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观察急性低氧和间断低氧习服对大鼠肝、肾组织内红细胞生成素 (EPO)及其调控蛋白低氧诱导因子 1α(HIF 1α)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低压舱模拟高原低氧环境 ,进行 30 0 0 m 2周、5 0 0 0 m2周低氧训练 ,使大鼠达到低氧习服状态后 ,采用 Northern斑点杂交研究间断低氧习服前后 ,80 0 0 m4 h低氧处理的大鼠肝、肾组织内 EPO和 HIF 1α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常氧对照组相比 ,急性低氧处理的大鼠肝、肾组织内 EPO基因表达都明显增强 (P<0 .0 5或 P<0 .0 1) ;而间断低氧习服后 ,同样的低氧处理的大鼠肝、肾组织中 EPO基因表达都明显低于急性低氧组 (P<0 .0 1) ,EPO m RNA含量与常氧对照组水平差异不显著 (P>0 .0 5 )。急性低氧处理的大鼠肝组织中 HIF 1α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常氧对照组和间断低氧习服组 (P均 <0 .0 1) ,而在不同处理的肾组织中 ,该基因表达水平差异不明显 (P均 >0 .0 5 )。结论 急性低氧能够刺激肝、肾组织内 EPO基因表达 ;而间断低氧习服的大鼠耐低氧能力明显增强 ,肝、肾组织内 EPO基因表达水平可恢复到常氧对照组水平。 HIF 1α在低氧影响 EPO基因表达的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
摘要背景:研究发现,低氧诱导因子1α不仅与缺氧的生理反应有关,而且还参与了正常的胚胎发育过程。目的:观察大鼠发育过程中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的变化。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09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山东省分子病毒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成年未经产清洁型Wistar大鼠,体质量200~250g。方法:雌鼠和雄鼠1:1合笼,制成孕鼠。分别于孕12,16,20d时剖腹取胎,获得各阶段的鼠胚。出生后大鼠按日龄分别于1,5,10d和12个月龄麻醉处死后摘除眼球,分离视网膜及制作石蜡切片。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视网膜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各时间段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低氧诱导因子1amRNA的表达。结果:胚胎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均有低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生后发育早期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及色素上皮层也可见低氧诱导因子1α阳性表达,以神经节细胞、内网层更明显,随着发育进展,其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大鼠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为胚胎期最高、生后发育期逐渐下降、成年期最低,3期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大鼠发育过程中视网膜低氧诱导因子1α随着发育的进展逐渐降低,并逐渐集中表达于视网膜节细胞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拟态(VM)和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254 例,进行PAS-CD34 双重染色,观察食管鳞癌中是否存在VM,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VD).采用免疫组化SP 法检测HIF-1α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食管鳞癌中 VM 和HIF-1α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3.9%(86/254)、63.4%(161/254),显著高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P < 0.01).VM 在低分化食管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51.9%(42/81)]高于高-中分化组[25.4%(44/173)],Ⅲ~ Ⅳ期VM 阳性率[50.9%(55/108)]高于Ⅰ~Ⅱ期[21.2%(31/146)],VM 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 [43.1%(59/137)]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3.1%(27/117)],VM 阳性组MVD 值(9.66 ±1.52)低于VM 阴性 组(13.44 ±1.5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Ⅰ~Ⅱ期和Ⅲ~Ⅳ期HIF-1α阳性率分别为 53.4%(78/146)和76.9%(83/108),HIF-1α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78.1%(107/137)]高于无淋巴结转 移组[46.2%(54/117)],HIF-1α阳性组的MVD 值(34.29 ±2.18)高于阴性组(26.49 ±1.85),两组间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 <0.01).VM 与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 =0.302,P <0.01).结论 食管鳞癌中存在VM,HIF-1α高表达可能促进VM 形成.VM 与HIF-1α高表达可能是食管鳞癌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VM 与HIF-1α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癌的进展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可介导哺乳动物细胞适应低氧环境。目的:观察高原低氧对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变化。方法:将SD大鼠分别为进行高原低氧干预1,2,3和30d,并设置对照组。4个高原低氧组由海拔5m的西安地区途中耗时1d带到海拔2700m的青海格尔木地区、途中耗时2d带到海拔5000m的唐古拉地区,途中耗时3,30d分别带到海拔4500m的西藏那曲地区。结果与结论: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急性高原低氧2d组肺组织出现明显的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原低氧30d组低氧诱导因子1α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高原肺水肿现象则明显减轻。结果证实,低氧习服后肺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的提高有利于减轻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5.
