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和运动方案的进度。在这几项当中,运动类型、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度和运动方案的进度控制起来都比较容易。而运动强度作为运动处方中的关键要素,掌控起来就需要一些技巧和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2.
运动是一剂免费的降糖药,糖尿病患者都想运动,都需要运动。可运动有很多种类,如有氧运动、抗阻运动、伸展运动,该如何将三者结合,如何把握运动频率才有利于降糖呢?就此,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常翠青。  相似文献   

3.
第六章运动治疗尤其要预防运动中及运动后低血糖:运动后低血糖多见于青春期少年,运动后低血糖甚至可延迟至24h后发生。1)运动前、运动后应监测血糖,必要时加测运动中血糖,以评估减少胰岛素的剂量及在何种情况下应额外补充碳水化合物以避免高强度运动时低血糖;2)若运动前血糖<7.0mmol/L,应额外补充碳水化合物;运动前  相似文献   

4.
什么叫适量运动?坚持适量运动有利于血压下降。为了充分发挥运动对高血压控制的有益作用,又避免运动中的风险,必须做到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要有适当的运动方式;二是要有适当的运动强度;三是适当的运动时间;四是要有适当的运动目标。提倡做中等强度的运动如30~45分,每周5次的走路或20~30分钟,每周4次  相似文献   

5.
正要点聚焦运动对糖尿病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但每个患者病情不同,是否适宜运动、做什么运动、运动强度多大合适,这些并不完全一样。所谓"运动处方",就是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而量身制订的个体化运动方案,一般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运动的方式;(2)运动的强度;(3)运动持续的时间;(4)运动的时机;(5)运动的频度等。  相似文献   

6.
运动试验的指证本报告仅限于标准化运动试验,并不包括进行放射性同位素检查时的运动试验.运动试验指证分级:第一级普遍采用的运动试验指证.第二级常用的指证,但对运动试验的  相似文献   

7.
为观察运动康复疗法对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选择住院的慢性心衰患者23例,分为运动治疗组13人,对照组10人,运动治疗组病人进行运动康复治疗7—8周,对照组则不进行运动治疗,综合观察患者运动前后的有关指标,并评价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结果发现:运动康复疗法是安全有效的,可促进临床表现的好转,在心功能改变不明显的情况下,增强患者的运动能力,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检测血浆心纳素、内皮素可作为判断运动疗效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运动处方对血脂异常的高校学生的血脂和心肺功能状况的影响,从而为减少高校学生血脂异常现象,提高其健康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96例血脂异常的高校学生随机分为对照组(16例)、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ML)组(20例)、中等强度短时间运动(MS)组(20例)、低等强度长时间运动(LL)组(20例)、低等强度短时间运动(LS)组(20例),通过测定其心脏功能能力来制定个性化运动处方,以65%~75%FC作为中等运动强度,以50%~60%FC作为低等运动强度,每个运动组再随机分为两个小组,每天运动1次,每周运动4d,运动周期为12个月。观察实施不同运动处方后实验者血脂和心肺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12个月运动锻炼之后,ML组、LL组和LS组运动后血清TC水平比自身运动前明显降低,只有LL组运动后血清HDL-C与自身运动前比较明显升高,LDL-C水平比自身运动前明显降低;运动12个月的ML组和LL组的肺活量明显升高,LL组心率明显下降,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动锻练可有效改善血脂异常的高校学生血脂状况和心肺功能,不同的运动处方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低等强度长时间运动方式对高校学生血脂异常和心肺功能的调节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动高血压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和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变化,以及其与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病1级、2级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各30例,均接受运动平板实验,分别测量运动前、运动亚极量、运动后的血压情况,按照运动高血压的标准分为运动高血压组和运动血压正常组,测定血hs- CRP和baPWV,分析运动高血压与hs- CRP、baPWV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患者hs- CRP浓度和baPWV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运动高血压组hs- CRP浓度、baPWV值高于运动血压正常组(P<0.05);亚极量运动时的SBP、PP与baPWV、hs- CRP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运动高血压患者较运动血压正常者炎症反应和动脉硬化程度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59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并且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的患者,根据SCA结果分组,无冠心病组,80%ST段变化发生在运动峰值之前以及运动峰值,单支病变组45%在运动停止后或者运动峰值和运动后;多支病变组90%在运动早期或运动峰值。三组ST段下移持续时间无差异。结论:平板运动试验ST段变化特点受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对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运动耐量的影响. 方法 60例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n=30)和常规治疗组(n=30),同时接受12周相同的冠心病药物治疗,运动训练组同时给予运动训练.用平板运动试验和6 min步行试验评估运动耐量. 结果 6 min步行距离与平板运动代谢当量显著相关(r=0.816,P<0.01);运动训练组和常规治疗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1或P<0.05),运动训练组较常规治疗组延长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 运动训练能显著提高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6 min步行试验可用来评估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不同运动方式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肺功能的效果,为心力衰竭病人心脏康复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运动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肺功能的随机对照试验,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Rstudio软件GEMTC包调用JAGS进行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7项研究,涉及24种不同运动方式干预措施。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不运动、极低吸气肌运动相比,高强度连续抗阻运动、高强度连续有氧运动、高强度连续抗阻运动+高强度连续有氧运动、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高强度间歇阻抗运动、中等强度连续有氧运动、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高强度间歇阻抗运动、中等连续有氧运动+中强度连续阻抗运动+高强度吸气肌运动、低强度吸气肌运动均可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肺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贝叶斯有效率排序结果显示,24种运动方式改善心力衰竭病人心肺功能效果居前3位的是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高强度间歇阻抗运动、中等连续有氧运动+中强度连续阻抗运动+高强度吸气肌运动。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心力衰竭病人积极参加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肺功能、运动能力。高强度间歇有氧运动对改善...  相似文献   

