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里阳证和里阴证是里部发生对立性反应的表现,里部部证是里部发生统一性反应的表现.里阳证为实为热,里阴证为虚为寒,里部部证寒热虚实属性并不明显,只表现出里部的部性.  相似文献   

2.
作者从病位、方药两方面对里水进行了研究,认为里水为皮肤以内肌肉与脏腑以外之间部分。通过对里水病位的辨证分析,结合仲景提出里水的两个方剂应用,阐述了里水的病位在半表半里,与风水皮水在表不同,与正水石水在里亦不同。  相似文献   

3.
怎样看里证     
什么是里证?里证是对表证而言的,可以说在一切疾病所出现的证候中,除了表证以外,都是属于里证。“里”就是“内”的意思,里证是指病位已不在体表而在人体内部的脏腑、气血、经络等部位,因此,里证包括的范围要比表证为广泛了。里证是怎样来的?里证的出现,可由外感疾病的表证传变而来,也有由外邪直接入里而成里证的,如有的人受了凉,就出现腹痛泄泻,便是所谓寒邪“直中”太阴脾经的例子。“直中”,  相似文献   

4.
纵观《伤寒论》,张仲景治疗表里同病大体有5种方法,即表里双解之法,只解表而里自和之法,只和里而表白解之法,先治表而后治里之法,先治里而后治表之法。现总结如下,冀对指导临床有所裨益。 1表里双解之法此法 是治疗表里证的常用之法,应用较为广泛,但在处方用药时要有所侧重,或以解表为主辅以和里,或以和里为主辅以解表,或表里用药相当。  相似文献   

5.
里阳证概念 人体患病如症状反应在里,也会有阴阳证之分.<伤寒论>谓为阳明病者,当即指里阳证;谓为太阴病者,当即指里阴证.病在里,不论阴证阳证,病情多重、多急,故仲景论述颇详.  相似文献   

6.
里阴证概念里阴证是与里阳证相对 ,是病位在里的阴性证 ,《伤寒论》称之为太阴病。《伤寒论》第 2 73条 :“太阴之为病 ,腹满而吐 ,食不下 ,自利益甚 ,时腹自痛。若下之 ,必胸下结硬”。这是太阴病也即里阴证的提纲 ,是说里虚饮聚 ,故腹满而吐、食不下 ,胃中不但有寒饮 ,而且不  相似文献   

7.
程氏云:“伤寒主治四字者,表、里、寒、热也。……夫伤寒症,有表寒,有里寒,有表热,有里热,有表里皆热,有表里皆寒,有表寒里热,有表热里寒。”此处所讲伤寒,必指广义的伤寒无疑。其表寒、里寒,表热、里寒,表里皆热,表里皆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八个证候群的类型,确系热性病过程中必有的现象。兹就程氏原意,再结合个人临床体验,爰加演绎如次: 一、表里寒热在热性病证候群上所代  相似文献   

8.
“表有热,里有寒”见《伤寒论》181条:“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历代注家对此争论颇多,如:《医宗金鉴》曰:“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清·程郊倩曰:“此处‘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明·方有执曰:“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笔者认为,“里有寒”之“里”指阳明,“寒”指寒邪;“表有热”之表,是与“里”相对而言,指体表之肌肉,“热”指里热蒸腾于外之热。现将此不同看法,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里的小乔,《水浒传》里的李师师,《红楼梦》中的秦可卿,《西游记》里的怜怜,这些中国四大古典名著里"倾国倾城"千娇百媚的美丽女子,从"笔下"、从书上跨越时空,活灵活现地走入人们的视线,是由于一个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0.
治里达表法是指在运用解表发汗时,当审查里气是否和畅。以《伤寒杂病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五苓散为例,探讨水饮郁闭里气时,单纯解表发汗,则动摇里饮,而变证纷出,病必不解。治当利水以解里闭,佐以发汗,病才可治。并论证"邪热""瘀血""食积"等郁闭里气时,不通里气,病亦不除。欲解表,需通里结,即治里需达表。  相似文献   

11.
在急性热病过程中,里热并见恶寒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也是辛温解表误治温病(温病的核心病机是里热)的主因,这种情况的辨治规律值得深入探讨。本研究可以为处理此类问题提供思路。《伤寒论》、《金匮要略》里热并见恶寒的原因可归纳为"里热本证所致"和"里热兼证所致"两大类。在施治时,前者清除里热就可达到"里热清"而"恶寒解"的治疗目的,后者属于"表里同病"的范畴,应该依据《伤寒论》"表里先后缓急"的治则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2.
太阳属表,阳明主里,而少阳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诚如陆渊雷云: “太阳为在表之上,阳明为在里之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所谓半表半里者,非半在表半在里之谓,谓在表里上下之间也”(《伤寒论今释》)。表病当汗,里实当下。而少阳既不  相似文献   

