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重庆市交通相关PM2.5短期大剂量暴露对大鼠肺部的损伤作用及对肺部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在重庆市交通要道旁采集交通相关PM2.5样本并制备成PM2.5混悬液.4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暴露组和对照组(各20只).暴露组放置于动物全身暴露装置(天津合普,8050CFA)中,雾化吸入0.2 mg/mL PM2.5混悬液,混悬液雾化速度2.5 mL/min,进气流量1 m3/min,每天染毒2h,染毒连续17 d,对照组不做处理.染毒结束后处死大鼠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灌洗液进行免疫细胞计数并用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炎症因子mRNA的表达;组织学检查大鼠肺部病理改变.结果 交通相关PM2.5染毒后,暴露组大鼠体质量为(229.26 ±8.14)g,明显低于对照组(268.65 ±9.37) g(P <0.05).暴露组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炎症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数、单核/巨噬细胞数、淋巴细胞数分别为(931.10 ±52.94)×106/L、(148.65 ±23.13)×106/L、(232.35 ±21.81)×106/L、(547.20 ±31.18)×106/L;炎症因子IL-1β、IL-4、IL-6、TNF-α含量分别为(118.13±10.01)、(81.65 ±5.63)、(135.97±4.93)、(127.17±9.77) 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暴露组大鼠肺组织炎症因子IL-1β、IL-4、IL-6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06±0.16)、(17.35 ±0.54)、(7.88±1.01),显著高于对照组;TNF-α mRNA表达水平为(0.83±0.56),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肺组织出现充血、淤血,病理切片显示肺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交通相关PM2.5短期大剂量暴露可导致大鼠肺部出现明显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PM2. 5是大气颗粒物中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一员。PM2. 5对人体多系统功能的损害机制及PM2. 5的防治方法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PM2. 5可对呼吸系统产生影响已被大家所认识,但仍有较多人群尚未认识到PM2. 5可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近年来,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了PM2. 5可通过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免疫调节等多个方面对心肌细胞产生影响。目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PM2. 5可携带多种有害物质进入人体,严重威胁居民的心血管健康,积极防治PM2. 5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大气细颗粒物(PM2.5)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与炎症、脂蛋白异常、内质网应激、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心脏功能改变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本文综述PM2.5暴露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桑黄提取物(Inonotus Sanghuang extract, ISE)对细颗粒物(PM2.5)暴露所致SD大鼠氧化应激和肾功能损伤的作用。方法应用人工气候环境暴露设备,将4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FA组置于对照仓,PM组和ISE组置于PM2.5暴露仓,其中ISE组在每天暴露前给予ISE水悬液灌胃。暴露共持续12周,每周检测一次24 h尿流率,最后收集大鼠尿液、血清和肾组织标本。检测尿液和血清中肌酐、尿素氮含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并用ELISA法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和尿液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 β2-MG)水平,以及血清和肾组织的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总谷胱甘肽(total glutathione, T-GSH)水平;肾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肾脏的病理情况。结果暴露第3周起至暴露结束,PM组大鼠的尿流率持续高于FA组,ISE组尿流率较PM组降低而接近于FA组。暴露12周后,与FA组相比,PM组肾损伤指标血清Cys-C和尿液β2-MG升高,氧化应激标志物MDA水平升高,抗氧化应激标志物SOD和T-GSH明显降低;ISE组血清Cys-C和尿液β2-MG低于PM组,同时MDA水平降低,T-GSH水平升高。肾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PM组大鼠出现肾小管和肾小球损伤,ISE组与FA组情况相近,未见明显变化。结论亚慢性暴露于PM2.5导致SD大鼠肾功能损伤,而ISE通过发挥其抗氧化能力对PM2.5暴露所致的肾损伤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空气质量下降,人们更加重视环境污染的危害性。相关研究表明,空气污染物(主要是PM2.5)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PM2.5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血栓形成,血管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心脏自主调节功能紊乱等也被认为与空气污染物有关。