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应用2种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分析急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影像学改变。方法:对根据常规眼科检查、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确诊的56例CSC患者(60眼)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急性CSC 28例(28眼),慢性CSC 28例(32眼);应用OCT血管成像(OCT angiography,OCTA)和谱域OCT(spectral domain OCT,SD-OCT)分析比较急慢性CSC患者视网膜脉络膜形态改变。结果:慢性CSC组中有4眼(12.5%)的OCTA图像中有明显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而其ICGA中却没有发现CNV的存在,急性CSC组的患者在OCTA和ICGA中均没有发现CNV;OCTA脉络膜浅层图像分析中,慢性CSC组局部"暗区"的出现率远高于急性CSC组(P0.01);SD-OCT图像中急性组视网膜外层结构(外界膜、肌样体区、椭圆体带、光感受器外节和视网膜色素上皮反射带)的完整性要明显优于慢性组(P0.01)。结论:本研究证实慢性CSC患眼可能存在血管造影无法显示的早期继发性CNV;急慢性CSC视网膜外层结构和脉络膜浅层结构的异常改变在OCT中存在不同特点,慢性CSC的结构损害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部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的解剖学基础和MR表现,提高对它的认识.方法:同顾性分析32例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病人的MR资料(其中5例做了增强扫描),并观察12例尸体脑部断层解剖标本.结果:32例均表现为脉络膜裂内类圆形、卵圆形或纺锤形脑脊液信号灶(增强扫描无强化),6例解剖标本脉络膜裂区可见多发小间隙,其中1例可见脉络膜裂囊肿.结论:(1)脉络膜裂蛛网膜囊肿是一种良性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脉络膜裂区组织结构较疏松,可能与脉络膜裂囊肿形成有关.(2)利用MR的多种序列及多方位扫描,可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探讨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12-2022-12本院眼科门诊就诊的62例(105眼)高血压患者为高血压组,其中男30例53眼,女32例52眼。收集同期28例(56眼)无高血压的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4例28眼,女14例28眼。使用SD-OCT中自带的EDI模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测量直径为1mm范围内(中心凹区)、1-3mm范围内(内环区: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四个分区)及3-6mm范围内(外环区:上方、下方、颞侧及鼻侧四个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厚度,比较两组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及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分析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的影响因素。结果:除黄斑中心凹和内环上方外,高血压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P<0.05或P<0.01)。高血压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较对照组变薄(P<0.01)。回归分析发现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与年龄和收缩压呈负相关关系(P<0.05或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年龄及血压水平影响视网膜及脉络膜微循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开角型青光眼(primary open angle glaucoma,POAG)与开角型青光眼合并糖尿病患者小梁切除术后脉络膜厚度的变化。方法:选择在我院眼科住院治疗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120例(130只眼)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有糖尿病分为青光眼组69例(76只眼)和合并糖尿病组51例(54只眼),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于小梁切除术前后对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到内巩膜层的垂直距离(即脉络膜厚度)进行测量。通过软件计算自动获得脉络膜平均厚度,观察并与术前比较是否有改变。结果:术前,两组视力、眼压和脉络膜厚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梁切除术后2周,合并糖尿病组脉络膜厚度比青光眼组厚,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视力与眼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治疗前后情况,两组视力与脉络膜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眼压在术后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6,P=0.00)。结论:开角型青光眼是否合并有糖尿病于小梁切除术后对脉络膜厚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评价偏头痛患者脉络膜厚度的改变。方法 检索从建库到2020年1月1日期间,PubMed、EMbase、Scopus、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收录的关于相干光断层扫描评估偏头痛的研究。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提取和评价纳入的研究,采用 Stata 14.0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结果 共纳入12 项病例对照研究,共1 091名研究对象,其中偏头痛组646例,对照组445例。偏头痛组及对照组间的各指标观察结果均有统计学异质性(P值均<0.10),均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Meta分析显示,偏头痛组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及距中心凹鼻侧1.0 mm处、鼻侧2.0 mm处、颞侧1.0 mm处、颞侧2.0 mm处的脉络膜厚度均比对照组低,其加权均数差值(95%可信区间)分别为-39.97 μm(-54.43~ -25.50 μm)、-41.60 μm (-57.74~ -25.45 μm)、-41.95 μm (-59.59~ -24.31 μm)、-44.32 μm (-63.31~ -25.34 μm)、-39.51 μm (-59.25~ -19.77 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亚组分析显示,有先兆偏头痛和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各位点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Begg's检验和Egger's 检验的P值分别为0.156和0.484,无发表偏倚的证据。结论 偏头痛患者的脉络膜变薄,脉络膜厚度改变可能是偏头痛发病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偏头痛诊断的一个重要依据。