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4):314-314
当稳定的折返性心动过速持续存在,并有稳定的可激动间期时,能够侵入可激动间期的S2电刺激除了能终止心动过速外,还可能引发另一种心电现象,即S2电刺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心室(心房)激动将使心动过速发生节律重整。  相似文献   

2.
5在稳定的折返性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中,折返波(波锋到波尾)持续不断地做着环形运动,而维持环形折返运动的必需条件是折返波波锋前方的心肌组织一定处于兴奋期,随时可被波锋激动,即前行传导的波锋电活动能使该心肌组织除极,使折返波的波锋继续前传。折返环中,处于兴奋期的心肌组织(图中圆圈中的白色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心室融合波伴心房激动提前对间隔旁路逆传的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OAVRT)的诊断作用。方法 按心内电生理检查标准和射频消融结果,将47例符合人选条件的患者分为两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组和间隔旁路逆传的0AVRT组,分别为24例和23例。心动过速时行心室期前程序刺激(RS2刺激)和心室快速刺激,测量体表心电图上心室融合波之后的心房激动时间是否提前。结果 RS2刺激和心室快速刺激均能形成多个心室融合波。AVNRT组无l例伴有心房激动提前(特异性100%),而OAVRT组在心室刺激成分明显的心室融合波时,心房激动均被提前(敏感性100%)。两组间的差异十分显著(P<0.001)。结论 心室融合波伴心房激动时间提前是诊断间隔旁路逆传OAVRT的可靠指标,具有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特点,而且也可用于未能记录到希氏束电图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72岁。反复发作“心动过速”1年,心悸、胸闷10d入院。体检:双肺无异常,心率160次/min,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心脏无异常。图1A为入院时同步描记的心电图,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P-R间期0.16s,R-P0.21s,频率约为160次/min为房性心动过速,P7提前出现,其前后的2个P波间距0.68s,比2倍的P-P间距0.76s短0.08s,P‘-P间距与基本P-P间距相等,考虑为阵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重整特点及对经典重整概念的质疑。方法:选择41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顺向型AVRT患者,心动过速发作时,在心脏的不同部位进行S2刺激扫描,观察心动过速对S2刺激的重整反应。结果:28例(其中左侧房室旁路19/32例,右侧房室旁路9/9例)经高位右房AS2刺激可以使心动过速重整,39例(其中左侧房室旁路30/32例,右侧房室旁路9/9例)经右心室VS2刺激可以使心动过速重整。其中8例左侧旁路患者从左心房、左心室刺激均能发生重整。重整时,偶联间期与回归周期之和(即代偿间歇)与心动过速周长(CL)的关系有3种不同的表现。结论:重整与刺激部位到折返环的距离密切相关;代偿间歇不仅可以小于CL的2倍,也可以大于或等于CL的2倍。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慢快型AVNRT的电生理特性的差异分析两型AVNRT间折返环的不同.方法在500例AVNRT患者中的59例慢慢型和60例慢快型之间,比较部分电生理特性的异同;同时在部分慢慢型和慢快型患者中应用2种方法(1)比较起搏时和心动过速时的HA间期的长度;(2)比较心动过速时心室刺激重整心动过速的不同.比较下传共径(LCP)的异同.结果慢慢型的前传慢径和逆传慢径有明显不同的传导时间;慢慢型的逆传慢径与慢快型的逆传快径有明显不同的传导时间和递减特性;和慢快型相比,2种方法均显示慢慢型有较长的LCP.结论 (1)慢慢型AVNRT中前传慢径和逆传慢径的传导时间明显不同;慢慢型较慢快型有较长的下传共径;(2)研究结果支持慢慢型AVNRT可能应用房室结的右侧后延伸和左侧后延伸分别形成心动过速的前传和逆传支而形成折返.  相似文献   

