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鼻中隔偏曲是耳鼻喉科多发且常见疾病,重要临床症状有头痛、鼻塞、鼻出血等症状,治疗方法以手术矫正为主,传统的手术方法是在额镜下行鼻中隔黏骨膜下切除手术,术后可出现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等并发症,随着鼻内镜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02年1月~2006年1月收治了265例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其中局部偏曲的患者68例,在鼻内镜下行局部矫正手术,效果良好,现总结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鼻中隔手术在临床上有鼻中隔偏曲矫正术、鼻中隔穿孔修补术、鼻中隔进路垂体瘤摘除术等.我们运用吸引剥离子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矫正手术17例获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再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鼻中隔偏曲手术失败的病例.方法对14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失败的患者通过鼻内窥镜下、鼻小柱翻揭径路及经鼻腔3种方式完成再次手术.结果术后3个月前次手术遗留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结论术前鼻内窥镜检查和鼻窦CT扫描有助于再次手术;应同期处理其他鼻腔或鼻窦病变.在鼻内窥镜下及经鼻小柱翻揭径路手术是较佳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2年来我们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手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内镜下鼻中隔手术86例.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17~65岁.软骨部"C"形偏曲46例,高位(筛骨垂直板)偏曲42例,低位嵴突33例,鼻中隔后部棘突16例,"S"形偏曲及不规则偏曲5例.多数患者存在2个部位以上偏曲.单纯鼻中隔偏曲的23例患者中,出现单侧鼻塞6例,双侧鼻塞11例,反复鼻中隔前部出血2例,反射性头痛4例,另63例为鼻息肉及鼻窦炎伴鼻中隔偏曲.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多年临床实践操作中,对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在手术切口、骨窗设计、后壁吻合口处理方面进行改进,以简化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成功率。现将我科于1998年2月至2006年6月治疗的患者128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慢性鼻窦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鼻中隔偏曲并发肥厚性鼻炎往往是慢性鼻窦炎的重要原因,在慢性鼻窦炎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鼻中隔矫正术,中、下鼻甲的手术以及鼻息肉切除术,使鼻内解剖结构正常化,对提高术后疗效,防止复发有重要意义。我科于2003年8月~2006年8月施行鼻中隔偏曲联合多鼻窦手术68例。我们对病人进行了精心的整体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鼻中隔手术术式与术后处理对鼻中隔穿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手术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惟一手段,但是手术方法选择不当或操作不仔细,以及术后护理不当,均可能造成鼻中隔穿孔。本文总结18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鼻中隔穿孔可明显影响鼻腔功能。穿孔发生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较多见,因此,在鼻中隔矫正后对存在潜在穿孔因素者应同期做"预防性修补",以防术后形成穿孔。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文将鼻中隔矫正术中的黏膜破损分为2类:Ⅰ类为双侧对穿;Ⅱ类为单侧黏膜穿破,偏曲的凸、凹处或嵴突尖处剥离后组织菲薄,黏软骨膜撕裂等,但未形成对穿。2008年3月~2010年9月我们对采用手术治疗鼻中隔严重偏曲144例,发生Ⅱ类穿孔28例,均进行了"预防性修补",设为观察组。对照组为  相似文献   

9.
我科自2003年1月~2006年6月对150例外伤性鼻中隔偏曲病人,应用鼻内镜手术矫正鼻中隔,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目前一般经鼻内镜手术,术后为了防止术腔出血致鼻中隔血肿形成,均要进行鼻腔填塞。但鼻腔填塞往往引起头痛、鼻塞、鼻腔黏膜水肿,对患者睡眠、饮食、血压都有明显影响,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2009~2010年,本科在经鼻内镜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中行鼻中隔术腔负压引流,利用负压吸引将双侧鼻中隔黏膜吸附并引流渗血及渗液,术后不行鼻腔填塞,并与用凡士林纱条鼻腔填塞方法进行对比,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反应及  相似文献   

11.
