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患儿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IgG水平对其病因诊断及饮食治疗的意义。方法用食物不耐受IgG体外检测试剂盒检测3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和20例健康对照儿童的血清特异性IgG水平。结果实验组30例过敏性紫癜患者的血清总IgG阳性率为76.67%,其中对1种食物不耐受为3例,对2种以上食物不耐受者为20例。健康对照组20例血清总IgG阳性率为25%,对1种食物不耐受为2例,对2种以上食物不耐受者为3例,常见的引起不耐受的食物依次为牛奶、虾、鸡蛋清和鸡蛋黄、蟹、大豆、鳕鱼、大米、小麦、猪肉、牛肉等,实验组饮食上经避免不耐受食物及抗过敏治疗疗程缩短,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特异性IgG水平检测对过敏性紫癜的病因诊断有参考意义,对患儿饮食治疗及营养状态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方法采用ELISA,检测比较该地区58例HSP患儿以及23名正常儿童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 (sIgG)水平,并分析不同性别、年龄患儿的不耐受阳性率及不耐受食物的分布差异。结果58例患儿食物 sIgG 阳性率为84.5%,高于对照组的1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P患儿不耐受的食物前4位依次为:鸡蛋/蛋白蛋黄(70.7%)、牛奶(53.4%)、鳕鱼(19.0%)、螃蟹(10.3%);其中1种食物sIgG阳性18例(31.0%),2种或2种以上食物sIgG阳性31例(53.4%)。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低龄儿童(<7岁)及高龄儿童(≥7岁)]食物sIgG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儿童的螃蟹IgG阳性率较低龄儿童高(P<0.01)。结论HSP患儿食物不耐受情况较正常儿童明显。该组HSP患儿对鸡蛋/蛋白蛋黄、牛奶、鳕鱼、螃蟹不耐受情况较为明显,可作为地区参考,高龄儿童对螃蟹的不耐受情况较低龄儿童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与过敏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80例过敏性鼻炎患者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患者血清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总阳性率为81.14%,7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有不同程度增高,以鸡蛋(62.27%)阳性率最高,其次为鱼(58.20%)、牛奶(47.27%);不同年龄组过敏食物比较有特异性。结论此类患者体内产生特异性IgG抗体,提示过敏性鼻炎与食物不耐受有关,对临床诊治和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合理地控制饮食对儿童过敏性紫癜(HSP)治疗的重要性。方法统计80例HSP住院患儿食物不耐受检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80例中有72例查出一种或多种不耐受食物,阳性率较高的主要为动物性蛋白。以蛋类阳性率最高,其次是牛奶,再次是蟹。结论食物不耐受检测结果可作为控制HSP患儿饮食因素导致发病或病情反复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食物不耐受是机体对某种食物或者食物成分发生腹痛腹泻、便秘,严重头痛、疲劳、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力、推理能力)障碍以及肌肉、关节疼痛,心悸等有害反应,发病率高达45%[1]。但食物不耐受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差异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食物不耐受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为慢性肠炎、慢性湿疹、慢性疲劳综合征等慢性疾病致病因素的寻找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用ELISA法检测血清14种食物特异性IgG。结果通过对66例标本14项食物特异性IgG检测结果分析,全部阴性的病例为4例,仅有1项食物不耐受的8例,2项以上食物不耐受的54例。结论食物不耐受可能是某些慢性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食物不耐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与体液免疫的关系。方法对腹泻型IBS患者50例,便秘型IBS患者33例和健康对照组25例,采集外周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方法,半定量测定血清中14种食物抗原的特异性IgG抗体。结果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患者阳性率:腹泻型IBS 66.00%(33/50例),便秘型IBS 51.52%(17/33例),均高于对照组16.00%(4/25例)(P〈0.05);腹泻型IBS和便秘型IB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IBS患者中多种食物IgG抗体阳性者占54.00%。结论食物介导的体液免疫反应异常即食物不耐受在IBS的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儿科患者中食物不耐受的情况,为寻找病因诊断和指导饮食治疗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采用ELISA半定量间接法,检测198例患儿血清中7种食物特异性IgG水平.结果 198例患儿中,呼吸系统症状患者89例,皮肤症状患者55例,胃肠道症状患者16例,其他38例.7种食物中,以蛋黄/蛋白的阳性率最高,为85.7%,其余阳性率依次为:牛奶80.2%,大豆36.3%,鳕鱼23.5%,虾11.7%,花生11.6%,牛肉1.6%.结论 食物不耐受可能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湿疹、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特应性皮炎等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进行食物不耐受检测对指导饮食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与过敏性疾病(慢性腹泻、湿疹及过敏性哮喘)的关系,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有效的参考指标。方法采用ELISA检测13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132例过敏性疾病患者血清中14种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39.4%)、西红柿(36.4%)、虾(30.3%)、蟹(28.8%)、牛奶(28.0%)、蛋清∕蛋黄(26.5%)、牛肉(23.5%)、鸡肉(17.4%)、鳕鱼(13.6%)、蘑菇(7.6%)、猪肉(5.3%)、玉米(3.0%)、大米(1.5%)及小麦(1.5%)。