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抗凝疗法对超早期脑梗死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接受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成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抗凝组37例,溶栓后6h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照组40例;两组均于溶栓后24h口服拜阿司匹林,随访1个月.结果 抗凝组溶栓后血管再闭塞3例,发生率为8.1%,且发生血管再闭塞的时间晚,均发生于溶栓7d后;对照组溶栓后血管再闭塞9例,发生率为22.5%,其中7例发生于24h内,2例介于24~72 h.结论 超早期脑梗死溶栓后6h给予抗凝治疗能降低血管再闭塞的发生率,在监测各项凝血指标情况下,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应用R-TPA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闭塞的临床特点及机制。方法收集在该院住院的急性期进行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2例,对其中血管再通后发生再闭塞者12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急性期再闭塞率较高,本组资料显示为37.5%,患者多数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长期大量吸烟史等危险因素。头颅TCD及颈部彩超提示,多发脑动脉狭窄、闭塞。结论针对血管再闭塞的原因,积极治疗,防止溶栓后血管再闭塞。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梗死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是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确证有效的开通闭塞动脉的急救措施,桥接治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机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残余血管狭窄。已知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溶栓/桥接治疗后导致血管再通后再闭塞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溶栓后24 h内禁止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使一部分残余动脉狭窄患者发生了动脉再闭塞。本文针对血小板活化机制及近年来关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在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后24 h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尿激酶溶栓联合介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5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结合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51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采取超选择接触性溶栓,尿激酶(UK)用微量泵以1×104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60×104U~100×104U。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闭塞4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例。脑血管造影未发现明显的血管闭塞6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3.64%;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3.63%;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率为55.56%;大脑前动脉闭塞(前交通动脉未开放)的1例再通;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2例全部部分再通。动脉溶栓后颈内动脉残余明显狭窄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33例(64.71%)。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结合动脉溶栓后残余狭窄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脑梗死能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致残率,是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高脂饲养,机械损伤及电刺激方法,加用尿激酶溶栓,制备了兔股动脉血栓形成及溶栓后再闭塞动物模型。结果表明:所处理血管电刺激2h内血栓形成达完全闭塞。溶栓再通后2h,血管再闭塞率达50%。在血栓形成及再闭塞时,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A2含量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明显增加,而前列环素含量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显著降低。提示,本模型血栓形成率高,再闭塞率及血栓成分近似于冠心病,且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对缺血性卒中超早期治疗日益重视,动静脉溶栓及血管介入治疗已逐渐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方法。然而,静脉溶栓后再通血管中约14%早期会发生再闭塞而致预后不良~([1]),动脉溶栓早期再闭塞率高达17%~22%(平均19%)~([2-4]),而动脉取栓早期血管再闭塞率约为13%~([5])。因此,如何预  相似文献   

7.
急性颈内动脉(ICA)闭塞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基础上,出现急性ICA闭塞,从而导致急性脑梗死,是最严重的脑血管病之一,如不积极治疗其后果往往是严重的,甚至危及病人生命,常规静脉溶栓往往难以使闭塞血管完全再通,即使静脉溶栓后血管暂时恢复供血,但术后再闭塞可能性很大,但  相似文献   

