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代名医岳美中说:“中药不传之秘在于用量上”.笔者体会,岳老的意思是表示在辨证择药准确的基础上,获得好的疗效的关健是中药用量的增减变化,这就是所谓的“窍门”.在临床上,也确实如此.而当今有些中医,只重视辨证方法及处方中药味的选择,忽略了药物份量的斟酌,不能不说是一种治疗中的缺憾.笔者仅就中药用量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根据中医外感病理论和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演变过程,探讨其传变规律.方法 采用文献学和理论思维方法以及初步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提出手足口病的"肌表-经脉-脏腑"传变模型.结果 手足口病"肌表-经脉-脏腑"传变假说可以浓缩为"温邪外感,首犯太阴,顺传脾肺,逆传心肝"等十六字表述;"不传、顺传、逆传"等三种传变模式是手...  相似文献   

3.
方药用量是中医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和获得疗效的基础.恰当的用药剂量是保障中药安全有效的关键.剂量最惮轻重,是中医所谓"不传之秘".剂量轻则效果不达,所谓"药不眩瞑,其疾不瘳",量重则药过病所,"有病病当之,无病身当之".可见药物剂量与疗效关系的重要性.理想的药物用量,应是能够获得最大疗效而不良反应又最小的量.阐明中药量效关系,寻找临床最佳用药剂量,明确最大量和最小量,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伤寒传足不传手"首次由北宋著名伤寒大家韩祗和提出,后世医家争论不休。持相同观点的医家如朱肱、刘草窗等多以阴阳为总纲,根据五行生克观念,对伤寒六经的传变进行阐释;持相反意见的医家如刘完素等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的错误认识,是因为足经发病的热病多,手经发病的热病很少,而且手经发病的热病病情轻微;当代医家刘渡舟、何任等从经络脏腑相应来分析,认为手足经都有所传,而且传经形式有多种,传经是活法,不是定例。笔者从《伤寒论》中六经归属问题、六经诸病证特点以及经络循行特点等分析,认为"伤寒足经症状多而手经症状少"的现象,不仅跟邪气性质相关,尚暗含经脉循行气化升降的理论,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头针的感传形式不仅有局部放散感传、同侧上下肢感传.而且还发现了对侧感传、双侧感传、分支感传及循环感传现象。现报导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就"治未病"理论学说的含义以及如何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对脑中风传变的防治进行探讨,以助于推进中医脑病理论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大剂量对药挽治疑难杂症举隅江苏省宝应县汜水地段医院(225819)朱士伏关键词中药学,疑难杂症合理掌握剂量是用药重要环节之一,药力不足,贻误病机,妄投大剂,祸不旋踵。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屡观前贤用药之量,有超中药教科书及药典用量数倍者,令人瞠目。笔者...  相似文献   

8.
经方作为中医传承的精华一直被人们所沿用,但要提高临床疗效,药物用量亦是重中之重.历来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的说法.历代医家关于量效关系都有其认识,仝小林院士在继承经典的同时发展了独特的方药用量策略,系统的阐明了量与效的关系及临床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仝小林院士以经典名方为基础,采用现代科学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传统循经感传及热敏感传相关文献的研习,分析传统循经感传、热敏感传与针灸"气至"的相关性。热敏感传是一种特殊的循经感传,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均属针灸"气至"甚或"气至病所"的表现,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具有动态特性,传统循经感传和热敏感传都会随经络的变化而变化。针灸(包括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治疗疾病取得显效的要领是"气至";经络具有动态特性,重视动态腧穴、动态经络是达到"气至",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的转移中医称为"传舍",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特征,如何防治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环节。作者结合临床实践,试图将护场理论延伸对恶性肿瘤传舍的认知,丰富护场理论的肿瘤学内涵。文章从护场理论、传舍理论以及护场与恶性肿瘤传舍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全国名老中医汪受传教授学术思想。方法:对汪教授主持完成的病毒性肺炎临床研究数据源进行关联规则运算,结合临床经验总结,开展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病毒性肺炎中普遍存在热、郁、痰、瘀病机病理。并且,四者相互转化,互相影响,其中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的概率,治疗前后相互关联的频繁项集及其相互作用的概率也不相同。结论:汪教授论治病毒性肺炎的学术思想主要是热郁痰瘀相关病机理论,这也是病毒性肺炎急性期中医基本病机病理的概括。运用中医传统研究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究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具有深入挖掘和系统提炼的裨益作用,有利于传承和发扬名老中医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内经》之旨,纵论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依五行定五藏之气的盛衰,阐明疾病的生克乘侮传变与不必治于传;按五行互藏,分类脏病廿五变;循五行主时节律,详述脏腑病证逆从。均可丰富中医病机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中医素有“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中药的用量也称剂量,是指每一味中药1d的用药量,也是指复方中每味中药饮片的比较份量或相对剂量。中药饮片的用量是历代医家通过数千年来临床实践总结获得的,是中医用药方法的精髓;而中药饮片的用量直接影响着中药的疗效,选择恰当的中药饮片剂量在治疗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临床的不传之秘,在于药物的用量上.临证用药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及发病地域、发病季节,药物的功用、炮制、剂型、配伍等因素决定药物的用量,只有全方位考虑,才能保证用药安全且疗效理想.  相似文献   

15.
<正>一直以来,中药功效是中药应用的主要依据。而在影响中药功效的诸多因素中,剂量的多寡尤为重要,也是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的关键所在,因此,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量上中医治病的巧处在量上"的说法。中药剂量与其功效的内在联系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研究的热点。笔者现将中药剂量与功效的相关性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重点阐述了顺传、逆传的含义、机理及其在儿科温病中的临床意义。顺传、逆传是反映了温热病在上焦病情发展中的两种病变趋势。其逆传心包是热性病暴发性发展过程中的特有见证。小儿患热性病居多,病后易发生逆传心包之变,为使临床中处于主动地位,洞察病情发展变化,及时把握治疗关键,故探讨之。  相似文献   

17.
《汤头钱数抉微》一书乃清代名医章纳川先生所著,书中所论述的"汤头钱数理论"与现代"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不谋而合,由此可以看出方药剂量与疗效的关系在古代就被医家所重视。自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之说,方药用量是历代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晶,充分体现了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和规律,是中医辨证论治、组方遣药及表征疗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循经感传是最常见的一种经络现象,系指使用针刺、艾灸或其它方法刺激穴位时产生的“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中医古典经脉路线传导的现象,循经感传的出现与经络实质有关.……  相似文献   

19.
《华佗传》疑难词句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书田 《河南中医》2005,25(2):74-75
《华佗传》是《医古文》教材必选的古文 ,只是以前所选的多是范晔所写的《后汉书·华佗传》 ,而现在所选者多为陈寿所写的《三国志·华佗传》。两者相比较 ,后者篇幅较长 ,内容丰富 ,词汇量大 ,古文特点突出。正因于此 ,问题也较多。本文提出讨论的 ,正是内中出现的一些疑难词句。沛相陈王圭举孝廉 ,太尉黄琬辟 ,皆不就。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医古文》(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以下简称国《医》)第 9页对句中“就”的注释是 :就任 ,就职。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医古文》(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以下简称研《医》)…  相似文献   

20.
简版:正文: 江一平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工作4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实践经验。笔者有幸跟师临证学习,现将其肝病传脾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