7.
李忠杰  王慧 《心电学杂志》2010,29(6):520-524
拖带现象是指心动过速时给予超速起搏刺激,使原有的心动过速频率加速到刺激频率,当刺激停止或刺激频率减慢至原来心动过速频率以下时,即恢复原有心动过速的电生理现象。1977年Waldo等在研究心房扑动时发现了该现象,并命名为拖带现象。拖带现象是折返性心动过速所具有的特征性表现,常见于超速刺激终止心房扑动、心房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时。  相似文献   

8.
快 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在临床上少见 ,其射频消融方法学与慢 快型一样 ,往往多次放电无效 ,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长 ,激动标测寻找慢径最早心房出口作为消融靶点 ,国内外少见报道。我们应用这种方法射频消融治疗快 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取得良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快 慢型AVNRT 7例 ,男 3例 ,女 4例 ,年龄 2 4~ 6 7(43±18)岁 ,心动过速病史 6~ 84个月。电生理检查方法与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方法相同。标测和消融方法为 :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PSVT)后 ,用消融电极在中后间隔仔…  相似文献   

9.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BBB-VT)、分支折返性室速皆属于His-Purkinje系统参与的室速,均属于大折返性室速.束支和分支之间,以及各分支之间折返途径可有多种组合,从而造成多种复杂的折返路径.BBB-VT周长往往小于300 ms,发作时可致患者发生晕厥,静息心电图常可发现非特异性室内传导阻滞或束支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慢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的电生理机制和不同射频导管消融方法的治疗效果。方法 812例AVNRT患者分为两组,第 1组 500例,比较慢慢型中前传慢径和逆传慢径的成功消融部位的异同、比较在慢慢型和快慢型中选择性地消融逆传慢径部位的异同。第 2组312例,在设想慢慢型AVNRT折返机制的基础上,前瞻性地对慢慢型仅选择性消融前传慢径而不消融逆传慢径。结果 第 1组 59例慢慢型AVNRT的前传和逆传慢径的传导时间和成功消融的部位明显不同,逆传慢径多在冠状静脉窦(CS)窦口内或CS近端消融成功,而前传慢径多在三尖瓣环和CS窦口之间消融成功;慢慢型与快慢型的逆传慢径有明显不同的传导时间、递减特性和解剖分布。在第 2组前瞻性地仅消融前传慢径治疗 22例慢慢型组中,在三尖瓣环和CS窦口之间成功消融前传慢径并治愈AVN RT后, 21例逆传慢径功能不变,其逆传慢径最早心房插入点部位与前传慢径消融部位不同。所有 812例AVNRT均消融成功,第 1组在 3年以上的随访中, 387例慢快型复发 1例 (0 3% ), 59例慢慢型复发6例(10% ), 54例快慢型无复发。第 2组 312例 3 ~48 ( 23±12 )个月的随访中,慢快型复发 2例(0 5% ),慢慢型和快慢型无复发。结论 (1)慢慢型AVNRT应用电生理特性和解剖分布不同的两条慢径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房室结双径路特性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电生理特点。方法:所有心动过速患射频消融前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845例射频病人中325例为AVNRT,其中有21例患房室结功能曲线呈连续性,其电生理特征:希氏束图上心房回波(A)先出现,A波落在室波升支或其前,希氏柬不应期内刺激心室,不能提前夺获心房,射频消融后心房刺激时AHmax明显缩短。结论:伴连续性房室结功能曲线的AVNRT患心房刺激不表现房室结双径路的电生理特性,其消融终点初步定为:心房心室S1S1、S1S2刺激不诱发AVNRT;无AHvH传导曲线跳跃;房室结前传不应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对人心房有效不应期 (ERP)的影响。方法 :对 5 5例阵发性AVRT患者 ,采用 S1- S2程控刺激法 ,在 AVRT发生前及发生后 ,分别测量其心房 ERP。结果 :AVRT后即刻的ERP较发生前缩短 ,该缩短可在 5 min内恢复。AVRT后 5和 10 min的 ERP与 AVRT前比较无明显改变。结论 :阵发性 AVRT能导致人心房 ERP缩短 ,该缩短可在 5 m in内恢复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大部分由折返机制引起.通常根据不同的折返部位分为窦房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通过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诱发及终止心动过速可明确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4.
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多频率快、节律匀齐,但在部分患者由于折返环路不应期的改变等原因,导致激动在折返环路中传导速度发生改变;心动过速时折返环路在多个异常通道或正常通道间转换;折返环路内、外心律的影响,包括房性、交界性、室性等心律失常;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折返环路以下部位传导异常的影响,以及双重机制折返性心动过速,即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交替出现等原因,导致心动过速时RR间期发生改变或明显不齐,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甚至被误诊为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5.
16.
预激综合征患者不论旁道位于左侧还是右侧,常可发生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的折返环路中,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为房室间的前传支,旁道为房室间的逆传支,心房和心室都是折返环的必需成分。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时的心室除极顺序正常,QRS波时限<0.11s,属于窄QRS波心动过速。心动过速时的RR间期为下述两个间期之和:①AV间期(PR间期):从P波开始到R波开始,代表房内传导时间、房室结传导时间、希浦系传导时间三者之和,称为房室前向传导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阐明右心房内界嵴心动过速 (CT AT)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并存时心房激动的竞争夺获现象 ,分析其可能的电生理机制及导管消融策略。方法  3例患者中 ,女性 2例 ,男性 1例 ,年龄 4 9~ 5 7岁 ,心动过速病史 10~ 2 0年。 3例患者均无器质性心脏病。经左股静脉置入 9F球囊电极至右心房中部并展开 ,球囊中心位于希氏束水平。构建右心房构型后 ,经高位右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心动过速 ,建立心动过速的心内膜等电势图 ,然后分析心动过速的起源、传导方向 ,由此确定消融的部位和方法。经导航系统引导消融导管至拟订靶点处 ,每点予以 6 0W、6 0s、6 0℃温控消融 ,直至心动过速不能诱发。结果  3例患者均可诱发出CT AT和AVNRT。例 1CT AT和AVNRT同时被诱发 ,两种心动周期比较接近 ,分别为 2 83ms和 2 6 2ms ;心内膜电生理提示心动过速由CT AT逐渐移行成AVNRT。例 2首先诱发出CT AT ,随之又诱发出AVNRT ,且两者并存 ,两种心动周期基本相同 ,分别为 35 0ms和 35 9ms;心内膜电生理示右心房上部随CT激动 ,下部及间隔部随AVNRT激动。例 3AVNRT比CT更易诱发 ,两者不在同一时间段出现 ,前者心动过速周期为 2 73ms ,后者为 36 5ms。3例患者均先行常规方法消融慢径 ,使AVNRT不再诱发。CT AT经非接触球囊导管  相似文献   