结论食物不耐受是某些过敏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可以作为临床筛查过敏原的一个有效检查手段,并且可以据此指导患者的饮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中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与临床疾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法检测2010年373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14种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 患者检测出特异性IgG抗体阳性为337例,阳性率为90.35%,其中以鸡蛋、牛奶阳性率为最高,分别占24.3%和20.8%,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测定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对找出和发现引起疾病的发病原因,在临床疾病诊断和避免食入不耐受食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缺乏型矮小症患儿食物不耐受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水平对其病因诊断的意义。方法 选择保定市妇幼保健院生长激素缺乏型矮小症患儿80作为试验组,同期健康体检儿童80例为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浓度。结果 试验组血清总IgG阳性率为76.25%(61/80),对照组血清总IgG阳性率为23.75%(19/80),试验组血清总IgG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11.429,P=0.001);试验组食物血清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牛奶、虾、蛋、蟹、大豆、鳕鱼、小麦、大米、猪肉、玉米、牛肉、西红柿、鸡肉、蘑菇。试验组抗体阳性者、抗体阴性者特异性IgG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试验组中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阳性者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抗体阴性者(P<0.01)。结论 血清特异性IgG水平检测对生长激素缺乏型矮小症患儿的病因诊断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慢性咳嗽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咳嗽患者的食物不耐受情况,对疾病的诊治与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门诊慢性咳嗽患者92例,女40例,男52例,年龄30~62岁,平均年龄46岁;正常对照72例,女34例,男38例,年龄32~61岁,平均年龄46.5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Ⅰg G浓度并加以比较。结果:患者组食物过敏原特异性Ⅰg G抗体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排列在前几位的分别是虾(50%)、蟹(45.7%)、鸡蛋(41.3%)、牛奶(34.8%)。结论:忌食不耐受食物后,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说明食物过敏原特异性Ⅰg G抗体测定有助于及早发现慢性咳嗽患者的病因,为诊治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食物不耐受与过敏性紫癜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63例过敏性紫癜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63例过敏性紫癜患者中有44例检测到1~12种食物特异性IgG阳性升高,总阳性率为69.8%(44/63);特异性IgG阳性率在10%以上的主要致敏食物有5种,阳性率由高至低分别为牛奶(34.9%),鸡蛋(30.2%),小麦(23.8%),螃蟹(11.1%),大豆(11.1%);食物特异性IgG浓度分级结果表明,多数食物以引起轻度不耐受(即IgG浓度为+1级)的病例为主;患者食物不耐受检出阳性率以及14种食物IgG阳性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食物不耐受阳性患者中,对1~2种食物不耐受者所占比例较多(分别为45.4%和36.4%).结论 过敏性紫癜患者食物不耐受发生率较高,食物不耐受与过敏性紫癜具有密切相关性.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对过敏性紫癜防治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40例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14种食物不耐受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初步分析食物不耐受与临床疾病的关系并为临床提供诊治疾病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140例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水平。结果在日常食用的14种食物中,不耐受率为7.5%(猪肉)~89.9%(鸡蛋),其不耐受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男性):鸡蛋、牛奶、螃蟹、虾、大豆、小麦、鸡肉、西红柿、玉米、蘑菇、牛肉、猪肉、鳕鱼、大米;女性为:鸡蛋、牛奶、螃蟹、大豆、鳕鱼、鸡肉、虾、玉米、西红柿、牛肉、小麦、大米、蘑菇、猪肉。其中男性情况较为严重,在螃蟹、鸡蛋、牛奶、鳕鱼4种食物中高于女性。其他食物不耐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群普遍存在食物不耐受,不同性别有所不同,根据实验结果调整患者饮食结构,患者的症状多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患者血清中14种食物过敏原的特异性IgG抗体水平,探讨以科学的饮食调节防治食物不耐受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结果 25例受检者,其中19人检测阳性,6人阴性,阳性率76%;调节半年,25例受检者中有21人症状逐渐消失,仍有4例受检者有症状,有效率为84%。结论饮食调节对防治食物不耐受症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疾病病人不耐受的食物,进而对病人进行饮食指导和护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82例有慢性消化系统症状病人血清中14种常见食物特异性IgG。[结果]有食物IgG升高者64例,占78.05%。不同消化系统疾病类型中以肠易激综合征(IBS)和结肠息肉病人发生率最高,达100.00%;其后依次为炎症性肠病(IBD)、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及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所测食物中以蟹的IgG水平升高比例最高,占51.3%,其次为虾、大豆和大米,再次为蛋清/蛋黄,牛奶、小麦、猪肉、玉米、西红柿、牛肉和鳕鱼、鸡肉、蘑菇。[结论]测定食物特异性IgG水平,对了解消化系统疾病病人可能存在的不耐受食物及相应的饮食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