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究双源CT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在心律不齐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在我院行双源CT冠状动脉CTA检查的心律不齐患者128例,分成A组(常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n=84)和B组(低剂量适应性序列扫描,n=64)。对比两组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图像,比较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差异。结果根据冠状动脉血管显像的情况,A组诊断冠状动脉整体≥50%狭窄的特异性、敏感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B组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有效剂量为(8.0±0.1)mSv,明显高于B组(3.0±0.7)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9.824,P=0.00)。结论应用双源CT适应性序列扫描技术对心律不齐患者进行CTA检查时,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双源CT原理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双源CT的结构、原理及其在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和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西门子双源64层螺旋CT的结构进行分析,结合文献对双源CT在心脏冠状动脉成像的优势与常规多层CT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其双能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双源CT的双球管探测器结构具有时间分辨率高.在不控制心率的情况下获得高质量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的优点;其双能技术可以用于鉴别组织成分、显示特定的组织,评价增强时组织的碘含量及其血流灌注和去除骨及钙化等。结论:双源CT能提高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和CT对不同组织的鉴别能力,为CT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使用双源CT对50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检查,并对其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除3例不成功外,其余患者图像进行三维处理后均得到较好的诊断效果。结论:认真总结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因素,提高成像质量对诊断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对高心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本院接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12例,将其中采用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进行检查的56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另56例患者采用常规前瞻性心电门控步进式扫描方案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和辐射剂量。结果 观察组主动脉根部(AO)、左主干(LMA)、左前降支(LCX)、左回旋支(LCX)与右冠状动脉(RCA)的CT值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各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血管评分、血管分段评分与整体图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辐射剂量长度乘积(DLP)为(48.68±18.34)mGy·cm、有效辐射剂量(ED)为(0.66±0.28)mSv,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炫速扫描技术在高心率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的图像质量与常规前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双源螺旋CT获得可靠冠状血管影像的护理。方法:患者463例,行双源螺旋CT冠脉造影(DSCTCA),利用双源螺旋CT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451例患者均一次检查成功,有12例失败,其中8例未能屏住气,另4例在扫描过程中心率未控制好,波动明显。以上12例重新检查,获得较佳图像,其余患者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双源螺旋CT行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医生能够在任何心率、无需β-受体阻滞剂的情况下,完成心脏检查并获得可靠的高清晰图像,能多角度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较大的分支。因此护理操作贯穿检查的每一步,通过精心护理与检查相互配合是取得高清晰图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检查前准备工作和扫描时参数设置方面出现的导致检查失败的因素。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7月~2007年11月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失败的11位患者的资料,分析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失败的因素。结果 11例冠状动脉检查失败病例中检查前准备工作不完善7例,包括注射对比剂外漏1例,含服硝酸甘油后出现不良反应1例,小儿患者从睡眠状态苏醒1例,未屏气2例,严重心律失常2例;扫描时参数设置不当4例,包括冠状动脉或冠状动脉变异没有全包在扫描范围以内2例,扫描时间滞后1例,噪声太高1例。6例患者行第2次检查,取得满意效果。结论 检查前准备工作不完善和扫描时设置不当都可能导致双源CT冠状动脉检查的失败,应予以避免。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炫速双源CT机的硬件结构,阐述了炫速扫描技术、Stellar探测器技术、能谱纯化技术、FAST CARE技术以及SAFIRE技术是其核心技术,分析了炫速扫描速度、极低的辐射剂量是新一代炫速双源CT的核心特点与优势,最后指出炫速双源CT是双源CT史上的新革命,使CT技术迈入新时代.  相似文献   

8.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及其初步应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成像原理及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提高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认识深度÷方法:依据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各种研究成果,结合双能量成像的发展历程,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放射物理学基础、成像原理、成像相关参数以及在临床中的初步应用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双源CT双能量成像不同于一般普通双能量成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结论:通过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的分析,大大提高了对双源CT双能量成像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64层CT和双源CT的问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已成为冠心病检查的一项重要的无创性成像手段。最近,冠状动脉CTA的电离辐射与安全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因此,严格遵循ALARA原则(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合理优化扫描方案以实现低剂量检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双源CT冠状动脉CTA的低剂量检查作了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在肺动脉成像(CTPA)中的扫描技术。方法:对184例临床拟诊为肺动脉栓塞患者进行CTPA检查,采用团注实验法(bolustest)测试循环峰值时间,以峰值时间加1s作为肺动脉扫描的延迟时间,再对肺动脉进行成像扫描。