18.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狭义概念是指依赖房室结做为折返环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AVNRT和AVRT一般表现为心房率、心室率规则的心动过速,但在折返环某个部位的传导速度、不应期发生改变或受折返环以外的因素干扰、心动过速发作和(或)终止时也可导致心房率、心室率的不规则,比较常见的有①AVNRT伴房室2∶1传导阻滞或文氏传导阻滞;②AVNRT、AVRT伴RR间期长短交替;③AVRT伴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④AVNRT伴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19.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程序刺激诱发率高,诱发的室性心动过速与临床发作极相似。通过诱发方式、发作时的单个程序刺激等观察,考虑该类室性心动过速的机制以折返激动的可能性大。普罗帕酮可使9/10例心动过速终止。再次诱发试验中可见4/10例抑制了心室诱发。普罗帕酮可用于急诊终止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也可考虑用于口服维持。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63例不同病因和不同类型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病人的晚电位(late potential,LP)检测结果表明,陈旧性心肌梗塞(OMI)伴单形持续性室速组LP检出率75%,与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伴单形持续性室速组(100%)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显著高于OMI伴非持续性室速组(31.5%,P<0.05)和特发性室速组(6.1%,P<0.001)。对不同组的部分病人进行了心脏电程序刺激,不同组的室速诱发率和诱发的刺激部位也不相同。本研究提示临床不同病因和不同类型室速的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