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明确不同类型偏头痛的脉络膜厚度改变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综述脉络膜前动脉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成果。方法:广泛查阅近期脉络膜前动脉解剖及相关临床方面的研究文献,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脉络膜前动脉常起源于颈内动脉后侧壁,其供血范围广、管径细,易阻塞引起严重的临床后果。结论:脉络膜前动脉虽然细小,却是具有重要临床价值的一支脑血管,应当引起相关学者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应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技术(enhanced-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前后黄斑区脉络膜体积(macular choroidal volume,MCV)的变化情况。方法:经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确诊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和早期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伴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 edema,DME)的患者30例(51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先行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治疗,然后1周后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前、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完成后1周及PRP全部治疗完成后1个月和三个月,分别采用频域OCT增强深部成像技术(enhanced-depth imaging,EDI)技术对所有患眼黄斑区脉络膜进行水平扫描,测量计算出MCV值。结果:治疗前MCV值为(6.38±0.69) mm3,黄斑区格栅样激光光凝术后1周MCV值为(7.79±0.70) mm3,较治疗前增大(1.56±0.32)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5,P<0.05),PRP术后一个月MCV值为(7.01±0.71) mm3,较治疗前增大(1.21±0.31)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7,P<0.05),PRP术后3个月MCV值为(6.11±0.57) mm3,较治疗前减小(0.87±0.22)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5,P<0.05)。结论:黄斑区格栅激光后1周及PRP术后1个月DR患者MCV值增大,3个月MCV值减小。OCT-EDI可以无创地、直观地观察到黄斑区脉络膜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牛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永乐  李维业 《解剖学报》1997,28(3):297-300
为了在体外研究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二次消化法成功地从牛眼球中分离培养了脉络膜微血管内皮细胞。接种后48h已出现岛状细胞团;96h细胞团增大,可区分出细胞密度较大的中央区及细胞密度较小的边缘区;144h细胞开始汇合成单细胞层;168h细胞已汇合成单细胞层。通过形态学特征、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和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检测证实是内皮细胞。该细胞体外培养方法的建立为体外研究脉络膜微血管内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的核素功能性显像及MRI形态学成像表现,探讨二者对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28只眼)经眼超声和(或)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T、眼底血管造影及临床评价等综合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资料(男11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4.3±13.8岁),所有患者均行过核素功能性显像及MRI形态学检查.结果 核素功能性显像示病变部位最大计数/枕骨平均计数(Tmax/0avg)与对侧最大计数/枕骨平均计数(Nmax/Oavg)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34,P<0.01),病变部位平均计数/枕骨平均计数(Tavg/0avg)与对侧平均计数/枕骨平均计数(Navg/Oavg)之间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t=4.620,P<0.01).有78.57%(22/28)患者存在整合素高表达.MRI显示支持诊断20例.结论 核素功能性显像及MRI形态学检查联合应用是目前对于此类疾病最佳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荆毓陶 《医学信息》2008,21(2):247-249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的视网膜地形图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图像特征.方法 对28例28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行OCT检查,分析图像形态,并将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根据黄斑神经上皮层脱离的范围及程度将图像分为四种类型,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呈负相关.结论 OCT的视网膜地形图可以直观的表现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程度,在CSC的诊断及随诊观察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经脉络膜裂颞部到环池的解剖特点,为经脉络膜裂入路治疗环池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经10%甲醛固定的完整成人湿性尸头标本10例(20侧),观察脉络膜裂颞部的神经血管结构,显微镜下模拟经脉络膜裂颞部到环池手术入路。结果:脉络膜裂颞部是位于侧脑室颞角内侧壁的一条自然裂隙,从丘脑枕下方的房部向前延伸进入颞叶,脉络膜前动脉自环池经下脉络膜点进入侧脑室颞角,是辨认脉络膜裂颞部顶点的标志;经脉络膜裂颞部可从环池的外上方显露环池内的结构,对环池内的大脑后动脉P2段、基底静脉、颞叶内侧海马、中脑等结构有良好的显露,而对于位置较低的滑车神经、小脑上动脉等结构显露欠佳。结论:脉络膜裂颞部及环池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复杂,熟悉其解剖特点十分重要,经脉络膜裂入路为治疗环池及颞叶内侧病变提供了一条良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制备视网膜色素上皮(RPE)下沉积物形成动物模型,并探讨其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易位和脉络膜新牛血管(CNV)形成的病理过程以及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发病机制.方法 将Matrigel基质胶注射于大鼠视网膜下形成视网膜下沉积物,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的迁移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结果 Matrigel形成视网膜下沉积物后诱导RPE易位,而沉积物换位成为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REP细胞的动员需要光感受器细胞的参与.缺乏色素上皮细胞贴附的Bruch膜易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侵袭.结论 建立了一个新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形成的AMD动物模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沉积物足以导致CNV穿透Bruch膜,可能导致湿性AMD发生.  相似文献   

