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合并有低血压状态或心源性休克的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应用IABP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病人预后。结果52例患者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情况及预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对高危性急性心肌梗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有效性.方法:选择同期71例AMI伴心源性休克患者,作为治疗组,其中40例为发病6h以内;另外53例未行IABP治疗作为对照组,其中33例为发病6h以内.所有患者均未行血运重建.结果:发病6h以内的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在血压、心率、射血分数、院内死亡率有统计学差异;发病6h以外的患者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早期应用IABP治疗AMI伴心源性休克可改善患者血液动力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单盲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统计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心脏血流恢复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采用统计学软件对2组数据进行分析,进而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采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IMI血流3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左心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LVEF、SV、NT-proBN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介入治疗基础上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患者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AM 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2例接受IABP治疗的AM I合并CS患者,观察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22例患者中,其中有20例接受急诊或择期PC I治疗,大部分患者经IABP治疗后,其血流动力学改善,平均动脉压从术前(57.97±8.36)mmHg升至术后(74.40±5.81)mmHg,临床症状好转,死亡6例,2例死于泵衰竭(其2例均未接受PC I治疗),2例死于心脏猝死,1例死于大面积脑梗死,1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在IABP辅助治疗中出现血小板严重减少。结论:对AM I合并CS患者及时行IABP辅助治疗,尤其尽早联合应用PC I实现血流再灌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疗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报道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因“胸闷气急6b”就诊,发病前3d曾发热,人院时出现心脏泵功能衰竭。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表现为胸前导联ST—T异常,异常Q波,酷似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NI)明显升高,磷酸肌酸激酶(CK)正常,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标志物动态变化不相符,故予以急诊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无异常,左心室造影提示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减弱,确诊为急性重症心肌炎,予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恢复血流动力学稳态。酷似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有致命危险,且易误诊,应仔细询问病史,尽早血管造影及必要的IABP支持对于患者的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揭英纯  叶新富  赵榆华 《黑龙江医学》2019,43(10):1167-1168
目的探讨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效果。方法将东莞康华医院2015年3月—2018年10月收治的7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血小板治疗、支架介入治疗及改善心肌代谢等,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IABP辅助行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前、治疗后3 d检测两组患者N末端B型利尿钠肽原(NT-proBNP)、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3 d后两组患者NT-proBNP均较治疗前降低,LVEDd、LVEF较治疗前升高,但是研究组降低/升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IABP辅助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力衰竭的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报道一例老年男性患者因"胸闷气急6h"就诊,发病前3 d曾发热,入院时出现心脏泵功能衰竭.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冠心病危险因素,心电图表现为胸前导联sT-T异常,异常Q波,酷似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NI)明显升高,磷酸肌酸激酶(CK)正常,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脏标志物动态变化不相符,故予以急诊造影检查.结果 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无异常,左心室造影提示左心室整体收缩功能减弱,确诊为急性重症心肌炎,予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恢复血流动力学稳态.酷似心肌梗死的重症心肌炎有致命危险,且易误诊,应仔细询问病史,尽早血管造影及必要的IABP支持对于患者的及时诊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10.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42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心源性休克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42名接受IABP治疗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记录所有患者的转归,对不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文患者总死亡率为52%.其中死于心源性休克者占50%;死于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者占36%。结论心源性休克及重症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应用IABP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刘相勇 《医学综述》2012,18(12):1861-1863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是一种重要的机械循环支持装置,能有效增加心排血量、降低后负荷、增加冠状动脉灌注,改善缺血性胸痛和限制心肌梗死的范围。随着主动脉内气囊泵的器械和装置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改善与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发症显著下降,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高危患者,尤其是PCI术前、术中及术后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尤为重要,但对于在PCI患者中应用IABP的时机及疗效存在分歧。  相似文献   

12.