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及鼻腔鼻窦手术94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随着鼻内镜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有些病例发生术后粘连,影响术后护理及鼻腔鼻窦引流,导致手术效果不佳,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术中未矫正鼻中隔偏曲。我科2003年5月~2005年1月在鼻内镜下同期行鼻中隔矫正术及鼻腔鼻窦手术94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脑脊液鼻漏比较多见,多因额、筛、蝶窦骨折及颅底外伤引起,部分为鼻窦和颅脑手术的并发症,但也有无明显诱因的自发性脑脊液鼻漏发生。脑脊液鼻漏可导致颅内感染,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脑脊液鼻漏的修补方法有多种,修补材料也有多种,各有利弊。我科自2003年3月至2006年2月收治脑脊液鼻漏患者6例,在鼻内镜下,应用鼻中隔黏软骨片,进行脑脊液鼻漏的修补,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角膜移植术后早期再手术治疗的病因及相应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回顾天津市眼科医院2004年10月至2008年2月457例(457只眼)角膜移植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0例(20只眼)术后早期再次行手术治疗的原因、时间及其与原发病的关系及手术方式进行探讨分析.结果 真菌性角膜炎术后感染复发、继发性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鼻中隔、多鼻窦联合手术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安全可行性。方法88例鼻腔鼻窦疾病的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一次性接受鼻中隔矫正术、鼻息肉切除术、筛窦(额窦、蝶窦)开放术及中、下鼻甲手术,并观察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8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2年,治愈65例(73.86%),好转21例(23.86%),无效2例(2.27%),总有效率97.73%,出现并发症4例(4.55%),所有并发症经治疗均获痊愈,无鼻中隔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局部麻醉下能一次性完成鼻中隔、多鼻窦(鼻一鼻窦)联合手术,且不会增加和加重鼻一鼻窦手术的并发症;因该术式疗效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能明显减少鼻息肉及鼻窦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5.
基层医院如何开展视网膜脱离手术值得探讨。结合我院现有的医疗设备和技术水平,我们选择性对我院1998年4月至2003年9月收治的50例视网膜脱离患者中的29例(29只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随访2月~3年,29只眼视网膜脱离均一次性复位成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爆裂性眶壁骨折的手术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眼眶壁爆裂性骨折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我院1998年8月~2002年1月间因眼眶壁爆裂性骨折而行修复手术治疗的病例68例70眼.结果 52例眼球运动障碍患者中,31例眼动恢复正常,复视消失;其中伤后2wk内手术者21眼,占75%(21/28);2wk~2月者8眼,占25.6%(8/31);超过2月者2眼,占18.1%(2/11);超过2wk以上者眼球内陷的术前均值3.5 mm,术后均值1.5 nmm,明显改善.结论 伴有复视、眼球运动障碍的眼眶壁爆裂性骨折应尽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种不同填塞材料在鼻内镜下鼻中隔术后填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7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日间病房收治的57例临床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患者。术后根据使用填塞材料不同随机分为2组:A组填塞膨胀海绵(30例),B组填塞纳吸棉(27例)。术后第1天和去除填塞物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系统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2种不同填塞材料在鼻内镜术后填塞应用中的止血效果、术后第1天患者鼻腔胀痛及头痛程度、术后40~48 h内去除填塞物时的疼痛程度、难易程度及鼻腔黏膜出血情况等,并判断疗效。结果 膨胀海绵组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为(7.73±1.11)分、去除填塞物时为(8.47±0.21)分,均较纳吸棉组[分别为(5.85±0.95)分和(1.44±0.19)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纳吸棉作为一种新型膨胀可吸收止血绵,用于鼻中隔术后术腔填塞具有止血效果好、填塞后疼痛反应小、去除时疼痛程度轻、去除容易以及出血少甚至不出血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我科行鼻内镜手术患者302例,其中发生术中及术后鼻中隔穿孔共14例,现分析其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9.
下泪小点息肉堵塞泪小点,致使泪液导流不畅,给病人造成泪溢的痛苦,2000年2月至2002年10月,对16例下泪点息肉进行手术切除治疗,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1998年9月至10月,作者参加“视觉第一,中国行动”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赴广东省东源县(国家级贫困县)为当地188例196眼白内障患者施行了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现将手术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在贫困地区如何开展白内障复明手术提出几点体会。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188例(196眼)中,男87例,女101例。单眼180例,双眼8例。年龄47岁~88岁,平均71岁。术前视力光感至01。老年性皮质性白内障173眼,老年性核性白内障18眼,外伤性白内障5眼。随访时间2周~半年,平均2月。2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球周或球后麻醉。在国产手术显微镜下,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