刘忠  李文华 《中国临床康复》2011,(37):6905-6908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可介导哺乳动物细胞适应低氧环境。目的:观察高原低氧对大鼠肺组织超微结构的影响及其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变化。方法:将SD大鼠分别为进行高原低氧干预1,2,3和30d,并设置对照组。4个高原低氧组由海拔5m的西安地区途中耗时1d带到海拔2700m的青海格尔木地区、途中耗时2d带到海拔5000m的唐古拉地区,途中耗时3,30d分别带到海拔4500m的西藏那曲地区。结果与结论: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急性高原低氧2d组肺组织出现明显的高原肺水肿,急性高原低氧30d组低氧诱导因子1αmRNA的表达明显增高(P〈0.01),高原肺水肿现象则明显减轻。结果证实,低氧习服后肺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mRNA表达的提高有利于减轻高原肺水肿。  相似文献   

6.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是介导低氧反应的核转录因子,其对肺纤维化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博来霉素(5mg/kg)一次性气管内灌注建立SD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14,28d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肺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与结论:博来霉素灌注后,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并逐渐出现纤维化及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结果显示,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趋势相同,即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并于造模后第14天达高峰。提示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是介导低氧反应的核转录因子,其对肺纤维化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博来霉素(5mg/kg)一次性气管内灌注建立SD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14,28d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肺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与结论:博来霉素灌注后,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并逐渐出现纤维化及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结果显示,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趋势相同,即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并于造模后第14天达高峰。提示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外伤合并骨折时低氧诱导因子-1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用72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F组)和脑外伤合并骨折组(BF组),先后制作脑外伤模型与骨折模型,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组织免疫化学染色,对两组大鼠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BF组的大鼠在伤后第1周HIF-1α阳性细胞明显增多,骨细胞增长明显,成纤维细胞比较活跃;平均灰度值、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呈现出最大值,提示骨痂组织矿化比较明显;在伤后的第2~4周,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整体数量增加,成纤维细胞相对减少,但仍较为活跃。F组大鼠在伤后的第1周提示存在成纤维细胞,但直至第4周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总体数量仍较少;伤后1~4周HIF-1α阳性细胞以及平均灰度值、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变化均不明显。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在促进骨痂组织恢复中作用明显,在防止骨质疏松及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等方面可通过激活低氧诱导因子-1改善临床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观察慢性低氧及低氧联合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自噬的影响,并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其中的作用.方法:5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对照组(NC)、低氧对照组(HC)、低氧联合运动组(H T,n=8)、低氧+二甲基亚砜(DMSO)组(HC+D)、低氧+HIF-1 α抑制剂YC-1组(HC+Y)、低氧联合运动+DMSO组(HT+D)和低氧联合运动+HIF-1α抑制剂YC-1组(HT+Y).低氧干预为常压低氧帐篷,模拟11.3%氧浓度.运动干预为低氧帐篷内53% VO2m.跑台训练,1h/d.HIF-1α抑制剂组采用YC-1腹腔注射,4mg&g,1次/d.DMSO组注射等体积1%DMSO.上述干预均持续4周.结果:HC组与NC组比较,线粒体膜电位、ATP合成活力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族(ROS)生成速率、PINK1、Parkin、Bnip3和HIF-1α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HT组与HC组比较,线粒体膜电位、ATP合成活力、Parkin、Bnip3和HIF-1α表达显著升高(P<0.05),ROS生成速率和PINK1表达显著降低(P<0.05).YC-1干预HC和HT组,均造成线粒体膜电位、ATP合成活力、Bnip3和HIF-1α表达显著降低(P<0.05),ROS生成速率和PINK1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低氧联合运动可通过HIF-1α途径促进了低氧诱导的Bnip3介导的线粒体自噬保护机制,从而提高骨骼肌线粒体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大鼠腓肠肌中的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在骨骼肌低氧适应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12在广州体育学院完成,实验动物选择雄性SD2月龄大鼠80只,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常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每天置减压帐篷内23h,并在减压帐篷内进行跑台训练1h,跑台速度设定为25m/min。