8.
标  题  (a)阿司匹林与可密定 (华法林 )对溶栓成功后出现再闭塞及反复缺血的预防作用比较 :一个前瞻性、安慰剂对照的血管造影研究。(b)从血管病灶形态学变化及狭窄严重程度预测冠状动脉溶栓后的再闭塞 :APRICOT研究的血管造影结果。(c)溶栓成功后 3个月的左心室功能。溶栓后再闭塞但无心肌再梗死对射血分数、局部心肌功能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作  者  (a)MeijerA ,VerheugtFWA ,WerterCJPJ ,LieKI ,vanderPolJMJ ,vanEenigeMJ(b)VeenG ,MeyerA ,VerheugtFWA ,WerterCJPJ ,deSwartH ,LieKI,vanderPolJMJ ,Miche…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的溶栓疗法能最大限度地挽救心肌,降低死亡率。重组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溶栓效果优于链激酶(SK)。溶栓时和溶栓后同时应用肝素及阿司匹林可降低再闭塞率。溶栓剂 rt-PA 与 SK 或尿激酶(UK)联合应用可减少再闭塞。出院后华法林加小剂量阿司匹林(80mg/d)可促使残余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6h内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8例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后,将溶栓微导管送入急性闭塞颈内动脉血栓部位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术后立即头颅CT判断有无颅内出血。随访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I)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8例患者闭塞处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6例患者有意识障碍,7例溶栓后血管再通,1例未通,1例溶栓中发生基底节区出血,1例溶栓后第7天猝死。结论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选择性动脉溶栓是一项有意义的治疗手段,意识障碍并非绝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1.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闭塞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闭塞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资料,观察年龄、性别、心房颤动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史、吸烟史、糖尿病病史、血糖、收缩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等指标与再闭塞的关系。结果再闭塞组与无再闭塞组年龄、性别、心房颤动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既往脑卒中史、吸烟史无显著差异(P>0. 05);糖尿病病史、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史、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与再闭塞显著相关。结论糖尿病病史、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是再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尿激酶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分别于溶栓前,溶栓后24h、14d、3个月行NIHSS评分,3个月时行改良Rankin评分(mRS)。结果造影发现闭塞38例,溶栓后血管再通33例(完全再通21例,部分再通12例);溶栓后各时间点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均〈0.05),3个月时mRS评分≤3分者28例;其间颅内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能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评价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的效果。使闭塞的脑血管再通是溶栓治疗的基础。开展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 ,需要探讨急性脑梗死的血管闭塞率和自然再通率 ,了解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率 ,以及影响溶栓治疗血管开通的因素。针对上述有关问题 ,我们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文献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4.
小剂量去纤酶和肝素对溶栓后血管再闭塞预防作用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采用实验性犬股动脉血栓形成模型,研究了去纤酶对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防作用及作用机理,同时与肝素作系统比较。结果表明,小剂量去纤酶可促进尿激酶溶栓,预防溶栓后血管再闭塞。与肝素不同,显著降低纤维蛋白原,增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降低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活性可能是去纤酶的主要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5.
据文献报道,83%的脑卒中是由于脑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的目的是在脑组织缺血坏死之前再通闭塞血管,尽快恢复缺血半暗带区域血供.溶栓前血管造影可直接发现闭塞血管的位置和程度;在血栓形成部位直接给药,可实施机械溶栓并同期实施血管成形术.相对于静脉溶栓,动脉溶栓时间窗延长、有效率提高、用药量减少、出血及再闭塞率降低.  相似文献   

16.
应重视急性缺血性卒中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前,发病后3h行的静脉内溶栓治疗疗效仍然是明显的,并获准应用于临床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溶栓治疗方法。然而,静脉内溶栓治疗对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等大血管闭塞的再通率很低,疗效欠佳;而动脉内溶栓治疗较静脉内溶栓虽有较高的再通率,但其优点却被时间耽误所抵消。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兼有静脉内溶栓治疗的快速和动脉内溶栓治疗的高再通率,似乎是解决血管闭塞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中的经颅多普勒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多普勒 (TCD)在脑梗死溶栓治疗中应用广泛。溶栓前 ,TCD可判断动脉闭塞部位 ,帮助选择合适的溶栓病例 ;在溶栓中和溶栓后 ,监测血管再通并记录微栓子信号。此外 ,TCD尚具有促进栓子溶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闭塞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底动脉闭塞的临床诊断通常比较困难,预后较差。动脉和静脉溶栓治疗使闭塞的基底动脉再通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动脉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临床预后相似,但静脉溶栓技术简单,易于操作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系统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后6~9h内动脉溶栓的治疗效果方法叫颐性分析27例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资料,发病距接受溶栓治疗的时间为6~9h,头部CT未显示脑出血和明确的梗死灶,全脑血管造影明确责任血管后,采用球激酶进行选择性动脉溶栓,尿激酶以1.5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50万U。血流动力学评估采用前向血流评定(TICI).结果在27例溶栓的前循环大动脉闭塞的患者中,颈内动脉闭寒的有10例,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的有15例,大脑前动脉主干闭塞的有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20例,心源性卒中7例,溶栓治疗后,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3级)的为5例,部分再通(TICI分纵:2级)的为15例,未再通(TICI分级:0~1级)的为7例,血管再通率为74.1%,总病死率为14.8%。20例动脉例佯硬化性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为90%,死亡率为0;7例心源性尊中患者,溶拴治疗后血管再通半为28.5%,死亡率为4/7。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忠者的NIHSS评分和修订Rankin量表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大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在头部CT未显示有明确梗死灶的前提下,6~9h内选择动脉溶俭是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对有症状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收集35例有症状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静脉溶栓治疗组16例,仅接受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组19例,接受颈内动脉闭塞处支架植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治疗后3个月的疗效。结果:血管内介入治疗组血管完全再通率显著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94. 7%vs 81. 3%,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血管内介入治疗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静脉溶栓治疗组(均P 0. 05)。3个月后随访,血管内介入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能力评分(mRS评分)明显高于静脉溶栓治疗组(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能够提高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造成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管再通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