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25例肝肺包虫病患者经吡喹酮治疗后肺包虫变化的临床和实验室观察结果。经吡喹酮治疗后未行包虫囊摘除术的22例患者中,14例肺包虫囊肿消失或部分消失,8例肺包虫囊肿缩小或稳定。2例近期手术者,原头蚴死亡率计数分别为68%和89%,包虫囊壁组织学检查未见到生发层。2例治疗后1年手术者,原头蝴死亡率为100%,包虫囊壁组织学检查无生发层,角质层也受到了明显的损害。结果表明,吡喹酮对肺包虫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结合外科手术,临床治疗效果将会更好。  相似文献   

2.
本组收集我院经手术证实的胸内包虫病348例的外科治疗情况。计肺包虫331例,胸膜包虫病8例,纵隔包虫病4例,心包包虫病1例,膈肌包虫病4例。其中男212例,女136例,年龄1(1/2)岁~63岁。肺包虫中合并感染90例。双侧包虫病53例。巨大肺包虫29例(包虫占据患侧胸腔体积在2/3以上者)。右肺包虫合并肝顶包虫45例,心包包虫合并肝顶包虫1例,左肺包虫合并肝左叶包虫、脾包虫各1例。本组手术死亡1例。现将胸内包虫病的外科治疗中的主要经验总结如下:一、诊断:必须详细了解有无与狗的密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229例经手术证实肺包虫囊肿的超声诊断,诊断符合率88.21%,阴性率7.86%,误诊率3.93%。误诊的9例中,有7例属于判断错误。作者认为超声对本病的诊断阳性率较高,易于鉴别囊性或实性改变,作为X线诊断的补充检查方法是有肯定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总结了经手术证实的73例肝顶包虫囊肿的X线诊断。无胸内并发症组(43例)主要表现膈升高隆起呈驼峰状,半球或球状;心脏抬高移位,心右缘变短,心影向左歪斜,肺底显示受压征象及下胸廓肋间隙增宽等改变。胸内并发症组(30例)表现为包虫囊肿破入胸腔呈大量或中等量胸腔积液,且多系包裹性积液改变;并可见到肝顶支气管瘘及囊肿经膈肌破口穿入肺底或叶间的征象。肝顶包虫囊肿在X线诊断上常需与肺底包虫囊肿鉴别,一般对其胸內并发症也认识不  相似文献   

5.
肺包虫病在我区较多见,典型的肺包虫病X线诊断国内已见报道,但对肺包虫合并感染、多发性、巨大的肺包虫诊断及鉴别诊断论述较少。本文将我院(1960~1987年)收治70例资料较完整并经手术证实的肺包虫病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70例中,男性43例,女性27例。年龄6~27岁。职业以牧民或在牧区工作者发病最多,其中蒙古族33例(均在牧区工作)占47%。发病部位:以  相似文献   

6.
对于肺包虫破裂并感染的治疗,大多数是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行手术治疗,现将我院从1981年~1991年32例肺包虫破裂并感染早期手术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21例,女11例,年龄6~59岁,平均25.8岁。二、症状、诱因:诱因多见于用力、咳嗽所致肺包虫。病程3~60天,32例发热、咳嗽,15例有大量咳脓痰及“粉皮样物”,18例胸痛,气短10例。三、诊断:X 线示右肺18例,左侧14例,均发生于下叶。其中20例符合肺包虫“四联诊断法”,肺内可见囊腔及气液平,卡松尼试验阳性,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增高,超声波示有液平段。12例病人误诊,卡松尼试验均阴性,嗜酸性白细胞不高,9例 X 线示肺内边界不清的片块状阴影,3例有大量胸腔积液,误诊为肺脓肿、大叶性肺炎及脓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发性肝包虫破裂临床误诊的原因。方法:对我院1997~2004年收治的16例自发性肝包虫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术前均误诊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中均证实为肝包虫破裂。结论:提高了对自发性肝包虫破裂临床特点的认识,重视其病史、常规检查,必要时应用现代影像学,能提高本病诊断率,以助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包虫病是广大畜牧区常见寄生虫病,严重威胁着当地农牧民的身体健康。包虫囊肿以肝脏最为多见,约占75%;肺包虫囊肿约占10%~15%;其它部位的囊肿约占10%~15%。我院外科2003年12月因右侧卵巢包虫囊肿误诊为一般卵巢囊肿1例,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院胸外科1970年8月~1980年9月收治的476例胸内包虫囊肿中,有2例为纵隔包虫囊肿。术前多易误诊为肺包虫囊肿及纵隔肿瘤。现将收治的2例报告如下。例1男性,25岁,蒙古族。于1970年8月29日入院。半年前有轻微咳嗽及咳白色粘痰,有不定时的右胸微痛。5个月后再次胸透肿块影增大而来我院。体格检查:心界向左  相似文献   