常氧运动组大鼠训练同前两组。低氧安静组不运动,其余条件与低氧运动组一致。所有实验动物分批(每次4只)于实验开始后第3,7,10,14天用30g/L戊巴比妥钠麻醉,迅速完整切除左侧腓肠肌,称重后取1g肌肉组织制作成肌肉悬浆以备用。运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化芯片技术检测法测定大鼠腓肠肌中的低氧诱导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3只动物因不能完成实验而被淘汰,77只大鼠数据有效,进入最后统计的数据每组为4只。①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分子量M r为120167,表明其存在源后修饰。常氧安静组及低氧安静组实验后第3天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低于低氧运动组,差异有显著性[(6.27±1.58),(14.69±1.34),P<0.001]。②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7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0.13±0.85),(4.81±0.69),(2.27±0.61),P<0.001]。③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10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正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6.23±0.84),(3.76±0.63),(3.65±0.73),P<0.001]。④正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14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正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9.54±0.61),(1.29±0.35),(13.47±0.62),P<0.001]。⑤低氧诱导因子的含量与低氧程度、时间以及运动均有交互作用,在本实验设计的低氧条件下,低氧时间越长,同时给予适当的运动训练的大鼠骨骼肌中含量最高。结论:低氧条件下适当运动可以通过增加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对大鼠腓肠肌中的低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影响,探讨运动在骨骼肌低氧适应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3-12在广州体育学院完成,实验动物选择雄性SD 2月龄大鼠80只,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4组,常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每组20只.建立大鼠低氧及低氧复合运动模型,低氧安静组、低氧运动组每天置减压帐篷内23 h,并在减压帐篷内进行跑台训练1 h,跑台速度设定为25 m/min.常氧运动组大鼠训练同前两组.低氧安静组不运动,其余条件与低氧运动组一致.所有实验动物分批(每次4只)于实验开始后第3,7,10,14天用30g/L戊巴比妥钠麻醉,迅速完整切除左侧腓肠肌,称重后取1 g肌肉组织制作成肌肉悬浆以备用.运用表面加强激光解析电离化芯片技术检测法测定大鼠腓肠肌中的低氧诱导因子含量的变化.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3只动物因不能完成实验而被淘汰,77只大鼠数据有效,进入最后统计的数据每组为4只.①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的分子量Mr为120 167,表明其存在源后修饰.常氧安静组及低氧安静组实验后第3天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低于低氧运动组,差异有显著性[(6.27&;#177;1.58),(14.69&;#177;1.34),P<0.001 ].②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7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0.13&;#177;0.85),(4.81&;#177;0.69),(2.27&;#177;0.61),P<0.001].③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10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正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6.23&;#177;0.84),(3.76&;#177;0.63),(3.65&;#177;0.73),P<0.001].④正常氧安静组实验后第14天仍未检测到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正常氧运动组表达量有一定程度降低,低氧安静组可以检测到表达,低氧运动组表达量增加,低氧运动组与常氧运动组及低氧安静组有明显差异[(29.54&;#177;0.61),(1.29&;#177;0.35),(13.47&;#177;0.62),P<0.001].⑤低氧诱导因子的含量与低氧程度、时间以及运动均有交互作用,在本实验设计的低氧条件下,低氧时间越长,同时给予适当的运动训练的大鼠骨骼肌中含量最高.结论:低氧条件下适当运动可以通过增加低氧诱导因子的表达诱导相关基因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的低氧适应能力,起到保护骨骼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氧程度与瘢痕成纤维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3在湘雅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3-6个月的瘢痕为取材对象。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在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培养24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 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α表达的信号强度分别为47.50&;#177;9.29,96.00&;#177;18.29,209.17&;#177;19.64,263.83+13.24,各浓度比较差异显著(F=261.01,P〈0.01)。