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在食管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食管癌术后放疗后临床怀疑复发而行检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合细胞学及病理学结果分析其18F-FDG PET-CT检查结果。结果 16例患者中,12例吻合口局部代谢明显增高,以标准摄取值最大值SUVmax≥2.5为阳性诊断标准,18F-FDG PET-CT对局部复发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80%。结论18F-FDG PET-CT对食管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有很好的诊断价值,是检测食管癌术后放疗后局部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常规影像技术及消化道内镜等检查对食管癌患者放化疗早期疗效预测准确性不高,而PET-CT、MRI弥散加权成像等功能成像及放射组学可先于形态学变化反映肿瘤功能代谢情况,弥补了传统诊断检查方法不足。本文就早期预测食管癌放化疗反应性成像技术应用现状做综述。  相似文献   

3.
18F-脱氧葡萄糖PET-CT检测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诊断食管癌病变长度的临床价值,并和其他检测方法比较.方法 选择食管癌患者32例,其中胸上段食管癌1例,胸中段22例,胸下段9例.术前分别行食管镜、食管钡餐、CT和FDG PET-CT检查,并检测食管癌原发灶病变位置和长度.1周内行食管癌手术,手术大体标本与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食管钡餐、CT、FDG PET-CT分段与大体标本全部符合,而食管镜检查有2例分段与大体标本不符合.食管镜、食管钡餐、CT、PET-CT所示食管癌病变长度与大体标本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741、0.746、0.870、0.876(P值均为0.000);所示食管癌原发灶长度分别为(3.8±1.4)、(4.1±1.5)、(4.4±1.6)、(5.3±1.9)和(4.7±1.7)cm,4种检查结果与大体标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0.025、0.001),病变长度从小到大依次为食管镜、食管钡餐、CT、大体标本、PET-CT.但考虑到标本离体后有一定程度的回缩,实际病变长度与PET-CT最接近.结论 PET-CT较准确的显示食管癌病变实际长度,有一定临床价值.对手术病例,PET-CT可用于指导术者选择食管癌切除的剖胸径路及食管切除长度;对放疗病例,PET-CT有助于指导放疗靶区的精确确定.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放化疗是食管癌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技术(18FDG PET-CT)被广泛用于食管癌放疗肿瘤靶区的确定、放疗后期局部加量及新辅助放化疗病理缓解率、根治性放化疗疗效及预后预测等各方面。现就 18FDG PET-CT在食管癌放化疗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8)FDG 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优势及确定淋巴结放疗靶区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PET-CT在诊断淋巴结转移方面的优势,基于CT和PET-CT确定淋巴结大体肿瘤靶区(GTVN)和临床靶区(CTVN),根据术后病理分析PET-CT在确定淋巴结放疗靶区中的价值。结果13例由CT确定的GTVN(GTVN-CT)与病理一致,19例基于PET-CT的GTVN(GTVN-PET-CT)与病理相符。对照淋巴结病理结果,PET-CT改变了15例由CT确定的GTVN和其中10例的CTVN。PET-CT导致GTV缩小(GTVN-PET-CTGTVN- CT的12例共涉及22组淋巴结,其中9例CTVN亦扩大。GTVN-PET-CT>GTVN-CT的亚组分析显示,PET-CT确定的淋巴结GTV准确率高于CT(67%:25%,P=0.041)。结论PET-CT在诊断淋巴结转移中的优势使之可作为优化和确定食管癌淋巴结放疗靶区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扫描与PET-CT扫描在勾画食管癌靶区放疗后放射性肺损伤的差异。方法:利用PET-CT影像与同机的CT影像分别勾画14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的靶区体积,并利用Pinnacle3治疗计划系统分别计算出肺V20、V30和平均肺剂量;同期另15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由CT影像勾画靶区体积;并计算出肺V20、V30和平均肺剂量;29例患者放疗结束后3月、6月行CT扫描,计算放射性肺损伤的体积。结果:14例利用PET-CT勾画均小于利用同机CT勾画的靶区体积、肺V20、V30和平均肺剂量较小,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21%;另15例利用CT勾画的靶区体积、肺V20、V30和平均肺剂量较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40%,且放射性肺损伤体积大于利用PET-CT扫描在勾画食管癌靶区的患者。结论:利用PET-CT勾画食管癌放疗靶区优于CT,可减少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7.