张健  刘全 《吉林医学》2010,31(4):449-450
目的:观察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患者中的作用及重大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危重患者即时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8例,年龄49~82岁,除2例为前降支开口闭塞外,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入院时剧烈胸痛,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功能不全患者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其中1例为急性冠脉综合征,1例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1例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6例同时行临时起搏器安装术,仅1入院期间未行支架置入,6例行二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结果:18例成功撤离IABP,患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救治成功,5例死亡。抢救成功率=78.3%。结论:急诊主动脉球囊反搏泵安装术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复杂冠状动脉血管病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床边主动脉球囊反搏联合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35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在床边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合并给予机械通气(MV)治疗。观察心源性休克纠正时间、MV撤机时间、IABP撤机时间、死亡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血气分析指标。结果本组35例患者死亡15例,病死率为42.85%;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床边IABP联合MV治疗老年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疗效确切,应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左卡尼丁注射液对防治AMI后恶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预后影响。方法:对两年来笔者所在医院152例AMI患者随机进行分组,两组均按照最新指南标准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左卡尼丁注射液治疗。以两组心律失常发生例数、心功能、死亡率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组的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两组无变化。结论:早期应用左卡尼丁治疗能够明显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率,降低死亡率,但不影响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杨伟光  张丽  杨昱 《河北医学》2011,17(3):315-317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接受标准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应用氯吡格雷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6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标准组和联合组。两组均接受尿激酶150万IU 30m in静脉滴入溶栓治疗。溶栓前标准组给予阿斯匹林口服,联合组加服氯吡格雷。观察冠状动脉再通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出血的差别,观察30d。结果:30d时联合组再通率、LVEF高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梗发生率、病死率、总出血事件低于标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抗血小板治疗可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的临床症状和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与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虹  王东琦  李红兵  牛印会  张占霞 《西部医学》2009,21(12):2120-2122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贫血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早期防治的意义。方法对162例AMI患者,据入院时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贫血组56例(轻度32例,中度18例,重度6例),非贫血组106例,比较两组的相关临床特点及预后指标。结果AMI合并贫血组的患者既往心绞痛史、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比例及肌酸磷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显著高于非贫血组(P〈0.05),Hb水平、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非贫血组(P〈0.01)。AMI合并贫血组的患者发生快速心律失常、killipⅡ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的比例及住院病死率均显著高于非贫血组(P〈0.05)。贫血组住院期间重要临床事件亚组分析:killipⅡ以上泵衰竭、梗死后心绞痛、住院病死率随贫血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AMI合并贫血的高危患者多,急性期重要临床事件发生率高,早期积极预防及纠正贫血可能对改善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博雅 《医学综述》2014,(8):1507-150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4月天津市南开医院收治的156例急性心肌梗死行IABP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分为感染组(46例)和非感染组(11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行IABP治疗后患者发生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行IABP治疗的156例患者中有46例发生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率为29.49%;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龄、合并糖尿病、白细胞计数高、深静脉置管、有创通气、使用多种抗菌药物。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实施IABP治疗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综合评估患者采取该手术进行治疗时发生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以降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博(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将我院125例AMI合并CS患者(2019年8月~2021年5月)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治疗方法、合并症等),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了解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125例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存活75例,存活率为60.00%(75/120),死亡50例,死亡率为40.00%(50/125);存活组、病死组的年龄、吸烟、伴有高血压、伴有糖尿病、伴有脑梗死、前壁梗死、冠脉病变支数多、IABP治疗后并发心排量不足、IABP治疗后并发肺部感染、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Ⅱ级、平均动脉压、TC、FBG、BUN水平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发现,年龄≥75岁、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多、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为Ⅱ级、IABP并发心排量不足为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影响AMI合并CS患者IABP术辅助治疗后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因素较多,年龄、合并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术后TIMI血流分级、IABP并发症等均可引起不良预后,对此,临床应针对高危因素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在合并左室收缩功能不全慢性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CTO)病变PCI(percute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过程中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Intra aortic balloon pulsation,IABP)预处理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到2011年南京市第一医院心内科,因合并左室收缩功能不全CTO患者而行PCI及IABP治疗的患者63例,按照IABP置入时间分组为PCI术前IABP预处理组和PCI术后IABP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术中靶病变成功血运重建率,无复流发生率,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术后一年内全因死亡率。【结果】两组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IABP预处理组为75.2%,术后IABP组为63.2%(P>0.05);IABP预处理组无复流发生率为16.3%,术后IABP组无复流发生率为42.1%(P<0.05);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IABP预处理组为75.6%,术后IABP组为52.6%(P<0.05);术后一年内全因死亡率分别为:IABP预处理组为18.6%,术后IABP组为31.6%(P>0.05)。【结论】在合并左室收缩功能不全CTO病变介入治疗中,IABP预处理较术后IABP能显著减少术中无复流发生率,显著减轻术后PCI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对靶病变血运重建率无显著影响,对一年内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