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仲华 《吉林医学》2012,(29):6364-6365
目的:探讨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36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其性别、年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结果:36例患儿中25例为典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占69.44%;≤5岁患儿为30例,占83.3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患儿30例,占83.33%,血小板于第1周内升高者13例(36.11%),第2~3周升高者23例(63.89%);典型与非典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性别、年龄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典型与非典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均有发热表现,而手足硬肿蜕皮、球黏膜充血皮疹、肛周蜕皮、皮疹、颈部淋巴结肿大和CAL等临床表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中的典型与非典型者临床表现差别较大,临床工作中应谨慎对待,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进行丙种球蛋白不同剂量疗法的临床效果比较研究。方法临床选择2011年7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患儿40例,按随机排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进行高剂量(2 g/kg)丙种球蛋白治疗1次;对照组予以低剂量(400 mg/kg)丙种球蛋白治疗,1次/d,连用5 d。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65.0%),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淋巴结肿大、发热、手足肿胀、黏膜充血等症状消退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病人进行高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患者症状消退时间更短,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 川崎氏病(Kawasaki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简称MCLS。是近年来所认识的婴幼儿期的临床综合征。1942由日本学者川崎首次报道,1967又报道50例,并定名为急性发热性粘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我院自1980年1981年发现4例,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皮肤型窦组织细胞增生病是窦组织细胞增生病伴巨大淋巴结病(SHML)的一种特殊临床类型,其特点是仅有皮肤损害而无淋巴结病变。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皮肤型窦组织细胞增生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疗效观察。方法:分析10例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临床特点、预后与转归。结果:经上述治疗10例,效果佳。结论:给予阿司匹林加单次丙种球蛋白大剂量早期应用临床表现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6.
<正>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亦称川崎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发疹性热病,好发于4岁以下儿童,其主要临床特点有发热、粘膜皮肤出现红疹,伴颈淋巴结肿大等,因其能累及心血管系统,并可致猝死,故越加受到重视。自1985年以来我们共遇到17例,现报告并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浅表淋巴结是指位于体表深筋膜层,距皮肤3.0 cm以内的淋巴结群.淋巴结病变往往是局部和全身疾病的反映,临床上颈部淋巴结肿大非常多见,病因多种多样,本文对19例正常淋巴结、45例淋巴结肿大的患者进行检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陈宏英(马鞍山市人民医院儿科243000)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畸病)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全身血管炎为主的热性发疹性疾病,好发于4岁以下儿童,现将我科1989年4月~1994年8月收治15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分析。1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Cath-D和MMP-9和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交界痣及正常皮肤中表达情况,及其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分别检测Cath-D和MMP-9在44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22例皮肤交界痣及20例正常皮肤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Cath-D和MMP-9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79.55%和75.00%)均高于交界痣(45.45%和40.91%)及正常皮肤组织(15.00%和30.00%)(P<0.05),Cath-D和MMP-9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阳性表达率随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且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大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Cath-D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88,P<0.05)。结论 Cath-D和MMP-9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且与CMM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且二者之间可能具有协同作用。联合检测两者的表达情况可为CMM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例报告宁夏医学科学研究所赵晨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简称MCLS,近年来临床报道逐渐增多,病因尚不明确,主要好发于婴幼儿,多见于4-5岁以内小儿,男女都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倾向。其主要临床特点有发热、粘膜皮肤出现红疹,颈...  相似文献   

11.
颈淋巴结结核是一种常见的肺外结核病 ,临床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但近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病例不少 ,现就 36例成人颈淋巴结结核 ,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病人为 2 0 0 0年 10月~ 2 0 0 1年 10月间我院门诊病例 ,年龄 18~ 5 3岁 ,男性 2 0例 ,女性 16例。 36例病人均有颈部肿块 ,最大的为 6cm× 5cm。 2 1例经局部淋巴结穿刺涂片证实 ,3例经局部淋巴结病理活检证实 ,6例淋巴结破溃伤口处有干酪样物 ,6例结合肺部有结核病灶。胸部X线检查肺部有结核病灶的 12例 ,其中 8例属活动期 ,4例为纤维钙化灶 ;PPD5U皮肤试验 72h结果 :红肿 2 0mm以上…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皮肤细胞性纤维组织细胞瘤(cFH)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对7例cFH的临床资料、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进行研究,并文献复习.结果 7例原诊断的cFH,6例维持原诊断.6例cFH中男4例,女2例,年龄23~43岁;发生于上臂3例,大腿1例,肩部1例,足部1例,病程为5个月~1年;均有经典型皮肤纤维瘤的组织学特征,最大的特征是出现高度致密的梭形细胞或卵圆形细胞.结论 cFH临床复发率高,少数病例可发生区域淋巴结或肺转移;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容易与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造成混淆.  相似文献   

13.
陶蓉 《中外医疗》2009,28(32):47-47
分析15例被误诊的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探讨误诊原因。结果表明12例中,被误诊为化脓性扁桃体炎3例,上呼吸道感染收住入院7例,支气管肺炎收住入院5例。误诊原因皮肤,粘膜,淋巴结症状多数在院外不予关注,入院后病史提供不详,造成误诊,另外因为皮肤,粘膜,淋巴结症状不典型造成医生确诊困难,犹豫,治疗相对延迟。  相似文献   