13.
新发现     
持续运动与间断性运动 一项新研究可能对某些难以坚持长时间运动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间断性运动与持续性运动一样,都可以改善血糖控制。在这项研究中,一部分受试者采取了每五分钟的运动交替进行五分钟的休息的运动方式,结果表明,他们的血糖值也获得了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14.
<正>运动处方基本成分包括适当的运动方式、运动强度、单次运动持续时间、运动频率和注意事项[1]。运动能帮助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前提是运动处方符合老年患者的运动特点。1老年人的运动特点老年人身体状况会随年龄增长而出现代谢减缓、抵抗力下降、功能减退等自然衰退现象,相伴而来的是各种慢性退行性疾病的频发,影响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运动处方能帮助老年人预防疾病、延缓衰老、促进老人身体健康,提高老人生活质量。老年运动处方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有氧运动结合抗阻练习的运动锻炼模式对中老年人身体能力的影响。方法募集上海某区无专业运动经验,40~60岁的89名(男39名,女50名)受试者。运动干预前后进行体质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体脂率、骨密度、最大摄氧量、曲臂及伸膝、握力、单脚闭眼站立、选择反应时、坐位体前屈、背力、纵跳。运动干预8 w,不进行饮食监控与干预,也不进行强制性的集中运动锻炼,以受试者自觉自动参与为主。结果运动后男女性运动B组(每周运动次数≥3次)体脂率下降明显(P0.05),且与运动A组(每周运动次数3次)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男性B组握力显著上升(P0.05),男女性运动B组坐位体前屈在运动后显著提高(P0.05),女性A、B两组差异显著(P0.05);男女性运动B组闭眼单脚站立时长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男女性运动B组选择反应时运动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男女性运动B组伸膝成绩显著提高(P0.05),与男女性A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男女性运动B组的最大摄氧量明显增加(P0.05),A组与B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运动后男女性运动B组的骨密度T值则均略有所提高,女性运动B组比运动A组骨密度显著上升(P0.05)。结论长期坚持规律性的运动锻炼有助于中老年人保持体重,降低体脂率;运动锻炼改善了各项身体素质,尤其上下肢肌力增强显著,有氧能力有所提高,更能维持正常的骨密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生活在于运动"已经几乎家喻户晓,接踵而来如运动减肥、运动强身等等正在大众化。为此要明确一个问题,这种大众运动不是专业运动员,也不会去参加专业的运动比赛,诸如为了塑造肌肉每天吃8个鸡蛋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明确这个问题,至于运动前后饮食调节,专家认为:一、运动之前空腹最佳运动前尤其是剧烈运动,最好在饭后2小时以后。高强度运动后,应休息30分钟~60分钟后再进食。这是因为运动后,血液主要供应肌  相似文献   