13.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病理性近视(PM)患者视力损害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不及时治疗通常会引起不可逆的中心视力丧失。近年来,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贝伐单抗、雷珠单抗、阿柏西普和康柏西普的临床应用为PM-CNV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主要综述PM-CNV治疗研究现状、特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巨噬细胞在尼古丁加重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饮用尼古丁水溶液(100 mg/L)4周后,使用激光诱导小鼠CNV模型,7 d后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心脏灌注,测量CNV面积。分别于激光后1、3、7和14 d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巨噬细胞的时间和空间分布。采用RT-qPCR检测巨噬细胞相关分子标志物的mRNA表达。同时采用ELISA法检测激光后第1和3天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巩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尼古丁显著增加CNV的渗漏程度及CNV的面积,尼古丁组的重度渗漏率和CNV面积分别为56.25%和(17 569.96±1 444.00)μm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1.25%和(10 158.63±711.00)μm2(P<0.05)。尼古丁促进了M2型巨噬细胞的浸润,增加了M2/M1型巨噬细胞的比率(P<0.05)。尼古丁也促进了M2型巨噬细胞相关分子标志物的mRNA表达,并且促进了VE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45岁以上和45岁以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7例173眼45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并与同期45岁以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特点相比较。结果45岁以上38例,双眼发病5例,多灶渗漏12眼,形态改变以不典型渗漏及墨渍弥散型多见。45岁以下109例,双眼发病21例,多灶渗漏32眼,局灶渗漏98眼,以局灶渗漏为主。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45岁以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以多灶渗漏及播散性色素上皮损害多见,但需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相鉴别,45岁以下以局灶性渗漏为主。  相似文献   

16.
26例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6例脉络膜黑色素瘤进行多种影像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 :20例B超示眼球内实质性不均质占位;16例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示肿瘤内斑驳状荧光、肿瘤自身血管和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12例CT扫描示眼球内高密度块状影像;1例MR中权呈高信号,T2加权呈低信号;26例均为病理学检查证实。随访5例,2例死于肝转移,3例存活。结论  相似文献   

17.
王福  张奎启  陈洪涛 《解剖学杂志》2005,28(1):76-78,i005
目的:研究动眼神经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方法:选取成人头颅标本,红色乳胶灌注,福尔马林固定,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测。结果:动眼神经池段腹面的接触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100%)和脑桥后外动脉(42.9%);背面主要为大脑后动脉(100%)、后交通动脉(14.8%)、四叠体动脉(100%)、副四叠体动脉(10.7%)和脉络膜后动脉(10.7%)。动眼神经滋养动脉主要来自脑底动脉环的后内侧动脉组。穿入动眼神经根的血管主要为四叠体动脉和副四叠体动脉(14.3%)。结论:动眼神经池段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复杂,该区周围血管的压迫及周围血管的血管瘤可以造成临床眼肌麻痹和相应的中枢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8.
先证者(Ⅳ1)男,10岁。于出生时即发现其皮肤干燥粗厚,粗糙,并伴有大而显著的菱形鳞屑,呈黄褐色鱼鳞状,皮损遍布全身,以四肢伸侧及躯干下部为重,胫前尤为明显。夏季症状减轻,冬季加重,皮肤易发生皲裂,诊断为鱼鳞病。近一年来,该先证者出现夜盲,视力下降,并逐渐加重。查体:双眼视力0.6,双眼晶体及玻璃体透明,脉络膜血管显鼯,后极部视网膜色青灰,可见散在的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及结晶,眼底背景污浊,黄斑功能丧失,视野缩小。临床诊断为视网膜色素变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干扰素(IFN-α 2b)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其对细胞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化疗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做实验材料,用不同浓度IFN-α 2b、作用不同时间,设立对照组,用MTT法检测IFN-α 2b对细胞的毒性作用,PCR-ELISA法测定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并对两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随着IFN-α 2b浓度及作用时间的增加,细胞中端粒酶活性逐渐下降,在药物浓度大于5×104 IU/L及作用时间达到24 h后,其活性出现大幅度下降,随后出现细胞抑制率的明显升高,与端粒酶活性的下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滞后现象。结论:IFN-α 2b可作为一种端粒酶抑制剂,有效降低体外培养的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并造成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20.
目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maculardegeneration熏ARMD)是老年人重要的致盲疾病之一,由它引起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neovascularization熏CNV)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利用激光处理CNV是ARMD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激光光凝法、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thermotherapy熏TTT雪及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熏PDT雪对ARMD的治疗均有一定效果,从目前的研究看熏光动力疗法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