PM2.5对血压影响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其可能机制是PM2.5通过直接作用、氧化应激、炎症及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继而导致血管舒缩功能受损,最终引起血压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大气细颗粒物(PM2.5)影响心血管健康的潜在病理生理机制主要包括:氧化应激与炎症、脂蛋白异常、内质网应激、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激活、心脏功能改变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等。本文综述PM2.5暴露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以及潜在的病理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元松林  曹璇  陈宇 《吉林医学》2015,(7):1438-1439
<正>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本文就相关领域研究的研究结果PM2.5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的关系,发病机理以及目前可行的预防措施等综述如下。1心血管疾病受PM2.5的影响PM2.5因为其颗粒的细小可通过空气达到下呼吸道的末端并通过扩散效应沉积下来,然后通过肺部的血氧交换进入全身的各大脏器同时可能会损伤其他重要组织器官结构。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PM2.5对雄性大鼠生殖功能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气管滴注生理盐水)、STF083010组[腹腔注射1 mg/kg肌醇需求酶1(IRE1)抑制剂STF083010]、PM2.5组(气管滴注PM2.5,剂量1.5 mg/kg)、STF0830...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PM2.5对高血脂症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分析高血脂症大鼠是否存在易感性。方法高脂饲料喂养诱导高血脂症的Wistar大鼠和普通饲料喂养的Wistar大鼠各32只,采用气管滴注不同剂量的PM2.5进行染毒,通过检测染毒后大鼠血清心肌酶、C反应蛋白、血脂,测量血压、心率,观察不同浓度的PM2.5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结果大鼠经PM2.5染毒后,高血脂症组与对照组相比,心肌激酶、C反应蛋白、血压和心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PM2.5剂量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PM2.5对正常和病理状态的大鼠心血管系统均有损伤作用,但对高血脂症大鼠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明显高于正常大鼠,提示高血脂症大鼠受PM2.5影响具有易感性。  相似文献   

10.
【立论依据】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雾霾主要组成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PM2.5),而加重雾霾天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就是PM2.5。当PM2.5进入气道后,有些被吞噬细胞吞噬和树突状细胞识别后,转运至肺间质,既可被淋巴系统清除或入血达全身各处,也可在肺间质内沉积形成病灶。在病理技术课堂上通过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一种现象:尘细胞会更多的分布在肺血管周围。机体内各种刺激经由细胞内的信号网络转导后引起相关基因表达和细胞因子生成,并因此改变正常时增殖和凋亡之间的平衡状态时就会引发肺血管功能改变,导致肺血管管腔狭窄、肺动脉高压(PAH)等疾病。然而,PM2.5作为一种刺激因子,是否会对肺血管产生一定的影响未见报道。 【设计思路】 探究在不同浓度的PM2.5环境之中,尘细胞在肺血管周围的分布情况,以及对肺血管的影响程度及其所造成的肺血管病理组织改变。 【实验内容】 (1)在体实验组:对照组、PM2.5低剂量组(2.5 mg/mL)、PM2.5中剂量组(5 mg/mL)、PM2.5高剂量组(10 mg/mL),共四组,按3 mL/kg大鼠体重分别灌注不同浓度的颗粒物悬浮液。6周后:①制备小鼠肺冰冻切片,H-E染色观察尘细胞聚积部位。②显微镜下测量肺小动脉管壁厚度与血管直径之比。③显微镜下测量肺血管壁面积与肺血管总面积之比。④MASSON染色观察肺动脉壁胶原纤维增殖情况。⑤免疫组织化学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2)离体实验组:分离提取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为对照组、低剂量PM2.5(25 mg/L)、中剂量PM2.5(50 mg/L)、高剂量PM2.5(100 mg/L),持续作用时间为48 h。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 【材料】 实验仪器:细胞培养箱、酶标仪、电泳仪、光学显微镜等;试剂:PCNA、DMEM培养液、胎牛血清、MTT试剂盒等。 【可行性】 实验所需动物、药品、试剂、耗材均已购得;本课题所涉及方法和技术课题组同学均已掌握并可独立完成; 【创新性】 目前,对于引起肺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多种多样。然而,关于沉积于肺血管旁吞噬了PM2.5的巨噬细胞(尘细胞)是否会对肺血管产生影响并未见研究。通过此项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吞噬了PM2.5的巨噬细胞(尘细胞)所引起的肺部组织损伤的机制,并且能够为一些以肺血管损伤、病变为基础的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PM2. 5对卵清蛋白(OVA)诱导哮喘小鼠肺组织氧化损伤及炎症相关指标的影响,阐明PM2. 5暴露加重哮喘的致病机理。方法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PM2. 5染毒组、OVA哮喘组和PM2. 5染毒哮喘组,进行气管滴注染毒。检测小鼠肺氧化损伤及炎症相关指标。结果 IL-4和TGF-β1只有在哮喘组中显著增加,IL-5、IL-8、IFN-γ的表达在PM2. 