体积分数为0.2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部分为弱阳性,体积分数为0.1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基本弱阳性,体积分数为0.0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以阳性表达为主,体积分数为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基本为阳性。②Western Blot印迹检测: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相对含量分别为0.02,0.26,0.39,0.97,呈逐渐增高趋势,均明显高于体积分数为0.2的氧浓度条件下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 结论:随着氧浓度的降低,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强度逐渐增强。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强度可间接反映瘢痕组织内的氧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氧程度与瘢痕成纤维细胞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关系。方法:实验于2004-01/03在湘雅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烧伤患者创面愈合后3~6个月的瘢痕为取材对象。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分别在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培养24h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核和细胞质均有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的信号强度分别为47.50±9.29,96.00±18.29,209.17±19.64,263.83±13.24,各浓度比较差异显著(F=261.01,P<0.01)。体积分数为0.2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部分为弱阳性,体积分数为0.1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基本弱阳性,体积分数为0.0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以阳性表达为主,体积分数为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基本为阳性。②WesternBlot印迹检测:体积分数为0.2,0.1,0.05,0.015的氧浓度下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相对含量分别为0.02,0.26,0.39,0.97,呈逐渐增高趋势,均明显高于体积分数为0.2的氧浓度条件下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蛋白表达。结论:随着氧浓度的降低,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1α表达强度逐渐增强。缺氧诱导因子1α的表达强度可间接反映瘢痕组织内的氧浓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对中等负荷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2/09在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完成。选择健康雄性8周龄Wistar大鼠40只,进行上坡跑中等负荷运动,坡度是+5°。以16m/min的速度持续奔跑45min。每周训练6d,休息1d,持续8周。自由活动组5只设为对照组,不施加干预,饲养笼内自由活动。训练组按训练时间分为1,2,3,4,6,8周6个时间水平。每组分别为4,4,6,6,7,8只。按不同的训练时间水平处死大鼠,取比目鱼肌肌腹,用30g/L戊二醛和体积分数0.1的甲醛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中性树胶封固,光镜观察。每组任选4只大鼠的比目鱼肌制备电子显微镜切片,电镜观察在不同训练阶段大鼠比目鱼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肌原纤维和肌节排列的规则程度,肌节明带(I带)和暗带(A带)的完整情况与位置关系;Z线异常变化包括Z线流、Z线模糊、Z线扭曲和Z线消失,有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出现的Z线均算作异常Z线。异常Z线数占被观察Z线总数的百分率即是Z线异常率。每只动物所观察的Z线总数在1500条以上行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别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40只大鼠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肌纤维排列紧密,横切片上纤维大小较一致,呈多角形;在纵切片上可见到清晰、规则的肌横纹,肌核均匀分布在肌纤维周围的肌膜下,无增生、肿胀或固缩。组织间血管形态正常,无破裂;肌外膜无纤维增生。训练组可见程度不一的肌肉空泡变性、颗粒变性和透明样变性等,以3周组明显。可见炎症细胞浸润。②训练组比目鱼肌Z线异常率在训练后开始增加,在第3周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少。训练组2,3,4周组比目鱼肌Z线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10.8±0.566,15.763±0.537,11.812±1.274,2.713±0.203,P<0.01)。结论:肌肉组织学病理改变提示大鼠比目鱼肌发生运动性肌肉损伤,并在第3周时损伤最重,出现骨骼肌结构相对“薄弱期”。运动4周后,Z线异常率逐渐降低,病理改变逐渐减少。说明肌肉损伤有一个逐渐加重后经修复逐渐减轻的过程。在损伤积累的同时,肌肉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但适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6.