结果:184例均成功完成CTPA扫描检查,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强化均匀,通过后处理技术均清晰显示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进行CTPA检查,选择恰当的延迟时间至关重要,而恰当的延迟时间又能使对比剂的用量减到最低。此方法简便快捷,达到延迟时间个体化,可作为CTPA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疗效评估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PCI术后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50例患者,分析比较DSCT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①DSCT能清楚显示全部支架,95%支架图像达到良好以上;②DSCT对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率分别为92.3%、94.45%、89.5%、94.2%及77.95%,与SCAG结果比较无显著差异;③DSCT对直径≥3.0mm支架的再狭窄检出阳性预测值、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直径<3.0mm支架.结论:DSCT冠状动脉成像是评价PCI术后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64层双源螺旋CT原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64层双源螺旋CT概念,分析了其组成和特点,说明了其对冠状狭窄性病变性质鉴别的独特优势。并对双源螺旋CT成像原理及其双能量减影成像原理进行了详尽阐述,展示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对影响双源CT图像质量的各种扫描参数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对双源CT各种扫描参数的设置并扫描来分析与探讨这些参数是如何影响图像质量。方法:在西门子生产的型号为SOMATOM Definition的双源CT上设置相关扫描参数对受检者或体模进行扫描,并对扫描结果加以分析与探讨。结果:体现双源CT图像质量的性能参数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通过设置相关扫描参数得以改变。结论:双源CT各种扫描参数的设置与图像质量密切相关,有时某种设置在提高图像某方面质量的同时却有可能降低图像另1方面质量,所以必须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高危人群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踝-臂指数(ABI)的差异及其与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危对象138例,分别做DSCT冠状动脉成像、baPWV、ABI和血液等检查,按DSCT结果分组后,观察baPWV及AB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支数、最大狭窄程度、斑块性质和钙化总积分的关系。结果随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最大狭窄程度增多,baPWV(≥1400 cm/s)升高,ABI(〈0.9)则减少;baPWV随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和钙化总积分增多呈逐级升高趋势,最高积分与最低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的ABI分别较软斑块组和阴性组明显减少,最低组与最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PWV和ABI是反映动脉硬化较好的指标,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早期诊断、病变程度和危险分层的评估参数,联合DSCT可提高对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稳定性、易损斑块的识别,对防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风险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率变化对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对300例临床疑似冠心病患者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总结不同心率及其变化对冠脉图像质量影响,并观察不同心率组的最佳时相分布规律。结果增强扫描时平均心率为64次/min。共评价冠状动脉3032节段,7组中(≤55、56~60、61~65、66~70、71~75、76~80和≥81次/min)不能评价(血管运动伪影、血管纤细)冠脉节段占冠脉总数百分比分别为:13.4%(70/522)、13.0%(91/702)、19.5%(122/626)、18.6%(82/440)、28.1%(74/263)、24.9%(64/257)和37.8%(84/222)。平均心率、节律变化大与运动伪影冠脉节段数经χ2检验,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心率快、心律不齐是影响图像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李鹏雨  李坤成 《医疗设备信息》2008,23(10):152-156,140
作为目前发展最迅速和最实用的一种冠状动脉无创性成像手段,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越来越受到放射科医师和心脏科医师的认可和重视。本文就该项检查技术的特点及其基本和最新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综述,该项检查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当中,新的多层CT成像设备也将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SCT双能量判断体内结石成分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收集2012年9月-2013年6月行CT平扫双能量泌尿系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红外波普分析的患者118例(结石共127颗)为研究对象,对其予以DSCT双能量扫描后,在工作站(MMWP)上完成结石成分分析;比较外光谱成分分析与DSCT双能量扫描所得结果。结果双源CT双能量技术能准确的区分纯尿酸结石和非尿酸结石(敏感性、特异度均为100%),较准确的区分纯草酸钙结石(敏感性为100%,特异度为89.8%),纯羟基磷灰石(敏感性为84.6%,特异度为100%)。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能在治疗前对尿路结石的成分进行初步分析,对尿路结石的预防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快速心脏扫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用合理的设备参数设置,通过对30例患者进行了16排CT心脏快速扫描,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立体重建,对冠状动脉进行三维观察,以显示出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等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中,有26例(86.67%)冠状动脉内径≥2mm的部分显影良好,能满足临床影像诊断需要,共显示病变部位45处;4例(13.33%)的部分血管影欠佳或未显影。9例另行DSA检查,其诊断结果与CTA冠状动脉成像基本一致。结论CTA冠状动脉成像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高质量的CTA冠脉成像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的影响。方法52例病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扫描心电门控技术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检查,每一病例原始数据进行2种不同层厚(1mm和3mm)重建。结果3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最多为52个,其中小钙化斑块数达到45个。以1mm组检出的钙化斑块数及其中的小钙化斑块数为标准,3mm检出的钙化斑块及小钙化斑块敏感性相对较低。结论采用放射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出钙化斑块时,3mm层厚是不适宜的,1mm层厚较3mm层厚可以检出更多的钙化斑块,尤其是小钙化斑块,对于临床确定钙化斑块的存在是适合的。  相似文献   

20.
浅谈影响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已被公认为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一幅高质量的造影图像又成为诊断冠心病的关键所在。本文总结2005~2007年585例冠脉造影图像,分析探讨在DSA导管法冠脉造影中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旨在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冠脉造影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