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瘀血"是患者病理发生变化过程中的产物,可以说是疾病前期的表象,能够对于人们脏腑器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一旦处理不及时将会产生严重后果.活血化瘀作为中医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中医内科的临床治疗中,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医情志护理,即在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掌握其心理状态,设法防止和清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病人处于治疗中的最佳心理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中医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提倡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中医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七情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一般不会发病.  相似文献   

3.
中医情志护理,即在护理工作中,注意观察了解病人的情志变化,掌握其心理状态,设法防止和清除不良情绪的影响,使病人处于治疗中的最佳心理状态,以利于疾病的康复.中医非常重视精神因素在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提倡心理治疗及心理护理.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中医认为:七情的变化可以导致人体内脏功能失调而产生各种疾病.因此,情志护理在临床护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康复护理模式是在整体护理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更高境界的护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4.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疼痛是肛肠疾病手术后最常见并发症,缓解肛肠疾病术后疼痛,目前已成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是术后疼痛症结所在,西医认为组织损伤导致"致痛因子"释放引起神经痛觉超敏,产生持久性疼痛.现代医学中镇痛药物效果存在种种使用限制和毒副作用,而中药熏洗和针灸耳穴等手段可以有效的缓解术后疼痛,故而应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肛肠疾病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医快速平衡疗法"异病同治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利用"中医快速平衡疗法"异病同治治疗伴有痛风症的泌尿系统疾病282例、综合性代谢病6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利用"中医快速平衡疗法"治疗伴有痛风症的肾病282例,有效率为98.9%,治愈率为95.1%;治疗综合性代谢病69例,有效率为95.7%,治愈率为81.1%.结论 "中医快速平衡疗法"异病同治治疗伴有痛风症的泌尿系统疾病、综合性代谢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传统理论认为,"气"是构成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而气机是气运行的基本形式,气机运行如常是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气机运行失常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治疗疾病中采取"调畅气机"是恢复机体正常运转的有效途径.注重"调畅气机"也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中医古代文献中有关"调畅气机"的代表方剂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救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发生、发展的方法,是中医药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预防疾病,中医又称"治未病",包括三层含义:一是防病于未然,"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强调摄生,预防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之后防其传变,注重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及时控制疾病的发展演变;三是预防"病后病",疾病痊愈后,注意调护,防止复发.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五脏功能失衡密切相关.因此"治未病"需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五脏平衡着手.本文就应用中医药调理脾胃"治未病"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治综观当今医界,无论是以生物医学模式为主,注重微观化治疗的西医,还是注重宏观,强调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其治疗主体仍更多地停留在"症"或"证"这一层面,并未真正实现治病求本的初衷。为此,笔者认为要使中医这一经典理论实至名归,真正有效指导临床,无疑应追根溯源,从疾病产生的多维度因素入手,方能确识其"本"。可见,治病应包括症状治疗、心理治疗和文化治疗三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既要针对疾病的状态进行治疗,更要针对疾病产生的过程进行干预,才能实现治病求本。当今尤其应重视中医包括文化在内的多层面的功能研究,才能使中医学发挥其养命、养性、治病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伏痰"理论谈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长期中医临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我们进行分析总结回顾并得"伏痰"治疗效果.结论 在中医学上可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归属于"喘证"、"肺胀"、"咳嗽"、等范畴.传统医学认为病因病机多由于肺部长期受到内伤、外感的侵袭,导致宣降功能失常,日久肺部受损,则伤及脾脏,导致脾肾具需.在治疗上以温肺为主,肺脏正常,则津液能化,不易产生痰.经常使用小青龙汤治疗伏痰以温胃,它主要是针对心下水气,是治疗"伏痰"的基础.从它的方剂来说以温为主,内温外散,温散结合,治疗COPD能取得好的效果.所在的江苏中医学院已经取得良好效果,逐渐形成COPD专项治疗策略,不过,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相关理论,帮助广大患者减轻痛苦.  相似文献   

11.
所谓"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病位相同、病因同源、病机吻合时,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的法则。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差异。异病可以同治,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是指导临床诊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异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则指导下产生的。"异病同治"作为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故从"异病同治"出发,探讨天麻钩藤饮在治疗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病的急性严重事件,发病率逐年增高,病理基础主要是心肌缺血缺氧、血小板凝集、血液黏度增高、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缺血损伤产生的主要机理为氧供、需失衡,细胞内钙超载,自由基生成增多,微血管损伤,血液流变学异常和白细胞的作用.中医归属于"胸痹""厥心痛"的范畴.其病因病机,<金匮要略>认为"阳微阴弦"本虚标实,治疗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因此,心肌梗死的中医治疗可以"活血化瘀、益气养阴"为大法,通过调整调和气血、阴阳失调,从而使正胜邪去,阴阳和合,使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冬病夏治"理论在中医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稳定期治疗原则.方法:通过分析"冬病夏治"的理论基础及COPD的中医病机,制定COPD稳定期基本治疗原则.结果与结论:"冬病夏治"中所蕴含的"温阳驱寒"和"预防"的思想对在临床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辨证属阳虚阴盛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治未病"思想核心是预防疾病,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未病"阶段,把中医"治未病"理论纳入糖尿病前期的防治策略中,将糖尿病治疗重心提前.早期干预,早期防治糖尿病前期阶段,可延缓甚至阻止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双心疾病"是指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常合并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基于心主血脉与主神明的双重生理功能,陈晓虎教授认为瘀血内阻、心神失调是"双心疾病"的核心病机,倡导双心同调,主张运用活血安神法治疗"双心疾病",发挥中医整体调节的优势以达到协调脏腑,平衡阴阳的目的.本文总结了陈晓虎教授运用活...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很强调辨证论治,它是中医所特有的一种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的一个长处.有了它,就可不囿于一方一病,不同的病可以用相同的方药去治疗;相同的病又可以用不同的方药去治疗.只要"证"相同,就是可行的.它能让医生更准确地抓住疾病的本质而给予及时、准确的处理,提高疗效.同时这也是我们开发古方新用途的理论依据.只要我们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就能用活古方,治疗多种病症.  相似文献   

17.
系统介绍孙光荣教授有关"中医优势病种"的论述。"中医优势病种"是指中医治疗疗效确切、药物毒副作用相对较小的病种;或西医治疗尚未有好方法、好疗效,但中医却能明显改善某个症状的病种;以及艾滋病、非典等传染性疾病。"中医优势病种"主要包含病毒感染性疾病、功能失调性疾病、疾病缓解期或慢性期、原因不明的各类疾病、病情复杂的疑难杂症以及疾病的综合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医学模式逐渐从纯粹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而目前养生保健实践中更注重药疗、食养和身体锻炼,治疗疾病时注重药物治疗.中医"治未病"重在调养心神的方法,与当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观点不谋而合,是中医"治未病"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9.
王宇僖  王彤 《中医学报》2022,37(1):50-53
中医通过运用五行学说,将五音与五脏、五志相结合,利用中医心理学理论和中医气一元论思想,让其发挥舒神静性、颐养身心的目的,是中医五音疗法的理论基础。五音疗法有辅助治疗、改善中医情志病和心理疏导等作用,对情志类疾病患者情志和情绪可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能够畅志怡情、调和脏腑,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并且能有效提高情志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起源于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由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进一步阐发,后经历代医家不断丰富和发展,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备的理论和实践框架.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病"范畴,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中医"治未病"思想为指导,综合运用中医养生、中医药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进行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预防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