耐力训练对大鼠骨骼肌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大鼠骨骼肌对中等负荷耐力训练的适应性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2/09在第四军医大学基础部完成。选择健康雄性8周龄Wistar大鼠40只进行上坡跑中等负荷运动,坡度是+5&;#176;。以16m/min的速度持续奔跑45min。每周训练6d,休息1d,持续8周。自由活动组5只设为对照组,不施加干预,饲养笼内自由活动。训练组按训练时间分为1,2,3,4,6,8周6个时间水平。每组分别为4,4,6,6,7,8只。按不同的训练时间水平处死大鼠,取比目鱼肌肌腹,用30g/L戊二醛和体积分数0.1的甲醛固定,苏木精伊红染色,中性树胶封固,光镜观察。每组任选4只大鼠的比目鱼肌制备电子显微镜切片,电镜观察在不同训练阶段大鼠比目龟肌超微结构的变化。主要观察肌原纤维和肌节排列的规则程度,肌节明带(I带)和暗带(A带)的完整情况与位置关系;Z线异常变化包括Z线流、Z线模糊、Z线扭曲和Z线消失,有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出现的Z线均算作异常Z线。异常Z线数占被观察Z线总数的百分率即是Z线异常率。每只动物所观察的Z线总数在1500条以上行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别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40只大鼠实验过程中无死亡,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对照组肌纤维排列紧密,横切片上纤维大小较一致,呈多角形;在纵切片上可见到清晰、规则的肌横纹,肌核均匀分布在肌纤维周围的肌膜下,无增生、肿胀或固缩。组织间血管形态正常,无破裂;肌外膜无纤维增生。训练组可见程度不一的肌肉空泡变性、颗粒变性和透明样变性等,以3周组明显。可见炎症细胞浸润。②训练组比目鱼肌Z线异常率在训练后开始增加.在第3周达到高峰,后逐渐减少。训练组2,3,4周组比目鱼肌Z线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10.8&;#177;0.566,15.763&;#177;0.537,11.812&;#177;1.274,2.713&;#177;0.203.P〈0.01)。结论:肌肉组织学病理改变提示大鼠比目鱼肌发生运动性肌肉损伤,并在第3周时损伤最重,出现骨骼肌结构相对“薄弱期”。运动4周后,Z线异常率逐渐降低,病理改变逐渐减少。说明肌肉损伤有一个逐渐加重后经修复逐渐减轻的过程。在损伤积累的同时,肌肉表现出良好的适应能力,但适应的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组织毛细血管增多,可缩短氧从毛细血管向组织细胞弥散的距离,改善组织供氧。但组织毛细血管密度与组织的代谢水平密切相关,单纯缺氧能否引起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尚有争议。目的:观察不同缺氧时间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血流供应的变化规律。设计:非随机对照实验。对动物缺氧前体质量加以选择,使各组动物的体质量在缺氧末期基本接近。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第三军医大学病理生理学与高原生理学教研室。清洁级纯种健康Wistar大鼠64只,雌雄各半,分为4组:对照组、缺氧5d组、缺氧15d组和缺氧30d组。干预:缺氧5d组、15d组和30d组大鼠在模拟海拔5000m的减压舱中分别连续减压缺氧5,15和30d后(23h/d),对照组大鼠在舱外饲养。用肌球蛋白ATP酶(mATPase)组织化学方法显示骨骼肌Ⅰ,Ⅱ型纤维和毛细血管并进行图像分析,测定骨骼肌纤维横断面积和毛细血管密度以及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值;用放射性微球法测定骨骼肌血流量和血管阻力。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血球压积和骨骼肌血流量、血管阻力的变化。②大鼠腓肠肌Ⅰ,Ⅱ型纤维横断面积。③各组大鼠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和单位面积内毛细血管数与肌纤维数的比值。结果:缺氧5d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骨骼肌纤维横断面积即出现显著缩小犤I型分别为(225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模拟“高住低训”条件,观察低氧和长时间游泳运动对小鼠骨骼肌低氧诱导因子1α及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4-06/08在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化学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成年昆明小鼠18只,适应性训练1周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低氧对照组、低氧训练组和常氧对照组,每组6只。制备模拟低氧设备,低氧对照组进行8周的低氧适应,8h/次,5次/周,氧浓度控制在156—161mL/L。低氧训练组进行8周的低氧适应和常氧游泳训练,每次先进行8h的低氧适应后再进行1h的常氧游泳训练,5次/周。常氧对照组按常规饲养。8周后,3组小鼠均在一次性力竭运动后立即麻醉断头处死,取股外侧肌,分为两块,一块测定乳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另一块测定细胞中低氧诱导因子ld蛋白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 结果:饲养过程中常氧对照组脱失1只,进入结果分析低氧对照组、低氧训练组和常氧对照组分别为6,6,5只小鼠。①常氧对照组小鼠骨骼肌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1d蛋白几乎无表达,而低氧训练组和低氧对照组小鼠骨骼肌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1d蛋白含量较高,两组均有6个以上目标蛋白。②低氧对照组、低氧训练组小鼠骨骼肌乳酸脱氢酶和琥珀酸脱氢酶的活性均有显著高于常氧对照组[(128.49&;#177;11.83,145.37&;#177;14.33,93.65&;#177;15.32)μkat/g;(223.21&;#177;51.01,252.05&;#177;48.18,99.02&;#177;32.67)nkat/g(P〈0.01)],其中低氧训练组显著高于低氧对照组(P〈0.01)。 结论:在模拟“高住低训”条件下,低氧加长时间大负荷运动能够促进低氧诱导因子1d蛋白的表达,提高骨骼肌糖的有氧代谢酶的活性,有利于增强机体运动功能。而且骨骼肌低氧诱导因子1d蛋白含量与乳酸脱氢酶、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背景:抗阻练习对人体骨骼肌系统和代谢的良性作用大部分都与其引起的肌肉肥大相关。但抗阻训练对骨骼肌中肌肉生长调节的正向调节因子和负向调节因子的影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采用大鼠负重爬梯抗阻练习模型,探讨抗阻练习对大鼠骨骼肌局部胰岛素生长因子1和肌肉生长抑制素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负重爬梯的抗阻练习模型,每周训练3次,负重从体质量的30%逐渐增加到200%。训练10周后取左侧腓肠肌,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分别测定肌肉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多肽含量和肌肉生长抑制素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0周抗阻练习后,实验组大鼠腓肠肌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多肽含量明显增加,肌肉生长抑制素mRNA的表达显著下降。大鼠骨骼肌中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和肌肉生长抑制素都对抗阻练习非常敏感,在肌肉对抗阻练习的适应过程中分别起到正向和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