5染毒组和PM2. 5染毒哮喘组均出现显著变化; 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表明,在PM2. 5染毒哮喘组的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多,MUC5AC黏液分泌显著增加,提示PM2. 5染毒对小鼠哮喘的作用更严重。结论 PM2. 5染毒加重了哮喘致敏小鼠的哮喘症状;其机制可能是通过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和IL-4表达上调,肺组织MUC5AC和IL-5、IL-8、TGF-β1、IFN-γ的表达改变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染毒对大鼠呼吸系统的炎症免疫损伤情况及其损伤机制。方法将40只正常成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各染毒组低、中、高剂量4个组,每组10只。采用气管直接注入染毒法,分别给大鼠灌注0、1.5、7.5、37.5mg/kg剂量的颗粒物悬浮液。灌注24h后处死大鼠,并对其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3(IL-13)水平及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的含量进行检测。结果高剂量组大鼠BALF中IL-1、IL-6、IL-8、TNF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4、IL-10及IL-13在各剂量组间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大鼠BALF中IgG与IgM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各组IgA含量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可引起大鼠呼吸系统显著的免疫损伤,其中以高剂量的PM2.5染毒对机体的损伤尤为显著,机体暴露于高剂量沙尘暴细颗粒物PM2.5环境可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PM2.5短期暴露对被动吸烟大鼠慢性气道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48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12)和被动吸烟模型组(n=36),后者在给予被动吸烟45d后再随机分为单纯被动吸烟组、低剂量(1.25mg/mL)PM2.5暴露组和高剂量(5mg/mL)PM2.5暴露组(n=12)。在末次PM2.5染毒24h时点,测定大鼠肺功能;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涂片及吉姆萨(Giemsa)染色后进行细胞计数及分类,对BALF中自介素-6(IL-6)、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指标进行检测;取左肺上叶肺组织,利用光学显微镜(光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透射电镜)观察肺组织学改变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单纯被动吸烟组和PM2.5暴露组BALF中自细胞总数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高剂量PM2.5暴露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低剂量PM2.5暴露组(P〈0.05)。随着PM2.5暴露浓度的升高,大鼠肺功能参数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被动吸烟组和PM2.5暴露组BALF中IL-6和MDA水平显著升高,T-AOC、GSH—Px和CAT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纯被动吸烟组比较,高剂量PM2.5暴露组IL-6和MDA水平显著升高,T-AOC、GSH—Px和CAT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光镜观察可见单纯被动吸烟组大鼠的支气管壁、血管腔及小气道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肺泡间隔明显变薄或融合,肺泡腔内渗出、充血,肺泡管扩张等结构破坏;PM2.5暴露组上述炎症过程进一步加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巨噬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结论PM2.5短期暴露可加重被动吸烟大鼠气道慢性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研究除虫脲对大鼠的亚慢性经口毒性基础上,初步探讨染毒后对大鼠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80只SPF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分别用含0、25、500、10000 mg/kg除虫脲的饲料连续喂饲染毒3个月,观察各组大鼠的临床表现、摄食量、体重,实验结束时测定相关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脏器重量、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实验期间,各剂量组雌、雄鼠进食、活动、饮水基本正常,未见明显中毒表现。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液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和红细胞压积(HCT)降低,高剂量组大鼠血液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升高,并且雄鼠血清总胆红素(TBIL)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高剂量组大鼠脾脏重量和脏器系数均增高,雌鼠肝脏重量和脏器系数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剂量组全部动物及中剂量组部分动物脾脏明显肿大,质地较硬,颜色较深。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其脾脏红髓髓窦高度扩张并充满大量红细胞,髓质内含铁血黄素沉积明显。结论除虫脲对大鼠血液系统有明显损害,长期接触可能会导致脾脏肿大、机体出现慢性溶血性贫血表现。  相似文献   

16.