17.
Richards 指出,两维超声心动图(2DE)检出冠心病的标准有三项:(1)静息时室壁运动异常;(2)运动中新出现的室壁运动异常;(3)运动中左室喷血分数未能增加。以前研究大多以静息时室壁运动异常者为对象,即以冠心病先验概率甚高者为对象,故2DE 运动试验检出冠心病的敏感性过高。Ryan 等以静息时室壁运动正常者为对象,以运动后即刻出现一过性室壁运动异常为阳  相似文献   

18.
运动试验是临床诊断冠心病的常用辅助检查,但其漏诊率很高,因此运动试验结果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冠心病可能。通过测量运动试验阴性患者运动前及运动后QT离散度(QTd),并结合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评价运动试验阴性患者QTd对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和方法 病例选择:随机选择130例可疑冠心病的患者,在排除运动试验禁忌证后,进行运动试验。运动试验采用次极量活动平板试验,以无运动中诱发典型心绞痛,无运动后心电图2个导联以上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斜大于或等于1mm及ST段上斜型压低大于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对皮质下脑梗死运动功能恢复的神经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运动功能恢复较好的慢性期单侧皮质下脑梗死患者23例为患者组,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4例为对照组。用FuglMeyer量表评价患者的运动功能。fMRI实验采用组块设计,分别进行双手虚握拳运动,采用统计参数图比较2组执行手运动任务时脑激活的异同。结果对照组及患者组健手运动主要激活运动对侧感觉运动区、同侧小脑半球及双侧辅助运动区。患者组患手运动激活部位与对照组相同。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患手运动时病灶侧初级运动皮质(M1)激活增强。结论在运动通路皮质下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中,病灶侧M1区激活增强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文通过分析平板运动试验中,空间QRS-T夹角与空间Tp-Te间期的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心脏危险因素提供新的预测方向。方法入选2013年10月到2014年1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平板运动试验检查的成年人40例,所有受试者均排除先天性心脏病、器质性心脏病,收集正常健康人群平板运动试验中不同时段QRS-T夹角和Tp-Te间期,并且在接受平板运动试验前均未服用影响心率的药物,各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连续同步检测体表12导联心电图并分别在运动前、运动结束、运动结束后1、4、9min采集心电向量图。分析运动前、运动结束以及运动结束后第1、4、9min的QRS-T夹角和Tp-Te间期的动态变化,以及二者的相关性。结果 (1)运动不同时程的QRS-T夹角动态变化的均值与标准差:运动前7.23±3.58,p0.05;运动结束9.87±4.64,p0.05;运动结束后1min 9.56±4.35,p0.05;运动结束后4min 8.29±4.26,p0.05;运动结束后9min 8.27±4.50,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QRS-T夹角运动前、运动结束、运动结束后1min各组间变化最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RS-T夹角随时间变化较Tp-Te间期更敏感;(2)运动不同时程Tp-Te间期动态变化的均值与标准差:运动前1.67±2.75,p0.05;运动结束1.74±2.63,p0.05;运动结束后1min 1.76±2.29,p0.05;运动结束后4min 1.77±1.63,p0.05;运动结束后9min 1.79±1.73,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Tp-Te间期各组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3)通过Pearson相关,对各组QRS-T夹角和Tp-Te间期进行相关性分析:其中各组Pearson R值和p值分别为:运动前(R=0.089,p0.05)、运动结束(R=-0.063,p0.05)、运动结束后1min(R=0.096,p0.05)、运动结束后4min(R=-0.255,p0.05)、运动结束9min(R=-0.041,p0.05)。各分组R均小于0.8,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没有相关性。校正前、后全部(不分组)QRS-T夹角与Tp-Te间期进行相关性分析,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没有相关性。结论 (1)平板运动试验中截取的空间QRS-T夹角在运动前、运动结束、运动结束后1min,各分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平板运动试验中截取的空间Tp-Te间期在运动前、运动结束、运动结束后1、4、9min各分组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空间QRS-T夹角较空间Tp-Te间期随时间变化更敏感,空间QRS-T夹角与空间Tp-Te间期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