14.
马蕾  汪晨  刘霞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6,20(2):70-72,F0004
目的:报道3例伴皮肤损害的老人朗格汉氏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临床上曾诊断“红皮病”或“嗜酸细胞增多症”.方法:3例患者皮肤损害相似,都有剧烈瘙痒,伴多部位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明显增高和嗜酸细胞不同程度增高.对3例患者皮肤和淋巴结组织行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淋巴结病理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T细胞区有大量单一核细胞为主的浸润,其中多数是S-100(+)和CD1a(+)的朗格汉氏细胞.皮肤病理显示真皮内与淋巴结中浸润的细胞一致.并且大量CD1a(+)细胞和淋巴样细胞向表皮游走,共同形成Pautrier样微脓疡.结论:根据3例患者的皮肤和淋巴结浸润细胞的免疫学标记,诊断为“伴有皮肤损害的老人LCH”.系统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干扰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的诊断思路及POEMS综合征的内分泌改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例“乏力、色素沉着3年”为主诉的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病因探讨,复习文献并总结临床特点.结果 患者以乏力、消瘦、皮肤色素沉着为主要表现;化验提示贫血,单克隆免疫球蛋白,VEGF升高;合并脾大、淋巴结肿大;存在亚临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肾上腺结构未见异常;合并多发周围神经病变;淋巴结活检符合浆细胞型Castleman病.最终确诊为POEMS综合征.本例患者存在亚临床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为POEMS综合征的表现之一.结论 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应进一步查找其病因.内分泌改变是POEMS综合征常见的临床表现.色素沉着可能为系统性疾病(如POEMS综合征)的皮肤改变,应进一步挖掘其病因.Castleman病是POEMS综合征的常见病因,淋巴结结构可有特征性改变,确诊需完整淋巴结的病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ICBN)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新疆奎屯农七师医院及新疆肿瘤医院262例I、II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ICBN保留组112例及ICBN切除组150例),比较两组术后的皮肤感觉、清扫淋巴结数目、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临床资料。结果保留组在手术时间多于切除组;在术中出血量、清扫淋巴结个数与切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留组在1、3、6月术后上臂内侧皮肤感觉障碍明显好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和转移方面与切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中保留ICBN,虽增加手术时间,但能减少术后患者上肢感觉异常,而不增加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1986~1996年,我院治疗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病儿38例,其中不典型或有特殊体征者2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25例MCLS病儿,男17例,女8例;年龄120d~7岁。其中<1岁20例。1.2 特殊临床表现原接种卡介苗处皮肤再现红斑14例,其中<1岁13例,3岁1例。14例均于出  相似文献   

18.
钼靶X线摄影和CT扫描检查是临床诊断乳腺癌的两种常用方法。现就两法对 2 7例乳腺癌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并探讨各自的诊断价值。临床资料一、研究对象我院 1997年 10月~ 1999年 10月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 2 7例 ,其中女性 2 6例、男性 1例 ;年龄 30~ 6 8岁 ,平均 48.7岁。临床表现均有乳腺肿块 ;合并乳头溢液 7例 ,溢血 2例 ,疼痛 9例 ,皮肤增厚 3例 ,乳头内陷2例 ;腋下触及肿大淋巴结 7例。 2 7例均作手术切除 ,其中 18例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 11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浸润性导管癌 15例 ,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阴囊Paget's病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通过对2000~2009年13例阴囊Paget's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常被基层医疗机构长期误诊为阴囊湿疹、神经性皮炎、股癣、基底细胞癌等。阴囊Paget's病进展缓慢,初期表现为阴囊局部皮肤淡红色丘疹、红斑,周围皮肤稍隆起,常伴有瘙痒,长期搔抓后出现皮肤糜烂、溃疡、结痂,迁延不愈;后病损缓慢扩大至阴茎、腹股沟、会阴部皮肤,出现淋巴结转移。12例均行病灶扩大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肉眼可见病变边缘外2 cm,深度达睾丸鞘膜壁层及皮肤深筋膜层。其中10例病灶范围局限行残余阴囊皮肤修复创面,2例病变范围较大,累及腹股沟远侧及会阴部,行大腿或腹部带蒂皮瓣修复创面。5例术中行淋巴结活检,2例阳性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及睾丸精索切除术。11例无复发且长期生存,1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早期诊断对阴囊Paget's病尤为重要,若阴囊皮损经治疗3月以上仍迁延不愈,应该行皮肤活检以明确诊断。治疗上应该切除肉眼可见病变外2 cm皮肤,术中应行切缘冰冻病理检查以求完整切除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早期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方法对8例确诊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患儿的性别、年龄、发热天数、急性期血沉(ESR)、C反应蛋白、血小板(PLT)、超声心动图等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结果8例MCLS患儿有1例冠状动脉扩张,2例肛周红,3例血小板数显著增多,4例血沉明显增快。结论肛周红、冠状动脉扩张、血小板数增多、血沉增快均可作为早期有价值诊断MCLS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