失血性休克和再灌注大鼠多脏器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岭  华积德 《医学争鸣》1994,15(6):429-431
为探讨再灌注损伤机制在失血性休克中的意义,方法:作采用失血性休克大鼠实验模型,测定和比较了大鼠不同脏器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和血浆溶酶体水解酶活性在失血休克3h,失血1.5h后再灌注1.5h的改变以及外源性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防治再灌注损伤的效果,结果:失血性休克后快速再灌注,各脏器组织中MDA和血浆溶酶体明显增高(P〈0.01),SOD显下降(P〈0.01  相似文献   

17.
大剂量百草枯中毒对大鼠肺损伤的病理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光兴  李晋  徐贵森  王萍 《四川医学》2011,32(4):466-467
目的探讨大剂量百草枯中毒对SD大鼠死亡率及肺损伤的影响。方法 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灌胃,实验组用百草枯溶液灌胃,剂量为125mg/ml,观察大鼠的行为、死亡率,及死亡和存活大鼠的肺的病理改变。结果实验组大鼠30d死亡率为70%,死亡集中出现在给药后7d,7d后大鼠没有新的死亡,死亡大鼠的肺充血坏死,肺/体重是正常对照的2倍,存活30d大鼠的肺组织有局部小叶的纤维化。结论百草枯中毒对肺的损伤是很严重的,使肺完全丧失通气功能,但存活30d大鼠的肺纤维化似乎并不严重,不会影响大鼠的生存。  相似文献   

18.
乌司他丁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乌司他丁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多器官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将Wistar大鼠分成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乌司他丁保护组(U组).采用阻断肝动脉、门静脉30min,恢复血流行再灌注制作肝热缺血动物模型.各组于再灌注1.5h、3h、6h和12h分别采血,测定DAO、ALT、AST、BUN和Cr水平.同步切取肝、肾、肺、小肠,切片后行苏木素-伊红染色(HE)比较病理形态学差异.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法测定Caspase-3和NF-κB表达,进行量化分析.结果 I/R组与S组比较,DAO、AST、ALT、BUN、Cr水平明显升高(P<0.05);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肝、肾、肺、小肠病理损伤严重;Caspase-3和NF-κB表达也相应增加(P<0.05).U组与I/R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乌司他丁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多器官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妇在孕前及孕期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暴露与妊娠期糖尿病(GDM)发生风险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敏感暴露窗口。 方法 基于山东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山东省平台数据库孕产妇医疗数据,选取2018~2020年期间孕产妇资料;收集山东省64个监测站公布的PM2.5、PM10、NO2和SO2的逐日监测资料,选取研究对象各暴露时间段内的空气监测数据;根据孕妇家庭住址和监测站地址的经纬度坐标,采用反距离加权法(IDW)计算每位研究对象暴露时间段内逐日个体暴露浓度,进而获得每位研究对象在孕前期、孕早期和孕中期每个暴露窗口期内的平均暴露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探讨PM2.5和PM10暴露与GDM发生风险的关系;进一步通过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PM2.5和PM10的敏感暴露窗口。 结果 (1)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18 407名,其中1 020例孕妇患有GDM,基于本健康医疗大数据GDM患病率为5.54%。(2)PM2.5在孕中期的平均暴露浓度为(52.45±18.26)μg/m3,高于其在孕前期[(50.71±16.98)μg/m3]及孕早期[(51.08±17.15)μg/m3]的平均暴露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98,P<0.001);PM10在孕前、孕早及孕中期的暴露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6, P=0.124)。(3)调整协变量后,PM2.5和PM10在孕中期的平均暴露浓度与GDM发生风险呈正向关联,暴露浓度每增加10 μg/m3,GDM发生风险分别增加18%和15%(OR=1.18,95%CI: 1.07~1.31; OR=1.15,95%CI: 1.09~1.21)。(4)DLNM分析结果显示,PM2.5和PM10暴露导致GDM发生风险增加的敏感窗口期分别在第18~24孕周和第14~22孕周。 结论 孕中期PM2.5和PM10暴露明显增加GDM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