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继东 《中国医刊》2003,38(10):31-33
腹股沟斜疝为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诊断治疗原则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手术方法与操作技术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治疗及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胚胎早期 ,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起 ,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包裹大部分睾丸并在睾丸引带的牵引下随睾丸下降 ,最终到达阴囊底。小儿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如此过程发生障碍 ,鞘状突管将保持开放状态 ,一旦有腹腔脏器进入 ,就形成了腹股沟斜疝。本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尤以婴幼儿期多发。男孩右侧睾丸下降较晚 ,故右侧多于左侧 ,少数为双侧。女孩鞘状突未…  相似文献   

2.
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渚合不全伴腹压增高后而形成的.对于1岁以上经保守治疗不能自愈的患儿可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我们自1989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单侧隐睾104例,均采用经下腹腹直肌切口行单侧隐睾复位固定术,除3例睾丸缺如。101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2~14周岁.平均5.5周岁。右侧72例.左侧32例。68例为腹股沟管型,36例未扪及。术前B超探测,以了解隐睾位置,利于探查。术前均未经内分泌治疗及无腹股沟斜疝手术史。1.2手术方法取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常规切开腹壁各层组织至腹膜外.将腹膜推向内上方.于腹股沟内环口探查腹膜鞘状突。68例腹股沟管型隐睾均能分离鞘状突,切开之,游离出其内方的精索至隐睾处.…  相似文献   

4.
<正>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该部位腹壁存在缺损,具有突向体表的囊性结构,腹腔内的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或薄弱点向体表突出而形成。典型的腹外疝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构成。依据解剖学上的"肌耻骨孔"概念[1],腹股沟疝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和股血管周围疝。腹股沟是位于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腹直肌外侧缘。该区域有腹股沟管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股沟斜疝,简称小儿斜疝,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胎儿时期,腹膜鞘突随睾丸下降时未及时闭合而成残留腔隙,出生后由于哭闹、咳嗽、便秘等原因导致腹压增高,使腹腔内肠管或其他脏器经内环、腹股沟管出外环而发病,形成小儿斜疝。  相似文献   

6.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下界为腹股沟韧带,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水平线,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因解剖和生理特点,腹股沟疝的发病率在人的各类疝中最高.腹股沟疝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腹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的内环,沿腹股沟管经外环脱出的疝称为腹股沟斜疝.  相似文献   

7.
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占绝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及早正确诊断和治疗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作者曾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成人腹股沟疝病人腹外斜肌腱膜及腹直肌鞘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在成人腹股沟疝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免疫组化方法测定MMP-2、MMP-9的表达变化.结果 MMP-2在腹股沟直疝的腹直肌前鞘中的表达明显强于斜疝组及对照组,而MMP-9在各组均未见表达.结论 MMP-2参与了腹股沟直疝病人腹直肌前鞘基质降解过程,与腹股沟直疝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9.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其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锁并于腹腔相通,即成为先天性疝囊,腹内脏器或组织甚易从残留的腹膜鞘状突,经腹股沟管突出外环形成斜疝。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之一。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在基层医院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为常见的手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4例,效果较好,现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11.
鞘状突未闭是小儿腹股沟斜疝和睾丸鞘膜积液共同的病理所在, 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达1%~3%.可继发和并发嵌顿、肠坏死、睾丸萎缩、不育等多种病变.[1]2010年9月~2011年1月我院小儿外科采用经脐两孔腹腔镜鞘状突口腹膜外缝扎术治疗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118例,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男性腹膜鞘突未闭各教科书中均有详细记载,但对于女性腹腹鞘突未闭的资料报导较少,为了充实解剖教学方面的资料,对一例40岁左右女尸的腹腹鞘突(NUCK管)作了观察和测量。在该尸右侧腹股沟管内有一腹腹鞘突为长袋状与腹腔相通,长度为6.5cm 切开鞘突盲端测得管腔直径为1.1cm。腔内无任何内容物。该鞘突从腹股沟管腹环一直突出至皮下环外,与腹股沟管各壁并无粘连,鞘突管壁薄而光滑。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受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损伤,且宜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及早手术。笔者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5例,效果良好。现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14.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由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的增高,使未闭的鞘状突扩张形成,如不治疗,疝囊会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年龄越小,嵌顿的机会越大,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1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赵美平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9):955-956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  相似文献   

16.
刘峰 《中国伤残医学》2013,21(6):437-438
腹股沟疝是普通外科常见的疾病,主要分为斜疝和直疝2种.其中斜疝约占85%~95%,发病以男性居多(男女比例约15:1),且右侧较左侧多发,而老年患者又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 腹股沟区解剖学基础:腹股沟区的解剖既精细又复杂.腹股沟疝的发生源于腹股沟区腹壁的薄弱或缺损.腹股沟疝的发生有先天和后天之分,胚胎时期腹膜向下移行成一鞘突,在婴儿出生前鞘突闭锁形成一纤维带.如果鞘突未闭锁或闭锁不全,就成为先天斜疝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睾丸位于阴囊内,左右各一个,呈略扁的椭圆形,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器官。睾丸在胚胎早期位于腰部腹膜后间隙,随胎儿发育,腹膜鞘状突于睾丸前首先进入腹股沟,睾丸随鞘状突逐渐下降,胎儿8至9个月时下降至阴囊,新生儿睾丸下降不全占2%,绝大多数在出生后一年内下降入阴囊,如  相似文献   

18.
马继东 《中国医刊》2003,38(9):24-26
鞘膜积液与腹股沟斜疝均属鞘状突未闭畸形 ,是同一病理机制所致的不同表现形式。本症与腹股沟斜疝的最大不同点是几乎不会影响患儿生理功能。如腹腔内脏器进入未闭而较为宽大的鞘状突管 ,就形成了腹股沟斜疝。如未闭鞘状突管细小 ,仅有腹腔液体进入并聚积 ,就形成了鞘膜积液。在临床上分为 3种类型 :①精索鞘膜积液。②睾丸鞘膜积液。③交通性鞘膜积液。各种鞘膜积液均以男孩多见。女孩则形成N櫣ck囊肿。1 诊断要点1.1 两侧或一侧腹股沟、阴囊部无痛性肿块。1.2 肿块为囊性 ,大小及张力不一 ,可能在 1日内出现变化或消失。1.3 肿块触…  相似文献   

19.
妇科手术     
981159阴道残端悬吊术手术途径选择(经腹腹膜外阴道残端悬吊)/唐伟章…//实用妇产科杂志一1998,14(2)一76 介绍经腹腹膜外子宫切除腹直肌前鞘悬吊阴道残端的手术方法及三个典型病例。其手术方式:在硬膜外麻醉下,取耻骨上横切口,横切腹直肌前鞘,腹直肌可纵分亦可横断;顶人法离断脐尿管索,分离膀胧达膀胧宫颈间隙;行腹膜外子宫切除,常规缝合阴道残端;若腹直肌横断,则根据腹直肌前鞘切口位置,直接取其切口上缘或下缘1一I.scm宽的前鞘,与阴道残端间断缝合即可;若腹直肌纵分,则将切下的前鞘在中线剪断,形成l-1.scm宽的前鞘膜膜瓣,长约scm可达腹…  相似文献   

20.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