准确的TNM分期,包括原发灶浸润深度和长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是为食管癌患者制定最佳治疗策略的至关重要因素。对拟行三维适形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在解剖和功能上准确勾画食管病变范围和受转移淋巴结则是达到精确放疗的必然要求。18↑FDG是临床最常用的PET检查示踪剂,故主要综述18↑FDG PET-CT较以往常规诊断技术对食管癌准确分期及指导放疗靶区确定的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基于4DCT呼气末时相、18F-FDG PET-CT及T2加权(T2W) MRI所勾画胸段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位置及长度差异,探讨食管癌原发肿瘤GTV勾画时PET-CT与MRI图像结合的必要性。方法 26例拟行同步放化疗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序贯完成增强3DCT、增强4DCT、PET-CT、增强MRI胸部定位扫描,基于3DCT图像形变配准。分别基于3DCT、4DCT的呼气末时相、PET-CT SUV 2.5、T2W-MRI和DWI图像勾画GTV获得GTVCT、GTV50%、GTVPET2.5、GTVMRI和GTVDWI。结果 GTVPET2.5大于GTV50%(P<0.001)和GTVMRI (P=0.008),而GTVMRI与GTV50%接近(P=0.439)。GTVMRI与GTV50%、GTVCT的适形指数(CI)大于GTVPET2.5与GTV50%、GTVCT的(P=0.004、P=0.039),GTVMRI与GTVPET2.5的CI明显小于GTVMRI、GTVPET2.5与GTV50%、GTVCT的(P=0.000~0.021)。镜检长度与GTVPET、GTVDWI长度相近(P>0.05),且GTVPET2.5与GTVDWI长度接近(P=0.072)。结论 基于PET-CT SUV2.5与呼吸门控状态下T2W-MRI所勾画食管癌GTV和空间位置差异明显,PET-CT与MRI结合进行食管癌靶区勾画的必要性尚需探讨,但MRI-DWI可以代替PET-CT帮助基于CT图像勾画GTV时上下界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初治患者IMRT前PET-CT显像对其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60例经食管镜检证实的食管癌患者,患者均为初次治疗,经常规影像检查后拟行IMRT。放疗前行PET-CT显像,观察是否有分期和治疗方案改变。结果 与常规影像比,PET-CT显像使12例患者分期发生改变(2例T期上调、6例N期上调、2例N期下调、2例M期上调)。3例患者由于新发现较多的远处转移,治疗方案由放疗改为化疗。PET-CT检查导致20例患者靶区改变,其中16例因发现更多转移淋巴结使靶体积增大,4例则排除了淋巴结转移使靶区缩小。结论 PET-CT对食管癌区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诊断有一定优势,有助提高分期准确性,改变了部分患者治疗决策方案。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通用的实体肿瘤疗效评价标准即RECIST 1.1版主要针对实体瘤制定,并不完全适用于食管癌等腔性器官肿瘤的疗效评价,并且因治疗中、治疗末水肿的存在,常规的影像学技术也不能够准确反映食管癌肿瘤实际缩小情况,而PET-CT、DWI等功能成像技术则能弥补其不足,甚至能够先于形态学的变化反映肿瘤功能代谢方面的变化,本文就当前研究中常用于食管癌非手术治疗疗效评价的功能成像技术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18FDG PET-CT检测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18FDG PET-CT对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进展期食管癌患者30例,术前1周内行^18EDG PET-CT检查及CT增强扫描.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对比CT与PET-CT诊断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与准确性的差异.结果术后病理原发灶均为鳞状细胞癌,22例存在淋巴结转移.共切取淋巴结243个,病理确定的转移淋巴结49个,平均直径1.4 cm(0.3~2.8 cm).CT确定的转移淋巴结26个,平均直径1.7 cm(1.1~2.8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0.8%和96.9%,阳性预测值76.9%,阴性预测值86.6%,准确性85.6%.18FDG PET-CT确定淋巴结转移63个,平均直径1.5cm(0.8~2.8 cm);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9%和91.2%,阳性预测值73.0%,阴性预测值98.3%,准确性91.9%.18FDG PET-CT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均高于CT(P<0.001、0.001、0.05).