛋白尿组(24h尿白蛋白>300 mg,23例)及肾功能不全组[24h尿白蛋白>300 mg且估计肾小球滤过率≤60 ml/(min·1.73 m2),30例].观察四组患者24h动态血压、血压昼夜节律、平滑指数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动态血压与尿白蛋白的相关性.结果 随着24h尿白蛋白增加,24h、白昼及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逐渐升高[收缩压分别为从(124.9±15.1) mmHg(1 mm Hg=0.133 kPa)到(147.2±13.4) mm Hg,从(127.2±13.9) mm Hg到(149.1±13.6) mm Hg,从(124.2±16.4) mm Hg到(144.2±16.2) mm Hg;舒张压分别为从(67.1±9.0) mm Hg到(82.8±8.9) mm Hg,从(69.1±8.9) mm Hg到(84.9±8.8) mm Hg,从(64.9±9.4) mm Hg到(81.4±8.7)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h收缩压标准差从(9.4±2.1) mm Hg上升到(12.0±5.0) 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24h尿白蛋白与白昼、夜间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24h收缩压标准差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平滑指数、夜间血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即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且血压变异性增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昼夜模式,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按WHO标准选40例高血压病人,用美国罗京公司产2420~2020型动态血压仪连续观察血压24h,结束后使用该机器配置的计算机回放进行分析,观察24h昼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标准差,观察血压负荷及血压模式。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结果杓型组昼夜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血压变异均值昼>夜(p<0.05);收缩压和舒张压负荷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杓型组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昼夜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夜间明显高于日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各期高血压病患者24h血压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和血压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