13.
"表里双解法"是周平安教授针对流感"表寒里热证"提出的,后来又与"和"的思想相融合,提出了"表里和解法",此时"表里和解法"已不再仅仅针对"表寒里热证",而是有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范围。"表里和解法"的内涵为:使用表里同治的方法(调理上下内外气机、解表以除里邪、泻里以散表实、补里以助表虚、补里以除表实),遵循"和"的原则(不和则为病、治病以求和),以"和"为目的(表里之邪解、正复而人安和)来治疗特定证候(表实证、里实证、表里俱实证、表实里虚证、表虚证、里虚证、表里俱虚证)的方法。此法既是治则,也是治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早期通里攻下治疗对危重症患者胃肠激素的影响,探究其防治胃肠功能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纳入危重症患者74例,随机分为早期通里攻下组(n=26)、通里攻下组(n=26)与对照组(n=22),予相同基础治疗。通里攻下组病人内环境稳定48 h后,增加大承气汤通里攻下治疗;早期通里攻下组病人则在入选48h内,即增加大承气汤通里攻下治疗。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3、7、14天胃动素、胃泌素、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PACHEⅡ、MODS、胃肠功能评分、腹内压及ICU死亡率。结果:治疗后早期通里攻下组与通里攻下组比较治疗前胃动素、胃泌素增高,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PACHEⅡ、MODS、胃肠功能评分、腹内压下降,并且这种变化在早期通里攻下组更为显著(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后胃动素、胃泌素下降,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PACHEⅡ、MODS、胃肠功能评分、腹内压增高。早期通里攻下组与通里攻下组比较对照组胃动素、胃泌素增高,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PACHEⅡ、MODS、胃肠功能评分、腹内压及死亡率降低,同样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或P0.05),并且早期通里攻下组亦更为显著。结论:早期通里攻下和通里攻下治疗降低腹内压、胃肠功能评分、危重症评分和死亡率,对胃肠功能障碍具有防治作用,而且早期通里攻下作用更为显著,其机制可能与促进危重症患者胃动素、胃泌素分泌,从而增强胃肠蠕动,减轻肠缺血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索《针灸大成》中与三里穴治疗作用有关的文献条文,总结出三里穴在治疗各系统疾病中运用频次较高的疾病及其配穴规律,为临床针灸对三里穴的运用提供依据。方法:将三里穴及三里穴的别称确定为检索词,通过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检索出符合的文献条文,通过建立数据库、频数分析、条形统计图对比分析等方法,总结出三里穴在治疗各系统疾病中的运用频次及其配穴。结果:在《针灸大成》所涉及的条文中,三里穴尤善于治疗内科疾病,在治疗内科疾病中排前三位的分别是肝胆系病症、肢体经络病症、脾胃系病症,总结三里穴在治疗这些疾病时各配穴出现频次,分析其治病及配穴规律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表里俱病治法表里俱病有三说:一、表有邪而里虚,或里有邪而表虚,为表里俱病,当虚、邪同治。二、由里虚而病表,或由表病而及里,为表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用记录支配后三里穴位区域的神经束放电方法,观察手针刺激大鼠后肢后三里、三阴交以及腹部天枢穴位后,诱发该神经束的放电变化,为揭示针刺信息的外周传导规律,提供研究方法和依据.方法 在分离支配大鼠右侧后三里穴位神经束(坐骨神经分支)后,分别以手针刺激同侧的后三里、三阴交及天枢穴(捻转提插,1 Hz),记录并分析神经束诱发放电;然后注射神经阻滞药利多卡因封闭右侧后三里穴位,观察上述针刺诱发神经放电的变化.结果 手针刺激后三里可诱发明显的神经束放电,同样手针刺激三阴交、天枢穴则无上述神经的放电现象.利多卡因封闭后三里穴位后,手针刺激后三里,此诱发放电随之消失;而用生理盐水进行同样的注射后上述手针刺激的诱发放电依然存在.结论 手针刺激后三里穴位可诱发支配穴位的坐骨神经分支特异性神经放电,提示针刺后三里信息可沿该分支传入脊髓.  相似文献   

18.
夏日话啤酒     
为什么喝啤酒感到凉爽? 啤酒里用高压溶解了很多的二氧化碳(每升啤酒约有50g左右的二氧化碳),当我们把啤酒喝到胃里时,由于我们胃里的气压比在啤酒瓶里时小得多,温度也高了,其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就“跑”出来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海南产的两种九里香挥发油中主要成分进行比较研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海南两种九里香的挥发油提取物进行提取,并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这两种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鉴定、分析和比较。结果:从九里香挥发油中鉴定出34种主要成分,从小叶九里香中鉴定出33种主要成分,主要为萜烯类成分,其中石竹烯、香橙烯、蛇麻烯等均为两者主要成分,分别占到总成分的39.72%和23.51%,但九里香中的含量高于小叶九里香的含量,两者成分含量差异较大。结论:该研究首次对海南产的两种九里香精油成分进行分析,为区别海南九里香资源,更有针对性的开发九里香相关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整理和总结了经典医著中关于脊骨空里髓和颅内髓的记载。从中发现它们不仅是经络的组成部分 ,而且为经络之海、经络之督、经络之枢。这个发现对确认经络实质有重要价值。因为 ,骨空里的髓为经络之海 ,即指经络都会聚于骨空里髓。骨空里髓为经络之督、经络之枢 ,即指骨空里髓统领经络。由此而知 ,直接或间接会聚到骨空里髓 ,并受其统领的物质就是经络。通过对骨空里髓病候治疗的论述 ,发现中国古代医学家的经验是 ,“骨空里的髓不能针刺 ,如误刺伤可引起伛、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 ,中国发明的针刺治病方法 ,实为在躯肢腧穴针刺肢节经络治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