结论18FDGPET-CT是检测进展期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有用工具,可指导手术剖胸径路的选择、优化适形放疗计划,临床应用价值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由于PET-CT兼具解剖和组织功能学表现,其在淋巴瘤中的应用日益广泛。PET-CT主要被用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和霍奇金淋巴瘤(HL)的分期和预后评估。目前有多项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研究了PET-CT的应用。此外,PET-CT的评价标准如视觉评估(Deauville 5分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差值(ΔSUVmaxPET0-i)和基线肿瘤代谢活性体积(MTV0)对疾病预后评价的能力不同。但目前的研究仍限于临床试验,如何提高PET-CT的阳性和阴性预测能力及判断预后优劣还有待进一步探究,以期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食管癌原发肿瘤弥散加权像(DWI)高信号区域指导个体化局部加量放疗的可行性。方法 对比32例胸段食管癌患者放疗前和放疗第15次时增强3DCT、18F-FDG PET-CT及增强MRI定位扫描图像,基于放疗前和放疗中3DCT、PET-CT及基于MRI的DWI与T2WI融合图像勾画食管癌大体肿瘤体积(GTV)并分别定义为GTVCTpre和GTVCTdur、GTVPETpre和GTVPETdur、GTVDWIpre和GTVDWIdur,分别测量放疗前及放疗中标准摄取值(SUV)、代谢肿瘤体积(MTV)、病灶糖酵解总量(TLG)、表观弥散系数(ADC)并计算其变化。结果 治疗前与治疗中基于PET-CT和DWI图像所勾画食管癌GTV体积及其变化与相应增强3DCT之间均呈正相关(均P<0.001);SUV、MTV、TLG、AD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无论治疗前还是治疗中GTV的SUV与ADC、△SUV与△ADC均无相关性(均P>0.05);GTVPETpre与GTVDWIpre间适形指数(CI)明显高于GTVPETdur与GTVDWIdur间的CI (P<0.001);基于DWI的GTV最大径退缩率及体积退缩率均>基于PET者(24%∶14%,P=0.017;60%∶41%,P<0.001)。结论 无论放疗前还是放疗中食管癌SUV与ADC值、△SUV与△ADC均无相关性;放疗中期基于PET-CT图像高FDG摄取区勾画的GTV与基于DWI高信号区勾画者空间位置差异明显,且后者GTV退缩率明显大于前者。因此,放疗中基于DWI高信号区的变化进行放疗后程食管癌局部加量照射的可行性并不明确。  相似文献   

14.
  准确的影像学检查对淋巴瘤的优化治疗至关重要。通过提供解剖学和功能学信息,PET-CT从根本上改变了包括霍奇金淋巴瘤在内的淋巴瘤分期、疗效监测与评估以及治疗方法的选择。与标准检查方法联合应用,PET-CT可以提高病变部位检测的敏感性,监测治疗期间疾病的缓解程度,区分纤维坏死性瘢痕组织和有活性的肿瘤组织,提供预后信息。PET-CT已成为现代淋巴瘤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作为相对较新的诊断技术,其全部优点和缺点没有完全研究清楚。根据临床试验的最新结果和单中心应用PET-CT的经验,从临床角度探讨PET-CT的优点和缺点。  相似文献   

15.
单细胞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表观基因组学、多组学等单细胞测序(single cell sequencing,sc-Seq)技术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细胞基因表达和功能变化的强大研究工具。随着sc-Seq技术在食管癌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其将改变人们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特征的理解,为更精准地从分子层面阐述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机制,提高其诊断及个体化治疗的水平做出重大贡献。本文就sc-Seq技术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诊疗和预后相关标志物、免疫治疗及放化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癌症》2005,24(12):F0003-F0003
我院引进的Discovery ST16型PET-CT,是目前灵敏度最高和扫描速度最快的PET-CT,也是唯一同时具有2D、3D和4D采集及处理功能的PET-CT。  相似文献   

17.