10.
胸部包虫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林川 《新疆医学》1998,28(1):9-13
目的:分析肺包虫病,尤其破裂、感染的肺包虫囊肿的CT征象及分型,估价CT诊断胸膜、纵隔、心包及膈肌等少见部位包虫囊肿的可靠性。方法:分析了21例由CT诊断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胸部包虫病,其中肺包虫病16例,胸膜包虫病3例,纵隔心包及肺、纵隔和膈肌包虫病各1例。结果:根据本组资料统计,CT对胸部包虫病的定性诊断正确率为95%,定位诊断准确率为94%,破裂、感染肺包虫囊肿的诊断正确率为92%。结论:CT对破裂、感染的肺包虫囊肿和胸部少见部位包虫病的诊断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1.
75例肺包虫病的影象学诊断杨军,尹华,张拓塞,王正茂,李冠世(第一附属医院影象科,外科)肺包虫病在内蒙地区较多见,典型的肺包虫病影象学诊断国内外已见报道[1,2]。但对肺包虫并发感染、多发性、巨大的肺包虫诊断论述较少,本文选择75例经手术证实的肺包虫...  相似文献   

12.
用滤纸干血滴ELZSA法检查35例手术证实包虫病例,59例非包虫病人和健康人,阳性率82.9%,假阳性3.4%。其中肝包虫100%阳性,肺包虫仅50%,故在实地使用时应结合X线胸透以提高肺包虫病诊断率。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中最耗资、费时的方法之一是实地收集血液标本,如能以干  相似文献   

13.
包虫囊肿破裂后,不仅随囊液将生发囊、头节、子囊带到体腔和脏器组织中,产生新的包虫囊肿,而且往往发生过敏反应,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我院从1975年至1980年收治的200例包虫囊肿病人中有23例发生包虫囊肿破裂(均经手术证实)。这些包虫囊肿破裂的病人均有轻重不同的过敏反应,其中发生轻度过敏者16例,过敏性休克6例,死亡1例。包虫囊肿破裂,多系外力挤压、拳击、剧烈震动和不正确的检查方法所致。腹腔内包虫囊肿破裂,一般表现为腹腔和脏器中的包块突然消失或缩小,相继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不安、瘙痒、荨麻疹和过敏性休克等征象。如出现剧烈咳嗽,咳出大口腥气味咸的“清水”以及蛋白样碎片或伴咳血,呼吸困难及过敏反应时,应高度怀疑有肺包虫囊肿的破裂。若行 X 线检查,可见到“新  相似文献   

14.
通过手术证实60例肺包虫病的X线表现,对其中未破裂和破裂后典型X线征象及合并感染进行了分析,认为X线是发现肺包虫囊肿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将肺包虫破裂的各种特殊X线征应用临床诊断,一般说来准确可靠,如能结合破裂前的典型X线征象更具特征。  相似文献   

15.
我院近十年收集了84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肺包虫病例,其中14岁以下22例,占26.02%.现将其X线诊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我院2001年1月到2010年1月登记诊断的肺结核30 例病例分析,X线诊断肺结核正确的24例,其余6例经手术或上级医院反馈信息证实为误诊.1例误诊为周围型肺癌,3例误诊为炎性假瘤,2例误诊为肺囊肿.本文通过X线的表现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了肺下叶结核的诊断,避免在今后的工作中误诊,以提高肺下叶结核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7.
通过手术证实60例肺包虫病的X线表现,对其中未破裂和破裂后典型X线征象及合并感染进行了分析,认为X线是发现肺包虫囊肿明确诊断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将肺包虫破裂的各种特殊X线征应用临床诊断,一般说来准确可靠,如能结合破裂前的典型X线征象更具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 1978~1983年我院肺科住院病人中,开始被误诊最终经病理或痰细胞学检查证实为原发性肺癌者共20例,本文将误诊原因作一分析,以利于提高对肺癌的警惕性。一、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9例,女1例,年龄在41~64岁之间,平均52.4岁。入院诊断为肺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包虫病的CT表现特征和病理基础,评价CT对肝包虫病的诊断价值。方法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包虫患者,对其术前CT资料作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34例肝包虫诊断正确33例,误诊l例,诊断正确率为97.05%。结论肝包虫病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反映肝包虫不同时期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于兰  徐明谦 《新疆医学》1996,26(1):34-35
盆腔包虫病包括膀胱、子宫、附件和盆腔愎膜等部位的包虫,因包虫囊与周围脏器、组织粘连,往往难以明确原发部位,又因其声象图酷似附件囊性包块而易被误诊。我院于1985~1994年收治盆腔包虫病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术前B超误诊7例,现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术前鉴别诊断,以避免术中包虫囊破裂突发过敏性休克及原头节移植复发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