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的免疫功能关系到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术后恢复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等.食管癌患者的术前免疫状况、手术方式、麻醉及输血等对患者术后体液免疫都有一定的影响,而术前免疫功能低下、手术创伤大、异体输血等常常加剧机体术后免疫功能受抑制的程度.本文就近年来对影响食管癌围手术期体液免疫的变化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PET-CT在食管癌临床分期诊断和三维适形放疗靶区勾画及治疗计划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7-2008年经病理证实的食管癌患者20例人组,其中2例接受手术治疗,18例行三维适形放疗.患者疗前行PET-CT模拟定位,比较食管镜、食管钡餐造影、CT、PET-CT_(SUV2.5)、PET-CT_(40%SUVmax)图像上的病变长度及最大横径,观察CT与PET-CT对临床分期诊断的差异.依据CT、PET-CT_(SUV2.5)和PET-CT<40%SUVmax>勾画靶区并制定治疗计划,评价3套计划受量情况.结果 食管镜、食管钡餐造影、CT、PET-CTS_(SUV2.5、PET-CT_(40%SUVmax))所示病变长度分别为4.93、5.06、6.67、5.89、4.84 cm,CT、PET-CT_(SUV2.5)、PET-CT_(40%SUV)所示病变最大横径分别为4.05、3.38、2.95 cm.CT图像诊断31个淋巴结转移,PET-CT图像诊断21个淋巴结转移,共同诊断14个,17个淋巴结CT诊断阳性而PET-CT为阴性,7个淋巴结CT诊断阴性而PET-CT为高代谢.5例患者经PET-CT模拟定位后M分期由Mn期改为_1期,1例经PET-CT模拟定位后由M_0期改为M_1期,1例CT和PET-CT M分期一致.依据CT和PET-CT_(SUV2.5)勾画的GTV基本相等2例,CTV_(CT)GT_(SUV2.5)者13例,GTV_(SUV2.5),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分子影像学角度,探讨治疗前食管癌原发灶PET-CT氟代脱氧葡萄糖(FDG)摄取与病变长度、肿瘤浸润深度、组织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状况的关系.方法 68例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行FDG PET-CT检查,测定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根据术后病理确定其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68例食管癌患者肿瘤原发灶的SUVmax为10.7±5.3.不同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的食管癌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原发灶SUVmax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均呈正相关(r=0.512,P=0.01;r=0.860,P=0.000;r=0.781,P=0.000;r=0.852,P=0.000).结论 食管癌原发灶SUVmax与病变长度、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均呈正相关,发生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的SUVmax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相似文献   

20.
崔晓佳  成国建  蔡晶 《中国肿瘤》2017,26(6):494-500
[目的]探讨在食管癌调强放疗(IMRT)中,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DWI)与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对靶体积及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以及应用DWI对于放疗近期疗效评价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40例初治食管癌患者,分别依据单纯CT图像、DWI与CT融合图像以及PET-CT与CT融合图像勾画靶区及危及器官.比较三种影像资料下勾画的GTV、PTV体积的大小差异;以及在PTV的处方剂量达到64Gy/32次时,比较三组调强放疗计划中双肺V5、V20、MLD的差异.同时在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开始后的1个月)及放疗后(放疗结束后1个月)各行1次胸部DWI扫描,比较放疗不同阶段、不同b值下所测肿瘤病灶ADC值的差异.[结果] 92.5%(37/40)的病例在DWI融合组以及PET-CT融合组勾画的GTV比在单纯CT组勾画的GTV体积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WI融合组勾画的GTV与PET-CT融合组勾画的GTV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TV基础上外扩得到的PTV,92.5%的病例在DWI融合组以及PET-CT融合组中比在单纯CT组的体积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三组计划中的双肺V5、V20、MLD进行比较,92.5%的病例在DWI融合组及PET-CT融合组的双肺V5、Va0、MLD均较单纯CT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b值条件下,随着放疗的进行,放疗前、中、后所测得的ADC值逐渐升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DWI定位及融合技术勾画食管癌靶区提高了靶区勾画的精确性,更有利于正常肺组织的保护,降低正常肺组织的照射剂量.同时DWI对于食管癌患者放疗的近期疗效评价具有可靠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